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家風家訓優秀征文七篇
那還是一個寒冷的冬天,爺爺迎著刺骨的寒風從新華書店買了一本書——《莫言全集》。回到家后,爺爺連外衣都沒有脫下來,就走進了自己的書房,一頁一頁地,認認真真地閱讀起了那本書來。我偷偷地站在一旁看看爺爺,隱約聽到爺爺還能讀出聲音來,可想是多么地認真呀!其實,爺爺是非常的敬佩莫言的,就像他的粉絲一樣!只要是莫言寫的書,爺爺都會看上好幾遍。一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電腦或字典上面查找,查到后,就寫在一張紙上保存了起來。
又一次我放學回家后,天色也漸漸暗了下來。一進屋,我又看到爺爺手握《莫言全集》,一動不動的坐在沙發上小聲閱讀著,都快成了一個老書呆子了!后來,我又發現了一張寫滿文字的紙,那文字黑漆漆的一片,就像無數只螞蟻在紙上亂爬一樣。我離近一看,哦!原來是爺爺寫的筆記呀!可我有些納悶,紙已經寫滿了,他為什么不在重新換一張紙呢?于是我問了問爺爺,爺爺告訴我:“這叫節儉!”
過了一周后,爺爺終于看完了這本書,那一張寫滿筆記的紙爺爺依然還在留著,好像又多了很多文字,爺爺把我叫到他的身邊,對我說:“孩子,你知道么?咱們家有一個家風,是從很久以前就傳下來的!現在我告訴你;那就是——勤儉持家!寢室勤奮,儉是節儉。我之所以這么做,是以前你的太爺爺也這樣教育過我!你要學會這四個字,并告訴你的下一代,讓他們也知道咱們家有這樣一個家風,讓他們也懂得勤儉節約和節儉!”從今往后,我也找爺爺說的做,直到現在,幾乎也成為了習慣。
“善美青春,出彩人生”——曬家風。我把我的家風介紹給大家!那你們的家風呢?
紅色家風家訓優秀征文篇2
家庭是藍天,我是小鳥,沒有它我將無法飛翔;家庭是雨點,我是小草,沒有它我將無法生長;家庭是陽光,我是樹苗,沒有它我將無法成長。我的父母教育我要為人誠懇,做事認真,尊敬師長,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做一個敢作敢當的男子漢。
我有一個漂亮的妹妹比我小三歲,我們一家都很寵愛她,也可能是因為她小的緣故,早上我們一起床就會為洗臉刷牙的小事爭個你死我活。每次都是妹妹哭的昏天黑地,這個時候爸爸就會說:“你比妹妹大,以后又是這個家里的男子漢,應該讓著妹妹。”
看到妹妹那委屈的樣子,我也有點心疼了,又怕再挨訓,就趕緊跑到妹妹身邊勸她說:“妮妮別哭了,哥哥不對,以后不會這樣欺負你了。”妹妹撲哧一聲笑了起來。媽媽看見我倆沒事了露出滿意的笑容。
雖然有點嫉妒媽媽對妹妹的愛,可我知道爸爸媽媽也是愛我的。尊老愛幼讓我們一家人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幸福快樂。
我們通常兩個星期回一次老家,回到家妹妹就直接去姥姥家看小舅家的小妹妹。奶奶也很想念我們,每次都打電話噓寒問暖。可是妹妹體會不到,她只想尋找自己的快樂。奶奶就給爸爸說:“妮妮回來也不在家呆,一心想著去姥姥家。”
爸爸趕緊說:“一會兒我去找她。”從我懂事的時候,爸爸就教育我要孝敬長輩,哪怕是從一件小事做起。因此我一回到老家,就去幫助爺爺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暑假中幫從地里勞作回來的爺爺倒茶、拿蒲扇,幫奶奶洗碗,有時還和奶奶去地里摘菜。
爺爺奶奶時常在鄰居面前夸我孝順,懂事。我心里也美滋滋的。
爸爸的言行耳聞目染地啟迪著我,我從爸爸身上學到了孝道,古人云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在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好的家風會一代代地傳承下去,好的家風影響著我們的一生,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引導我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紅色家風家訓優秀征文篇3
