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行測考試秦漢歷史歸納
一、匯率及匯率變動的定義
匯率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
匯率變動是指貨幣對外價值的上下波動,包括貨幣貶值(貨幣貶值是指一國貨幣對外價值的下降,或稱該國貨幣匯率下跌。匯率下跌的程度用貨幣貶值幅度來表示)和貨幣升值(參考貨幣貶值)。
二、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
影響一國的匯率變動有通貨膨脹、國際收支差額、利率水平、財政貨幣政策、投機資本、政府的市場干預、一國的經濟實力等因素。在外匯市場上,匯率變動非常敏感,一些非經濟因素、非市場因素的變化往往也會導致匯率浮動,一國政局不穩、有關領導人的更替、戰爭爆發等等,都會使匯率發生暫時性或長期性的變動。這是因為,無論說政治因素、戰爭因素或其他因素,一旦發生變化,與其相關國家的經濟政策、經濟次序、經濟前景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心里恐慌的人們或尋求資金安全、保值,或乘機競相進行投機、獲利,都會在外匯市場上迅速地進行外匯交易,引起市場行情的波動。
此外,諸如黃金市場、股票市場、石油市場等其他投資品市場價格發生變化也會引起外匯市場匯率聯動。這是因為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資金在國際間的自由流動,使得各個市場間聯系得非常緊密,價格變動的相互影響越來越大,價格的相互傳遞成為可能。
三、匯率變動對經濟的影響
(1)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國貨幣對外貶值有利于本國出口,對外升值有利于進口。這是通過匯率升降對本國進出口商品價格的影響來實現的。
匯率穩定——標志著一個國家的在全球的金融中屬于穩定狀態,匯率穩定可以確保國外投資者得到預期利潤,有利于引進外資,國家貿易的穩定進行。
匯率不穩定——導致外資逃逸,匯率的過度頻繁波動損害資本流動(國家的貨幣暴跌促使國內本幣持有者、國外投資者兌換成其他堅挺的貨幣或購買其他國家金融資產規避風險)。國內資金外流,國際收支惡化,貿易逆差或順差突然擴大,經濟穩定性受到考驗。
(2)匯價變動對資本輸出入的影響:匯率變動從流量和流向兩個方面影響資本流動,影響的程度大小還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一國政府是否實行嚴格的資本管制。資本管制嚴的國家匯率變動對資本流動的影響較小,反之影響較大。本國匯率上升有利于資本流出;本國匯率下降,導致資本流出。
(3)匯率變動對各國國際儲備和國際債務的影響:影響本國貿易及結算中的主要貨幣的組成。外匯儲備多元化及匯率變化的復雜化,使外匯儲備管理的難度加大,各國貨幣當局為了避免匯率波動給國家外匯儲備帶來損失會根據外匯市場的行情變化及時調整儲備貨幣。
(4)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匯率的變動會影響貿易價格、非貿易價格,進而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國內物價水平。本幣貶值導致進出口商品在國內價格上升,若進口商品沒有受到有效控制,進口商品在商品總額中比重較大,則進口商品價格的上升會對國內物價上漲產生較大壓力。匯率變化會間接影響非貿易品價格變化,本幣貶值會導致非貿易品中有一類商品會隨著價格變化轉化為出口商品,使貿易品價格提高,當上述商品從國內市場轉到國際市場,由非貿易品變為貿易品,會引起國內非貿易品供應量減少,需求增加,價格上升。
在紙幣制度下,匯率與價格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用物價指數計算的貨幣購買力是確定匯率的基本因素,而匯率變化又會影響物價。
(5)匯率變動通過影響一國的進出口狀況及資本流出,對一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國內利息水平產生影響。
因此,就現在而言,國內物價遠高于國際市場,中美貿易戰會導致人民幣匯率貶值,從而導致大量資本外流,阻礙政府對資本的掌控,加大進口產品為中間產品商品的生產成本,影響對外貿易的效益。在中美貿易差距較大的現狀下,不打貿易戰人民幣很難對美元貶值,反而可能會升值,以美元在全球貨幣中的強大位置及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而言,或許能對我國提升本國貨幣地位、影響力,促進本國經濟發展有積極作用。因此從貿易戰中得出的匯率變動,可以為同學們日常學習經濟學和時政做交叉理解,以達到加深理解與鞏固提高的作用,對于處理需要推理的難度比較大的經濟學題目有一定的啟發。
