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散文范文3篇
散文是中學語文教材的主導文類。以下是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教育教學散文范文,供大家參考!
教育教學散文范文一
我所能想到的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情,莫過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因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們有秉淵深的學識、清明的才智、通達的情性、寬廣的胸懷和高貴的教養。
理想總是高于且先于現實而存在的。沒有對于什么是良好教育的理想,沒有某種關于受過教育的人的理想,我們就無法從事教育。教育正是牽涉于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具有鮮明的價值指向的潛能的喚醒,浸淫于“文化——心理”之間的精神創生。真正的教育使得一個人易于領導與合作,而難以奴役和盤剝。
那么,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許我們很難給予它一個周全的描述,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從來沒有讀到過一本令他(她)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地思索過某一個問題;如果從來沒有一個令他(她)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如果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過由衷的贊嘆……那么,他(她)就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對于所有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人們,大概都不難達成這樣的共識:不論是家人之間的純美的至愛親情,還是親朋故交這間誠摯的友誼,也不論是師生之間的傾情給予,還是陌生人之間默默無言的相互關愛,都能給我們的心靈以溫暖的慰藉,給平淡的日子以清新明麗的感動。在教育中,如果我們能用心去營造一種充滿真情與關愛的氛圍,良好的教育就有了最切實的保障。
而“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沒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輕蔑與敵視之上的,也沒有任何一種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懲罰與制裁來實現。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于無言的感動之中。讓年輕一代在人性的光輝里,擁有一個關懷的人生,這應是良好教育努力達成的一個目的。
書籍是人類文明不滅的火種,人類走向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沒有一艘船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馬/能像一頁跳躍的詩行/把人帶向遠方。”(狄金森)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我們的:“啟發智慧和鼓舞人心的書往往決定一個人的前途。學校首先是書籍。”在書籍中,智慧老人展示給我們是歷史的鏡鑒、生命的律則和文明戰勝野蠻的曲折。人是理性的動物。“未經審察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蘇格拉底),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對某一問題不倦的探究,是個體成長所必經的心路歷程,也只有在理性的基礎上才能確立自主的尊嚴。
如果成長中的青少年沒有對某一項活動較為持久的投入和傾注,如果對一切都只是淺表性的接觸,那么,心靈的疆域就不能得以拓展,也不能生發出良好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中國古訓中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得”,“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前者強調的是活動、實踐、躬行對于知識的領會與掌握的意義;后者強調的是“悟”,即個體經驗的激活在理解、吸收、建構和掌握知識過程中的意義。沒有比較豐富、深刻的體驗來積淀形成一定的經驗背景,悟就不易甚至不能產生。因為理解活動并非某種純粹的智力活動,而是人的整個生存活動的一部分。
大自然的奇妙景觀,不僅給人們以美的陶冶,也給予人們以智慧的啟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即使是普普通通的一片樹葉,平平淡淡的一方晴空,一場罕見的瑞雪,一次壯觀的海潮,都能給予我們以綿密的哲學理趣、迷人的藝術靈光。讓孩子們領略到大自然的無限風光,領略到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并由此產生驚異感,從而增進人與自然之間的親和與交融,這是完美教育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教育是文化傳遞與文化傳播的過程。文化是人類本質力量的確證與表征。在宇宙學的參考日歷上,人類出現至今這段時間還不到一天的1/1440。然而,就在這段似乎微不足道的時間內,人類創造了繁榮、燦爛、富麗的物質文化,縱橫交織、井然有序的制度文化,千姿百態、深邃精湛、幽邈纖細、意蘊豐贍的精神文化。作為人類的一員,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為之自豪的。這種自豪感是參與分享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進行新的探索的強大動力。
真正幸福的人,是過著值得尊敬和真正的人的生活的人,是精神上和物質上都很富有的人,“富有的人同時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現的人”(馬克思)。學會過美好的生活,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能夠創造幸福生活的人,這是完美教育的鵠的。因為,個人的自由,群體的和諧,社會的公正,人類的福祉與尊嚴,全系于良好的教育。
教育教學散文范文二
面對當今的教育現狀,孩子永遠是討論不完的話題。說起孩子我不免有些黯然神傷,我的孩子在每個學段成績都不理想,在老師的眼里,猶如青青麥田里的一株雜草,茂密森林里的一叢灌木,就好像永遠跟不上隊伍的一只孤雁。孩子的與眾不同,他的一舉一動同學總帶著鄙夷的目光,老師看待孩子的問題自然而然也多起來了。每每和孩子談論成績,他很沮喪,他說他是老師的棄兒,沒有目標,沒有信心,沒有斗志。我總是不斷鼓勵,努力不讓他那顆早已失落的心靈觸碰到地平線,我很少批評孩子,只要孩子健康的生活,就是最大寬慰。或許某些人會說我是阿Q, 阿Q也好,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也行,在我的眼里成績真的沒那么重要,只要孩子有健康的身體、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質、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比什么都好。或許有句俗語說的好“好看的孩子人人愛”,老師自從和孩子們接觸一段時間后,心理自然的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優生是老師的寵兒,老師把欣賞的目光、鼓勵的手勢、贊美的話語給了他,當然,錯誤顯得是那么微不足道,可以視而不見。相對差生,絕對像孩子說的像棄兒一樣,甚至更糟,很多老師提起他們往往咬牙切齒,有一種盡快在視野消失而后快的感覺。老師往往看不到他們的優點,總盯著他們的缺點,三番五次的請家長,把家長請的不好意思最終轉學,繼而在辦公室捧腹大笑,這樣老師何等悲哀呀!
