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家風家訓家規作文【十篇】
紅色家風里有艱苦樸素、勤勞節儉的持家傳統。當毛澤東聽聞闊別了19年的兒子毛岸英從蘇聯回到延安后,第一件事就是讓他脫下洋裝,換上布衣,到陜北貧瘠的農村當農民,拜農民為師。而對于兒子吃“中灶”,他更是嚴厲地予以批評,要求岸英與普通戰士一起吃大灶。與此同時,毛澤東還時常教導自己的兒女要“夾起尾巴做人”,時刻不忘自己是人民群眾中的一位。
紅色家風里有律己修身、不搞特殊的清廉本色。周恩來特地為親屬制訂了十條家規,告誡親屬要摒棄特權思想,任何時候都不能搞特殊化。他把過“親屬關”看得很重要,曾說:“對親屬,到底是你影響他還是他影響你?一個領導干部首先要回答和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解決得不好,你不能影響他,他倒可能影響你。”振聾發聵的警示之語,鮮明地展現出周恩來“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崇高品格。
紅色家風里有愛黨愛國、堅定信念的家國情懷。谷文昌在福建省東山縣任職多年,原來的東山縣“春搬沙,夏種地,秋搶收,冬又埋”“春夏苦早災,秋冬風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災”“風沙淹田牛上屋,父母嫁女水陪嫁”,生活條件極端艱苦。但是,谷文昌不以為意,反而更加勤奮地工作,努力改變東山的現狀。“要想富,先植樹”,他帶領全縣人民開始植樹造林,作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正如書記所評價的那樣,谷文昌是“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四有”縣委書記的典范。谷文昌用實際行動教育子女,“把腰板挺直,把手洗凈”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為我們在廉潔建設上樹立起了風清氣正的道德標桿。
20名優秀共產黨人的家風故事,不僅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把黨、國家和人民的需要置于首位的根本價值取向、終生追求真善美的高尚品格,而且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靈魂深處的信仰力量,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和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艱苦卓絕的革命年代,艱難探索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還是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里,紅色家風始終是一面旗幟、一個標桿、一盞明燈,是引領和激勵全體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奮發有為的強大內生動力。
紅色家風家訓家規作文精選篇2
“如果敵人膽敢侵犯我們,我們有責任也有能力把他們加以消滅”——這位老一輩革命家對西南軍區的號召。勇于開拓的紅色家風便愈加濃烈,而我也是紅色家風的接班人,紅色家風的種子在我家代代生根發芽。
聽爺爺說,當時的中國志愿軍與“聯合國軍”的裝備有著天壤之別,我們不但沒有海軍和空軍參戰,沒有坦克和裝甲車編制,而且火炮和槍支在性能和質量上也沒法與之相比。在巨大的差距面前,我們中國人民志愿軍從來沒有退縮過,艱苦的環境和自身條件的不足,激發了他們在戰斗中舍生忘死的精神,也磨練了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
當時爺爺是家里的獨子,本可以不用參軍的,在家照顧一家老小,家里人當然也是非常不愿意爺爺去參軍,去上戰場冒險。但是爺爺憑著一腔熱血,毅然決定奔赴戰場,甚至在上戰場前都擬好了遺書,每一次都做好了赴死的準備,從不畏懼敵人有多么的強大,只關心自己有沒有拼盡全力。爺爺對身邊的朋友也是滿滿的正能量,身邊的大多數朋友也受他影響,踴躍報名參軍。
爺爺在軍隊中擔任的是偵察兵,主要是做搜索、偵查、捕俘、撤退之后的斷后任務,可以說是當時部隊里的特種兵。戰場上,偵察兵常常單槍匹馬闖入敵人的陣營,捉俘虜,探敵情,也獲得了許多勛章。在一次偵察任務中,爺爺的右小腿不幸被敵軍用子彈打傷了,受傷后仍忍著劇痛堅持戰斗。也因這次戰斗爺爺的左下肢神經損傷,肌肉萎縮,肘關節功能障礙,鑒定為二等殘疾。