我似乎曾經見過你,見你目光堅毅,一襲紅衣。你清淺地對我笑著,舉手投足間盡是少年的活力。你的眼神清澈明快,讓我不禁走近了你。啊,我想要了解你,聽你微微上揚的嘴唇究竟想要訴說怎樣的秘密。
你說,你是被中華兒女世代堅守傳承的紅色精神,自你誕生起,已經歷了近百年春秋的更替。而當我凝視著你,卻找不出一絲歲月的痕跡。你仍然有著少年的軀體,意氣風發,展現著你旺盛的精力。
聽說你誕生在一九一九年“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浪潮里,那時代的浪濤沖擊著人們的心靈,而你,從此便擁有了生命。先輩曾見過你在這片潮流之中激起的滔天巨浪,這巨浪曾經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久久回蕩。看著華夏大地上的人們終于走出了迷惘和彷徨,你笑著并不說話,眼中閃現出一縷光亮。
誕生之后的你,又在祖國的萬水千山之間留下了數不清的足跡。你的身影,一次次出現在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里。你曾在長征路上的紅軍耳畔反復叮嚀,搖響了他們心中希望的鈴。從此這鈴聲便伴隨著他們一路艱苦跋涉,無論是岷山、赤水還是金沙江、大渡河,他們都咬牙走過,在青史上留下了一段動人的傳說。你曾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共產黨人身邊徘徊,掃去他們內心的塵埃。當他們堅持革命斗爭而永不屈服,你似乎看到了中國革命光明的前路。你說,中國的革命的道路注定不會是坦途,但共產黨人傳承的精神如同劃破暗夜的閃電,電光火石之間便可以讓祖國風云突變。你也曾在延安靜默地走過,驅散人們心中的困惑。你終于見證了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實踐的結合,感嘆著前無古人,盼望著后繼的來者。在黑龍江畔流連的你,也曾陪伴過墾區的廣大勞動人民。你激勵著人們向荒原宣戰百折不撓,你說這荒蕪的邊陲上桀驁不馴的土地無法縛住人們的手腳。在西柏坡停留的你,聆聽了“從國情出發,走中國式建設道路”的嶄新思想,你說這思想就像一盞明燈,會將革命的漫漫長路照亮。經歷了世界科技革命時代的你,見證了“兩彈一星”的誕生,規劃著祖國的似錦前程。你說我們終于攀上了一座又一座科學的高峰。
動蕩的年代里,愛國進步是你;革命的年代里,勇闖新路是你。開拓的年代里,無私奉獻是你;科技的年代里,自力更生是你。你始終與人民群眾站在一起,助他們取得建設祖國的輝煌業績。
你說,你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變化是發展。你又說你其實從未改變,不變是傳承。你發展,不斷創新;你傳承,始終如一。如此,你便能讓祖國人民立于不敗之地。
無論中國發展的道路中經歷了多少次挫折和困難,你都始終未被擊敗。你經歷過風風雨雨里的滌蕩,泥沙俱下中的死扛,當你再次出現之時,仍然是少年的模樣,一襲紅衣飄逸清爽。你說,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的奮斗給了你生生不息的力量,他們傳承的決心就是你眼里的光芒。傳承已近一百載,你風華不減當年。
后來的你,也曾有過一瞬間的迷惘。你見到城市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從中穿梭的行人的腳步越發匆忙。一派和平景象的大街上,車水馬龍熙來攘往。你身在其中,不免彷徨。自古便說安樂的環境最是容易使堅定的意志消亡,如今人們的心中可還有你的立足之地嗎?如今你誕生的故鄉,已經與以往不同了啊。你隱隱有些擔心,擔心他們忘記。
那些身處和平年代的人啊,你突然無法確定他們匆匆腳步背后的意義。拓荒的年代已經過去,人們是否會忘記回頭看看,那些被祖輩傳承了多年的精神財富?是否會漸漸忘記,你還一直在他們身邊,盼望著曾經那些美好愿望的實現?
