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語文教學計劃范文3篇
初一的語文教學計劃該怎么寫呢?今天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就是:人教版初一語文教學計劃范文,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人教版初一語文教學計劃范文一
《在山的那邊》教學計劃
一、整體把握
詩中所說的“海”是什么呢?詩人說,“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就是說,“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邊是海,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無數座山,那就更要歷盡艱險。這就是說,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
一方面因為渴望早日實現理想,一方面因為對實現理想的艱巨性估計不足,以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見大海,就能達到理想境界,可事實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喪。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神往山那邊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媽媽給我說過:海/哦,山那邊是海嗎?”這就是說,媽媽指點了理想,喚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海,一旦望不見海,望見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長大了,詩人領悟了,媽媽所說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遙遠,但是并非虛無縹緲。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長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詩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堅定信念,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表達了一個哲理。詩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個“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由一個意境翻出一個新的意境,詩意在跌宕中推進,感情也波瀾起伏,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二、問題研究
1、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并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秘”。
2、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并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呢?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為什么“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練習說明
一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么意思?
本題從朗讀與把握總體形象入手,感悟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體會詩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賞詩歌要領會藝術形象所蘊含的意味。
探究“山”所蘊含的意思,要聯想到爬山是怎樣吃力,還要考慮到山是一座座山,無數座山。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艱難險阻。全詩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感情: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二聯系上下文,品味下邊詩句中加下劃線的詞語(括號里的問題可做參考)。
1、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這個詞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3、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
(“山頂”的誘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枯干”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本題根據詩歌語言凝練的特點,引導學生探究關鍵詞語所蘊含的意義。這種品味,有一定難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興味,能增強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賞詩歌和其他文學作品的能力,教師應視情況幫助學生探究。
1、“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鐵青著臉”,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好像山在那里責備我癡心妄想,臉色鐵青。
3、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4、“枯干”形容對理想的渴望。
三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提示:這個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既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郁的……
本題是結合課文的練筆。“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這樣就拓寬了思路。最容易寫的還是第一次到海濱旅游,可以寫對大海的向往,到海濱終于見到大海的心情,寫大海無比壯闊的美,等等。
教學建議
一、加強朗讀訓練。
探究前宜安排朗讀,以了解學生的朗讀能力、感知能力。探究過程中宜安排片段朗讀,作為探究的重要手段。探究后宜安排朗讀,提高表情朗讀的水平。
二、抓住探究的關鍵。
關鍵是“海”與“山”的象征意義,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征意義。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無數座山”的象征意義。人們對實現理想境界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起初往往估計不足,一旦達不到預期目的,就大為失望。這種情況還可能反復多次。隨著認識不斷深化,才能對長期性和艱苦性有比較充分的認識。詩人告誡人們,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斗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探究到這層精義,就會喜歡這首詩,覺得最后一節詩簡直是人生格言。
三、開創研究性學習新風。
本課是七~九年級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貫徹“課程標準”精神要有個好的開頭。要讓學生自己研究,合作學習,教師要引而不發,路讓學生自己走,教師起引路、扶助、鼓勵作用,一開頭養成好習慣,開創研究性學習的局面,今后就比較好辦。
四、重視“讀一讀,寫一寫”。
“讀一讀,寫一寫”,是識字和寫字,讀音要準確,寫字要規范,還要練習書法。“讀一讀,寫一寫”,又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可以不斷豐富語言。詞語只有爛熟于心,才能在自己的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中運用自如。孤零零一個詞,不容易記,用法也吃不準,最好識記所在的短語短句,例如,“海在喧騰”就容易記,容易用;不斷擴展,不斷變化,可以生成各種句子。如“海在遠方喧騰”“海在遠方為我喧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重視“讀一讀,寫一寫”,才能練好語言基本功。以后各單元都是如此。
五、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1、閱讀文學作品,要培養感受、理想、欣賞和評價的綜合能力,要使學生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2、重視朗讀訓練。
3、從第一課開始,著力開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定位于“語文學習的主人”,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和組織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
課時安排
1、看導語,默讀課文。
2、讀一讀,寫一寫。
癡想隱秘鐵青凝成誘惑喧騰漫濕一瞬間
3、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教師范讀。
(2)各自練習朗讀。
(3)領讀。
(4)齊讀。
4、內容研討。
可在適當時候將“有關資料”中的詩人創作談讀給學生聽,以幫助理解詩歌。
研討,首先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疑難就是問題,深層的含義或奧妙也是問題。讓學生用鉛筆打問號,然后提出問題,教師補充。
(1)“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詩人領悟媽媽所說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3)讀第一部分,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他為什么想到山的那邊,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癡想”?為什么去爬山?為什么又說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隱秘的想望”指什么?為什么說“隱秘”?
