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名師講座心得體會范文3篇
語文名師講座心得體會范文一
三天緊張而充實的培訓,讓我有機會與中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家、名師、教授等零距離接觸。我欽佩于他們那淵博的學識和輝煌的成就;感動于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堅守;驚嘆于他們敢于創新開拓的勇氣;陶醉于他們流暢跌宕的演講„„„聆聽了他們對語文教育教學的權威理念和真知灼見;更感受到了他們對學生、對教育、對語文的那份深沉博大的愛!參加這樣高檔次,大規模的語文高端盛會,不僅開拓了我的視野,更讓我從政策層面提高了對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認識,不僅提升了我的語文教育理論水平,更為我今后的語文教學實踐指明了方向。此次無錫之行,領略語文名師名家的風采,使我獲得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欣喜極,思索至深,意義至大!
出席本次大會的領導和嘉賓有:中國教育學會原常務副會長郭永福、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李吉林、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所長呂同舟,教育部語言文字報刊社編委會副主任徐功明,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室副主任時俊卿、北京師范大學教師發展中心主任教授李芒、語文特級教師陳琴等。來自全國各地的語文教師代表三百多人齊聚一堂,碰撞思想,交流優秀的教育理念,分享成功的智慧和經驗,激勵調動后起之秀。這里有著一群語文的朝圣者,這里真是一次學術的盛會啊!
18日上午9點,大講堂在郭永福會長的致辭中拉開了帷幕,他做了“有效科研與語文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簡短報告,指出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教師的一項最高能力,參加科研的出發點、目的和功用定位,強調從本校改革和發展中選取科研課題。接著呂同舟所長致辭,他強調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并結合自身經歷談“教研”,談到區分”有效教研和無效教研“的話題,尤其指出”一場高效有價值的教研活動“必須做到”五個一“的教學設計和”三個實現“的教學目的。接下來是由備受尊敬的語文泰斗李吉林老師為老師們做《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三部曲”實踐與研究的八個臺階》的學術報告,她的講座滋潤心靈,蕩滌心扉,留給我的感動也最為深刻。李老師結合自己五十多年的教壇生涯,回顧了在人生不同時期的心路歷程,為我們講述了她如何在36年里執著于一個課題的研究,怎樣將課題由“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課程”最后到“兒童情境學習”的實踐研究一步步深入。李老師一路探索,不斷開拓,持之不懈,潤物無聲,碩果累累,為中國的基礎教育指明了新方向,從而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流派,贏得世人的矚目。她是中國教育的一面旗幟!她那種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著實可嘉!她那種熱愛生活、熱愛學生的胸懷令人感動;她那種不懈的韌勁和研究精神令人欽佩!從李吉林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師德”、什么叫“師愛”,她用行動完美地詮釋了“教師”這一偉大的稱呼,她真不愧是“中國教育的脊梁”!
10月19日上午,來自北師大的李芒教授為大家做了《教學策略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報告,他站在一線教師的角度指出該怎樣去搞“教改”、“教學”,反對從上而下的一味盲從,批判了當下教育上的一些弊端,演講發人深省。風趣生動、犀利深刻的演講不僅博得熱烈的掌聲,更使與會老師產生強烈的共鳴。接著
是中國“素讀”經典課程創始人陳琴老師做了《我的母語如歌》的精彩講座。她先對“素讀”課程作簡介“不追求所讀內容的深刻含義,只是純粹地讀,目的是求記誦,求熟練讀,適合誦讀經典作品”,她率先把“經典素讀“的理念引入當下的小學語文課堂。她在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創造性地用經典去浸潤孩子們的心靈夯實語文素養,她強調“吟誦”的重要性,講授基本的吟誦規則,并結合大量的經典詩詞和古籍,指導誦讀方法,親自示范吟誦。她的誦讀曲韻婉轉,如歌如訴,似春風拂面,似珠落玉盤,讓人耳目一新,不禁連連叫絕!
這次的研修學習使我的內心受到深深地震撼。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名師們內心真摯深沉的語文情懷;感受到了他們為中國教育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學然后知不足!今后的教壇生涯中,我會張開雙臂,迎接挑戰,追隨名師的足跡,更多一份虔誠,更多一份鉆研,更多一份韌勁,在語文的田地中辛勤耕耘,用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去努力做好這一份美麗的事業!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人應有的姿態!