一陣和風吹來,你的紅衣隨風飄起。微風過后,塵埃散盡,你的眼睛又逐漸變得神采奕奕。
“因為我知道我在這里。”我透過你身后門上的玻璃向里望去,見一個全神貫注的科學家手中的筆時而舞動,時而猶豫。你說,你在這里,在每一個科學家思考的軌跡、筆下的符號里。你在這里,在科技工作者不斷探索的知識的原野里,與他們一起開拓未知的領域,完成不懈的創新。每一次的探索都是一次結果未知的征途,但是你會陪伴在他們身邊,堅信黎明的曙光終會出現,無論如何要勇往直前。終于這場征途中的陰云逐漸消散,希望的曙光越過層層山巒。祖國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果,意義非凡。神舟飛船圓了數千年來中華兒女的飛天夢想,帶著人們的渴望,在遙遠的太空中徜徉;蛟龍號潛水器探尋著深海神秘的寶藏,從此海洋也把大門向我們開放。
你知道,人們從未忘記過你。
“因為我知道我在這里。”我跟隨著你來到一片開闊的場地,見一群刻苦訓練的軍人頂著烈日昂首站立。你說,你在這里,在軍人們每一滴揮灑的汗水、每一聲激昂的吶喊里。你在這里,在士兵們整齊的步伐里,也在將軍深沉而堅定的目光里。你聽過他們一遍遍重復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誓言,也見過他們的氣勢有如長箭穿云,似乎一人可破萬軍。戰爭的年代若有他們以鋼鐵般的意志面對危險,和平便不會遙遠。戰士們的血肉之軀因為有了你的激勵而成為保衛國家最堅固的屏障,將軍們聽到了你的低語而奮發譜寫出維護祖國和平的光輝篇章。戰場之內我軍既出無人不降,英魂永存,常鎮八方萬邦。中原九萬頃,他們便是國家挺直的脊梁,你若犯我,我必當仁不讓。
你知道,人們一直堅守著你。
“因為我知道我在這里。”我順著你手指的方向,看到一輪初升的朝陽。穹頂之下的孩子,面龐迎著陽光。你說,你在這里,在孩子們的每一個笑容、每一道渴望的目光里。你在這里,在他們眼中豐富多彩的世界里,陪伴他們揭開一個個未知的謎底,探究永恒的真理。他們從小就仰望著鮮艷的五星紅旗,想象著革命先烈如何奮勇御敵,永不放棄。傳承了多年的紅色精神,由此便深深烙在了他們的心底。祖國的未來終將被交付到他們的手里,而他們執著的目光里蘊含著探究萬物之理的恒心。相信有朝一日,我們必將看到東方巨龍聲震世界,大國崛起。
你知道,人們始終傳承著你。
風云更替又如何,你始終都是華夏的精魂。科研的天地中,艱苦卓絕是你;衛國的疆場上,勇敢無畏是你。更何況,你是奉獻的精神啊,無論是為革命獻身還是為科學獻身,抑或是為和平獻身,都是你。祖國的未來,人民的心中,都是你啊。先輩傳承的精神永不會被忘記,你的身影,早已融入了每個軒轅傳人的血液里。祖國的過去有你,祖國的當下有你,祖國的未來,也交給你。
你又一次清淺地笑著,轉身走向了燦爛的朝霞深處。留給我的印象,只是一個背影,一襲紅衣。但自從我見到了你,你就已經在我的心底激起了層層漣漪。我愿意永遠銘記你和你的紅衣,將這蘊含了中國人民意志的精神傳承下去。你在我的身邊走開,消失在一片燦爛之中,而我卻再也無法忘記你的笑容。我愿意等,帶著我滿腔奉獻的熱情,等你回來敘舊。
我知道,你也知道,你始終都會在我的心里,在所有中華兒女的心里。
紅色家風家訓優秀征文篇4
家風,簡單的講,就是一個家庭或著家族的傳統風尚,對中國人來說,有家就有家風。良好的家風能賦予人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回眸中國百年黨風和家風建設始終貫穿其中。《齊家:中國共產黨人的家風》,是一部闡述和弘揚中國共產黨人治家之道的家風普及性讀物,講述了20名優秀共產黨人特色家風家教的故事,體現中國人超越時代的家族凝聚力與責任感,值得每一個家庭好好看看!這些優秀共產黨人,有黨和國家的第一、第二代領導人,有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有隱姓埋名投身國防事業的科學家,有帶領群眾擺脫窮困面貌的模范黨員。他們重家教、守家訓、正家風,在處理家庭內外關系方面,形成了先“大家”后“小家”,特別是舍“小家”為“大家”的準則和風范。
紅色家風里有艱苦樸素、勤勞節儉的持家傳統。當毛澤東聽聞闊別了19年的兒子毛岸英從蘇聯回到延安后,第一件事就是讓他脫下洋裝,換上布衣,到陜北貧瘠的農村當農民,拜農民為師。而對于兒子吃“中灶”,他更是嚴厲地予以批評,要求岸英與普通戰士一起吃大灶。與此同時,毛澤東還時常教導自己的兒女要“夾起尾巴做人”,時刻不忘自己是人民群眾中的一位。
紅色家風里有律己修身、不搞特殊的清廉本色。周恩來特地為親屬制訂了十條家規,告誡親屬要摒棄特權思想,任何時候都不能搞特殊化。他把過“親屬關”看得很重要,曾說:“對親屬,到底是你影響他還是他影響你?一個領導干部首先要回答和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解決得不好,你不能影響他,他倒可能影響你。”振聾發聵的警示之語,鮮明地展現出周恩來“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崇高品格。