爺爺說當時的日子很苦,一粒米都來之不易,吃的都是糠和野菜,即使是在過年,也不會有米飯和肉出現在桌子上。正是這些艱苦的日子爺爺親身經歷過,才會不斷的教導我的父親。當父親用同樣的言語教育我時,我明白,我們的紅色家風一定會代代相傳。
刻在骨子里的奮斗精神,仍不忘本分繼續賣力。爺爺前半生為國效力,后半生回歸家庭,爺爺雖然身體殘疾,但是仍然斗志昂揚,幫村里人下地干農活,修農具,休息時,他便給我講講他戰場上的那些故事,教導我以后一定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材。而父親從小在爺爺的熏陶之下,樸實善良,樂于助人。村里左鄰右舍縫紉機壞了,自行車輪胎破了,電燈燈管壞了,總是第一個想到我的父親,只要是父親能幫上忙的總會義不容辭,也不會收取任何的費用。
想起爺爺那滿是老繭的雙手,每當問起他那段參軍的往事,他的臉上總是流露出希望的光芒。在時間的洗禮下,他早已是個瘦弱的老人,但他的內心仍然向往那一身戎裝,血液里也流淌著紅色的精神。父親在爺爺的耳濡目染下,也養成了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好習慣。記得有一次,我吃飯時不小心把幾粒米掉在了桌子上,我沒有理睬,被父親看見了,他拾起就往嘴里送。我立馬說“這不就幾粒米飯嗎,扔就扔了唄,何必呢?”這時,爺爺便過來教育我他們那時候的艱辛,糧食多么的來之不易,每一口飯都是農民伯伯的一把汗水、一把心酸、用布滿老繭的雙手辛苦培育加工出來的。從此以后,我明白了不管以后走到哪里,我都要懂得節約和珍惜。
爺爺嘴里常常念叨勞動最光榮,父親嘴里也常說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我知道,他們是要我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無數先輩們用汗水澆灌出來的,要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爺爺和父親他們雖然不在了,但是他們的教誨激勵著我不斷前行。我要銘記爺爺的愛黨愛國,忠于人民的紅色家風,這種紅色精神,滲透到了父親的血液里,父親的艱苦樸素、甘于奉獻精神,也影響著我一代一代傳承,紅色的種子深深埋在家族每一個人的心中。
紅色家風家訓家規作文精選篇3
小時候,小伙伴們總是在我身后說:“瞎子狠、瘸子刁,最毒不過一只眼。”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我都會跑回家,爬到奶奶懷里委屈地哭個不停。因為我的爺爺一只眼是瞎的。
爺爺失去的那只眼睛是在1948年臨汾戰役中,被敵人擊穿的。不諳世事的我因為小伙伴的恥笑而感覺非常自卑。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從爺爺那里聽到了許多他和戰友在臨汾戰役中的英勇故事。爺爺講他們部隊在攻打臨汾城的時候,密集的子彈一波波呼嘯而來。激烈的戰斗進行了一夜。等天亮的時候,他看到一節車廂被炙熱的子彈打得通紅,廂體上的彈孔像篩子眼一樣,好多戰友也在他身邊倒下,他雖然失去了一只眼睛,但慶幸自己能夠活了下來。慢慢的,爺爺也成了我在小伙伴面前“顯擺”的資本,他們再也不笑話我了,還讓我帶著他們聽爺爺講那些戰斗故事。
父親在爺爺的影響下,從小就有一種軍人情結。但因為爺爺在戰場上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以及四爺爺犧牲于戰場尸骨未存,使得天生膽小、沒見過世面的奶奶一直不同意身為養子的父親參軍。父親在奶奶的精心培養下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到邢臺商業學校。但當兵的心愿一直深藏在他的心里。到學校后,面對一次征兵的機會,父親放棄了未完成的學業,主動報名入伍。
