立秋了是不是就涼快了
立秋并不代表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還需根據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攝氏度以下才算真正的秋天。立秋時,部分地區仍會持續高溫。因此,立秋后并不一定涼快。
立秋養生小常識
立秋養生,應早起早睡,早起,做好運動。立秋過后,大自然會隨之面談,宜早睡早起,適應氣候變化,舒展肺氣。秋季早起也能降低血栓形成的幾率,對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意義。運動時,根據自己的體質和愛好,選擇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較為溫和的項目,可以適當增加運動量,與夏季相比,鍛煉時間也可以更長;同時,我們也應注意運動量不宜過大,以免過多出汗和損傷陰氣消耗。
飲食應清爽滋潤,以滋潤肺陰為主。秋季開始后養生,肺氣應只收不散,應吃酸食匯合肺氣,如橙子、檸檬、葡萄、蘋果、石榴、楊梅、柚子等。少吃洋蔥、生姜、大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可適當食用百合、蜂蜜、乳制品等陰產品。此外,立秋開始時夏熱仍未盡,可以適當食用降火食品,比如百合、蓮子、綠豆湯等。
在情緒調節方面,宜保持心靜。立秋開始后日照逐漸減少,草木枯萎,容易使人產生一種凄涼、憂郁的情緒。此時應調整情緒,主動解決不良情緒,平息精神上的煩躁情緒。
介紹一些立秋節氣不同的習俗
1、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并和立夏時體重對比。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因為美味的肉類食物是可以幫助我們補充身體的各種營養物質的。
2、稱水: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后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后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
3、啃秋:啃秋,又稱咬秋,漢族歲時風俗。即立秋日吃瓜。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許多的朋友們認為這樣是可以幫助我們預防瘧疾這種疾病的。
判斷立秋的方法
判斷立秋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個是根據農歷計算,一個是根據公歷計算的,判斷一個年份的立秋究竟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一般采用2種方法:一種是鑒于立秋多在陰歷或者說現行農歷的六月和七月之交時交節,因此只要看一看立秋的當天是六月末還是七月初便可以知道。倘若立秋趕在的是農歷的六月末就算早立秋,如果立秋交節在農歷的七月初便被認為是晚立秋。另一種方法是看當年立秋交節的時間節點,凡是趕在0——12點交節的為早立秋,若是交節在12——24點的為晚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
立秋節氣的三候介紹
中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涼風至: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熱風。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
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詩《立秋》:“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里話豐收。雖非盛夏還伏虎,更有寒蟬唱不休。”(左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