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行測復習隋唐歷史常識
公務員行測復習隋唐歷史常識【篇1】
1、初等拉燈問題——倍數、約數
例1:走廊里有10盞電燈,從1到10編號,開始時電燈全部關閉。有10個學生依次通過走廊,第1個學生把所有的燈繩都拉了一下,第2個學生把2的倍數號的燈繩都拉了一下,第3個學生把3的倍數號的燈繩都拉了一下……第10個學生把第10號燈的燈繩拉了一下。假定每拉動一次燈繩,該燈的亮與不亮就改變一次。試判定:當這10個學生通過走廊后,走廊里有多少盞燈是亮的?
A.2 B.3 C.4 D.5
【解析】
(1)原來電燈全部關閉,拉一下,亮著;拉兩下,滅了;拉三下,亮著。因此,燈繩被拉動奇數次的燈亮著。
(2)可從最簡單的情況考慮,把拉過某號的學生號碼寫出來尋找規律,如1號是第1個學生拉過,4是1,2,4號拉過,6是1,2,3,4號學生拉過,10是1,2,5,10號學生拉過,也就是第i號燈的燈繩被拉的次數就是i的所有約數的個數。由自然數因數分解的性質知,只有當i是平方數時,i的約數的個數才是奇數,所以只有1,4,9號燈亮著。本題答案:1,4,9號燈亮著,共有3盞燈。選B。
總結:此類拉燈問題比較簡單,假如把數字擴大看起來會很麻煩,但思路還是相同的,在做題是要擅長歸納總結,提煉出基本模型。
2、拉登難題——三集合容斥原理型
例2:有1000盞亮著的燈,各有一個拉線開關控制著。現按其順序編號為1、2、3、4、5······1000,然后將編號為2的倍數的燈線拉一下,再將編號為3的倍數的燈線拉一下,最后將編號為5的倍數的燈線拉一下,三次拉完后,亮著的電燈有多少盞?
A.468 B.499 C.501 D.532
【解析】
(1) 原來電燈亮著,拉一下,滅了;拉兩下,亮著;拉三下,滅了。因此,燈繩被拉動奇數次的燈滅了。此題先求滅著的燈的數量,再求亮著的燈。(2) 注意:此題目拉燈的方法不同前三個例題。編號為2的倍數,3的倍數,5的倍數的燈依次拉。可以據此,看做是三集合問題。(3) 數據計算:能被2整除的有1000/2=500個,能被3整除的有1000/3=333個,能被5整除的有1000/5=200個;既能被2又能被3整除的有1000/6=166個;同理,能被2,5整除的有100個,能被3,5整除的有66個,能同時被2、3、5整除的有33個。拉奇數次500+333+200-2(166+100+66)+4_33=501個,最開始為亮,奇數次為滅,則亮燈=1000-501=499個,選擇B。
公務員行測復習隋唐歷史常識【篇2】
一、指示代詞在代詞指代中的用法
【例】總體來講,運用該法則解答代詞指代題是非常便捷的一種方法,但是各位考生需注意,在做題時大家一定不要過于機械,認為代詞就是指代的前半句話的內容,這樣有可能誤選干擾選項。1941年,美國正式參加了反法西斯戰爭,大批美國士兵來到英國。美國和英國都是使用英語的國家,美軍與英國軍民的接觸沒有語言障礙。但是隨著雙方接觸的增加,逐漸發生了一些摩擦。英國人指責美國人沒有禮貌,少教養,喜歡表現自己,待人接物太隨便。美國人則責備英國人自高自大,自以為是。這種情況使英美關系有些緊張。在盟軍即將進行諾曼底登陸,攻占歐洲大陸的情況下,這顯然是一個不利因素。
“這顯然是一個不利因素”的“這”指的是( )。
A. 大批美國士兵來到英國 B. 美國人英國人互相指責
C. 英美之間關系有些緊張 D. 盟軍即將攻占歐洲大陸
【解析】這道題目很多同學會誤選B,和D。如果同學們認真審題,會發現這道題目有兩個代詞“這”。第一個“這”出現在“這種情況使英美關系有些緊張”,而這里的代詞“這”按照就近原則,應該是看前面那一整句話,即B項,英美互相指責,而第二個代詞“這”才是題目中需要我們解答的。它出現在文中最后一句,“這顯然是一個不利因素”。而這里不能誤選D,雖然D在“這”前面,但它的內容是說在盟軍即將攻占歐洲大陸“的情況下”,只是一個背景介紹,應該再往前看一句,指代的內容是C,“英美之間關系有些緊張”。因此,本題選擇C項。
二、代詞在主旨概括題中的用法
除了指代具體的事物或事件,指示代詞還可以指代宏觀的內容。在主旨概括題和意圖判斷題中,但很多考生由于對行文脈絡把握不到位,無法找到文段的重點句。事實上,運用指示代詞的宏觀指代功能也能協助我們尋找文段主題句。
【例】審計部門的審計,只是對相關單位的財政資金使用起到一個監督的作用,但是問責的權力并不在審計部門,他們的職責是發現問題,然后把問題移交給司法等相關部門去查處。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沒有了其他部門依法依規的后續處理,那么審計部門所做的工作就會付諸東流。公眾呼吁“審計清單之外還應該有一個問責清單”,原因正在于此。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恰當的是( )。
