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復習中國近代史時間軸常識
行測復習中國近代史時間軸常識(篇1)
中國近代史是從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中國歷史。歷經清朝晚期、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北京北洋政府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和重慶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42年,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843年,中英《虎門條約》簽訂
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簽訂
1851-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
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條約》簽訂
1859年,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方案的第一人:洪仁玕《資政新篇》
1860年,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簽訂
1861年,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個軍事工業企業:安慶內軍械所
1862年,第一個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
1869年,第一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方舉贊創辦的發昌機器廠
1872年,第一個民用企業:上海輪船招商局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
1883-1885年,中法戰爭
1894年,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列強侵華進入新階段的標志:中日《馬關條約》簽訂;第一個以武裝起義形式從事民主革命的起義:廣州起義;第一個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政治團體:強學會
1898年,戊戌變法
1899—1900年,義和團運動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1年,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秩序形成的標志:《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新階段的標志、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成立;清政府下令一律停止科舉考試
1906年,同盟會成立后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萍瀏醴起義
1911年,辛亥革命
1912年,清帝退位;中華民國成立;第一部資產階級的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1916年,護國運動
1915-1923年,新文化運動
1916年,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標志:五四運動
1920年,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上海共產主義小組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2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提出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的會議:中共二大召開
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4年,國共第一次合作、革命統一戰線建立,國民大革命開始的標志: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
1926-1928年,北伐戰爭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的起義: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中國第一個蘇維埃城市政權:廣州蘇維埃政權
1928年,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會師;東北易幟
1929年,古田會議召開
1931年,九一八事變;第一次中華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1931-1945年,抗日戰爭
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
1934-1936年,紅軍長征
1935年,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遵義會議;一二·九運動
1936年,西安事變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標志:七七事變;國民政府正面戰場上的第一次大會戰:淞滬會戰;抗戰開始第一次大捷:平型關大捷;南京大屠殺;重慶國民政府成立;第二次國共合作
1938年,國民正面戰場抗戰以來最大勝利: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
1939年,第一次長沙會戰
1940年,南京汪偽國民政府成立;百團大戰
1941年,皖南事變
1941年,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1942年,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4年,豫湘桂戰役
