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行測考試基本歷史知識
一般情況,在利潤問題中常設的特值為1、10、100。
例1、老王兩年前投資的一套藝術品市價上漲了50%,為盡快出手,老王將該藝術品按市價的八折出售,扣除成交價5%的交易費用后,發現與買進時相比賺了7萬元。問老王買進該藝術品花了多少萬元?(國家公務員考試真題)
A、42 B、50 C、84 D、100
【解析】設兩年前藝術品的市價為100份,上漲50%后為150份,打8折的售價為120份,扣除5%的交易費后剩余120×0.95=114份,與買進是相比賺了(114-100)份=14份,14份對應7萬元,則100份對應50萬元,故本題答案選B。
除了以上方法之外,有些題目需要采用方程結合特值的方法求解。
例2、服裝店買進一批童裝,按每套獲利50%定價賣出這批童裝的80%后,按定價的八折將剩下的童裝全部賣出,總利潤比預期減少了390元。問服裝店買進這批童裝花了多少元?
A、5500 B、6000 C、6500 D、7000
【解析】設童裝單件進價為x,件數為1件,則定價為1.5x,打8折的售價為1.2x,根據總利潤比預期少了390元,可列方程(1.5x-x)×0.8+(1.2x-x)×0.2=(1.5x-x)×1-390,解得x=6500,故本題答案為C。
二、方程法
例1、企業花費600萬元升級生產線,升級后能耗費用降低了10%,人工成本降低了30%。如每天的產量不變,預計在400個工作日后收回成本。如果升級前人工成本為能耗費用的3倍,問升級后每天的人工成本比能耗費用高多少萬元?
A、1.2 B、1.5 C、1.8 D、2.4
【解析】根據升級前人工成本為能耗費用的3倍,設升級前:每天耗能費用為x,人工成本為3x;則升級后:每天能耗費用為x(1-10%)=0.9x,人工成本為3x(1-30%)=2.1x。根據預計在400個工作日后收回成本,相當于能耗費用和人工成本降低的錢為600萬,可列方程:400×(0.1x+0.9x)=600萬,解得x=1.5萬,則升級后每天的人工成本比能耗費用高2.1x-0.9x=1.2x=1.2×1.5=1.8萬元。因此本題選C
公務員行測考試基本歷史知識【篇2】
【例1】以下各項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 秦朝-南朝-北朝-唐朝
B. 三疊紀-泥盆紀-侏羅紀-白堊紀
C. 法國大革命-美國南北戰爭-辛亥革命-五四青年運動
D. 《論語》-《百年孤獨》-《三國志》-《戰爭與和平》
【解析】A項,南朝包含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勢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式,因此為南北朝并存。正確排序應為秦朝—南北朝—唐朝。B項,泥盆紀距今約4.1億—3.55億年,三疊紀距今約2.5億—2.05億年,侏羅紀距今約2.05億—1.35億年、白堊紀1.35億—6500萬年。正確排序為泥盆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C項,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1861年-1865年爆發美國南北戰爭,辛亥革命1911年爆發,五四青年運動發生于1919年。C項對應正確。D項《論語》、《三國志》我們即使不知道具體年份,也了解他是我國古代早期的作品,而《戰爭與和平》、《百年孤獨》都是西方國家的作品,相較于我國會晚許多,所以排序錯誤。正確排序為《論語》—《三國志》—《戰爭與和平》—《百年孤獨》。
此外,大家也可以記憶一些歷史典故,方便做題。
【例2】下列雕塑作品表現唐太宗李世民生平戰功的是:
A. 馬踏匈奴 B. 擊鼓說唱俑
C. 昭陵六駿 D. 乾陵石雕
【解析】A項,馬踏匈奴石雕,突出表現在大型紀念性石刻和園林的裝飾性雕刻上,是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是留存至今的一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B項,擊鼓說唱俑是出土于四川成都市東漢墓,它代表了東漢陶俑的平實感人的生活氣息和藝術風格。C項,昭陵六駿是指陜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反映唐太宗生平戰功。D項,唐代乾陵石雕刻,在今陜西乾縣梁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陵墓前石雕群像。因此,本題答案為C。
公務員行測考試基本歷史知識【篇3】
名譽權的概念:
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名譽權,是指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對其名譽享有的不受他人不法侵害的權利。
考點1:民法典對名譽權和名譽都進行了明確的定義,這里就概念本身而言,是可以進行判斷題考察的,將其他權利的定義與名譽權進行詞語替換,例如:名譽權是指自然人對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現、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權利。這一說法就屬于錯誤說法,這也是常見考點。