在部隊上,父親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很快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66年3月8日,邢臺市隆堯發生6。8級強烈地震。此次地震是新中國成立后發生在我國人口稠密地區、造成嚴重破壞和人員傷亡的第一次大地震,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曾冒著余震到災區現場指揮救災。而震中的隆堯縣離我們家不到30公里。父親所在的部隊正好擔負起此次抗震救災的任務。看到距他們僅僅10米左右的周恩來總理在現場幾度落淚,特別指示他們這些解放軍戰士一定要盡最大力量搶救和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總理對人民群眾安危的真情關切激發了父親和戰友的信心,他們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投入到艱苦的救災戰斗中。后來,當部隊首長得知父親的家也處在震區時,他馬上要求父親回老家看看家里的情況。但父親卻說,當前救災任務要緊,家里不是震中,不用回去了。
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中,讓我有機會從小就能接受紅色革命教育,真真是我的小確幸。在我成長的路上,紅色家風也一直不斷在修正著我的三觀。
1993年,南方發生了水災,當時我所在的工廠因為效益不好,已經幾個月沒發工資了。但是單位還是號召我們要捐款支援災區。好多工友都有情緒,我也不例外。當我在飯桌上無意中講起這件事時,父親說:“這樣吧,我給你點錢,你先捐了吧,給大家帶個頭。”我一聽:“憑啥啊?我也不是領導,我才不呢”。父親“啪”的放下筷子,臉色一下子嚴肅起來,“就憑你爹是黨員!”緩了緩口氣,父親接著說:“63年咱們這邊發大水,東北人們給咱送來了還帶著冰碴的玉米,你奶奶在石碾上碾出來,才幫全家渡過難關;66年邢臺發生地震,南方人們給咱送來了好多北方沒有見到過的蔬菜,連西藏的藏民也千里迢迢來支援咱們。當時他們的日子能說過的好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啥時候也不能忘了本。”父親的一席話,我聽懂了,這不是高大上的說教,而是最樸素的人民情感,也是一個共產黨員最基本的覺悟。隨后我就到單位第一個捐了款,并把父親的話講給他們聽。結果那次捐款超出了想象,我也得到了領導的表揚。
在黨的教育和培養下,在紅色家風的熏陶下,我從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成長為一名共產黨員,而且還有幸被選為縣、市黨代表。我想對早已離世的爺爺和父親說:我沒有給我們家丟臉,沒有辜負你們的期望。未來我還會繼續努力,把咱們的紅色家風傳承下去,惠及我們的子孫,回報我們的黨和祖國!
紅色家風家訓家規作文精選篇4
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多年來形成的傳統風氣、風格和風尚,承載著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文化氛圍、理念、價值觀和人生觀等,一個家族家風的建構,對塑造孩子的成功與否、家庭的生活方式的好壞、家族人在社會的地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家風是一本既多彩又鮮活的教科書,伴隨著孩子健康地成長。它雖沒有文本要求掛在墻上,沒有條目細則放在床頭,但卻在無形和潛在地發揮著教育功能,對孩子有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家庭成員特別是家長的言談舉止影響孩子行為,陶冶孩子的情操,是他們成長的風向標。一般說來,學習型家庭的孩子喜歡讀書,勤勞型家庭的孩子熱愛勞動,和諧型家庭的孩子注重禮貌,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懂得尊重。不同的家風都會在孩子的意識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作用于他們性格、品質、價值觀的形成。孩子生活在良好的家風中,心情舒暢、心理安全、情趣高昂、學習奮進;反之,則精神空蕩、心神不寧、態度消極、學習松懈。這便是家風的重要性,便是家風的感染和陶冶作用。
家風雖是家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教育無痕、潤物無聲。它通過家庭成員尤其是家長的日常生活準則、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經常對孩子進行直接的教育和影響,往往比單純說教、管教的作用大、收效好。它不僅影響孩子的現在,還會作用他們的未來。要形成好的家風,父母應以身作則、為人表率,不斷提高個人的修養,力爭將家庭變為孩子德行修煉和素質增強的課堂。