(5)山那邊的青山,為什么“鐵青著臉”?
(6)“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改用議論語言,怎么說?
(7)“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頂為什么誘惑著我?“我”為什么失望?心靈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濕枯干的心靈又是什么意思?
(8)結尾表達的信念,如果用議論語言該怎樣表達?
5、小結內容研討的經驗。
學習方法和習慣也是教學目標。學習筆記應該有一部分專門記“語文學習經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等方面應該分頁記。每次小結只須提要式地記一兩點。
6、再朗讀。
7、課外作業。
從“研討與練習”選題,或自行設計。
人教版初一語文教學計劃范文二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計劃
一、整體把握
詩中所說的“海”是什么呢?詩人說,“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就是說,“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邊是海,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無數座山,那就更要歷盡艱險。這就是說,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
一方面因為渴望早日實現理想,一方面因為對實現理想的艱巨性估計不足,以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見大海,就能達到理想境界,可事實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喪。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神往山那邊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媽媽給我說過:海/哦,山那邊是海嗎?”這就是說,媽媽指點了理想,喚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海,一旦望不見海,望見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長大了,詩人領悟了,媽媽所說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遙遠,但是并非虛無縹緲。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長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詩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堅定信念,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表達了一個哲理。詩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個“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由一個意境翻出一個新的意境,詩意在跌宕中推進,感情也波瀾起伏,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二、問題研究
1、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并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秘”。
2、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并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呢?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為什么“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練習說明
一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么意思?
本題從朗讀與把握總體形象入手,感悟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體會詩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賞詩歌要領會藝術形象所蘊含的意味。
探究“山”所蘊含的意思,要聯想到爬山是怎樣吃力,還要考慮到山是一座座山,無數座山。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艱難險阻。全詩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感情: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二聯系上下文,品味下邊詩句中加下劃線的詞語(括號里的問題可做參考)。
1、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這個詞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3、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
(“山頂”的誘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枯干”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本題根據詩歌語言凝練的特點,引導學生探究關鍵詞語所蘊含的意義。這種品味,有一定難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興味,能增強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賞詩歌和其他文學作品的能力,教師應視情況幫助學生探究。
1、“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鐵青著臉”,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好像山在那里責備我癡心妄想,臉色鐵青。
3、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4、“枯干”形容對理想的渴望。
三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提示:這個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既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郁的……
本題是結合課文的練筆。“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這樣就拓寬了思路。最容易寫的還是第一次到海濱旅游,可以寫對大海的向往,到海濱終于見到大海的心情,寫大海無比壯闊的美,等等。
教學建議
一、加強朗讀訓練。
探究前宜安排朗讀,以了解學生的朗讀能力、感知能力。探究過程中宜安排片段朗讀,作為探究的重要手段。探究后宜安排朗讀,提高表情朗讀的水平。
二、抓住探究的關鍵。
