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徽高考作文范文
2016年安徽高考作文范文一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60分)
近期《中國新聞周刊》推出“2010影響力人物”,一位德國青年的名字赫然列入其間:盧安克。其實,他在中國的影響力已持續(xù)十多年了。然而,盧安克已于2010年年底離開了中國。自從央視“面對面”欄目采訪后,盧安克頓時成為輿論的焦點人物,或褒揚,或質疑,或譏諷,一撥又一撥的年輕人抱著不同的心態(tài)跑到他所在的廣西河池市東蘭縣板烈村。盧安克原本安靜有序的生活被徹底打破了!
有媒體報道,因為中國媒體和社會的過度持續(xù)關注,盧安克倍感壓力,決定離開中國。盧安克自稱“一名教育研究愛好者”,“我做的只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極度害怕有人崇拜自己,這是因為“在崇拜者發(fā)現(xiàn)理想主義者的描寫有多空洞的時候,他們就會對我失望”。
讀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與感悟?請自選角度,寫一篇作文。
要求:題目自擬,立意自定,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津】
這是一道時事型材料作文題,學生既可以針對這件事情本身來發(fā)議論,也可以從材料中挖掘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觀點來進行寫作。
1.盧安克無疑在做一件好事,但因為被過多地關注而產(chǎn)生巨大的壓力,最后不得不離開。學生可以直接反思當今社會慈善環(huán)境所存在的種種問題,比如要么過冷,要么過熱,還有種種“動機論”“捧殺與罵殺”等。
2.盧安克“極度害怕有人崇拜自己”,因為“在崇拜者發(fā)現(xiàn)理想主義者的描寫有多空洞的時候,他們就會對我失望”,從這個角度思考,我們可以寫“理想與現(xiàn)實”,理想化的人與事往往是不真實的,理想與現(xiàn)實總是有距離的,所以可以寫“理想與現(xiàn)實”。
3.盧安克所做的一切,并不是為了博得眾人的關注,他只是在做自己喜歡、感興趣的事而已,他只想做好他自己,所以可以寫“做好自己,留住本真”“做真正的自己”。
4.有很多人不解:被人關注有什么不好?既可以出名,還可以得利。但對于盧安克來說,名與利都不是他想要的。在那平平淡淡的生活中,自有他自己才能品味出來的真意。所以,可以寫“平平淡淡才是真”。
5.由于媒體的過分關注,干擾甚至破壞了盧安克的正常生活,他最終不得不離開??梢娒襟w關注是可以的,但任何事情都應該有個“度”,要適度,過猶不及。所以,可以寫“適度”。
【佳作展示】
人生的調調
人生只有兩種調,一種是低調,另一種是高調。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調調的權利,但同時也有不去干涉他人選擇的義務。
材料中的德國青年盧安克,顯然是一個低調的人。他默默地為中國的教育研究事業(yè)做著貢獻,發(fā)揮著巨大而又鮮為人知的影響力。如果說,《中國新聞周刊》和“面對面”欄目是因為要感謝他對中國教育事業(yè)的貢獻而關注他,那么我們可以理解。但那一撥又一撥的年輕人是抱著什么樣的心態(tài)跑到盧安克的住所呢?我不知道,可能盧安克也不知道吧,所以,他選擇了離開,到一個不被干涉的地方繼續(xù)低調。
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也選擇了低調。身為一名深受民眾愛戴的女王,她從不拿自己的生活水平與別國的元首比,甚至在王宮開支特別拮據(jù)的時期,她還要靠翻譯文學作品賺取稿費來補貼日常費用,而不是開口要求政府增加王宮的年金。瑪格麗特二世還默默地為國家的節(jié)水節(jié)電事業(yè)做著貢獻,她所生活的王宮是丹麥節(jié)約用水用電的“模范單位”。她與盧安克是相同的,因為他們都選擇了低調。但他們也是不同的,因為她的低調沒有被打擾,她一直這樣從容、安然地低調著,為丹麥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成為丹麥的精神領袖。
當然,也有人選擇高調。“中國首善”陳光標就選擇了高調做人,高調做事。他承諾,在他離開人世的時候,將“裸捐”——向慈善機構捐出自己的全部財產(chǎn)。這種高調,勢必會引領更多的人為我國甚至世界的慈善事業(yè)做出貢獻。然而,也有人質疑這種高調,不少人認為陳光標是在作秀。對于這種負面評價,雖然陳光標現(xiàn)在還未做出任何反應,但不代表他的高調就可以任人干涉。無論“慈善”是真善還是作秀,它都有實質性的意義——它可以幫助多少渴望上學的“大眼睛”啊。
我們已經(jīng)用自己的跑調行為讓為中國做了十幾年貢獻的盧安克跑掉了,難道我們還要繼續(xù)跑調,讓“中國首善”陳光標也跑掉么?我們年輕,我們氣盛,我們有理想,我們有志氣,但我們不可以“胡作非為”,讓我們的愚蠢行為到此為止吧!
