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蘇教版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①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史稱“漢承秦制”.但又廢除秦朝苛法,有所損益.②漢朝實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習慣稱三公.③西漢漢武帝時用布衣為相,用身邊侍從、秘書為尚書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機構稱“外朝”.④東漢光武帝時擴大尚書臺的權力,成為決策的中樞機構.⑤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體制.⑥隋朝以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最高統治機構.唐朝三省分工明確,相權一分為三.⑦隋唐時期,還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⑧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合稱“二府”.后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削弱相權.⑨元朝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和樞密院,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以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①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繼承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王國,郡國二制并行.郡守和丞相分別是郡和王國的最高行政長官.漢武帝時,解除王國軍政大權,分全國為13州,州作為監察區,設刺史.②東漢時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到東漢末年,州逐漸演變成地方行政區.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州、郡、縣三級.③隋初,地方行政機構重疊,官多民少,隋文帝廢除郡級,形成州縣兩級制.④唐朝地方行政機構與隋朝相同,唐太宗分全國為10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將道的監察長官改為觀察使,道逐漸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唐朝中后期,設置藩鎮,形成藩鎮割據局面.⑤北宋初年,宋太祖削減地方節度使權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宋朝地方政權分為州縣兩級,又將唐朝的“道”改為“路”,在州縣之上.⑥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⑦從漢至元,中央嚴格限制地方行政,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后聽命于君主.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權.
秦——皇帝制度的確立,皇帝總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一切大權.
中央設丞相(決策),御史大夫(監察),太尉(武事) 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廢分封,設郡縣,郡官由皇帝任命.
漢——漢承秦制,有所變化
漢初,三公九卿.漢武帝:設立中朝,削弱相權.東漢光武帝:設尚書臺,皇帝總攬大權. 漢初,郡國二制并行,諸侯勢力坐大,對中央造成威脅.漢武帝后期設州為監察區,設刺史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
東漢末年,州、郡、縣三級.
魏晉南北朝——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三省體制逐步形成.
隋——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三省 州、縣兩級
唐——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和尚書省(執行,下設六部),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君權的獨尊.此后歷朝沿用. 州、縣兩級,唐太宗設立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時道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形成(道)、州、縣.
唐朝中后期,節度使權力擴大,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最高行政機構:中書門下二府 最高軍政機構:樞密院 分割宰相財政權:三司使 分割宰相行政權:參知政事
削弱相權,皇權進一步加強. 地方行政制度為路、州、縣
元——綜合漢蒙政治制度,中書省(行政,統領六部),樞密院(軍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事務).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轄外,地方設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為最高長官,行省擁有大權.邊遠地區設宣尉司進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明——廢除丞相和中書省,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高峰.
明太祖設殿閣大學生,作為侍從顧問.成祖時內閣制確立.宣宗給閣臣票擬權.
地方設立布政司(行政)、都指揮司(軍政)和按察司(監察)三司.
清——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高于內閣、六部,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時,設立南書房,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集權于皇帝.
雍正時,設軍機處,軍機大臣筆錄和傳達皇帝旨意,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宰相制度的廢除:①明朝初,沿襲元朝制度,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②明太祖朱元璋廢除行中書省,設立布政司、都指揮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軍政和監察,合稱“三司”.后下令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內閣的創立:①明太祖廢丞相后,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②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③明宣宗時,又授予內閣大學士票擬權.④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⑤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
3、君主專制制度的頂峰:①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后,實行部落貴族共同議政的傳統.②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還設內閣,置六部.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在六部之上.皇權受到很大限制.③康熙帝親政后,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后集權于皇帝.④雍正帝時,又設軍機處,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大臣充任軍機大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形同虛設,后相繼撤消,內閣也名存實亡,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⑤清朝統治者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頂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約束和監督.這種絕對君主制極大地妨礙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積極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證.
消極作用:皇權極度膨脹,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際,英國等西方國家先后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英國的光榮革命、美國的獨立戰爭等),建立起資產階級的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明清君主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極大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從此,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