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紅色家風代代傳作文(7篇)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國家的“家”,家風好,才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如果問,家人給我的最大的精神財富是什么,那么我要說,是我的家風——忠于職守、樂于助人、勤儉節約。
我的爺爺是一名退休教師,也是一名共產黨員,他為人善良,正直,一生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在他的耳濡目染下,我的爸爸成為了一名優秀的人民警察,而我的姑姑和媽媽都是光榮的人民教師。他們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恪守職責,默默地為祖國奉獻著自己。
從我記事起,爺爺樸實善良、樂于助人的品質就像一面紅色的旗幟引領著我前進的方向。由于我家在較偏遠的鄉村,去集市也不太方便,所以左鄰右舍若是誰家的燈管壞了、電視打不開、自行車輪胎破了……他們總會在第一時間找爺爺幫忙,而爺爺總是樂呵呵地幫助他們,從來不會向鄉親們收取任何費用,偶爾還會倒貼一些小配件。鄉親們都說像爺爺這樣的好人已經不多了,而爺爺總是呵呵一笑。
爺爺勤儉節約,從我小時候就經常教給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記得有一次,我吃飯時不小心把幾粒米漏在了飯桌上,不巧被爺爺看見了,他連忙把米粒拾了起來往嘴里送,我很不解,便連忙勸阻。爺爺語重心長地說:“我們今天之所以有這么香噴噴的米飯吃,是農民伯伯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付出換來的,我們要珍惜啊”。我恍然間明白了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忠于職守,樂于助人,勤儉節約”的家風將歷久彌新,永存我心,代代傳承。
讓紅色家風代代傳作文(篇2)
從祖父開始,紅色家風在我家代代相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前行。
祖父傅玉和是一名新四軍老戰士,他始終踐行“永遠跟黨走”的初心。抗日戰爭時期,在武漢侏儒山戰役中,祖父時任新四軍第五師15旅偵察參謀兼手槍隊長,曾只身潛入偽定國軍第一師司令部,獲取了日偽軍兵力布防圖、偽一師軍官花名冊、日軍印制的湖北地區軍用地圖、偽一師師部口令等重要情報,為戰役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祖父身經百戰。受他的影響,全家多人先后投入到革命中,四代五口犧牲在戰場和對敵斗爭中。祖父被批斗百余場,但他始終堅定永遠跟黨走的信念。在祖父的教育和影響下,“永遠跟黨走”成為家訓。
父親付建橋從小受紅色家風的影響,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新四軍的中原抗戰歷史。2010年,父親拿出畢生積蓄,賣掉市中心的住宅,自籌資金在戰役舊址上建立“侏儒山戰役博物館”。2012年博物館建成,2013年正式對外開放。11年來,父親全身心投入博物館運營中。他省吃儉用,舍不得給自己買超過100元的衣服,但對博物館的建設和維護卻很大方。他常說:“只要博物館需要,我都會全力以赴,該買的就得買。”開館以來,他堅持免費對外開放,以整潔的環境、認真的講解、周到的服務滿足參觀者的需求,每年義務講解近千場。截至目前,共接待全國參觀人員40萬余人(次)。如今,在父親的帶領下,我們這個大家庭以館為家、以館為榮,不忘初心,積極宣傳和傳承侏儒山紅色精神。
從小到大,我為出生在這樣一個紅色家庭而自豪,更覺得有責任讓紅色基因傳承下去。我帶領女兒從小接受紅色教育,從她上幼兒園開始,就經常給她講紅色故事,讓她看連環畫,使她了解革命歷史,學習先輩們不畏犧牲的精神。節假日只要有機會,就帶她回武漢侏儒山戰役博物館,鼓勵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擦拭展臺、灑水等,使她在參與過程中對館史有更深入的了解,體會當今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也會帶著她去井岡山、延安、南昌等紅色景點參觀,一起感受紅色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作為新四軍后代,我們將繼續傳承好紅色基因,以實際行動把紅色家風發揚光大,不忘初心跟黨走,讓紅色家風代代傳。
讓紅色家風代代傳作文(篇3)
每到春節,有副傳統對聯是很多人家的選擇:“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風吹日曬,字跡或會模糊,但好家風會如化雨春風,護著家,護著國。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可能殃及子孫、貽害社會。
紅色家風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歷史的、動態的、不斷發展的家庭教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家文化為底蘊,以革命家庭為場域而形成的共產黨人齊家實踐的風貌。20__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__周年,我們將更好地落實周總理“為祖國培養接班人”的囑托,以紅色家風涵養時代新人的道德品質,以紅色家風提升時代新人的實踐能力。用實際行動“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讓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為建黨__周年獻禮。