近代社會,中國落后,落后在制度、科技、意識上。如今,我們在制度、科技上趕上來了,唯有意識還是停滯不前,難道我們還要繼續(xù)落后下去嗎?
你可以低調,也可以高調,但是請不要跑調。
【作文模擬評閱】
這是一篇非常優(yōu)秀的帶有雜文色彩的考場佳作。與上文相比,如果說上文是一杯清香裊裊、沁人心脾的茶,那么本文就是一杯味道濃濃、有苦也有甜的咖啡。
內容項上,本文圍繞“高調”與“低調”來展開論述,一方面贊同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行事“調調”的權利,同時也強調不應該隨意地去打擾他人的“寧靜”。這樣的立意顯然比僅言“低調”或“高調”豐富,故本項在一類上評分,最終得分為19分。
表達項上,文章語言輕松活潑,風趣幽默,比如題目“人生的調調”就非常詼諧,還有結尾處“你可以低調,也可以高調,但是請不要跑調”一句,令人莞爾之余,也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傾向。不足之處是,中間使用素材時,這種輕松幽默的色彩稍顯不足,故本項在一類中評分,最終得分為18分。
發(fā)展等級項上,文章構思精巧,讀者看到題目“人生的調調”,首先會產(chǎn)生一種幽默的感覺,但讀了開頭后又恍然大悟,原來“調調”還包含“高調”和“低調”,點出主題;更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到了結尾處發(fā)現(xiàn),“調調”除了“高調”“低調”之外,還有一個“跑調”,真可謂匠心獨具,令人叫絕
2016年安徽高考作文范文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周國平先生說:“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施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
——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文體不限(詩歌除外),立意自定;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作文寫作指導
名言哲理類材料一般不長,但一般審題難度不小。這則材料涉及的主客體不斷游移變化,語詞概念較多且寓意深遠,所以考生更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文意,難度很大。一會兒“他”是人,一會兒“他”又變成了植物,他還“忙著給自己澆水、施肥、結果實”。根據(jù)以往的審題觀察,多數(shù)考生的注意力一定會放在最后的“開花”上,這絕對沒錯,問題是,他們總是拿“開花”與“澆水”“施肥”“結果”反復作比較,便簡單地把“開花”解讀為“展示自己”之類,但往往在文體確立和分論點深化上出現(xiàn)問題。
為什么這么說呢?又應該注意什么呢?我們在回答后者中一并作答。
首先,審題思維意識要更靈活、開闊。一般地,當把握不準材料寓意時,材料中的每個字句都是解開密碼的“鑰匙”,但同時也可能是“羈絆”。你看, “澆水、施肥、結果實”都是動詞,“開花”,也是動詞,而且跟“結果實”相對,都是事物發(fā)展的必然階段和結果,但似乎有本質區(qū)別,“結果實”一般比喻有收獲,出成績,那么“開花”是什么意思呢?于是,解讀往往陷入困境。怎么辦?強調兩個意識:
第一,類比遷移中的事理提升意識。即在構思立意的時候,便首先要把這個哲理類材料所涉“事物”提升到“人”這個層面,這是哲理類材料立意分析的基本策略,也是審題的基本要求。
第二,文體意識。像這類名言,本就高度哲理思辨化,審讀材料,學生往往受慣性影響,一味執(zhí)拗于議論文文體,結果是大量作文立意雷同近似。其實,擅長抒情文的學生不妨換一思路,去寫寫夾敘夾議的散文或抒情文,或許是上策。
