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與氣候教學反思 天氣與氣候課后反思
天氣與氣候教學反思篇一
那我就請看過天氣預報的同學說說今天的天氣怎么樣?看過天氣預報的同學發言份外踴躍。“昨天最高氣溫11度,最低氣溫2度。是晴天。”一個同學回答。“不對,是最低氣溫3度,最高氣溫12度”。另一個同學說。“你看的哪個臺?” “我看的河南臺”。“我說的是中央臺的。”教室里很熱鬧。我微笑的看著。及時引導:你們會看天氣預報嗎?從而過渡到下一個問題。
課堂上偶爾的熱鬧并不是壞事,那是學生投入到學習內容的一個反應。
說到你會看天氣預報嗎?很多同學不屑一顧,那誰不會看啊?那我就考考大家:首先,你們知道天氣預報都預報哪些內容?學生七嘴八舌,根據自己看天氣預報的體會去說,總結得很好。“那天氣預報的程序是什么呢?以中央臺的為準”。我再接再厲。“嗯,先出來一張圖”。學生拼命回憶自己看過的天氣預報。“那張圖是什么圖?圖上的顏色代表什么意思?”我問。有一些同學反應很快。“是衛星云圖”。“藍色代表海洋,綠色代表陸地,白色。。。。代表云。”“那衛星云圖出現后呢?”“城市天氣預報”。很多同學都響亮的回答。“那每個城市天氣預報的時候城市旁邊出現的天氣符號你知道什么意思嗎?”我問。有同學搖搖頭。從而進入本節課的重點,天氣符號的識記。
隨后,我設計了一個環節——“我是小小預報員”,看誰最像中央臺的天氣預報員?采取小組接力預報天氣的方式,讓同學們記住這些常見的天氣符號。有的同學說的很像。連語氣都像。真的很棒!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學生興趣濃厚。
在講天氣與氣候的概念時,我讓學生試著判斷哪些是描述天氣的詞,哪些是描述氣候的詞。這個時候遇到一個問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兩句詩到底是描述天氣的還是描述氣候的?引起學生的爭議。說實話,一時我也有點拿不準。當時我引導學生從天氣和氣候的特點去分析,天氣是短時間的大氣狀況,氣候是長時間的天氣平均狀況。而這兩句詩是描述下雪后的場景的,所以應該是天氣現象。
課堂中的突發事件并不可怕,只要善于引導,問題就會越辯越明。
天氣與氣候教學反思篇二
初中課程標準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領會學習內容、在活動中滲透學習主題,活動的核心是“動”,即學生親自動手、動腦,去思考、去發現、去探索、去創造。為此,在學習天氣與氣候時作了如下嘗試:
一、激發興趣 ,讓學生想“動”
學生興趣是學生形成穩固的學習內驅力的前提和條件。枯燥、沉悶的氣氛與我講你聽滿堂灌的教法只能使學生趣味索然。教師應有意識有針對性地精心設疑,誘發學生思考的興趣,這是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喚起求知欲的根本途徑。如“天氣和氣候”的教學,設計這樣的導語;同學們,我們學過許多有關天氣的詞語,請你們寫在紙上,我們來“比一比”哪一組在規定的時間里寫得最多,同學們議論紛紛,一下子提高了興趣,小組成員個個絞盡腦汁,盡其所能,說的說,寫的寫,唯恐落后,結果全班同學共寫出了20多個關于天氣的詞語,如“陽光燦爛”、“陰雨綿綿”、“烏云密布”、“驕陽似火”等等,居然一個不錯。在此基礎上,再讓他們“賽一賽”“爭做優秀預報員”誰能用恰當的詞語描述“今天的天氣”、“昨天的天氣”,學生更是爭先恐后,踴躍發言,此時,實際已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天氣”這一內容的學習。
二、精心設計,讓學生會想象。
如在教學“熟悉城市天氣預報圖中常用的天氣符號”時,如果僅僅是讓學生背的話,那學生就是被動地接受,而且容易混淆。所以本人在設計這一教學內容時,改變以往的教法,效果大不一樣。首先讓學生先看看天氣及其相應的符號,緊接著是要求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為什么用這種特定的符號來表示某種特定的天氣?同學們大膽形象,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晴天嘛,太陽光芒四射”;“陰天有烏云,所以見不著太陽”;“三角形的東西砸在人身上感覺很疼,所以冰雹用三角形表示;“沙塵暴的沙字拼音的第一個字母是S,另外沙塵暴是隨風前進的,所以在S上再加上→來表示”同一種天氣符號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釋,此時,教師不是給予權威的結論,而是給予不斷的激勵和肯定。在這一想象活動過程中,一方面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機械記憶為理解記憶,另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豐富了學生的想象。
天氣與氣候教學反思篇三
從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具體情況來看,本節課突出了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理念,圍繞本節課的目標,教師從生活入手,首先讓學生說出我們了解天氣預報的主要途徑,再從學生經常接觸到的天氣預報展開,特別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播放錄制好的學生所熟悉的央視預報節目,利用其中的衛星云圖、城市預報圖進行教學,通過模擬央視主持人,讓學生學會讀圖并布置學生課后收聽、收看天氣預報,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使學生養成了認真觀察分析和記錄的習慣。在天氣符號的教學中,通過學生對書上圖片符號的自己來識別,這樣更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本節課的主體設計和主要步驟是以學生競賽的形式,以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雙邊活動為主體,把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目標切實的落實于每一步教學活動中,體現了課堂教學的“六個轉向”的思想理念。同時也體現了地理新課標“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小組競賽的課堂活動也培養了學生合作與探究的能力,且對以后教學中的小組教學方式起到示范作用。
本節課對于多媒體課件的處理應用也較為成功,除了上課課件本身外,還自制了彩色圖片與卡片、自己錄制的音像,這些對于課堂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增強了直觀性、形象性,有助于加深學生印象,突破教學難點。
這節課讓我感受到教師要以一個啟發者、引導者、幫助者、欣賞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去。本節課中我覺得自己在語言這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在課堂上話語親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我經常用鼓勵性話適時評價,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課堂活動內容安排太長,主要原因是,對于知識點的取舍與對于課堂環節的整合力度還不夠,注意了方方面面,但不免有時間倉促,活動不充分之感。還是受應試思路的影響,總想求大求全,不敢放開讓學生去展示。如,在學習諺語的時候,學生學習諺語的熱情十分高漲,紛紛交流自己的收獲,但因為時間的關系,沒有讓學生盡情的交流。如再教時,在組織競賽時,把競賽規則直接展示在屏幕上以節省時間。在環節整合與取舍上,把競賽活動與過程(1)與(2)整合,(4)(5)整合,(6)與派代表上講臺表演整合,課堂總結與延伸整合,這樣課堂思路更加鮮明,特別是突出了(3)“天氣符號”這個知識重點。
總之,通過這次國培學習,本人要把所學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技能應用到平時教學中去,在實踐中不斷改進。
看了“天氣與氣候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