家,是每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歸宿,是心靈深處愛的港灣。
家不是一個家庭,家是一個組織。
家庭、家族、家鄉、家長、企業家、國家……而傳家,是每個人來到世界上的生命大事!也是子孫興盛的家族大事,更是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的偉大事業。
傳家是生命的大學問,離開生命沒有學問。
家和萬事興!是傳家的至理明言。但是今日之人,只求“萬事興”的果,卻不種、不知“家和”的因。求幸福者眾,得幸福者寡。究其原因,不認識幸福,又不知幸福從哪里來……
范氏家族至今二十八代,家業不衰;秦檜的后代,從南宋后至今千年,代代不興。究其故,范家千年之前有位好的老人范仲淹,積善之家有余慶;秦檜作為秦家的老人,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傳家貴在養善,積福即是傳家。
生命是在家族傳承當中孕育的!人是傳家之寶。
家族是一棵生命大樹,老人是根,老人根深兒孫業茂。老人決定家業的興衰,養老決定老人的生命品質。
中華民族五千年至今傳承,是因為五千年前有一位德行深厚的老人,軒轅黃帝。《了凡四訓》云,“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后者,德至薄也。”老人是傳家的火炬手,是朝陽,不是夕陽。老人積德,厚德載物,光照千秋。百善孝為先,人養善,首在孝親敬祖傳家業。傳家,貴在傳家風。《了凡四訓》云,“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延而昌盛者。”忠孝家風,連根養根,根深業茂,萬世傳承。孔子云,“朝聞道,夕死可矣。”聞道,聞生命生生不息之道,聞家族的千秋傳承之道。學習家道文化,與圣賢為友,與經典為伴。
紅色家風家訓家規作文精選篇5
時間在用力地奔跑,我們猶如小草一樣飛快的成長。在成長路途中,誰沒經歷過風風雨雨但,總有一股力量支撐著我們。這便是–––良好的家風!
家風就是家規,是一家的風氣,它決定這這家人思想道德的好壞,若家風一旦敗壞,那么想培養出優秀的后代,可就難如登天了!家風對于后代的成長至關重要,雖然它只是個無形的警訓,卻能讓這家的子孫走的更好更遠!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國有國法,校有校紀,家有家規。家人們從小就教導我好好做人。
悠悠華夏五千年,風流人物燦若繁星。回望我們中華民族那些有杰出貢獻的人,都擁有良好的家風。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官至宰相,位高權重。但他嚴于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篇《訓儉示康》來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由于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顯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說,伯父要求我們要和全國老百姓一樣過簡樸日子。我們周家兄妹都是普通老百姓,沒有人當大官,沒有人經商掙大錢,沒有小車子、大宅子。“踏踏實實地本分做人是我們周家的家風。”家風是一個應該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孩子才能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
家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一個家庭擁有良好的家風,就能讓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道德基礎,進而才能更好的健康成長。
家風如雨點,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在我們家,爸爸媽媽常對我說:“百善孝為先。”孝敬長輩,就是讓他們事事稱心如意。在家里,長輩說話要認真聽,就算說錯了,也不要當面指責,不跟長輩們頂嘴也是孝順的體現。在飯桌上,如果長輩沒有動筷子,我們小孩子是絕對不能先吃,等一家子人都到齊了,再開飯。這些好家風像一棵大樹般庇佑著我成長,讓我能夠擁有友善、勤儉、謙厚的生活態度。更重要的是,優良傳統對人內在氣質的影響,對一個人道德品質的無形塑造,讓我受益匪淺。