紅色家風是老一輩革命家,教育后代永遠忠于黨,永遠獻身革命的具體踐行。書記反復告誡我們紅色家風的傳承,關系到革命江山,是永不變色的大問題,紅色家風形成于特定的革命年代,產生于特殊的革命家庭,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舍身救國,拋頭顱灑熱血,換來富國強民的今天。新時代要明確“愛家”與“愛國”的一體性,明確家是國家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國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要立大志、干大事,把個體價值、家庭價值實現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以國家利益,民族大義為重。傳承紅色家風,就是要堅持以學興家,重視學習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以學興家就是要通過家庭教育,引導家庭成員學以明志,學以立德,學以致用,在學習中實現共同進步。當前每一個家庭成員必須遵循黨的戰略部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要學以致用,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積極融入社會,在服務社會中立業、興家。傳承紅色家風,就要堅持以干興家,大道至簡,實干為要,家興是家庭成員干出來的,奮斗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國家的發展是靠每個黨員發揚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抗聯精神、鐵人精神、航天精神等。紅色家風的“紅”是革命的顏色,是共產黨人的底色,紅色家風,山高水長,光照后人,激勵后輩。傳承紅色家風,就是要從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身上汲取精神養分和時間動力。
因為心中有愛,所以無怨無悔;因為心存大愛,所以義無反顧。我們應該將“愛黨、報國、從軍”的家風家訓繼續傳承、發揚下去,在先輩們開辟的大路上矢志前行。
讓紅色家風代代傳作文(篇4)
優良的家風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家風好似雄鷹的雙翅,使其能勇敢地搏擊長空;家風好似春日和煦的陽光,照耀小苗茁壯成長;家風好似一面明鏡,能從你的言行舉止中反射出你的個人修養。從某種程度上講,優良的家風造就崇高的品質。
有許多在優良家風中成就崇高品質的名人的例子,林則徐就是其中的一例。林則徐從小就有較高的天賦,其父林賓日便把四歲的林則徐帶到塾館,抱在膝上開始進行啟蒙教育。林賓日不但教學極有耐心,而且特別注重身教,據林則徐回憶,他小時從未受過父親打罵,連大聲呵斥都絕少。正是在這樣優良的家風的熏陶下,成就了林則徐,使他認清了鴉片對中國國民的危害,發動了虎門銷煙,也使它因此成為了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事跡也就深深地烙刻在了中華兒女的心中。優良的家風造就了林則徐崇高的品質。
吉鴻昌25歲時,父親病重,即將離開人世。父親臨死時對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廉)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父親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并請他們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廉)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是什么使吉鴻昌一身正氣,兩袖春風,最終為了自己的祖國而光榮犧牲?是他受到的良好的家風,鑄就了吉鴻昌廉潔愛國的崇高品質。
是什么滋潤了史鐵生的合歡樹?是他受到的家風。史鐵生19歲無法行走,只能在輪椅上度過自己的余生,他幾次想自盡,但他的母親用樂觀的人生態度鼓勵史鐵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這使史鐵生“站”了起來,創作了《我與地壇》等膾炙人口的佳作,合歡樹茁壯地成長起來,并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史鐵生受到的良好家教,使他不向命運屈服,頑強斗爭。
費爾巴哈曾說“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是啊,家風能夠影響我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就讓我們繼承家族優良家風,養成好的習慣,造就崇高品質吧!
讓紅色家風代代傳作文(篇5)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家訓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在我家也有家訓就是勤儉節約。