我作為師者,同情那些“如此優待”的學子;作為家長,我何嘗不可憐這些失落的孩子呀!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其實我想說:同仁們呀,學生成績優劣對我們真的那么重要嗎?你班學生的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全校最高,難道就能說明你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嗎?無非是聽到校長的表揚,讓自己在同仁頗有臉面,使虛榮心得到短暫的滿足罷了;或許領導多給你發了一丁點獎金,成為你在大家面前驕傲的資本,其余你還有什么!若干年后,大家相聚在一起評價你的行為,真不知有何感想?在實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既要重視優生的培養,差生我們更要引起重視,尊重其人格,維護其尊嚴,呵護其心靈,才能改變其行為。把愛均勻地播撒在幼苗上,他們才能健康成長。教育的本質是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使他們成為真正的有用之人。這就要求施教者不僅要使受教育者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完善發展的人格,而且還要奠定樂觀積極地人生態度,迎接生活中多重因素的挑戰,來豐富他們的生命歷程。寫到此,不由得想起十年前的一位學生,他的名字叫楊陽,是我校有名的學困生。在哪個班級班主任都感到頭痛,但又不敢采取請家長、開除的手段,因為他的爸爸是主抓教育的副鎮長。等到犯大事啦,班主任才在副鎮長面前哼唧:“你看,換個環境?”結果換到了我班。當然,我知道他是問題多多的孩子,因為教過他的老師在辦公室常常說起他的不是。來到我班的第一個工作,在夜自習時,辦公室無人的情況下進行了一次促膝長談。或許是初次接觸,他對我的話非常佩服,分別時握著他的手,感覺充滿力量。工作中,我不斷挖掘他身上的閃光點,給以鼓勵,漸漸的我倆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同時也為我分擔不少班級工作,班級紀律我在與不在,完全一樣。后來,同志們說我創造了一個奇跡,實質上這個奇跡誰都可以創造,只要你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
教育的本質應該是無功利性的,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走半根草去”。因此教育不是挖掘分數的機器,不應該成為沽名釣譽的工具,更不應該成為謀取職位的階梯,如果沒有這些思想作祟,老師就不會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學生。給學生貼上了不同的標簽,老師心中不知不覺中就有了好惡傾向,學生的內心無形當中就有尊卑心理,這種現象一旦形成,孩子內心將有揮之不去的陰影,甚至會影響他的一生。作為教育人,應該給孩子學習方面的溫度、濕度和養分,生活方面要給以勝似父愛或母愛的關愛和照顧,心靈方面要給以應有的尊重和呵護,行為方面要給以鼓勵和肯定。按學生的發展需要去引導、積淀,循序漸進地涵養,然后根據他們所處的環境、經歷,不斷提高他們的追求,慢慢的尋找適合孩子自身發展的道路,活出他們的尊嚴,活出他們的精彩。當老師放大了差生的閃光點,就會讓孩子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幸福感,老師也會感染這種情緒。我們不追求每個學生都成才,但我們希望每個學生都幸福快樂,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老師們,不要吝嗇你的微笑,只有微笑孩子才更陽光;不要吝嗇你的鼓勵,只有鼓勵孩子才更自信;不要吝嗇你的分享,只有分享孩子才能慷慨;不要吝嗇你的贊揚,只有你的贊揚孩子才學會感恩。真正的教育家孩子在他們心中沒有三六九等,我們承認智力的差別,但不代表能力的迥異,或許你用愛去灌溉一位差生,說不定將來出現一位或知名企業家,他們會非常感激,終生難忘,因為你是他人生中舉足輕重的一根拐杖;或許你精心澆灌的優生將來成為科學家,但他并不一定感激你,因為他認為本身就有這個實力,你只是他人生中可有可無的一名看客而已。把愛均勻的撒給孩子,讓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生存的土壤,汲取養分,活出不一樣的精彩,豈不美哉!