關鍵是“海”與“山”的象征意義,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征意義。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無數座山”的象征意義。人們對實現理想境界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起初往往估計不足,一旦達不到預期目的,就大為失望。這種情況還可能反復多次。隨著認識不斷深化,才能對長期性和艱苦性有比較充分的認識。詩人告誡人們,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斗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探究到這層精義,就會喜歡這首詩,覺得最后一節詩簡直是人生格言。
三、開創研究性學習新風。
本課是七~九年級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貫徹“課程標準”精神要有個好的開頭。要讓學生自己研究,合作學習,教師要引而不發,路讓學生自己走,教師起引路、扶助、鼓勵作用,一開頭養成好習慣,開創研究性學習的局面,今后就比較好辦。
四、重視“讀一讀,寫一寫”。
“讀一讀,寫一寫”,是識字和寫字,讀音要準確,寫字要規范,還要練習書法。“讀一讀,寫一寫”,又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可以不斷豐富語言。詞語只有爛熟于心,才能在自己的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中運用自如。孤零零一個詞,不容易記,用法也吃不準,最好識記所在的短語短句,例如,“海在喧騰”就容易記,容易用;不斷擴展,不斷變化,可以生成各種句子。如“海在遠方喧騰”“海在遠方為我喧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重視“讀一讀,寫一寫”,才能練好語言基本功。以后各單元都是如此。
五、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1、閱讀文學作品,要培養感受、理想、欣賞和評價的綜合能力,要使學生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2、重視朗讀訓練。
3、從第一課開始,著力開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定位于“語文學習的主人”,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和組織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
課時安排
1、看導語,默讀課文。
2、讀一讀,寫一寫。
癡想隱秘鐵青凝成誘惑喧騰漫濕一瞬間
3、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教師范讀。
(2)各自練習朗讀。
(3)領讀。
(4)齊讀。
4、內容研討。
可在適當時候將“有關資料”中的詩人創作談讀給學生聽,以幫助理解詩歌。
研討,首先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疑難就是問題,深層的含義或奧妙也是問題。讓學生用鉛筆打問號,然后提出問題,教師補充。
(1)“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詩人領悟媽媽所說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3)讀第一部分,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他為什么想到山的那邊,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癡想”?為什么去爬山?為什么又說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隱秘的想望”指什么?為什么說“隱秘”?
(5)山那邊的青山,為什么“鐵青著臉”?
(6)“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改用議論語言,怎么說?
(7)“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頂為什么誘惑著我?“我”為什么失望?心靈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濕枯干的心靈又是什么意思?
(8)結尾表達的信念,如果用議論語言該怎樣表達?
5、小結內容研討的經驗。
學習方法和習慣也是教學目標。學習筆記應該有一部分專門記“語文學習經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等方面應該分頁記。每次小結只須提要式地記一兩點。
6、再朗讀。
7、課外作業。
從“研討與練習”選題,或自行設計。
人教版初一語文教學計劃范文三
《生命 生命》教學計劃
一、整體把握
作者呼喚“生命,生命”,表達自己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愿每個人珍視生命,堅強勇敢,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光彩。
二、問題研究
1.三個事例蘊含的意思分別側重哪一方面?對人生的三點思考分別側重哪一方面?
研究這個問題是一種辨析,經過辨析,理解就深刻了,就不至于囫侖吞棗了。
開頭寫小飛蛾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不要傷害生命,一是生物都有強烈的生之欲望。從全文看,寫的不是怎樣對待小動物,而是生命本身,所以第一種理解不對,第二種理解才是對的。小飛蛾的生命面臨著嚴重威脅,它極力掙扎。其實這種掙扎幾乎是無用的,假如“我”想弄死它,它是逃不了的。雖是無用的掙扎,也要掙扎,可見生物都有強烈的生的欲望,無論怎樣危險,都不會放棄求生的努力。也就是說,生命都是自我珍視的。小小的昆蟲都如此,人當然更不用說了。
瓜苗一例,從生命的誕生這個角度去說生命力之強大。這粒香瓜子所處的環境幾乎沒有生長的條件,墻角的磚縫,沒有陽光,沒有泥土,而它的萌芽需要“沖破堅硬的外表”,但它還是萌芽長成了一截小瓜苗。作者不禁為它高唱一曲生命的頌歌。
心臟的跳動是生命活動的標志,靜聽自己心臟的律動,最容易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識,就會嚴肅地思考人生。作者的思考有三點,是逐步深入的。
第一點思考的是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兩個“可以……也可以”,說的是兩種人生態度,兩種人生價值,前者是負責的態度,后者是不負責的態度。
第二點思考回答的是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有的人為人生如夢而消極悲觀,有的人為生命短暫而及時行樂,對生命負責的態度則應該“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
第三點思考又進一層,是將目標、信念付諸行動了。“絕不讓它從我手中白白流失”,就是說,要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為生命奮斗,“勇敢地活下去”,就是以頑強的意志去戰勝各種困難。作者從小病魔纏身,所謂“勇敢地活下去”,具體地說,就是與病魔作頑強的斗爭。
2.說小瓜苗“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又說“它僅僅活了幾天”,是不是有點自相矛盾?
