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生活的環境教學設計
細胞生活的環境教學設計
3.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4.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圖文轉換能力和組織合作學習能力。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教具與教法
利用多媒體教學,講述與學生練習、討論相結合。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大家打開課本的章首,上面一圖是雪山環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環境中,這杯水的溫度是低還是高,哪么在這個環境中的邊防士兵的體溫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圖是煉鋼爐旁邊的工人,這個環境溫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煉鋼爐旁邊,這杯水的溫度與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較那個高?煉鋼爐旁邊的工人的體溫又是多少?為什么放在雪上和煉鋼爐旁邊的水的溫度一高一低,然而在這兩個環境中的人體溫卻一直是37℃左右?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人體內的環境——人體內環境和穩態。
結合問題,講述新課:
一.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展示課本第二頁問題探討)
【學生思考并討論】這兩幅圖中圖1是什么細胞? 圖2是什么細胞?他們分別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
【師生共答】圖1是血細胞,生活在血漿當中。圖2是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環境當中,從水獲取營養物質并把代謝廢物排入水中。
【教師講述】血漿大部分是水環境,也就是說血細胞也生活在水當中。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單細胞生物的細胞還是多細胞生物的細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設問】那我們知道人體也是由細胞構成,人體內的細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環境中呢?
【學生閱讀】大家看課本P2相關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教師講述:曹雪芹曾經說過女人是水做的。從這則資料看來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體內含水量特別的多。因此我們把人體以水為基礎的液體成為體液。
【設問】我們知道人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組成人體的細胞(如血細胞)外有沒有液體呢?哪么細胞內呢?
【師生共答】我們又根據體液分布的位置不同又把體液分為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
【教師提問】血液是不是體液呢?
(展示血液組成成分)
【教師講述】血液包括血細胞和血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我們稱為血漿,簡述細胞外液的概念。
【設問】既然血液中有細胞,那么血液是不是體液?如果不是,那么血液中的什么成分是體液呢?什么成分是細胞外液?
【學生討論回答】血液不是體液,血細胞內的液體和血漿是體液,血漿是細胞外液。
【教師強調】血漿存在于血細胞外,所以血漿是屬于細胞外液。血漿就構成了血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
【設問】我們知道血細胞和血漿存在于血管內,哪么我們人體除了血細胞外還有很多其他細胞,哪么這些細胞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呢?
(展示課本P3 圖1—1)
【教師提問】請大家看一下紅色的是什么?藍色的呢?綠色的管這些又是什么管呢?這些管內是什么呢?在這些管外還有一些細胞,這些細胞由叫什么細胞呢?這些細胞之間有間隙嗎?如果有,間隙中的液體叫什么呢?
【教師講述】紅色和藍色管是血管,內有血液,其中紅色的是動脈毛細血管,藍色的是靜脈毛細血管。綠色的管為毛細淋巴管,管內有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以及淋巴液,淋巴就是他們的直接生活環境。管外的細胞為組織細胞,在細胞于細胞之間存在一些間隙,在這間隙中也充滿著液體成為組織間隙液又稱為組織液。組織液就構成組織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
【教師提問】通過以上的講解,血漿、組織液、淋巴這些是不是細胞外液?
【教師講述】血漿、組織液、淋巴這些都是細胞外液,構成了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這個環境與我們人體周圍的這個環境有很大的區別,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是以水為基礎的液體,細胞生活的環境在體內,所以我們把細胞生存的環境稱為內環境。
【教師提問】大家考慮一下細胞外液和內環境是否相同?
【師生共答】是相同的,都是細胞生存的液體環境。
【教師提問】血漿中水是怎樣進入細胞,細胞代謝產生的水又是怎樣進入血漿?通過課本P3 圖1—1簡述三種細胞外液的關系。
【師生共同總結】血漿﹑組織液和淋巴(內環境)之間的關系
二.細胞外液的成分
【設問】細胞外液的成分有那些呢?