A.審計部門的職能范圍有待拓寬
B.審計工作發揮作用的前提是流程透明
C.問責程序是審計工作發揮效用的保障
D.公眾對審計、問責機制的建議應受重視
【解析】文段先說審計部門的職責在于發現問題,而不是問責,后面緊跟著的代詞“這”指代了文段前半部分的所有內容,也就是說,“這”之前的內容都不是文段強調的重點,文段的主旨句是“這也就意味著”之后的觀點,即“如果沒有了其他部門依法依規的后續處理,那么審計部門所做的工作就會付諸東流”,換言之,只有其他部門依法依規的后續處理,審計部門所做的工作才不會付諸東流。因此概括而言,文段的主旨是問責機制對審計工作發揮效果起保障作用。因此,本題答案為C選項。
這道題很多考生會誤選,究其原因,是沒有準確把握代詞“這”起的宏觀指代指引的作用,沒有找到文段的核心。事實上,A項和B項都沒有涉及文段的論述主體“問責”,而D項,文段說的是公眾呼吁問責程序的原因,而不是“建議應受重視”。
三、代詞在語句排序題中的用法
(一)代詞有助于判定首句
【例】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是( )。
①在丹麥、瑞典等北歐國家發現和出土的大量石斧、石制矛頭、箭頭和其他石制工具以及用樹干造出的獨木舟便是遺證
②陸地上的積冰融化后,很快就出現了苔蘚、地衣和細草,這些凍土原始植物引來了馴鹿等動物
③又常年受著從西面和西南面刮來的大西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很適合生物的生長
④動物又吸引居住在中歐的獵人在夏天來到北歐狩獵
⑤北歐雖說處于高緯度地區,但這一帶正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經的地方
⑥這大約發生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6000年的中石器時代
A.⑥⑤③②④①
B.⑥②④①⑤③
C.⑤③②④⑥①
D.⑤②③④①⑥
【解析】首先觀察選項,A、B兩項以⑥開頭,C、D兩項以⑤開頭,分析⑥句和⑤句,發現⑥句以代詞“這”開頭,如果該句作為首句的話,“這”沒有指代對象,語句含糊不清,由此排除A、B兩項。再比較C和D,需重點判斷⑤后面跟③還是②,分析這三句話,發現⑤③都在論述大西洋暖流這一話題,兩句關系密切,排除D項。因此,本題選擇C選項。
(二)代詞有助于確定句中順序
【例】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是( )。
①在這里,人們已經從浮躁的、高速的城市發展中沉淀下來,希望獲得內在的平衡
②二十多年以來,從外表上看,那里的變化并不是非常巨大
③整個城市顯得平和恬靜
④每年,我仍舊有機會飛往硅谷,參加各種年會
⑤包括節能減排的新舉措
⑥但是生活在那里的人正在源源不斷地為它注入各種生機
A.④②⑥⑤①③
B.②④⑤⑥①③
C.②④①③⑤⑥
D.④①③②⑥⑤
【解析】首先結合選項判斷首句,A、D兩項都是以④開頭,B、C兩項都是以②開頭,比較這兩句,若以②句開頭,“那里”沒有指代對象,句意模糊,由此排除BC兩項。接著重點分析④、①、②三句的關系,有④句“飛往”一詞可知,“我”現在不在硅谷,若要指代硅谷,只可用遠指代詞“那里”,而不能用近指代詞“這里”,所以④和②句關系密切,排除D項。因此,本題選擇A選項。
公務員行測復習隋唐歷史常識【篇3】
1、經過四五百年戰亂,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文帝楊堅重新統一中國。
2、隋文帝是個明君,他勵精圖治,治國有方。十幾年后,各地府庫皆已盈滿,無處再容納糧食布 帛。因此隋朝的典章制度后來都在唐朝得到繼承,有的長期為后世沿用。
3、隋朝創立了科舉制,后又設進士科。“科舉”即分科舉士,“進士”即晉仕之意。隋朝創立的科舉 制,沿襲1 000多年,直到清末才終止。
4、隋朝時,中國經濟的重心已開始南移,大量的糧食財富從南方運往全國,為此,公元605年,隋 煬帝下令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5、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北達涿郡(今北京通州區),全長2 000多千 米,沿河修了堤道,栽種了柳樹。