紅色家風里有愛黨愛國、堅定信念的家國情懷。谷文昌在福建省東山縣任職多年,原來的東山縣“春搬沙,夏種地,秋搶收,冬又埋”“春夏苦早災,秋冬風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災”“風沙淹田牛上屋,父母嫁女水陪嫁”,生活條件極端艱苦。但是,谷文昌不以為意,反而更加勤奮地工作,努力改變東山的現狀。“要想富,先植樹”,他帶領全縣人民開始植樹造林,作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正如書記所評價的那樣,谷文昌是“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四有”縣委書記的典范。谷文昌用實際行動教育子女,“把腰板挺直,把手洗凈”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為我們在廉潔建設上樹立起了風清氣正的道德標桿。
20名優秀共產黨人的家風故事,不僅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把黨、國家和人民的需要置于首位的根本價值取向、終生追求真善美的高尚品格,而且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靈魂深處的信仰力量,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和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艱苦卓絕的革命年代,艱難探索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還是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里,紅色家風始終是一面旗幟、一個標桿、一盞明燈,是引領和激勵全體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奮發有為的強大內生動力。
紅色家風家訓優秀征文篇5
“如果敵人膽敢侵犯我們,我們有責任也有能力把他們加以消滅”——這是老一輩革命家對西南軍區的號召。勇于開拓的紅色家風便愈加濃烈,而我也是紅色家風的接班人,紅色家風的種子在我家代代生根發芽。
聽爺爺說,當時的中國志愿軍與“聯合國軍”的裝備有著天壤之別,我們不但沒有海軍和空軍參戰,沒有坦克和裝甲車編制,而且火炮和槍支在性能和質量上也沒法與之相比。在巨大的差距面前,我們中國人民志愿軍從來沒有退縮過,艱苦的環境和自身條件的不足,激發了他們在戰斗中舍生忘死的精神,也磨練了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
當時爺爺是家里的獨子,本可以不用參軍的,在家照顧一家老小,家里人當然也是非常不愿意爺爺去參軍,去上戰場冒險。但是爺爺憑著一腔熱血,毅然決定奔赴戰場,甚至在上戰場前都擬好了遺書,每一次都做好了赴死的準備,從不畏懼敵人有多么的強大,只關心自己有沒有拼盡全力。爺爺對身邊的朋友也是滿滿的正能量,身邊的大多數朋友也受他影響,踴躍報名參軍。
爺爺在軍隊中擔任的是偵察兵,主要是做搜索、偵查、捕俘、撤退之后的斷后任務,可以說是當時部隊里的特種兵。戰場上,偵察兵常常單槍匹馬闖入敵人的陣營,捉俘虜,探敵情,也獲得了許多勛章。在一次偵察任務中,爺爺的右小腿不幸被敵軍用子彈打傷了,受傷后仍忍著劇痛堅持戰斗。也因這次戰斗爺爺的左下肢神經損傷,肌肉萎縮,肘關節功能障礙,鑒定為二等殘疾。
爺爺說當時的日子很苦,一粒米都來之不易,吃的都是糠和野菜,即使是在過年,也不會有米飯和肉出現在桌子上。正是這些艱苦的日子爺爺親身經歷過,才會不斷的教導我的父親。當父親用同樣的言語教育我時,我明白,我們的紅色家風一定會代代相傳。
刻在骨子里的奮斗精神,仍不忘本分繼續賣力。爺爺前半生為國效力,后半生回歸家庭,爺爺雖然身體殘疾,但是仍然斗志昂揚,幫村里人下地干農活,修農具,休息時,他便給我講講他戰場上的那些故事,教導我以后一定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材。而父親從小在爺爺的熏陶之下,樸實善良,樂于助人。村里左鄰右舍縫紉機壞了,自行車輪胎破了,電燈燈管壞了,總是第一個想到我的父親,只要是父親能幫上忙的總會義不容辭,也不會收取任何的費用。
想起爺爺那滿是老繭的雙手,每當問起他那段參軍的往事,他的臉上總是流露出希望的光芒。在時間的洗禮下,他早已是個瘦弱的老人,但他的內心仍然向往那一身戎裝,血液里也流淌著紅色的精神。父親在爺爺的耳濡目染下,也養成了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好習慣。記得有一次,我吃飯時不小心把幾粒米掉在了桌子上,我沒有理睬,被父親看見了,他拾起就往嘴里送。我立馬說“這不就幾粒米飯嗎,扔就扔了唄,何必呢?”這時,爺爺便過來教育我他們那時候的艱辛,糧食多么的來之不易,每一口飯都是農民伯伯的一把汗水、一把心酸、用布滿老繭的雙手辛苦培育加工出來的。從此以后,我明白了不管以后走到哪里,我都要懂得節約和珍惜。
