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高考知識點
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高考知識點一:儒家思想的形成
戰國: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說的代表。他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立場出發,但也強調小農階級利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時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種溫和的政治主張,不能適應當時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禮法并施”的觀點,自然觀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觀點,是當時生產力進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義思想。
特點:此時期儒家思想較為具體,帶有濃厚的理想化色彩;沒有嚴密的理論基礎, 大多是關于思想修養方面的道德規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國原則;孟子的“仁政”、“民貴君輕”使儒家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但因脫離現實政治而遭新興地主階級冷遇。
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高考知識點二:儒學遭受摧殘
秦朝雖已一統天下,但當時私學興盛,百家爭鳴,許多儒生、游士評議國政,造謠惑眾,極不利于當時的國家一統、中央集權,秦始皇為了壓制原來戰國分裂割據時遺留的政治勢力和思想影響,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實行野蠻的“焚書坑儒”政策,焚燒百家書籍,坑殺儒學之士,進一步確立法家學說的官學地位,實現學術思想的統一,以鞏固秦政權。
特點:因為儒學不能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服務,統治者用政治權力強制干預和控制思想,儒學遭受毀滅性摧殘。
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高考知識點三:儒學獨尊地位
西漢: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學,以儒學為基礎,廣采諸子百家之長,建立起新儒學,倡導“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宣揚“大一統”、“三綱五常”。這時的儒家思想“內法外儒”,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議,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太學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傳播,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特點: 以儒學為基礎,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結合,互相滲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經學化、政治制度化。
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高考知識點四:儒學新的發展
兩宋:宋代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新儒學的正統。南宋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認為人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實質上是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
明朝: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善”,通過“內心自省”、“以致良知”。說明理學由客觀唯心向主觀唯心演變,也說明它已經走向極端。
特點:宋明理學開創了儒學的新時代,是儒學第二期發展的象征。它使儒家思想理論化和哲學化,使儒學服務統治的政治作用和修養身心層面的社會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學的發展也使儒學日益走向極端。
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高考知識點五:儒學發展變異
明清之際,隨著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隨著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隨著時代的變遷,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們既繼承了宋明理學的許多思想觀念,又對其中不少陳腐之處不滿,力求有所更新。在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贄,明末清初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學思想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近,從而又一次發展了儒學,對晚清民主思想的興起有一定的影響。
“異端”思想家李贄: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對以孔孟學說為權威和教條,提倡個性的自由發展,批判理學的“天理”學說。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政治上:提倡“趨時更新”,反對君主專制獨裁,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提倡“法治”,反對“人治”;經濟上:反對“重農抑商”,提出“農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繼承宋明理學,否定理學的形而上學觀點,提倡“經世致用”的務實學風和行為。
特點:明清儒學們既繼承了宋明理學的許多思想觀念,又對其中不少陳腐之處不滿,力求有所更新。使得儒學思想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進,從而又一次發展了儒學。
看了“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高考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