考點2:名譽權的享有主體不僅僅是自然人,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都是名譽權的享有主體,這里可以進行選擇題的考察,法人也能和自然人一樣的人格權包括:名譽權、榮譽權、名稱權。
名譽權中的信用權:
信用:是對民事主體在經濟上的一種客觀評價。《民法典》沒有單獨規定信用權,但是對于信用提供了名譽權的保護,如因加害行為導致民事主體信用評價降低,則構成對名譽權的侵犯。
考點1:結合個人信息權進行區分考察,《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條?:民事主體與征信機構等信用信息處理者之間的關系,適用本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例如個人的財產狀況、消費信息、負債信息、個人存款都屬于個人信息的,如在處理個人信息的過程中導致了民事主體信用評價降低,則侵犯名譽權,如處理不當但是沒有導致信用評價降低,則只構成對于個人信息權的侵犯。例如:信用征信機構將個人信用記錄錯誤登記或者非法的披露,法院在強制執行過程中錯誤將被執行人拉入黑名單,限制高消費等行為,就屬于在處理個人信息的過程中,使得被侵害人的信用評價降低,屬于對名譽權的侵犯。
考點2:案例的形式考察對于名譽權中信用的侵犯。例如:甲非法使用乙的信用報告,并由此造成乙被列入失信人員名單,甲的行為導致了乙的信用評價降低,構成對乙的名譽權侵犯。
名譽權的侵害構成要件:
考點1:行為實施了侮辱、誹謗、減損他人信用的損毀名譽的加害行為,該行為必須是特定的一人或者數人,如果對象是一類人則不構成名譽權的侵犯。例如:甲是A省人,乙對甲有私人恩怨,在與朋友聚會時公開表示A省人都是沒臉沒皮的人,這不屬于侵犯名譽權。
考點2:加害行為要為第三人知曉,如不知曉,不屬于侵犯名譽權。例如:甲乙是夫妻,一日甲在家中掌摑乙,并要求乙跪下認錯,這一行為并非為第三人知曉,因此沒有侵犯乙的名譽權。
考點3:加害行為造成客觀的社會評價降低,如果最終客觀評價沒有降低,不屬于對名譽權的侵犯。例如:甲乙是夫妻,一日甲在大家上,要求乙跪下認錯,眾人議論紛紛,都覺得這是愛的表現,給乙點贊,乙的社會評價沒有降低,因此沒有侵犯名譽權。
名譽權新規:
考點1:《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條?:行為人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行為,影響他人名譽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歪曲事實;(二)對他人提供的嚴重失實內容未盡到合理核實義務;(三)使用侮辱性言辭等貶損他人名譽。例如:甲是政治家,因為包養情婦和受賄接受調查,被媒體披露甲大量的受賄以及包養情婦的事實,媒體的報道雖然導致了甲的客觀評價降低,但是正當的對于公眾人物的監督,不屬于侵犯名譽權。如果媒體捏造甲包養情婦或者受賄事實,導致甲的社會評價降低,仍然屬于對甲的名譽權侵犯。
考點2:《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七條:行為人發表的文學、藝術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為描述對象,含有侮辱、誹謗內容,侵害他人名譽權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該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例如:甲是一位事業有成的藝術家,乙將甲生平編撰成小說,甲在書中被刻畫成了一個唯利是圖的卑鄙小人,甲由此被大家議論紛紛,乙屬于對甲名譽權的侵犯。
考點3:行為人發表的文學、藝術作品不以特定人為描述對象,僅其中的情節與該特定人的情況相似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例如:甲是一位著名的明星,一日在看乙的小說時,其中某個情節為主人公為了自己的事業,拋棄自己的子女,甲認為乙是在影射自己,侵犯自己的名譽權。這里乙的小說并不以甲為描述對象,僅某個情節與甲的個人情況相似,因此不承擔對甲名譽權的侵犯。
例題:(多選)甲將撿來的乙的身份證辦理了信用卡,并惡意透支,導致乙被列入失信人名單,依據民法典規定,以下說法正確的有:
A.甲侵犯乙的名譽權
B.甲侵犯乙的信用權
C.甲侵犯乙的姓名權
D.甲侵犯乙的身體權
【解析】AC。A選項正確,甲的惡意透支導致乙被列入失信人名單,導致了乙的信用評價降低,構成對乙的名譽權侵犯。B選項錯誤,民法典并沒有單獨規定信用權,甲對乙的信用侵犯是屬于對乙的名譽權侵犯。C選項正確,甲以乙的名義辦理信用卡,屬于盜用他人姓名,構成對乙的姓名權的侵犯。D選項錯誤,身體權是自然人的身體完整和行動自由,題目中未體現甲侵犯乙的身體完整或行動自由,不構成對身體權的侵犯。故本題答案為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