爺爺嘴里常常念叨勞動最光榮,父親嘴里也常說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我知道,他們是要我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無數先輩們用汗水澆灌出來的,要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爺爺和父親他們雖然不在了,但是他們的教誨激勵著我不斷前行。我要銘記爺爺的愛黨愛國,忠于人民的紅色家風,這種紅色精神,滲透到了父親的血液里,父親的艱苦樸素、甘于奉獻精神,也影響著我一代一代傳承,紅色的種子深深埋在家族每一個人的心中。
紅色家風家訓優秀征文篇6
小時候,小伙伴們總是在我身后說:“瞎子狠、瘸子刁,最毒不過一只眼。”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我都會跑回家,爬到奶奶懷里委屈地哭個不停。因為我的爺爺一只眼是瞎的。
爺爺失去的那只眼睛是在1948年臨汾戰役中,被敵人擊穿的。不諳世事的我因為小伙伴的恥笑而感覺非常自卑。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從爺爺那里聽到了許多他和戰友在臨汾戰役中的英勇故事。爺爺講他們部隊在攻打臨汾城的時候,密集的子彈一波波呼嘯而來。激烈的戰斗進行了一夜。等天亮的時候,他看到一節車廂被炙熱的子彈打得通紅,廂體上的彈孔像篩子眼一樣,好多戰友也在他身邊倒下,他雖然失去了一只眼睛,但慶幸自己能夠活了下來。慢慢的,爺爺也成了我在小伙伴面前“顯擺”的資本,他們再也不笑話我了,還讓我帶著他們聽爺爺講那些戰斗故事。
父親在爺爺的影響下,從小就有一種軍人情結。但因為爺爺在戰場上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以及四爺爺犧牲于戰場尸骨未存,使得天生膽小、沒見過世面的奶奶一直不同意身為養子的父親參軍。父親在奶奶的精心培養下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到邢臺商業學校。但當兵的心愿一直深藏在他的心里。到學校后,面對一次征兵的機會,父親放棄了未完成的學業,主動報名入伍。
在部隊上,父親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很快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66年3月8日,邢臺市隆堯發生6。8級強烈地震。此次地震是新中國成立后發生在我國人口稠密地區、造成嚴重破壞和人員傷亡的第一次大地震,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曾冒著余震到災區現場指揮救災。而震中的隆堯縣離我們家不到30公里。父親所在的部隊正好擔負起此次抗震救災的任務。看到距他們僅僅10米左右的周恩來總理在現場幾度落淚,特別指示他們這些解放軍戰士一定要盡最大力量搶救和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總理對人民群眾安危的真情關切激發了父親和戰友的信心,他們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投入到艱苦的救災戰斗中。后來,當部隊首長得知父親的家也處在震區時,他馬上要求父親回老家看看家里的情況。但父親卻說,當前救災任務要緊,家里不是震中,不用回去了。
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中,讓我有機會從小就能接受紅色革命教育,真真是我的小確幸。在我成長的路上,紅色家風也一直不斷在修正著我的三觀。
1993年,南方發生了水災,當時我所在的工廠因為效益不好,已經幾個月沒發工資了。但是單位還是號召我們要捐款支援災區。好多工友都有情緒,我也不例外。當我在飯桌上無意中講起這件事時,父親說:“這樣吧,我給你點錢,你先捐了吧,給大家帶個頭。”我一聽:“憑啥啊?我也不是領導,我才不呢”。父親“啪”的放下筷子,臉色一下子嚴肅起來,“就憑你爹是黨員!”緩了緩口氣,父親接著說:“63年咱們這邊發大水,東北人們給咱送來了還帶著冰碴的玉米,你奶奶在石碾上碾出來,才幫全家渡過難關;66年邢臺發生地震,南方人們給咱送來了好多北方沒有見到過的蔬菜,連西藏的藏民也千里迢迢來支援咱們。當時他們的日子能說過的好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啥時候也不能忘了本。”父親的一席話,我聽懂了,這不是高大上的說教,而是最樸素的人民情感,也是一個共產黨員最基本的覺悟。隨后我就到單位第一個捐了款,并把父親的話講給他們聽。結果那次捐款超出了想象,我也得到了領導的表揚。
在黨的教育和培養下,在紅色家風的熏陶下,我從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成長為一名共產黨員,而且還有幸被選為縣、市黨代表。我想對早已離世的爺爺和父親說:我沒有給我們家丟臉,沒有辜負你們的期望。未來我還會繼續努力,把咱們的紅色家風傳承下去,惠及我們的子孫,回報我們的黨和祖國!
