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期中知識點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知識點一: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知識點二: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知識點三: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制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知識點四: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看了“高一歷史期中知識點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