并不矛盾。觀察過墻角磚縫的小瓜苗,就知道這并不矛盾。小瓜苗的生長原先依靠香瓜子本身的養分,確實茁壯生長,昂然挺立,但是,它生長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一旦香瓜子本身的養分消耗盡了,就沒有新的養分可以吸收,活了幾天就夭折了。
練習說明
一 朗讀全文,著重朗讀最后三段,看作者從三個事例中引發出對生命的哪些思考,試就這些思考再從生活中舉出一兩個事例。
本題要求練習朗讀,把握課文主要意思,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加深理解。舉例要切合課文內容,例如雷鋒的例子就切合第二點思考,雷鋒只活了22歲,他短暫的生命確實發揮出了無限的價值,他確實活得光彩有力。
作者從三個事例中引發出對生命的三點思考。一是必須對生命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二是生命短暫,生老病死無法捉摸,但是,我們可以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三是要珍惜生命,珍惜時光,不論命運如何,都要勇敢地活下去。
二 將這篇課文跟下面的同題文章比較,你更喜歡哪一篇?為什么?(《生命生命》一文略)
本題進行比較閱讀,培養鑒賞能力。沃森的文章與課文所舉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課文從三個事例中引發三點思考,沃森的文章則是細致地描寫受傷的蜜蜂怎樣極力掙扎。有的同學喜歡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結合的文章,有的同學喜歡文學色彩比較強的文章,完全可以尊重各人不同的愛好。要求回答“為什么”,要求講出點理由,可以培養賞析能力。應該答好“為什么”,應該根據見解的深淺程度評定等第。
教學建議
一、改變粗枝大葉的閱讀習慣是深入研究的前提。
這篇課文粗懂不難,如果粗枝大葉,以為都懂,以為三個事例說的意思差不多,三點思考說的也差不多,那就會淺嘗輒止。應該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意,看看三個事例分別側重哪一方面,三點思考分別提出了哪三個要求,這樣學生才會比較細致地研究課文。
二、引導學生抓住主題詞或關鍵詞。
讀一篇文章、一段文章,善于抓主題詞或關鍵詞,就抓住了中心,抓住了精神。例如第一段都是圍繞“生之欲望”一語展開的,第二段都是圍繞“生命力”一詞展開的,抓住了這樣的詞語,就容易讀。
三、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1.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注重質疑問難,切磋學問,砥礪思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好課文。
2.在熏陶感染中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步驟
1.看導語,默讀課文,畫出各段“主題詞”。
如第一段中的“生之欲望”。
2.從把握各段主題詞入手,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事例 思考
飛蛾:生之欲望 意義
香瓜子:生命力 價值
心跳:生命 珍視、奮斗
3.借助注釋和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騷擾小憩茁壯糟蹋庸碌辜負昂然挺立擎天撼地肅然起敬
4.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各自練讀。
(2)點名朗讀。
5.質疑問難。
6.問題設計與研討。
研討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1)三個事例為什么這樣排列?為什么前兩個事例舉的都是小蟲子、小瓜苗這樣的小生命?
(2)三個事例蘊含的意思側重點有什么不同?
(3)小瓜苗僅僅活了幾天,說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嗎?
(4)三點思考側重點有什么不同?
7.小結這次質疑與研討的經驗。
8.朗讀練習。
9.語言運用:補成一句話。
(1)一只__________不停地在__________飛來旋去,騷擾著我。
(2)_______在__________小憩。
(3)______________令我震驚。
(4)______________令我肅然起敬。
(5)______________昂然挺立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足以擎天撼地。
(7)我可以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_。
(8)___________庸碌一生。
(9)我應許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遇福遇禍,或喜或憂,______________。
10.作業。
見“研討與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