公務員行測考試秦漢歷史歸納(精選篇2)
1、秦在公元前770年才被封為中國西部的一個諸侯國,疆域較小,國力不盛,始終被中原諸侯鄙 視。但自從實行了商鞅變法后,國勢蒸蒸日上,很快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強國。
2、公元前238年,雄才大略的秦王贏政開始親理朝政,經過短短的17年,消滅其他六國,于公元 前221年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秦朝。
3、秦滅六國后,贏政稱“皇帝”,意即“德過三皇,功高五帝”。
4、為盡快改變春秋戰國500多年分裂造成的各種混亂,鞏固秦王朝的統一,秦始皇下令統一幣 制,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作為全國統一的貨幣。
5.秦始皇還下詔統一度量衡,并繼續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修馳道,車同軌,書同文”,來鞏固秦王 朝的政權。
6、中國古文字中,最早有甲骨文、金文,西周時期有大篆(籀文),戰國時期有蝌蚪文(古文此外 一些諸侯國還有各自不同的文字。
7、秦統一后,規定小篆為統一字體,通行全國,后來,秦朝出現了一種更加便于書寫的隸書,這種 字體從漢朝起在官方和民間通行,至今仍在廣泛使用。
8、秦、趙、燕等北方諸侯國,為抵御北部游牧民族的人侵,曾分別修筑過長城。秦始皇統一中國 后,下令把不相銜接的各段長城連成一體,再向東西延伸,全長達1萬多華里,號稱萬里長城。長城大都 修筑在高山峻嶺之上,易守難攻。
9、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被劉邦領導的 武裝力量推翻了。
10、在發生于巨鹿的一次大戰中,項羽命士兵砸破鍋鼎,鑿沉船只(“破釜沉舟”),只帶三天口糧,以 示決戰必勝的決心。結果項羽的軍隊九戰九捷,立下首功,分封天下,自稱為“西楚霸王”。
11、劉邦曾與秦朝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并且下令廢除秦朝全部苛法,明令禁止犒軍擾民。由于實施德政,得到廣泛擁護,劉邦被封為“漢王”。
12、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
13、公元前202年,劉邦圍項羽于垓下,項羽自刎。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王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為順應民心思安、期盼休養生息的現實,劉邦制定了各種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使社會經 濟迅速發展起來。
14、漢高祖之后,漢文帝、漢景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經過漢初六七十年的努力,中國出現 了政治升平、經濟繁榮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15.漢武帝即位后,以其雄才大略,開拓西部疆域,建立起豐功偉業,使西漢進人鼎盛時期。歷史上 把“秦皇漢武”并稱,正是因為他們先后完成了中國統一、穩固發展的偉大事業。
16.西漢帝國的強大,使中原人不再被稱為“秦人”,而通稱“漢人”“漢族”了。
17、公元8年,王莽篡位,改國號為“新”,但由于他施行暴政,引起赤眉、綠林軍起義,隗囂、公孫述 等擁兵自立。公元23年9月,綠林軍攻人長安,王莽被殺。
18、劉秀是劉邦之后,王莽內亂時期起兵爭奪天下,于公元25年重建東漢(公元25~220年)政權,定都洛陽,自號為“漢光武帝”,史稱“光武中興”。
19、養蠶抽絲、紡紗織綢,是5 000多年前中國人的重大發明。公元前6~5世紀,絲綢傳到西域。到了漢代,絲綢業巳十分發達。紛至沓來的商隊,把各種絲和絲織品運到了古羅馬帝國,絲綢之路開始 形成。
20、中國古代最早的紙實際上是一種絲織品,有一種帛(極薄的絲綢)在古代作為“紙”用。所以漢 代以前就有許多帛書帛畫。
21.到了西漢早期,出現了用植物纖維制成的紙,如絮紙、麻紙。
22、公元105年,東漢的蔡倫改進造紙術,發明價廉物美的“蔡侯紙”。這種紙平整光滑,又薄又軟,成本低廉,便于書寫。
23、漢武帝為了鞏固大一統的政權,提出“獨尊儒術”,以孔子學說為核心內容的儒家思想開始占統 治地位,并逐漸形成儒教。
24、佛教在元前后經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到中國,對后世的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東漢時中國道 教在民間興起。