紅色家風家訓優秀征文篇7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傳統風尚,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
在我們家,父親是黨員,我也是黨員。從牙牙學語開始,他就是我崇拜的對象。在他身上,具備共產黨員的諸多優秀品質。他給予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父親又高又瘦,一看就不像能出大力的人。但是,在我的記憶中,父親干活比誰都狠。他當了多年的生產隊隊長,早上,帶領社員們下地,總是走在最前邊。傍晚收工,別人回家了,父親還要在地里忙一陣。鋤地、種地,打麥、揚場,樣樣是把好手。割麥是個苦活,有些人割幾遭就偷著歇一歇。父親頂著烈日,汗流浹背地割個不停。我勸父親干活不要這么拼,他笑著對我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又是隊長,凡事都要帶頭干,別人才能信服啊。”
我參加工作后,父親就一直問我,想不想入黨?那一刻,我有點猶豫了。父親拼命割麥的身影又在腦海中閃現,讓我把黨員與苦累劃上等號。身邊也有人勸我,說一個普通老師,入黨不入黨用處不大。父親了解我的真實想法后,教育我說:“人活著,不能只在名和利二字上計較,要有信仰。”在父親的鼓勵下,黨員情結開始縈繞心間。我認識到,黨員是個崇高的身份,不計較收入,不吝于付出,做著于己而言是“虧本”,于他人而言卻有益的事情,心里沒有裝著小算盤,每天都在充實中度過。這樣的快樂,是如今的人日益缺少的。我愛崗敬業,勤奮工作,20__年,終于成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既然是一名黨員,就要無私奉獻。父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近兩年,父親哮喘不時發作,已經干不了體力活,但他仍然愿意為村里百姓干點力所能及的工作。新冠疫情發生后,形勢嚴峻,防控升級,村與村之間實行交通管制。父親第一個報名在村口值班站崗,每天測溫消毒登記,宣傳防疫知識,忙的團團轉。寒風中,父親的白發在黨旗下格外驚心。
父親就是我的榜樣!我也加入到防控一線,作為一名志愿者深入金桂園小區,入戶排查,門口站崗,消毒測溫,登記信息,確保不漏掉一車一人。有一天,氣溫格外低,小北風冷颼颼地刮,仿佛又回到隆冬時節。我在風中一直站了5個小時,沒顧上喝一口水。手冷的握不住筆,腳凍的沒有知覺。小區上千人,不斷進出的車輛行人,讓我們忙的無暇他顧。在蒼茫的暮色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端一盆熱水泡腳。即便如此,我沒有絲毫抱怨,反而有一種完成任務的輕松。
父親文化程度不高,卻格外注重學習知識。他玩手機不為別的,一是看看時政新聞,二是在學習強國上答題。周末回家,和父親聊天,聊天聊著,他的話題就轉到學習上。像小孩子一樣,會突然考我。他問我,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__周年大會直播看了嗎?書記的“七一”講話聽了嗎?什么是偉大的建黨精神?幾個莊嚴宣告的具體內容是什么?當我很流暢地回答出來時,父親很欣慰,他說,作為黨員,一定要注重學習。
生逢盛世,倍加珍惜。牢記為民宗旨,立足崗位,為人民多做好事。父親經常這樣教育我。幾年來,我一直致力于做公益寫作培訓,把自己多年來寫作的經驗,分享給廣大的文學愛好者。在我的帶動下,很多人愛上了寫作,并且發表了作品。
父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沒有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事跡,但他對黨的感情和信念堅如磐石、始終如一。事事爭先,只講奉獻,不計得失,注重學習,多做好事,他用這種樸實的紅色家風經營著我們的家。致敬父親,致敬每一位偉大的共產黨員。
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它葳蕤成我們的人格,決定著我們人生的走向和高度。擁有良好家風,千萬個家庭才能組成一股強大的振興中華的力量,給力偉大的“中國夢我的夢”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