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行測復習儒家常識說明
A.10 B.18
C.20 D.36
【答案】B。解析:題目所求為三角形面積最大,而我們知道對于直角三角形而言,面積應該等于直角邊乘積的一半,所以要求直角邊乘積最大。設兩直角邊為a和b,題目中說兩直角邊和為12,即a+b=12,和一定。現求ab的最大值,即乘積最大值,此時想到和定差小,積大。所以當a與b差最小時,乘積最大。而a與b差要想最小,則a=b,此時兩直角邊均為6。則三角形面積為6×6÷2=18。
接下來再來看下面的例題:
例2.某市有一長方形廣場,面積為2500平方米,則該廣場周長至少為()米?
A.160 B.200
C.250 D.320
【答案】B。解析:題目所求為周長至少為多少,即周長最小值,而長方形周長為長加寬的2倍,設長和寬分別為a和b,則周長為2(a+b)。要想周長最少,則a+b要最小,即求的是和的最小值,而題目中說面積為2500,即ab=2500,乘積一定。所以根據均值不等式積定,差小,和小。可知當差最小時,即a=b=50時,a+b的和為最小,此時周長為2(a+b)=2(50+50)=200。
上面兩道題目都是直接利用均值不等式進行求解,而在我們實際做題中,經常還會遇到一些題目利用均值不等式時要先做一些轉換。比如我們看下面的例題。
例2.某苗木公司準備出售一批苗木,如果每株以4元出售,則可賣出20萬株,若苗木單價每提高0.4元,就會少賣1萬株,問在最佳定價下,該公司最大收入為()萬元
A.60 B.80
C.90 D.100
【答案】C。解析:要求公司最大收入,而我們知道總收入=每株收入×數量,設單價提高x個0.4元,此時少賣x個1萬株,則總收入=(4+0.4x)(20-x),所以求的是乘積的最大值,此時想到均值不等式,和定差小,積大。但題目中兩個式子此時和不是定值,首先構造和一定,則需要消掉未知數x,所以給第二個式子乘以0.4,可得總收入為,求分子最大值,二分子兩個式子和為12,和一定,則差越小,乘積越大。所以差最小時即兩個式子相等,即4+0.4x=8-0.4x,解得x=5,此時總收入為6×15=90萬元。
省考行測復習儒家常識說明【篇2】
1.孔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至圣”
(1)著作:《論語》,不是孔子本人所寫,是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整理。孔子本身述而不作,《論語》是孔子死后弟子為其守靈而寫的回憶錄。
(2)思想:仁:仁者愛人,孔子強調無論是做人還是做官都要有一顆愛人之心;禮:周禮,孔子非常推崇周禮。“禮”強調等級有序,什么樣的身份做什么樣的事情,比如張三穿越到古代成為一個大臣,特別喜歡金黃色,不能用金黃色裝修房子,在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用金黃色,大臣不可以使用。
(3)在亂世孔子強調愛人、等級有序沒人愿意聽,大家都忙著爭霸,因此由為政轉向育人,在教育上的貢獻體現為興辦私學。孔子是最早進行民辦教學的人,提倡“有教無類”(無論什么樣的出身都可以接受教育),也稱孔子為“萬世師表”,是老師的祖師爺。
2.孟子:被稱為“亞圣”,僅次于孔子
(1)仁政:更有針對性,主要針對統治者,是對統治者提出的希望,希望統治者要有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希望君主要愛惜民力,將老百姓放在重要的地位。
(2)義:孟子強調道義,認為無論是君還是臣,都要遵守道義,不同的身份道義不同,君王的道義是實行仁政,臣子的道義是要忠心不二,儒家的思想有利于統治。
(3)性善論:主張人性本善,《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體現孟子的主張。
3.荀子:
(1)代表作《荀子》,其中名篇是《勸學》,考試經常考查里面的名句,比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原文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習近平引用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也出自《勸學》。
(2)荀子在哲學上有唯物主義的觀點,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常”指規律,意為天的運行是有規律的,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不會因為是明君而存在,也不會因為是暴君而滅亡,體現唯物主義的觀點。制天命而用之:人要掌握自然的變化規律,掌握后并利用規律,強調尊重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3)性惡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強調道德教化的作用,提出禮法并用。孔子提倡禮制,強調自我修養,而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僅靠禮制不夠,還要有法的約束,荀子的弟子李斯、韓非子都成為法家的代表人物,繼承了荀子重法的一面。
省考行測復習儒家常識說明【篇3】
一、意義匹配法
在言語理解與表達的題目中,尤其是選詞填空題,要注意重點分析詞語的意義,包括詞語本身的意義,語境意義以及搭配意義。
二、選項排除法
排除法關鍵在于分析選項,由選項本身的正誤來確定正確答案。此方法可以在分析題干后仍得不出相應結論的情況下適用。
1、利用常識排除
2、排除表述太絕對或以偏概全選項
3、排除無中生有的選項
4、排除混淆概念的選項
在細節判斷題中,選項會常出現混淆時間、混淆數量,混淆范圍、混淆邏輯關系等表述。
5、慎重選擇推論過度選項
在言語理解的選項當中,許多選項都是從文段當中做出的推論,常見的有,“所以我們不得不”,“因此我們必須”,“我們要”,“人們應該”這樣一些說法很明顯就是從材料當中得出的一個推論,是來迷惑考生的,這種推論往往是基于考生習慣的一種思維,但他不一定是作者的一個思路,所以選項中凡是推論都要慎重分析。
6、根據感情色彩來排除
詞語的感情色彩反映了人們對事物的愛憎感情和褒貶態度。在通常情況下,表示對事物的褒揚、喜愛、尊敬等感情要用褒義詞,表示鄙視、貶斥、憎惡等感情用貶義詞,客觀表述的要用中性詞。
7、注意答案的高度和深深度
一般情況下,正確答案不是對某種現象或現狀的簡單描述,而是針對這種現狀應采取的態度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