25.東漢將亡之際,劉備、曹操、孫權爭奪天下,此后各種大小戰爭不斷,著名的有官渡之戰、赤壁之 戰和夷陵之戰。最終的結果是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史稱三國(公元220~280年)
26.三國時期有幾位彪炳史冊的著名人物,如: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曹操有雄才大略,關羽是忠義 的英雄。他們受到后世中國人的尊崇。
27、晉朝(公元265~420年)時的煉丹家葛洪,在冶煉各種礦物的過程中,了解到一些礦物的性質, 總結出不少化學知識,他寫的《抱樸子》堪稱一部原始化學的重要著作。
28、《水經》是漢朝桑欽的一部河道學專著,但記述過簡,有缺漏。北朝(公元386~581年)酈道元 以此書為綱要,詳加注釋,取名《水經注》。
29、《水經注》記述了 1 252條水道河流,連許多歷史事件、人物、傳說神話、文物碑石等各種史跡故 聞都有涉獵。全書30萬字,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巨著。
30、王羲之是東晉(公元317~420年)杰出的書法家。據說他年輕時常臨池寫字,就池洗硯,使得 池水盡黑,故有“墨池”之說,相關的名勝有多處,首推浙江紹興蘭亭。
31.公元53年,王羲之等人在蘭亭飲酒賦詩,共得佳作四十余篇,編為一集,王羲之親為作序并書 寫,稱為《蘭亭序》,是中國書法的絕代佳作。真跡惜已失傳。
32、瓷器的制造工藝比較復雜,故瓷器的出現比陶器晚。從商周起才有原始青瓷。經過漫長的發 展過程,到了東漢晚期,中國已能大批生產胎堅質細、色澤翠艷的青瓷。三國兩晉時期,南方越窯所生產 的青瓷最為有名。
33、從三國的吳國開始近400年間,連續有六個朝代在南京建都,后人稱南京為“六朝古都”。
34、三國時代的大數學家劉徽最早提出了圓周率的計算方法“割圓術”。他從圓內接正多邊形入 手,求得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141 59。
35.南朝的數學家祖沖之,得到小數點后七位數的圓周率在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間。這 比歐洲數學家計算出同精度的圓周率早了 1 000多年。
公務員行測考試秦漢歷史歸納(精選篇3)
一、地貌的成因:
地貌的成因主要由內力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
(一)內力作用:
內力作用主要包括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將地表巖石圈變得凹凸不平。
(二)外力作用:
1、風力作用
風力作用分為兩種:風力侵蝕作用,通過風力的侵蝕,將一些大的石塊、土塊侵蝕成不同的形狀,就形成了風力侵蝕地貌,如風蝕蘑菇、戈壁等;風力堆積作用,通過風力搬運一些碎石砂礫然后堆積在一些地區就形成了風力堆積地貌,比如沙丘等。
2、流水作用
流水作用分為兩種:流水侵蝕作用,由于地轉偏向力和重力等作用,使得河流水、雨水、海水等將流經地區的巖石、土壤侵蝕搬運后形成特殊的流水侵蝕地貌,如黃土高原等;流水堆積作用,流水攜帶大量泥沙在流速減緩的地區沉積下來,形成流水堆積地貌,如河口三角洲等。
二、主要的地貌特征特點及其分布:
地貌特征多種多樣,分類也比較多,現就幾種典型地貌進行分析:
1.雅丹地貌
成因:典型的風蝕地貌,有風力侵蝕和雨水沖刷共同形成。
特點:地面凹凸不平,有風蝕溝壑和堆積土墩,特征以西北戈壁、黃土高原為主。
主要分布地區: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寧夏等地。
2.丹霞地貌
成因:由堆積作用形成,包含礦物質的巖石呈紅色、橙色、黃色等分層疊加,經過地質作用和外力作用,顯露于地表。
特點:顏色以紅、橙、黃等色為主,一層一層像霞光一般,故名丹霞地貌。
主要分布地區:西南地區、四川地區、甘肅等地。
3.喀斯特地貌
成因:由于特殊地質石灰巖構成,與水產生化學反應,形成喀斯特地貌。
特點:化學反應后會形成溶洞、鐘乳石、石筍、石柱等特殊的地表或地下特征。
主要分布地區:云貴高原等地。
4.河流地貌
成因:由于河流中水的堆積和侵蝕作用形成。
特點:不同地區河流的地貌特征均有區別。
主要分布地區:從河流的上游源頭開始受到溯源侵蝕的作用,會形成大峽谷;河流的出山口由于流速減緩會在山口形成沖積扇平原;河流的中游地區地勢落差較小,河流流速緩慢且受到地轉偏向力影響會經常改道,形成河漫灘平原;河流出海口水流速度會迅速下降,泥沙大量沉積,最終形成河口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