媽媽還經常教育我要誠信待人。記得有一次,我和一個同學約好了在公園一起玩,可是天有不測風云,中午卻下起了大雨,本來我把這事忘了,一看到下雨了才想起約好了的事情,我趕忙穿上鞋準備走,可我又想:如果我去了,那個同學沒去怎么辦?媽媽說:“你還是去吧!假如你不去,他去了怎么辦?那同學們一定會認為你是一個不守信的孩子。”“好吧,我去。”到了公園,雖然那個同學沒有來,但我放心多了,因為我是一個守信的孩子。就這樣我明白了的誠信的意義,那就是誠實守信。
在長輩的熏陶下,我一天天地長大.在學校,我和同學和睦相處,尊敬老師,作為班級里的一員,我能幫老師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務,同學之間有問題我能幫助解決,成了大家信賴的小伙伴.在家里,我孝敬長輩,不做小公主,幫長輩做事從不言苦,鄰里都說我是一個有擔當的孩子。在學習上,我踏實認真,學海無涯,我從不放棄,付出汗水總會成功,好家風助我成長,讓我受益一生。
紅色家風家訓家規作文精選篇6
家,是一座精神的圣殿;家,是一艘滿載希望的小舟;家,是一顆四季常青的大樹。可是再溫馨再美好的家,也需要一種傳統的道德來維持,這,便是家風。我家的家風是忠于職守,樂于助人,勤儉節約。
我的爺爺是一名退休教師,也是一名黨員,他為人善良,正直,一生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在他的耳濡目染下,我的爸爸成為了一名優秀的人們警察,而我的姑姑和媽媽都是光榮的人民教師。他們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恪守職責,默默地為祖國奉獻著自己。
從我記事起,爺爺樸實善良,樂于助人的品質就像一面紅色的旗幟引領著我前進的方向。由于我家住在較偏遠的鄉村,去集市也不太方便,所以左鄰右舍若是誰家的燈管壞了,電視打不開,自行車輪胎破了……他們總會在第一時間找爺爺幫忙,而爺爺總是樂呵呵地幫助他們,爺爺從來不會向鄉親們收取任何費用,偶爾還會倒貼一些小配件。鄉親們都說像爺爺這樣的好人已經不多了,而爺爺總是呵呵一笑。
爺爺勤儉節約,我從小就被灌輸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德觀念。記得有一次,我吃飯時不小心把幾粒米漏在了飯桌上,不巧被爺爺看見了,他連忙把米粒拾了起來往嘴里送,我很不解,便連忙勸阻:“爺爺,別吃了,已經臟了,不就是幾粒米嗎?又不值幾個錢!”爺爺語重心長地說:“我們今天之所以有這么香噴噴的米飯吃,是農民伯伯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付出換來的,糧食都是用他們的汗水澆灌的,我們要珍惜啊。”接著他就給我講起了他小時候挨餓受苦,和小伙伴們拾撿麥穗的故事,我恍然間明白了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我要銘記爺爺樂于助人,勤儉節約的紅色家風,這種精神直接影響了爸爸媽媽和姑姑,也滲透到了我的血液中。它將歷久彌新,永存我心,散發它迷人的光影,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紅色家風家訓家規作文精選篇7
在我三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我家的家風了。因為爸爸媽媽上班的原因,我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所以我的家風是從爺爺奶奶那里學到的。
爺爺奶奶做人有三個原則,我也學會和遵守著這三個原則:
奶做人從不欺騙別人,占別人的小便宜或拿別人的東西。
記得有一次,奶奶帶我去買東西,在一個小販那買茄子,可當我們剛要走的時候,那個小販叫住我們,說我們忘了拿茄子,可我們已經有了一包茄子了,所以我確定那包茄子不是我們的,可我心里想著再拿一包茄子不是更賺了嗎?可奶奶卻實話實說,那包茄子不是我們的。我心里很是不解:奶奶為什么不說茄子是我們的?回到家奶奶看出我的不解,就說:“我們如果占了別人的便宜,別人吃虧了,如果這樣循環下去,總有一天我們也會吃大虧的。”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占過別人的小便宜。
不能不守信,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星期天,奶奶看到了我的成績單后,說下個星期天我和你爺爺就帶你去買玩具。這是怎么一回事呢?這還要從星期三晚上的談話說起。
