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復習側重點
公務員申論復習側重點【篇1】
申論(通用卷)主要測查報考人員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
申論(鄉(xiāng)鎮(zhèn)卷)主要測查報考人員在鄉(xiāng)鎮(zhèn)層級工作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素質,包括閱讀理解能力、貫徹執(zhí)行能力、群眾工作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申論(行政執(zhí)法卷)主要測查報考人員的閱讀理解能力、依法辦事能力、公共服務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公務員申論復習側重點【篇2】
一、申論大綱≠申論題目
市面上講解申論題目的內容多如牛毛,大多數(shù)考生只從做題開始申論復習,但少有人一針見血地說明白:申論到底考什么?申論考試的意義何在?
借鑒國考申論大綱,關于申論是什么,是這樣表述的:“申論是測查從事機關工作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的考試科目。”大部分考生看了也不懂其意,所以只能申論題目上了解,模糊類比自己接觸的考試中比較接近的可能是語文,只是申論將材料換成了時政主題而已。這種簡單地從申論題目入手、個人經(jīng)驗中類比找申論復習的方法和方向,是極其危險的,不得要領,意味著一開始的方向錯誤,后面再努力復習,也是徒勞。
其實一句話可以概括,申論實際上屬于一種特殊的入職考試,即考生是在公職人員的立場,通過材料給定的社會現(xiàn)象的描述和分析,解決不同類型問題、給出切實可行建議的能力的測驗。這里突出2個要點:1、立場。是在公務員的立場上解決問題,不是記者、不是老百姓,立場決定方向,同一個問題不同立場上的說辭是截然不同的,這也是很多考試從公考申論復習一開始就沒有弄清楚、忽略的重要認知,導致整個申論答題方向錯誤,自然得分極低。2、一定是在給定的材料設定的情景中答題。偏離給定材料核心,也是一部分考生常見的問題,自認時政盡在掌握,看到相似的熱點描述,就如脫韁的野馬般,全然不顧材料本身的描述,自顧自答題,最后只能是低分,事倍功半。
二、多買幾本書多做題≠高效全面的申論復習
很多考生會有補償心理,開始復習前就會買來各種參考書籍,等到復習的時候猛然發(fā)現(xiàn),大部分書籍內容相似、題目都會,就自我認知自己能力不錯了。這樣的唯一后果,就是形成僵化思維,做題模式化、機械化,抹殺了真正應對不同主題的創(chuàng)新解題思維,難以拿到高分。
三、關注時政≠申論復習
各種關于申論復習的文章、輔導中,都會提到半月談、人民日報社論等一些報刊雜志,對于申論復習的重要性,這里要特別指出,關注這些時政素材,絕不是申論復習及答題方法提升的主要方法,實際上只關注時政,還會事倍功半,走錯方向。
比如,《半月談》上面的文章的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也具備一定的水平,雖然都是關注的我國的熱點問題,但是記者或評論員所屬身份和所處角度立場不同,使得他們在寫作時筆鋒更銳利,并且更多的內容站在一個監(jiān)督者的角度分析社會現(xiàn)象、挖掘社會問題。這實際上是與申論考場上考生所處的角度有很大偏差的,前面分析過,公考申論考試的立場問題,因為在申論考試中,考生以準公務員的身份答題,更應該關注的是在政府職員的立場上,如何分析問題的根源、找到解決問題方法,提出具體可行的對策;而非猶如記者身份一味地挖掘、分析問題。因此,《半月談》等相關雜志、報刊可以作為開闊眼界的熱點素材積累,在利用時也要時刻注意轉換身份后的說辭,切不可以此為申論復習的主要依據(jù),還應回歸教材和申論考試核心。
公務員申論復習側重點【篇3】
第一,透析近年公考命題規(guī)律,掌握申論答題基本原則及技巧。自以來,公務員錄用考試已歷經(jīng)了近二十個年頭,考試制度日臻完備,總體呈現(xiàn)穩(wěn)中有變的特征。
這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
一、材料閱讀量較為穩(wěn)定,但有適度增加。
材料字數(shù)穩(wěn)定在六、七千字左右。比如:都為6000字左右,則為6900字左右,為7000字左右。材料則數(shù)在五至九則左右。
二、題目數(shù)量和基本題型較為穩(wěn)定,題目數(shù)量一般為四道大題,但部分試題中一道大題會分為兩個小問題。一般而言,最后一道大題為大作文,前面三道題目,有一道公文寫作類題,出現(xiàn)在第二題或者第三題中,另兩道基本上從概括題、分析題和對策題選擇其一單獨為題或選擇其二組合成一題。
三、題型設置呈反模板化趨勢,得分難度加大,但答題技巧仍可以不變應未變。針對近年來各大培訓機構的專門輔導課程,為了選擇真正具備公務員基本工作能力的考生進入公務員隊伍,公務員錄用考試具備反模板化傾向,題型設置綜合化趨勢明顯,并出現(xiàn)寫宣傳手冊、編者等新的題目設置。然而只要考生們掌握了正確運用了每種題型的作答原則、步驟及方法,就能夠在考試中以不變應萬變。
第二,建議考生充分利用電子媒介和紙質報刊,了解國家大政方針取向,積累各類規(guī)范表達,同時學習專家學者提出的合理化建議。考生可利用的材料有很多,較為優(yōu)質的有紙質版的《人民日報》、《半月談》、《理論熱點面對面》,電子媒介類的《新聞聯(lián)播》、《焦點訪談》、新華網(wǎng)、中國政府網(wǎng)等。
在利用這些資料時,考生們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一、部分考生對這些材料存有偏見,不愿學習這些資料,如:部分考生認為《新聞聯(lián)播》等節(jié)目里面的內容沒有實質性的意義。然而,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新聞聯(lián)播》等節(jié)目是從宏觀的角度反映國內外形勢的電視類節(jié)目,本身必須具備一定的權威性、政治性、宏觀性,不太可能像地方性訪談類節(jié)目具備平民化、趣味化、細節(jié)化特點,作為有志成為未來公務員的考生們,務必要擺正心態(tài),克服新聞聯(lián)播“大、空、假”這類錯誤的消極觀點。
二、部分考生并不完全了解學習這些資料的目的,不會利用這些資料到我們的申論考試實戰(zhàn)當中去,在此,希望考生們明白我們利用這些資料的目的是從中領會貫徹中央大政方針和社會熱點難題,學習其中的官方語言,剖析專家的合理化意見,并在觀后認真分析下這一政府挖掘出其實質、找出其背景、分析出原因,提出具體的對策。
三、部分考生覺得上述部分資料用詞較為官方、生澀,雖有心背誦,但記憶起來較為枯燥、困難。建議考生應該可以結合自己喜愛的多種方式記憶,比如可以采取“鸚鵡學舌”法,即在聽到或看到比較好的句子可以學著多說幾遍;也也可以利用“錄音復聽法”,即利用電子設備把自己朗誦出來的官方語言錄制下來,反復聽,這樣會在潛滋暗長中提高我們的申論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