教育教學散文范文三
對于有效教學,談不上有什么經驗,要說感受可能會有一些。按我的理解,數學課的有效教學就是讓學生聽懂,學會,做對。
一節課是否有效,老師的一頭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對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備好一節課。上課前的教具學具的準備,對教案的熟悉,都是必不可少的。到了上課的時候,老師良好的教學素質,對課堂的掌握,教學中練習的設計是否合理科學,有沒有考慮到面向全體學生、是否做到每一次練習都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從而達到鞏固知識、培養技能、發展智能的目的等等各方面無不關系到教學的效果。
所以,我覺得備課這一個環節,是上課有效的前提。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但生成并不意味著不需要預設、不需要備課。相反,有效的教學對預設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預設要能真正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保證;能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創造性提供條件;能促使課堂多向、多種類型信息交流的產生并及時反饋。這就需要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改變傳統的備課模式,讓“預設”真正服務于生成性的課堂教學。
首先,要認真鉆研教材,為“預設”打好基礎。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每一位教師都要認真研讀、感悟、領會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數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生活動的科學內涵,這樣才能體會新教材蘊含的教學理念,備出高質量的教學預案。
其次,要改變備課模式,變“教案”為“學案”。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一切知識經驗的獲得都依賴于學生的自主建構、自我內化。離開了“學”,再精心的“設計”也沒有意義,教師要充分考慮,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并采取相應的對策。即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一種有準備、有意識的預設。
第二,重課堂動態生成,著眼學生發展
教學過程是動態生成的,盡管教師在備課時已經對課堂上可能發生的情況做了充分的預設,但是在課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況發生。面對信息多變、資源多彩的課堂,教師要扮好傾聽者、重組者、等待者、提升者這幾種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寓有形的預設于無形的、動態的教學中,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里生成的各種各類信息,靈活駕馭教學過程,推進教學過程在具體情境中的有效生成。所以在教學中,當學生有了火花生成時,不要被這種火花電倒,應該采取積極的鼓勵態度,如果學生的這種火花在課堂上無法進行研究或展開的,則留到課余或其他條件成熟時再研究,而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全程參與和關注,不要簡單的布置學生下課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學生由于受到年齡、心理方面的影響,不可能會再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一次機會也就這樣消失了。而在課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則必須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來,要讓學生有這樣的感覺:無論是課堂上能研究的還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來的而且是有價值的,老師都會很重視,而且會和我一起想辦法創造條件去進行研究。時間一久,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會培養出來。
第三、“設計科學合理的練習” 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證
有效的數學教學,不僅在于成功的講解,而且更取決于科學、高效率的練習。科學合理的練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信息交流的一個窗口,新課程下的數學練習應成為一種生活,一種活動,應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而非單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復。好的練習能主動地把學生學習的疑難問題、困惑之處誘發出來,及時予以糾正。從而實現數學知識的鞏固和應用,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得以熏陶,學習習慣、思維品質得以培養,思維方法得以訓練,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最后,我覺得撇開教師這頭,學生的配合也是有效教學的一個保證。我這幾年一直教低中年級,有一個深切的感受就是,學生的計算能力也是影響教學進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個班級里學生的計算能力相對低,或者水平參差不齊、差距太大。都將影響上課的效率。課堂要有效,老師一般都想在短時間內進行必要的練習。而低中年級的數學課,計算是貫穿全過程的。如果計算能力差,要想加大練習的密度和深度,都是空談了。有時候,還只能放慢上課速度來照顧全體。所以,我覺得在低年級,抓好口算教學,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