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復習知識點歸納
目錄
行測復習知識點歸納【篇1】
常識
想必很多小伙伴會覺得,常識的提分不從下手,常識是玄學、考感覺。果然如此?非也非也,常識實則是最簡單的部分,也非常有意思,你甚至可以在常識題練習部分體會到輕松娛樂的感覺。可以在中公教育APP上進行常識部分的刷題,每天刷50道以上,等你認真刷上一兩個月。再去參加國考你一定會發(fā)現(xiàn)考題當中有平常重復考察過的知識點。
言語
邏輯填空題也是偏科重災區(qū),請同學們務必記住要記住成語,成語反復考察的幾率非常大,只要你把近五年的國考、多省省考以及你所在省份的省考部分全部過二遍,一天15個,主要記住意思與理解用法,很多詞均可對照理解用法。對了,提醒一聲!千萬不要被成語字典,那可太笨笨噠啦!
數(shù)量關系
這一專項是廣大考生最為頭痛的環(huán)節(jié),一般都打算靠運氣、不靠復習的。同學們!醒醒吧!別人不會做的數(shù)量關系,我們很精通的話,那豈不是一下就拉開差距啦!
首先一定要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理論。其次就是多刷考題,確保出現(xiàn)過的每一種題型你都會做。再次還要限時練習,一定不要在平時練習中過于懶散,自己用十分鐘左右做5道題。如此反復,數(shù)量關系題型必將被你“斬落馬下”!
判斷
判斷題型偏科的情況不多,所有人都愿意和比較容易掌握。但判斷題實乃方法和技巧最強的部分,理想情形下要保持75%以上的率。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一目標?第一,打牢基礎,反復觀看判斷題型的基礎課程,記住各種題型的解題思路。第二,多刷題多總結(jié),但定義判斷部分不需要多刷題,定義判斷更多是方法與技巧。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也同判斷題一般,屬于很少偏科的類型。要切記需要掌握速算方法,不然等你一步一步慢慢算來,考試都結(jié)束啦!!
閱讀速度也要加快,不要一見數(shù)字就畫,要邊閱讀邊畫出重點即可。最后,增加速度。15個題需要控制在20分鐘左右,最慢也要在半個小時內(nèi)完成30題。
<<<
行測復習知識點歸納【篇2】
一、備考中必須系統(tǒng)學習確保熟練掌握的題型
題型:片段閱讀、文章閱讀(省級)、邏輯判斷、資料分析。
此部分題型是備考的重中之重,是得分關鍵,必須通過系統(tǒng)性的學習和大量的刷題訓練建立起思維框架和解題思路。目標正確率均為80%以上。
二、備考中要掌握規(guī)律建立敏感性的題型
題型:語句表達、圖形推理、定義判斷、類比推理。
此部分題型如果句間關系分析不清楚,圖形敏感性低,生活中經(jīng)驗常識積累不足,非常容易陷入出題人的陷阱。在備考中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需掌握命題規(guī)律。目標正確率為70%以上。
三、備考中結(jié)合自身特點可靈活復習的題型
題型:常識判斷、選詞填空、數(shù)量關系。
此部分題型要結(jié)合個人基礎知識儲備,重點抓基礎題目,備考中不要深陷難提分題目無法自拔浪費時間。
<<<
行測復習知識點歸納【篇3】
一、增長量
題目特征:現(xiàn)在比過去增長量多少?
1. 已知現(xiàn)期量和基期量求增長量:增長量=現(xiàn)期量-基期量
2. 已知基期量和增長率求增長量:增長量=基期量×增長率
3. 已知現(xiàn)期量和增長率求增長率:增長量=基期量÷(1+增長率)×增長率
二、增長率
題型特征:現(xiàn)在比過去增速、增幅、漲幅為百分之幾?
1. 已知增長量和基期量:增長率=增長量÷基期量
2. 已知現(xiàn)期量和基期量:增長率=(現(xiàn)期量-基期量)÷基期量=現(xiàn)期量÷基期量-1
三、現(xiàn)期量
題型特征:求現(xiàn)在的某個量為多少?
1. 已知基期量和增長量:現(xiàn)期量=基期量+增長量
2. 已知基期量和增長率:現(xiàn)期量=基期量×(1+增長率)
四、基期量
題型特征:求過去某個量為多少?
1. 已知現(xiàn)期量和增長量:基期量=現(xiàn)期量-增長量
2. 已知現(xiàn)期量和增長率:基期量=現(xiàn)期量÷(1+增長率)
3. 已知增長率和增長量:基期量=增長量÷增長率
五、比重
1. 現(xiàn)期比重=部分量÷整體量;
部分量=整體量×比重;
整體量=部分量÷比重
2. 提問形式:過去的比重為多少?
3.提問形式:現(xiàn)在的比重比上年上升或下降幾個百分點?
六、平均量
1. 現(xiàn)期平均量=總量÷總份數(shù);
總量=平均量
總份數(shù);
總份數(shù)=總量÷平均量
2. 提問形式:過去的平均量為多少?
3. 提問形式:現(xiàn)在比過去的平均量多多少?
4. 提問形式:現(xiàn)在的平均量比過去變化了百分之幾?
七、倍數(shù)
1. A 是B 的幾倍:A÷B
2. A 比B 多幾倍:A÷B-1
3. 提問形式:去年兩者的倍數(shù)關系是多少?
4. 提問形式:去年兩者的倍數(shù)關系相差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