(展示P4資料分析 血漿的化學組成)
【思考討論】P4資料分析中的討論題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通過研究表明,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別在于血漿含較多蛋白質。細胞外液成分類似海水,反映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設問】我們知道細胞外液是一種液體,在化學學習時,我們沒接觸到一種液體就要了解一種液體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我們把這些統稱液體的理化性質。哪么細胞外液都有哪些理化性質?
【學生閱讀】P5 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師生共同總結】
1、滲透壓:溶液中溶質的微粒對水的吸引力。微粒數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滲透壓越大。血漿滲透壓主要與無機鹽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人的血漿滲透壓約為770kPa.
2、酸堿度: 人的PH為7.35~7.45。PH的穩定與酸堿對物質有關。
3、溫度:人的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左右。
四.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教師提問】我們在前面講過了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是細胞外液又稱內環境。細胞生活所需的氧氣和營養物質都來自于細胞外液,那么細胞外液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又是從外界吸收的,氧氣和營養物質是怎樣進入細胞?細胞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樣排出體外?
(展示課本P5 思考與討論)
【學生回答】
【師生共同總結】
(展示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教師強調】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細胞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代謝廢物的排除都需要通過內環境,因此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綜合知識,本節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要學習了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境的概念,內環境中三者之間的關系,細胞外液的成分,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以及外界物質如何與外界環境發生物質交換。著重要掌握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境的概念,內環境中三者之間的關系,外界物質如何與外界環境發生物質交換。
細胞生活的環境知識點
一、應該牢記的知識點
1、水生單細胞生物直接與水進行物質交換。從水中獲得氧和養料,向水中排放代謝廢物。如草履蟲。
2、體液:指多細胞生物體內以水為基礎的液體。也是人體內液體的總稱。包括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
3、細胞內液:指細胞內的液體。包括細胞質基質、細胞核基質、細胞器基質。
4、細胞外液:指存體內在于細胞外的液體。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
5、血漿:指血液中的液體部分。是血細胞生活的內環境。
主要含有水、無機鹽、血漿蛋白、血糖、抗體、各種代謝廢物。
6、組織液:指體內存在于組織細胞間隙的液體。成分與血漿相近。是組織細胞生活的內環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內的液體。是淋巴細胞的生活的內環境。
8、內環境:是指人體的細胞外液所構成的體內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
內環境就是細胞外液,是體內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質類含氮化合物的總稱,是蛋白質的代謝產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
氨基酸、多肽、膽紅素和氨等。
10、細胞外液理化性質的三個主要方面:滲透壓、酸堿度和溫度。
11、滲透壓:
⑴、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滲透壓的大小與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成正比。
⑶、血漿滲透壓主要與血漿中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
⑷、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來源于Na+和Cl—。
⑸、內環境滲透壓的穩定程度取決于肌體對水鹽平衡的調節水平。
⑹、人的血漿滲透壓約770Kpa,相當于細胞內液滲透壓。
12、正常人體內環境的酸堿度:
⑴、血漿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間
⑵、內環境PH能維持相對穩定是因為緩沖物質的存在。
13、人體細胞外液溫度一般維持在370C左右。
二、應會知識點
1、細胞液:特指植物細胞液泡內液體。
2、內環境PH值維持穩定的調節:
⑴、緩沖物質: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對的具有緩沖作用的物質。
緩沖物質由弱酸和強堿鹽組成。
中和堿性物質 中和酸性物質
H2CO3 NaHCO3
NaH2PO4 Na2HPO4
KH2PO4 K2HPO4
⑵、作用原理:
①、若內環境酸性增強(中和酸性物質)時,如:
C3H6O3 + NaHCO3 → H2CO3 + NaC3H5O3
└→ CO2 + H2O
└→血液CO2 →呼吸中樞興奮增強→呼吸運動增強 (呼出CO2)
②、若內環境堿性增強(中和堿性物質)時,如:NaCO3 + H2CO3 → NaHCO3
如果過多,則由腎臟排出多余的部分。
⑶、PH值穩定的意義:保證酶能正常發揮其活性,維持新陳代謝的正常順利進行。
看了“細胞生活的環境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