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業革命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第二次工業革命知識點總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2)速度快,范圍廣,規模大,多國同時進行。
(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4)經濟結構:從重工業開始。
第二次工業革命知識點總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背景
1.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政治保障)
2.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經濟基礎)
3.自然科學研究的重大進展(技術條件)
4.市場的擴大(市場條件)
第二次工業革命知識點總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經濟影響:
1.資奉主義生產組織方式的變化在l9世紀自然科學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電磁學理論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在生產力提高的同時加速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最終形成了以科技為依托、壟斷形式組織生產的經濟模式。
2.經濟結構的變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后,最早出現壟斷組織的是鋼鐵和電力工業。之后汽車、飛機制造等工業部門也相繼出現壟斷組織: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工業結構實現了從輕工業到重工業的飛躍,最終形成了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布局,資本主義生產進人成熟階段。
3.能源結構的變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隧著發電機的創制成功,電力逐漸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的新能源.人類社會進人“電氣時代”以煤氣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以及之后創制成功的柴油機,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在此基礎上“電力”和“石油”成為人類社會使用的主要新能源。
政治影響:
隨著壟斷組織在國家經濟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英法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較為健全的議會民主制度。
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高速發展.資產階級調整統治政策,實行政治民主化和社會立法在政治上工人階級已經取得了普選權、組織政黨等權利,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經濟上,工人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工人運動失去了暴力斗爭的環境,多以經濟斗爭和合法、和平斗爭為主。
思想影響:
19世紀中期出現的三大思潮——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到I9世紀末也有所發展甚至出現了新的變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知識點總結:國際關系
世界格局: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各國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相對緩慢,尤其是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而美德等國抓住機遇發展迅速,到l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產值超越英法分別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
面對日益變化的經濟格局,列強要求按照變化的實力重新瓜分世界,到l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美的絕大多數地區已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同時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
帝國主義國家對外侵略擴張的同時,列強問爭奪殖民地和霸權的斗爭日益尖銳,在勾結和斗爭中形成了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侵略集團,各國更加瘋狂的擴軍備戰,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對中國的影響:19世紀末,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人民掀起反帝反封斗爭的新高潮,先后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在打擊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同時,加速并最終推翻了腐敗的清王朝,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第二次工業革命知識點總結: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異同點
相同點:
(1)兩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國政府的重視,都促進了生產力發展;
(2)都引起社會關系的巨變。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機構開始和壟斷組織結合;
(3)都對世界格局發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了東方從屬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
(4)從經濟上看,都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不同點: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發起者主要是勞動者,他們憑借經驗或技能取得許多成果,這些發明成果都是生產經驗的總結;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發起者多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各種發明無一不是在精確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
(2)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于英國,約半個世紀后才在各國真正展開;第二次科技革命則是多源的。
(3)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輕工業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業為突破口。
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