具體怎么做?在化實為虛的意識下,適當注意表達方式的選擇運用。比如在對“開花”語義和寓意進行挖掘的時候,化實為虛,不再從本身去尋找,而去尋找發(fā)掘“開花”的一般象征義、比喻義,如“開花”比喻象征生命成長的重要過程如吸納吞吐、生命的節(jié)律,或展示呈現(xiàn)成長的精彩,等等。然后沿著這樣的思路去想像,演繹,對比,抒情,注意語言的運用和主旨的“形散神聚”,一般就可能比較有特色和新意了。(見例文)
其次,尋找暗示語。名言哲理類材料作文往往言簡意深,多用比喻,或有暗示等思考線索。如本材料,就有暗示語。周國平先生這段話的前面部分,就有個判斷句,“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這句看似無關緊要,所以很容易被同學們忽略,其實它非常關鍵。“講究實際”四字,實際上是暗示和提醒讀者,后文所示的各種做法,諸如“澆水”“施肥”“結果實”云云,就是“講究實際”的表現(xiàn)。但有同學可能有疑惑了:不少人就是空想幻想太多,而講究實際的想法和做法恰恰是我們需要的,為什么要否定或有微詞?不錯,讓你辯證看待這個問題,正是材料命意所在。所以,論證時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必須依據(jù)材料作出正確合理的解讀。
根據(jù)這個思路,作者略帶否定的“講究實際”一語,暗示的意圖,或者說,“講究實際”的對立面或反面是什么?這就需要我們“抽象”一下(這個“抽象”比較關鍵)。原來可能是類似于“擁有幻想、理想”“看得遠點、開點”之類,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或工作策略。經(jīng)過如此多維分析思考發(fā)現(xiàn),原來,材料的深層寓意與中央電視臺那句比較經(jīng)典的廣告詞“人生只是一段旅途,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沿途欣賞風景的心情”的含義大體吻合一致。“結果實”就是“結果”,而“開花”就是“沿途的風景和心情”,也就是說,這里要你談論的是,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要忘卻生成、關注、呵護或欣賞自我生命的任何過程和姿態(tài)等。
最后,把握好論點和分論點的層次展開。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從學生普遍水平推測,不排除少數(shù)學生思慮過多,延伸過度,比如,把“開花”僅僅看成是展示自己,從而大談“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等。立意于“展示自己”本來不錯,但不少學生論著論著,立意重心就很快過度偏移了。因為,從事理邏輯說,“開花”象征生命的美好和精彩,難道,“結果”就不是“展示自己”,就不“美好”“精彩”?實際上,“開花”和“結果”都是事物發(fā)展成長的階段,具有同等價值和意義。因此,嚴格地說,材料的寓意就不完全指向“價值和意義”,而更多指向“過程和狀態(tài)(姿態(tài))”,如上分析。那么,分析議論的全過程,就需要關注“過程和姿態(tài)”這樣的內涵來展開,比如,正面推論,關注過程和姿態(tài)就是關注生命事物質量,關注內涵發(fā)展,就是關注細節(jié),關注結果;反面分析,就是自我修煉,就是提防毀敗,等等。因此,對名言哲理類短材料的審題立意,提煉論點固然重要,但“多個心眼”,多點思路,衍生好分論點,也著實不可小覷。
優(yōu)秀作文:
哪一朵花為自己而綻放
一高三學生
漫步花園,愜意地享受著云樹的蔭蔽,滿目的蔥蘢,滿足的微笑。正欲合上雙眸,她卻驚異地發(fā)現(xiàn),原本一貧如洗的綠漠上,那么多的星星點點,那么美,那么耀眼,卻似乎沒有一朵為自己而綻放。
是不懂花語,還是過于自私?
