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閱讀常見誤區及對策
閱讀,是一切知識的基礎,也是語文能力的來源。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書籍如同空氣一樣,是每個人必需的。”閱讀本身就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活動,閱讀既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又能增進學生的情感;既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知識,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寫作水平。聽、說、讀、寫歷來是我國語文教育中不可分割的四個重要環節,其中閱讀教學在語文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語文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關鍵環節。
高中語文閱讀常見誤區及對策
一是無效閱讀多。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海量的信息讓人眼花繚亂,因而語文課外閱讀也就面臨一個效率問題。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存在大量的無效閱讀。首先,閱讀習慣較差。許多學生不能做到持之以恒,時間觀念不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從而收效甚微,閱讀的興趣也被消磨殆盡。其次是缺乏科學的閱讀方法。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有些高中生怕麻煩,不去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內容,對重要的句段不做記號,更不用說對重要內容用旁注、批語作評論。閱讀時,走馬觀花,不動腦筋,結果看與不看一個樣,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是閱讀品位低。目前的文化市場還不夠完善,文化制品良莠不齊,有時“開卷未必有益”,甚至有害。目前許多中學門前的小攤小店出售一些充滿暴力、色情、神怪等不健康內容的閱讀物,部分中學生深陷其中,于學生身心健康無益。口袋書、篡改名著書充斥中學生課外閱讀中,顯現了部分中學生的閱讀品位不高。晶位不高的課外閱讀既浪費時間,又干擾真正有意義的閱讀,而且讓人們妖魔化閱讀,因而危害極大。
三是濫用個性化閱讀。毋容置疑,尊重學生的認識規律和獨特體驗,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差異性都是為了突出加強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但是,有人錯誤地把個性化閱讀等同于“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其實,強凋學生個性化課外閱讀,尊重個性化體驗的同時,不能走向極端。如果打著個性化閱讀的旗號,天馬行空,率意而為地閱讀,這將有損于課外閱讀。忽視文本的價值取向,會出現學生理解渙散、混亂,甚至完全背離文意,最終使課外閱讀變得毫無價值。
為此,我們要加強高中語文課外閱讀,就必須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明確課外閱讀的目標要求。
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時,更重要的是,要把課程標準的要求內化為學生自我需求,讓學生真正懂得:讀書是人生的自我塑造,多讀好書能夠提高人生的標桿;人之所以為人,在于其精神的高度;人生的質量是在一步步的自我超越中提高的,而讀書就是這種超越的階梯。曾祥芹、韓雪屏合編的《閱讀學原理》中形象地寫道“通過閱讀,讀者的知識經驗擴充了,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讀者的觀點認識改變了,這是自我在本質上的提高;讀者的思想感情升華了,這是自我在價值上的飛躍;讀者的方法技術遷移了,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練達”。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一本書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此說雖有些夸張,但它昭示了書籍作為全人類營養品,對人而言有著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和靈魂感染力。
二是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但語文教育中由于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加上教師在鑒賞文學作品時總是條分縷析,這挫傷了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為培養中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師應積極引導,激發學生自覺、主動進行課外閱讀的興趣。
精湛的課堂施教藝術是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基礎。
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節課,在上好每堂課的同時,做到內牽外聯,把學生由課內引向課外,用課內的閱讀“例題”去解課外的“方程”,再用課外的營養來滋潤課內的內容,實現由課堂教學向課外閱瀆的延伸,使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做到有機結合。如在《失街亭》教學中,教師在分析了諸葛亮失謀失察以致失街亭情節后,就“諸葛亮的北伐結局如何”讓學生設想,這種“欲知后事,且聽下回分解”式的懸念設置,大大激發學生課外閱讀《三國演義》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