我的外公是一個有著六十余年的老黨員了,他一生清貧,非常注重勤儉節約這四個字他的衣服很舊甚至還有的打了小補丁還是不舍得丟,媽媽和姨媽要給他賣他也會拒絕,他總是說:“只要能穿不就行嗎,你們看這小補丁還很別出心裁呢!”他的勤儉影響了身邊的外婆,同時也教育好了姨媽和我的媽媽,“堂前教子,枕邊教妻”,把嚴于管教作為培育良好家風的重要環節。“儉以養德,德由儉來”,把樂于節儉作為培育良好家風的行為準則。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物質生活極大改善后的今天這更是不能丟棄的珍寶。因此,節儉與勤勞是人最基本的美德。
就拿我的小家庭來說說吧:我的爸爸是一個網絡外線維護員,他的工作非常的辛苦,不管刮風下雨,也不管時間早晚,只要哪里出了故障他就得開始工作,有時連續好幾小時時都是以一個姿勢不停的工作,非常的難受哦!我的媽媽是一個小店的小老板,每天工作的時間都超過十幾小時,工作也是非常的煩瑣,但收入只是一般,因此時時能聽見媽媽的嘮叨:“我們要節約啊,我們要勤勞啊!”衣服能穿就不要賣了,零食可以不吃就不要浪費,在家用水用電也得節儉,不能浪費等。在我家還有這樣的規定,在家吃飯都是先吃不管后吃洗碗的原則,這樣一來也讓我做事拖拉的壞毛病有所改善,這一舉動還帶動了我的兩個妹妹,讓她們也加入到了我的行列,努力改掉壞毛病一起加油!這就是我生活的小家。
家訓家風家規是一個家的道德標準,如同糧食一般,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成分,而我們家的家風家訓就是向外公學習勤儉節約,只要我們大家都可以做到節約糧食,節約用水用電,相信這個世界會變得更美好。
讓紅色家風代代傳作文(篇6)
家庭是藍天,我是小鳥,沒有它我將無法飛翔;家庭是雨露,我是小草,沒有它我將無法生長;家庭是空氣,我是生靈,沒有它我將無法呼吸。一個好的家庭首先要有好的家風。在我家,長輩時常教導我要做一個誠實正直、不貪小便宜的人。但有一次我差點違背了它,還好有家風提醒了我。
記得在我七歲那年的一天,陽光暖洋洋地照著大地,微風徐徐地吹拂著小草,我和隔壁的小妹妹在家里愉快地玩耍著。“叮咚——”一陣門鈴聲劃破了這份美好,鄰居叔叔帶走了在我家玩了許久的女兒。我嘆了一口氣:“又沒人陪我玩了。”無意間,我手伸了一下,卻在沙發上摸到了一條很漂亮的項鏈。這時,一個惡魔跑出來對我說:“快點把它悄悄藏在臥室里。哈哈,它是你的了!”一位善良的天使卻對我說:“不,不,這樣不行,會違背家風的,不能做貪財的人。”我開始糾結:到底選誰好呢?一分鐘、兩分鐘、……時間一點一點過去,而我卻始終未得出答案。最后,惡魔再次出現,它氣沖沖地說:“這不是你一直想要的嗎?快拿了,快拿了。”他一直不停地念叨,最后,我還是敵不過誘惑拿了項鏈,悄悄地藏在了枕頭下。
過了一會兒,爸爸回來了。我的內心開始變得焦躁、不安。爸爸注意到了我的反常,問我:“怎么了?”我說:“沒……沒什么!我還有事先走了!”我“嗖”的一聲跑了。
吃晚飯時,猶豫了很久的我還是把白天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爸爸媽媽。爸爸輕嘆一口氣,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孩子你知道嗎?我們家的人從來都不貪小便宜,從來都是拾金不昧……”媽媽緊接著說:“你要什么東西我們沒給你?只要在我們能力范圍內全都滿足你了。”聽了他們的話,我羞愧地低下了頭。我誠懇地跟爸媽道了歉,并決定第二天把項鏈還給小妹妹。爸媽終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好的家風規范我們的行為,促使我們健康成長。因為我家有好的家風,我們傳承著這種家風,所以我為此感到驕傲。
讓紅色家風代代傳作文(篇7)
熱點與解析:家風是文化傳承的基因 人是一種文化存在,人類歷史是一種文化的歷史。
人類之所以超出其他動物,一是由于有個發達的大腦;二是由于有文化,以及文化對基因發生的誘變作用。 家風是文化在家庭中的體現,是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滿足家庭成員可持續成長與發展的精神需求,并實際引領這種需求的意識存在。它使家庭成員能從中尋找到精神歸屬感,使家庭文化得以延續。與眾多文化相同,家風的核心是價值取向,并以價值為焦點向各個方向彌散開來,是常態家庭重要的文化資源。 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代際之間傳播家風就成為家教,對家教進行文字的提煉就成為家訓。所以,家教和家訓都是家庭文化的一種傳播方式,也是在家庭內部發生的文化過程。 中國古人十分注重“正本”“慎始”,強調“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并試圖從男女婚姻對象的選擇上實現這一目標,因為父母本人及其家族的血緣族姓關系、品格操行、胎孕情況這些都是子孫成長發展之本。
在中國數千年家風內容的組成中,“慈幼”是最基礎的部分,簡而言之就是“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愛護幼兒意識。慈幼在中國古代即實現了由家庭觀念轉變為社會習俗和國家制度的過程,中國歷代政府常將慈幼觀念見諸政策和法令,春秋戰國時期甚至將“慈幼”與“王霸”基業密切聯系起來,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家風的其他基本組成包括儉樸,強調勤儉為本;自立,“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自律,如“戒多言”“與善人居”“慎交游”;立志,“志不立則智不達”;還有忠厚等。 從另一個方面說,家風又是整個社會文化的亞文化,以家庭為紐帶促進個體文化化,并使個體的精神世界與外在的既有文化融為一體,培養完美的人格。
家風與社會主流文化有所不同,又有積極與消極之分,是整個社會文化譜系的組成成分。 在一個良性社會里,政風、學風、民風、家風是相互影響的,端正家風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