那天晚上,我對奶奶說:“我今天考試了,如果我考了95分以上,你和爺爺就帶我去買玩具好不好?”“行,只要你考了95分以上,我和爺爺就帶你去買玩具。”
今天發成績了,我考了97分,所以奶奶才說下個星期天帶我去買玩具的。奶奶還說:只要我以后每次考試都在90分以上,到了年底就帶我去北京玩。雖然這只是一個小的答應,卻讓我懂得了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的道理。
尊敬老人,愛護小孩是我們的傳統美德。
一次,我放學回家,奶奶來接我時看見一位比奶奶年紀還大的老人在過馬路,這時奶奶立刻跑了過來扶他們過馬路。從那以后奶奶讓我見到爺爺奶奶或比自己小的小朋友有困難時都要去幫忙。
家風就是每個家庭悟出的人生道理,這些道理讓我這一生都受益匪淺。
紅色家風家訓家規作文精選篇8
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從出生開始,一個良好的家風就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人。
我從小和爺爺奶奶在鄉下生活,所以對于我來說,爺爺奶奶的影響甚至比爸爸媽媽更深遠。
我家是個非常傳統的家庭,爺爺奶奶都是很樸實的人。在他們的房間里,還陳列著些年代久遠的物品。一雙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軍綠色布鞋,爺爺一直沒舍得扔掉,說是干活的時候還能穿一兩回。
到了我上學的年紀,我們便都來了城關,租著間不大的房屋。家里的條件比以前好多了,但爺爺奶奶仍是一如既往地勤儉樸實。一上餐桌,爺爺總是要把飯菜分得干干凈凈。奶奶也總是很配合地在一旁用地道的家鄉話講著我們耳熟能詳的話語:“俗話說得好,節約糧食,餐餐都能吃飽。”
偶爾有些剩菜剩飯時,他們也必定留著下一餐吃。叔叔怕變質的食物對他們的身體不好,常趁著他們不在的時候把剩下的飯菜倒掉。爺爺知道后還會嘆氣說:“我知道你們是為了我們好,但是糧食都是人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這么倒了不是太浪費了嘛!”
平時有什么東西破了、壞了,奶奶總要小心翼翼地拿去補。
正是這樣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我漸漸具有了對節儉和樸實的認識,我沒有了一些同齡孩子的虛榮心。那一幕幕奶奶戴著一副歪歪斜斜的老花鏡面帶著慈祥的微笑、在和煦的陽光下專心致志地為我縫補的場景,是一種最質樸、最原始、最真實的教育語言。
我聽見他們在用一個堅定的聲音說:時代在變化,許多事物在不斷地更新換代,然而有一樣東西不能改變,那就是我們中華民族艱苦樸素的作風、美德。
爺爺奶奶他們常說自己沒讀過什么書,不知道教育是什么。但他們用自己的行為悄無聲息地為我們打造了一個彌漫了樸素氣息的家庭氛圍,帶給我們良好的家風熏陶,這已是最智慧的教育。
一個人的成長與生他、育他的家庭是分不開的。而爺爺奶奶在我的生命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所教給我的節儉、樸實,這些無價的精神財富,必定會激勵我走好今后人生中的每一步。
紅色家風家訓家規作文精選篇9
長輩不拿筷子,孩子更不能拿;見到長輩要主動問好;主動給長輩讓座位,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是來自不同的家庭傳下來的不同的家風,他們都在代代相傳。我的家也不例外,那就是勤儉節約!勤儉節約這四個詞話中包括勤奮和節儉,我突然想起了發生在我家里的事來:
那還是一個寒冷的冬天,爺爺迎著刺骨的寒風從新華書店買了一本書——《莫言全集》。回到家后,爺爺連外衣都沒有脫下來,就走進了自己的書房,一頁一頁地,認認真真地閱讀起了那本書來。我偷偷地站在一旁看看爺爺,隱約聽到爺爺還能讀出聲音來,可想是多么地認真呀!其實,爺爺是非常的敬佩莫言的,就像他的粉絲一樣!只要是莫言寫的書,爺爺都會看上好幾遍。一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電腦或字典上面查找,查到后,就寫在一張紙上保存了起來。
又一次我放學回家后,天色也漸漸暗了下來。一進屋,我又看到爺爺手握《莫言全集》,一動不動的坐在沙發上小聲閱讀著,都快成了一個老書呆子了!后來,我又發現了一張寫滿文字的紙,那文字黑漆漆的一片,就像無數只螞蟻在紙上亂爬一樣。我離近一看,哦!原來是爺爺寫的筆記呀!可我有些納悶,紙已經寫滿了,他為什么不在重新換一張紙呢?于是我問了問爺爺,爺爺告訴我:“這叫節儉!”