6、隋朝工匠李春營造的趙州橋(原名安濟橋)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石拱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 古老的石拱橋。此橋的單孔大拱跨度為11.37米,完全用石塊砌成。
7、公元618年,唐朝(公元618~907年)建立。626年,李世民繼位當了皇帝,即唐太宗。唐太宗 十分注意安撫百姓,他經常引用古代荀子的話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以警 醒自己,告誡朝廷官員。
8、在中國歷史上的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最善于兼聽納諫。他鼓勵臣下直言切諫,且常能屈己 納諫。
9、魏征是唐初名臣,他常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一生對皇帝據理力諫多達200多次。
10、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惋惜不已,他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 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11、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繁盛的時期,號稱“開元盛 世”。當時的都城長安(今陜西西安)有百萬人口,各國的使節、商人、留學生數以萬計。四方珍奇積聚,極盛極富。
12、唐朝在廣州設市舶司(其長官稱為市舶使),專管海外貿易。
13、唐代開始,東南沿海許多商人紛紛揚帆出海。他們每年九、十月間,乘著東北季風南下東南亞 各國經商,待來年三、四月間再隨著東南季風“回唐山”。這些在東南亞“住蕃”和移民的“唐人”,成為最 早的華僑。
14、唐后,許多國家都把盛唐的中國人及華僑稱為“唐人”,他們聚居的地方就成了唐人街。
15、唐朝多才子,更多有不屈不撓舍生取義之士。如玄奘只身徒步往天竺(印度)取經,過沙漠、翻 雪山,越崇山峻嶺,闖林莽沼澤,九死一生,歷時19年,行程5萬華里。
16、唐朝天寶初年,鑒真和尚乘船五渡東海挫敗,幾度死里逃生,歷經12年磨難,雖雙目失明,信念 仍不減當年,六渡滄海終于成功,終老日本,成為一代宗師。
17、唐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遠嫁西藏,帶去許多工匠、技藝、典籍、物種,對西藏的開發起到積極 作用。
18、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國號為“周”。武則天富權略,能用人,掌握政權達40 余年。她死后,唐中宗復位。
19、唐玄宗早期政治清明,任用賢相,稱為開元盛世,但晚年因寵愛楊貴妃,釀成“安史之亂”,長安 淪陷,從此唐朝由盛而衰,一蹶不振。
20、唐朝工匠用各種礦物燒制出青、綠、黃三種艷麗色彩的彩色陶器,所以叫唐三彩。唐三彩作品 多為人物或動物俑,個個造型生動,栩栩如生,為藝術珍品。
21、唐代的繪畫風格十分注重線條的變化,不論是凡人常物,還是云中的飛天神仙、反彈琵琶的歌 女舞姬,都給人以“天風飛揚,滿壁風動”“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美感。
22、唐代天文學家中最有成就的是僧一行(原名張遂)他通過觀測,證實了太陽的運行速度是不 均勻的,時快時慢。僧一行還大規模實測了子午線的長度,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23、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六大古都”:它們分別是陜西西安、河南洛陽、江蘇南京、北京(以上四地曾是幾個朝代的都城)、河南開封和浙江杭州(分別是北宋和南宋的都城)。
24、唐朝時期,中國是東方最先進的國家,日本先后派了十多批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人數最多時達 五六百人。這些日本遣唐使回國以后,積極傳播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文化,促進了中日的友好關系和文化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