1945年,中共七大;日本宣布投降;重慶談判;“雙十協定”簽訂
1946-1949年9月,解放戰爭
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
1948年9月-1949年1月,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1949年4月,渡江戰役;國民黨政權退往臺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行測復習中國近代史時間軸常識(篇2)
一、方程的認識
1、方程思想的核心:列方程解運用題方法的引入對于我們在中學解答運用題是非常方便的,而對于考生來說,需要知道為什么大部分學生都非常喜歡用方程解題。其主要在于,方程能夠化未知為已知條件,把思維難度降低,這一點非常重要。
2、方程的分類:對于國家公務員考試而言,在對于方程的考察主要考察一般方程(即一元一次和二元一次方程)以及不定方程(未知數的數量多于方程的數量)例如:
一般方程 : 4(6+3x)+3(24-x)=37
不定方程: 2x+5y=37 x、y為整數
3、方程的解法:對于方程的解法來說,我們在中學已經學過的主要要帶入消元和加減消元,作為基本方法,這里就不再過多講解。
二、列方程解運用題的步驟
1、設未知數
對于方程解題來說,設未知數是解題的重要步驟,并且未知數設的是否合適也非常影響后續的計算。因此,要想掌握方程方法,首先要學會設未知數。
設未知數一般有兩種設法:⑴直接設未知數 主要適用于較簡單的題型,也就是題目問什么,未知數直接設什么,這種情況考生一般都比較容易抓住。 ⑵間接設未知數。
這種未知數的設定非常講究技巧,如果設置不恰當,無論是后續的列方程還是解方程都異常困難。例如:
例1、一個書架共有圖書245本,分別存放在不同的4層上。第一層本數的2倍是第二層本數的一半,第一層比第三層少2本,比第四層多2本,書架的第二層存放圖書的數量為:
A、140本 B、130本 C、120本 D、110本
知滿天解析:在設未知數的時候,如果一如既往的設題干提問的第二層為x的話,在表示第三層和第四層的時候是比較困難的,并且也會接連帶著后續的解方程變麻煩,所以我們應該選擇更合適的第一層設為x,因為它是關聯量,可以更好的表達其他數據。
解:設第一層存放的圖書為x本,則第二層的圖書為4x本,第三層的圖書為(x+2)本,第四層的圖書為(x-2)本。
2、列方程
在設完未知數,也把相關量表示出來之后,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列出方程,而列方程最重要的就是找等量關系。一般來說,出現和、差、倍、分等大小關系的時候,這樣的句子都可能是等量關系。比如剛剛講的例題1中,該書架一共有圖書245本,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和關系,因此,可以列出方程如下:
X+4x+(x-2)+(x+2)=245
3、解方程
到了解方程這一步一般來說這道題目就差不多完成了。對于解方程而言,一定要學會靈活應變,比如帶入排除法,奇偶排除等等,減少運算量。
4、求解問題量
在實際作圖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因為在設未知數的時候,我們不一定設的題干問題為未知數,所以在解完方程之后一定要把題目問的求解出來,不要急于一時。
三、運用方程思想解題的一些技巧
方程思想在解題的時候確實流程較多,過程較麻煩,耗時較長,但是作為基本方法,也是考生比較擅長的方程,知滿天教育專家建議考生在做題的時候一定要更加靈活多變。
1、完成流程不必刻意追求。中學學習方程的時候,我們養成了很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寫解,設未知數,帶單位,寫句子等等,這些簡要流程不需要出現在我們解題中,應該盡可能的減少所寫的漢字,畢竟時間緊張。
2、設未知數的時候有一些小原則。比如,盡可能少設未知數,通過關聯量設未知數,設小不設大,設乘不設除等等。
3、解方程的時候,帶入排除很多時候都是最簡單的解方程方法,不要把選擇題做成解答題,耗時卻收獲甚微。
行測復習中國近代史時間軸常識(篇3)
結構兩分法是指從宏觀上將材料進行一次或者多次的“一分為二”的切分,直至確定材料的重點內容或核心的方法。
第一步:略讀材料,感知材料結構,切分重點。
注意此時不需要逐字逐句的詳細閱讀,旨在尋找明顯的標志詞。如果發現材料有明顯的標志詞,比如:
但是、可是、然而、卻、事實上、實際上、可惜的是、遺憾的是……(轉折結構)
所以、因而、因此、以至……(因果結構)
而且、更、甚至、進一步說……(遞進結構)
依照標志詞,判定材料的結構進行切分,并判定材料重點。轉折結構的重點在轉折之后,因果結構的重點在“果”,遞進結構的重點在遞進之后。
如果材料沒有明顯的標志詞,很有可能是總分結構。一般“總”的部分是作者的觀點、態度、傾向、評價、總結等,一般會出現在材料的首尾。而“分”的部分大多是一些生活實例、社會現象、歷史材料、原因分析。
第二步:精讀重點,提取主旨,比對選項。
在已經切分好,并確定重點內容的基礎上,逐字逐句精讀重點部分,提取主旨。如果重點部分的內容比較多,可以進行二次、三次的切分,直至確定最終的重點。然后比對選項,選擇對主旨描述最準確的選項。
此種方法只適合轉折、因果、遞進、總分的結構,不適合其他結構。用結構兩分法可以大大縮短時間,提高做題的速度和準確率。例如: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一些實踐部門就逐步發現,在供給低保等復雜的社區保障服務時,僅憑單個部門的力量已經越來越不足以獲得充分的信息了。進入21世紀以來,更多立足于民生的社區服務(如廉租房等)被推出來,這些服務的實現日益依賴多個“條線”政府部門之間的協同。從這個意義說,追求部門間的協同性是未來社區服務發展的重要趨勢。(江蘇省考A類真題)
最能體現文段主旨的一項是:
A、政府部門之間的協同性
B、未來的社區服務需要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
C、社區服務的發展趨勢
D、社區服務的實現依賴多個政府部門
【解析】答案選B。文段是典型的分總結構,首先指出復雜的社區保障服務僅靠單個部門的力量無法滿足需求,然后進一步強調更多社區服務的實現依賴于多個政府部門之間的協同,最后由“從這個意義上說”引出結論,即追求部門間的協同性是未來社區服務發展的重要趨勢。A項沒有提到“社區服務”,C、D項沒有涉及部門之間的協同性,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