過了一周后,爺爺終于看完了這本書,那一張寫滿筆記的紙爺爺依然還在留著,好像又多了很多文字,爺爺把我叫到他的身邊,對我說:“孩子,你知道么?咱們家有一個家風,是從很久以前就傳下來的!現在我告訴你;那就是——勤儉持家!寢室勤奮,儉是節儉。我之所以這么做,是以前你的太爺爺也這樣教育過我!你要學會這四個字,并告訴你的下一代,讓他們也知道咱們家有這樣一個家風,讓他們也懂得勤儉節約和節儉!”從今往后,我也找爺爺說的做,直到現在,幾乎也成為了習慣。
“善美青春,出彩人生”——曬家風。我把我的家風介紹給大家!那你們的家風呢?
紅色家風家訓家規作文精選篇10
家庭是藍天,我是小鳥,沒有它我將無法飛翔;家庭是雨點,我是小草,沒有它我將無法生長;家庭是陽光,我是樹苗,沒有它我將無法成長。我的父母教育我要為人誠懇,做事認真,尊敬師長,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做一個敢作敢當的男子漢。
我有一個漂亮的妹妹比我小三歲,我們一家都很寵愛她,也可能是因為她小的緣故,早上我們一起床就會為洗臉刷牙的小事爭個你死我活。每次都是妹妹哭的昏天黑地,這個時候爸爸就會說:“你比妹妹大,以后又是這個家里的男子漢,應該讓著妹妹。”
看到妹妹那委屈的樣子,我也有點心疼了,又怕再挨訓,就趕緊跑到妹妹身邊勸她說:“妮妮別哭了,哥哥不對,以后不會這樣欺負你了。”妹妹撲哧一聲笑了起來。媽媽看見我倆沒事了露出滿意的笑容。
雖然有點嫉妒媽媽對妹妹的愛,可我知道爸爸媽媽也是愛我的。尊老愛幼讓我們一家人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幸福快樂。
我們通常兩個星期回一次老家,回到家妹妹就直接去姥姥家看小舅家的小妹妹。奶奶也很想念我們,每次都打電話噓寒問暖。可是妹妹體會不到,她只想尋找自己的快樂。奶奶就給爸爸說:“妮妮回來也不在家呆,一心想著去姥姥家。”
爸爸趕緊說:“一會兒我去找她。”從我懂事的時候,爸爸就教育我要孝敬長輩,哪怕是從一件小事做起。因此我一回到老家,就去幫助爺爺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暑假中幫從地里勞作回來的爺爺倒茶、拿蒲扇,幫奶奶洗碗,有時還和奶奶去地里摘菜。
爺爺奶奶時常在鄰居面前夸我孝順,懂事。我心里也美滋滋的。
爸爸的言行耳聞目染地啟迪著我,我從爸爸身上學到了孝道,古人云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在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好的家風會一代代地傳承下去,好的家風影響著我們的一生,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引導我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