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考試要素
一、基本考情
歸納概括題是省考中的必考題型,從近六年的考試情況來看歸納概括都有出現,還出現了考察兩道題的情況,一般來說分值為15~20分每道題,給定字數相對較少,曾出現過“問題、原因、概念、特點、經驗”等類型,相較而言省考中比較喜歡考察“原因”概括和“經驗”總結。
從題型重要性程度來說,歸納概括是所有題型的基礎,例如綜合分析的本質就是“歸納+邏輯”,如果歸納概括能力較好,其他的幾個題型基本都不會出現較大的問題,因而在實際答題中,關鍵是需要將歸納概括的精髓掌握。
二、應對策略
應對歸納概括,建議大家三個字“準、全、簡”,掌握此精髓,讓大家在申論中“行云流水”:
準即精準。作答歸納概括題之時,首先需要明確題干中的答題對象,例如第二題“假定你是有關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準備將‘比逗咖啡館’的創業經驗向大學生進行推介。請跟進給定資料4~6,歸納總結‘比逗咖啡館’的主要成功經驗”,其中的答題對象需要明確兩個關鍵詞“比逗咖啡館”和“成功經驗”,精準定位題干對象是抓準要點的關鍵,然后回到材料4~6有關“比逗咖啡”的材料中尋找要點。
簡即簡練。“準”和“全”是拿下歸納概括分值的關鍵,而“簡”是做到更優的表現。如果想在概括題中更勝一籌,需表達簡潔,畢竟概括題所給定的字數較少,需要將所有的得分點在限定的字數內完成就需要以更為簡練的語言表達所有的要點,可以根據要點之間的關系進行合并,以動賓搭配的方式組織語言,規范表達。
歸納概括題簡而言之就是“歸納+概括”,從材料中歸納出相關的要點再次進行提煉簡化即為概括,將兩者結合即為“準、全、簡”,這也正是歸納概括題的精髓所在。各位朋友,趕緊開始備考行動吧,從起跑線開始趕超。
公務員申論考試要素篇2
最佳立意是文章“靈魂”:
王國維先生曾說,千古文章意最高。一篇立意絕佳的文章往往可以流傳千古,當然我們省考的作文不追求千古之名,但是我們要以上岸為最終目標。而省考作文的立意除了可以通過題干分析得知,還需要回歸材料進行分析,需要結合“材料分析法”進行提取。最終將題干的主題和材料的主題合一,這樣的立意才是最符合出題人要求的立意。以河南省鄉鎮作文為例,題干說:“‘固守’會給予很多‘如果’的假想,可唯有‘變動’能帶來‘但是’的希望”,我們需要提煉出題干的核心含義,即“變動能帶來希望”,再回歸材料找取總分論點,這樣的立意才符合出題人的要求,也即最佳立意。
分析論證是文章“關鍵”:
我們在分論點的論證過程中,不僅僅是案例或道理的簡單羅列。很多人簡單的認為,只要案例和道理合適,自己的論證就圓滿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案例和道理的羅列只是分論點論證的基礎,還需要建立將案例或道理與分論點之間的聯系,這樣的論證才是充實和有效的。以河南省考縣級作文的論證為例,我們需要根據分論點的方向,從材料內和材料外找取與之相關的論據,例如關于創新社會保障服務方式這個分論點,我們需要以材料內的案例為基礎,同時提煉實際生活中的案例,兩者相結合進行分析,這樣的論證才是充實有效的。
理論政策是文章“高度”:
我們知道分論點論證方法,很多人到最后階段也能很完整將作文的框架體系構建起來。但是,這與一類文之間還有一段距離,我們對于案例和道理的使用很熟練,對于作為頂層設計的政策卻遲遲難以下筆。一篇好的文章,不僅需要有很強的文采功底,還需要政策理論的支撐,這樣才符合公文寫作的要求。其實每年我們的省考作文都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態、文化這五位一體之中,我們在素材的準備階段,需要對于國家的大政方針有所了解,這樣在寫作中才能信手拈來。
公務員申論考試要素篇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呂氏春秋》
落其實思其樹,飲其流懷其源——庾信《徵調曲六》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白居易《策林二》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荀況《荀子·天論第十七》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漢.王符《潛夫論.釋難》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我們要攜手行動,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環境污染,那樣會得不償失,給子孫后代留下一個沉重的包袱。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生態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如果任憑環境無休止地惡化,人類在地球上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將是自己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