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知識點歸納
《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知識點一:考點指南
識記并理解農業發展的三個特點。引導學生對圩田、火耕等史實進行評價和分析,使學生認識人類對土地資源開發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后果,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2、手工業的發達
分析手工業發展的一般表現;理解手工業與農業之間的關系;結合農業發展等因素分析手工業發展應有的基本條件。
3、商業和城市繁榮
認識隋唐時期商業繁榮的特點;理解商業繁榮的因素。
分析經濟繁榮的原因,體現從一般到特殊的思維方法;分析隋唐經濟發展的特點及其具體表現,體現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方法。
《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知識點二:重點和難點精析
1、隋唐經濟空前繁榮的原因及其啟示
原因:①隋唐時期,國家統一、強盛,交通便利,四通八達。陸路,從長安出發,向東到達朝鮮;向西經絲綢之路,可到達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國。海路,從登州、揚州出發可到達朝鮮、日本;從廣州出發,可到達馬來半島、印度和波斯灣。此外還有著名的南北大動脈──京杭大運河。
②政府推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政策,比如租庸調制和均田制,使農民得到了土地和生產時間,客觀上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
③民族交往頻繁。隋唐時各民族進一步融合,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密切。
④政府采取對外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經濟交往頻繁。唐代與日本、朝鮮、印度、中亞、西亞各國的關系出現前所未有的盛況,唐政府還曾在廣州設專門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
啟示: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②正確的政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③先進的科技是經濟發展的條件之一。④處理好民族關系、開展對外交往是經濟繁榮的重要因素。⑤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
2、隋唐時期經濟發展的特點:
(1)農業有較快發展,其特點:①江南地區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②農田灌溉發展和農具改進;③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手工業發展特點:①生產規模大,產量多;②分工細、品種繁多,有不少新產品通技藝水平高,且融入了外來風格。
(3)商業較前代更繁榮,交通便利,有統一貨幣和固定的交易市場──市。出現長安、洛陽商業大都會和揚州、益州、廣州、汴州等商業都市。商路暢通;貨幣統一;市場發達,管理嚴格;商人實力強,中外自由貿易
《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知識點三:知識拓展
1、關于我國古代環境問題
(1)正確認識唐朝時對土地資源進一步開發:
利:增加了耕地面積,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向大自然斗爭的重要創造,是農業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促進了唐代農業的發展。
弊:人水爭地、人山爭地,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造成水旱災害,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是一種竭澤而漁的做法
(2)造成古代環境破壞、水土流失的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①封建社會以農業立國,農業只能擴大耕地面積,從而導致過度開墾。②土地集中,土地兼并嚴重,隨著人口增加,人地關系緊張,只能通過開荒這種形式才能予以解決。③大多數統治者漠視環境,不注重保護自然生態平衡。
(3)古代的環境問題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啟示:
①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②要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搞多種經營。③要控制人口增長速度,做到經濟、環境、人口可持續發展。④要培養人們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要依法治理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水土流失,減少自然災害;才能遏制像沙塵暴和土壤沙化這樣的環境問題的惡化;才能給人民營造一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美環境。
2、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原因
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在共性方面一般包括:①統一穩定的政治局面,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觀環境;②前代農民戰爭推動后繼王朝調整統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連續性;③生產工具的改進、水利的興修、歷法的進步、科技著作的頒布、外國先進技術的引入等,成為社會經濟恢復發展的科技條件;④國內各民族、各地區間的交流,相互學習,中外交往的加強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⑤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這是各代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⑥每一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都以前朝經濟的發展為基礎等。
某一朝代經濟發展的具體原因存在的差異:因統治者調整政策的內容有所不同而顯示其個性特征。如唐太宗推行均田制、租庸調制,武則天獎勵農業生產的政策;清初實行“更名田”、“攤丁入畝”的政策等。順便指出一點,封建社會中的歷代政府對經濟政策的調整,從廣義上說屬于對封建經濟的改革,這種改革基本上應屬于生產關系領域的調整。當這種調整符合當時社會生產力、經濟基礎的發展要求時,必然會起積極的作用。反之,將會激化社會矛盾。
3、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發展過程、原因和特征
(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這一地域性轉變的發展過程
秦漢時期,經濟中心在關中地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經濟中心在關中和中原地區,但淮河流域和江南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南北經濟差距明顯縮小;隋唐時期,經濟中心仍在黃河流域,但長江流域的經濟重要性已與之接近;五代十國和遼宋夏金元時期,長江中下游經濟發展快,尤其是南宋時,江南經濟已超過北方,成為全國經濟中心;明清時期,江南地區不僅是農業經濟中心,也是工商業中心,在這里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2)促進經濟重心轉移的原因
①南方自然條件好;②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利的社會環境;③北方戰亂,北民南遷,農業勞動力增加,并且帶去先進的工具和技術;④統治階級為保證國用,調整政策,重視生產的發展;⑤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對經濟中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響。
(3)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
①北方人民的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或封建戰亂時期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響。
看了“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知識點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