語文名師講座心得體會范文二
11月來,我去聆聽了“綠城之秋”的多節語文、教學課,回想每一位老師的課,真的是受益匪淺。人們常說:聽名師講課是一種藝術享受,他們在課堂上并非單純作為教師在講課,同時也是作為藝術家在表演,他們總是以自己獨有的內在美和外在美的藝術風格的教學,感染著學生,震撼著學生的心靈。下面具體談談我的一些收獲和心得體會:
一、首先學會的是:學會了如何去聽課:(一)聽課時該聽什么。聽一節課,應有一個明確的目的,聽課時需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關注教師的教,它包括:第一,重點難點的突破,一節課的重點難點能否突破,標志著這節課的成功與否;第二,板書及教學媒體運用;第三,課堂氣氛。另一方面是關注學生的“學”。(二)聽課時的角色定位:既是審美者,也是參與者。我們要多學習名師們的長處、閃光點,為我所用,所以在聽課時,應把自己定位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而不是旁觀者。
聽課聽什么呢?我們師范生聽課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吸收經驗。所以我們去聽課的首要的目的是要看名師們怎樣教。還要聽課堂設計,聽教師怎樣講,看學生怎么學;要以審美的心態去聽課,以參與者、研究的心態去聽課;聽課后的還要及時地反思、總結。
二、現在,回味所聽的數學課和數學報告,總的說來,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一)名師們都善于挖掘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有趣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
一節課的開始就像整臺戲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優美樂章的序曲。開始的情景創設得好,就會引人入勝,燃起孩子們求知的欲望,收到先聲奪人、出奇制勝的效果。
這些觀摩課,導入新課有的是創設認知沖突的思維情景,使孩子徘徊在思維的矛盾中,從疑問中產生“探個究竟”的想法,如王宏偉老師的《比賽場次》、黃世忠老師的《中位數》;有的是創設懸念,緊扣學生心弦,造成求知若渴的狀態,如徐斌老師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有的是把鮮活的生活引入課堂,讓孩子們一開始就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產生非要學習的愿望,老師的《數學廣角》、郭廣成老師的《打電話》、郭莉老師的《秒的認識》。不論是以“情”、以“境”、以“疑”、以“趣”來開講,都是為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起學習數學知識的欲望。它體現了教師對教學全過程的匠心思考,熔鑄了教師運籌帷幄、高瞻遠矚的智慧,它表現出教師創造性教學藝術的設計。
(二)教師很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重視過程、注重體驗。
(三)善于創設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教師能適時熱情地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成為學生真誠的合作者。展示課上愉悅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個個如沐春風,如飲甘泉,人人輕松愉快,個個心馳神往,實現了認知與情感的統一,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中有疑問、有猜想、有驚訝、有笑聲、有爭議、有沉思、有聯想……課堂上師生情感的交流,為師生的雙邊活動注入了活力。有矛盾的困擾,有無言的沉默,有巧妙的比喻,有機智的幽默,有解決問題的歡呼和掌聲……和諧愉悅的教學環境,實現了認知與情感的統一。
以人為鏡,能夠體察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通過聽課,豐富了我的教學技能技巧,聽課、聽名師講座是教師的必修課,也是是我們師范生成長的一個捷徑,聽課已經結束了,但是我的學習還在繼續,我的努力不能停止,我將不斷反思,更上一層樓!
語文名師講座心得體會范文三
20XX年9月20日,xx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潘蒞臨xx師專學術報告廳為小學語文置換脫產班學員做了題目為《語詞的驚異入口與文本的八種解讀》的專題講座,該講座分上、下午兩場進行。
潘教授從七大主題開展他的講座,分別是:一、兒童視角與符號世界;二、消除心靈驚異的課堂;三、語文本體的哲學思考;四、閱讀教學的解讀要求;五、文本解讀的八個維度;六、對話式語文教學設計;七、傳統語文課堂的回眸。
潘教授由顧城的《楊樹》、《星月的由來》等作品的普遍人性和道德的評判為切入點,引出對語詞驚異力量的發掘和拓展這一命題,指出語言不是一種單純的交際符號和思維工具,而是一種獨特的民族(個體)精神架構和文化歷史(生命體驗)的存在與表達方式。它要求研究者(執教者)從人的存在的角度,展開與作者、文本和世界的對話,去感悟和挖掘語文的歷史與文化空間。他指出把語文作為知識這只是結果,把語文理解為符號、激發人的潛能,“景在途中”,語文就是一路走來的風光與體驗。教育教學有法可循,然而確無定法一成,為人者需要活道,從教者更當如此。教育之道在“四達之衢”而不在“一達之道”,在“環中”而不在“圓周”。所以,聽講座也好,閱讀也罷,都需要把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血液,然后再外化成自覺主動的行為。
潘教授還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說,“教育就是忘記了在學校所學的一切后剩下的東西”。他希望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盡量多地從語文工具論中解脫出來,引領兒童區去感受語言的美,體驗作者創造的神奇獨特的審美世界,去觸摸世界本身的復雜微妙和變化萬千,進行無限、自由想像力的鍛煉。我們該去發現學生的高明,理解文章就是與上帝的對話是對物的表述。語文教育的使命就要喚醒人自身。人是符號的動物。
潘教授在對語文閱讀教學的解讀提出了三點要求:尊重文本的運用,精確定位教學的解讀目標,要從指向性、背景性和梯度性上把握。避免割裂文本的整體語境,遵循作者文脈情思的自然發展,要發現文章的脈絡,需要對文本背景材料的拓展。避免抽象的、機械的概念化的圖解,應激發學生的創造性體驗和想象,不要鉆進各種修辭格的墓地,要打開修辭背后的心理世界,要用最少的言辭表達最多的事情。
他還以《采蓮》、《木蘭辭》、《十八歲出門遠行》、《背影》、《荷塘月色》等古代、現代和當代的作品文本為例,詳細闡釋了閱讀教學的解讀要求:喚醒感覺、解放物象、移情入境、剖視社會、鉤沉歷史、洞悉文化、抽繹人性、沉思存在等八種解讀維度。鼓勵教師的感官打開、引起學生的感覺;感覺的喚醒文本才能豐潤;還指出教學需要深度,對簡單物象的剖析;沒有社會的視覺,文學就根本讀不懂。
潘教授是霍英東教育基金第九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獎獲得者,山東省課程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全國統一高考(山東卷)基本能力測試科目研制專家組組長,江南大學、西南大學“國培計劃”主講專家。他的講座給予學員所思考的是:語文教師不要成為符號的奴隸,要永遠在路上領略思想的美,領略語文的美;語文教材是語言的世界,因為語言,人不僅是短暫現實性的存在,也是永恒歷史性的存在,不僅是自然生物性的存在,也是文化價值性的存在,而且也是自由意志的存在。潘教授的寓意深刻、妙語連珠,告訴我們語文教師要對詞語有新的感悟,對語言文字這個符號所存在的的內在生命力有了新的認識,只有把握“語詞的驚異”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