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2)
為了便于交流,可以在漂流本旁邊加注“反饋表”,幫助分析。格式如下:
1、我們的意見:(寫自己討論的結果)。
2、補充意見:(寫出自己修改的意見)。
3、歡迎你提出意見。
創意八:主題學習組
如果教學內容多,交流起來顯得時間不足,“主題學習組”是分解內容,每人參與一個主題,最后集體分享。
基本操作:
(1)確定小主題:圍繞教學總目標確定若干小主題,小主題數量應與小組成員數量相同,從而保證同一學習小組的成員拿到的主題是不一樣的。
(2)成立主題研究組:相鄰的3-5個組組成一個學習單位,各組拿到相同主題的同學,跨組組成新的小組。
(3)組織學習:圍繞共同的問題組織討論,保證自己成為本主題的“專家”。
(4)回到本組:學習結束后,各位“專家”輪流向組員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負責保證組員對自己的成果基本了解。
(5)形成對問題的理解:將大家的成果整合成為對本問題的理解,然后分享。
溫馨提示:
誰組織,組成專家小組——確定某一小為主持小組,該小組成員都是主持者。
記不全面主題學習小組研討的結論,影響本組交流——記錄下討論的內容;可使用復寫紙等,一式三份,保證每人一份。
創意九:擺擂臺
將教學活動設計成為“擂臺戰”,確定“擂主”與“挑戰者”,一組擺擂,其他組挑戰,在挑戰與應戰中掌握知識。
基本操作:
確定一小組為“擂主”方,其他小組為“挑戰”方。
“擂主”先向大家介紹觀點,挑戰方挑戰,擂主方解釋。雙方在挑戰與應戰之中,完善觀點,清晰思路。
擺擂臺分“有準備打擂”與“即席打擂”兩種。
“有準備打擂”指提前確定“擂主方”與“挑戰方”,雙方均事先準備。而“即席打擂”是現場確定“擂主”與“挑戰者”。
“有準備打擂”中的擂主除了準備對問題本身的理解外,還可以預測挑戰方會提出什么問題。
當然挑戰方也可以設計挑戰問題。為了提高效率,也可以將學習任務與課前預習結合起來。打播時,擂主組最好集體站(坐)在講臺上,共同接受大挑戰。
溫馨提示:
“擂主”除了準備問題答案結果之外,還要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教師及時引導,對于無價值的、偏離主題的挑戰及時制止。
教師注意把握討論節奏,引導挑戰,防止過于分散應戰;挑戰者發現本問題與主題元關,可以講“這個話題與本主題關系不大……
容易成為某些善辯者表現的舞臺,也易讓弱者難堪:可以指名挑戰,限制每個人發言次數,能力弱的同學拿著記錄本,先介紹本組觀點。
創意十:匯報他人的
在集體交流時,學生往往只關心自己的觀點,對他人關注不夠。
“匯報他人的”策略,則是讓學生匯報其他人或其他組的觀點,他們便不得不關注他人的觀點了。
基本操作:
本策略需要與其他策略聯合使用。使用諸如“黑板記錄”、“交流墻”、漂流本”等策略,要為“匯報他人的”創造條件。
在集體交流前先告訴大家:不匯報本組的觀點,而是匯報其他組的觀,并要發表自己的看法。
被匯報的小組或同學可回應匯報者的支持、質疑或反對。
創意十一:信息反饋牌(小組個性臺歷)
將高效課堂中小組文化建設的載體——組牌,改造成信息反饋牌。方法是每個小組桌面上都放一個正四面體,每個面上涂上不同的顏色。
紅色代表小組合作學習遇到本組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向教師或學習組長求助。
綠色代表小組合作學習一切正常,請勿打擾。
黃色代表本組分派或認領任務已經全面完成,請求分派或想認領新任務。
藍色代表本組任務剛完成,請求接受教師助理抽查與驗收。
教師借助信息反饋牌,針對小組不同情況采取科學指導方法。
創意十二:任務條
針對“學生只知道本組的任務,不知道其他組的任務,造成要么補充發言因缺少準備而質量低下,要么點評發言不痛不癢擊不中要害”這種現象,可用采用任務條學具。
任務條就是將各小組自己的任務以及其他小組的任務一一注明,同時表明各組要重點補充發言的任務,用小紙條形式記錄并分發到各小組。
這樣課堂的展示、點評、補充就可以高質量運行。
創意十三:展示卡
每節課課前有小組長為學生發放2~3張(個)展示卡,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發言一次就要消耗一張展示卡,用完展示卡的學生在小組就沒有發言權利了。
這樣優等生就更加珍惜自己發言機會了,同時也為潛能生展示自我提供了一個寬闊的平臺,實現了從機制上保護小組中弱勢群體的利益。
創意十四:思維碰撞卡
針對以往各小組對各個問題討論結果只有在全員大展示時方顯“廬山真面目”,這樣做有兩個弊端:
一是小組之間缺少實質性碰撞,很難相互激發、影響生成新知識、新問題、新答案。
二是其它小組即興質疑、補充,發言質量難免受到影響。
若讓小組討論記錄員記錄時用復寫紙復寫幾份該小組討論結果(我們稱之為結果交流思維碰撞卡),然后把思維碰撞卡小組之間相互交換,相互批注上本小組思考、建議,最后傳回到原來小組,進而激起本小組對該問題的二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