想想,開花,不就是歷練、萃純么?開花,所經(jīng)歷的吞吐吸納,難道不就是生命的孕育?日落日出,悄無聲息,或絢麗,或燦爛,或豐韻;漸變,而至突變。弄花非人人可做,花語,亦非人人可懂。花之需求,花的性情,實在表征著一切生命本原和本質。有道是,“落紅不是無情物”。亙古自然與人和諧佳處,早已綴滿無邊無際爛漫花形花色花語的動人密碼。
這樣想著,還有什么可擔憂、懷疑,甚至抱怨的?
總有人不依不饒,給出種種理由:播種施肥不就是為了豐收的果實么,花不能吃,整這些好看不中用的花瓶為的什么?此一態(tài)度,看似頗通人情,也許頗有市場,但我們即以井蛙之見淺俗思之,如果沒有美麗的花兒為自己招來蜂蝶與鳥雀,它又何以結果?沒有多彩的花兒為這個世界“張燈結彩”,你我又如何把握前進的方向?歷史又怎會如此厚重而燦爛?所以,常有人只會為最直接的目的而埋頭苦干,這本無可厚非,不過正因此,他似乎忘了,某個本不該放棄或忽略的過程或環(huán)節(jié),往往卻是導致困難、碰壁或者失敗的因緣。
此刻記起,哪位曾給了我們這詩意般哲理點示,“也許,就是那不經(jīng)意的一轉身,命運之神便與你擦肩而過。它只能哀嘆著在你陷下去的洞上附上一層薄薄的春泥,插上一朵蒲公英,承載著下次的希望順著朝陽漸行漸遠。”因此,在辛勤耕耘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迷失自我,不妨常提醒自己:結果,也許不是最重要的,生命或事物的任何過程和姿態(tài),哪怕開花那一瞬,都不要輕忽,更不要忘記!因為它們,同樣的美好,或者一樣的不好,都是我們的機緣遇合,只要你或參與,或注目,或洗禮;只要初衷還在,過程動人,哪怕有點驚心,有點恍惚,又何妨它們依舊風神。
其實,我們本不需如此糾結徘徊,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一直都盛開著一朵潔白的雪蓮,這個十足物質化的社會,我們也漸漸物質和實際化了。孩子們拋開了童真,少年郎拋開了夢想,中年人拋開了希望,老年人拋開了回首。如果有一天,我們在貧瘠的原野上看到了一束花,一叢綠,那是不是還會感到驚喜,頓覺心顫?為什么不讓這驚喜持續(xù),這心顫留守?!燦耀漫山的花朵,何嘗不是永恒的樂趣與希望?!
浮生若夢,無妨就當它是夢,盡興地夢它一場;世事如花,無妨就當它是花,從容地賞它無限。無論如何,不忘卻開花和暢夢的所有過程和姿態(tài),同于我們欣賞云起云落,仰觀朝霞萬千變化。
作文點評:
“花為自己(我)開放”,那么富于爭議,行文邏輯由此展開。開頭設置一幅浪漫愜意的花下休憩圖,化虛為實,新穎,視覺沖擊力不小。人的情緒隨花流動,下段一句,主觀性一轉,緊扣文題,引發(fā)下文強烈審思。接下,緊緊圍繞“開花”做文章,闡釋“開花”的重大意義和深刻啟迪,并推衍得出“生命或事物的任何過程和姿態(tài)”,都“一樣的美好”的主旨性結論。第7自然段承上所言行文邏輯,尋找“沒有一朵(花)為自己開放”的原因,豐沛了文章內涵。末段再次表明“不要忘卻花和夢的所有過程和姿態(tài)”的強烈意愿,強化主旨。
文章想象力較為豐富,語言優(yōu)美,雅潔,也是一大優(yōu)點。交替熟練使用各種表達手段,如疑問、假設、排比和對偶句,無學生腔,顯扎實的語文基礎。精美詞句,富有一定的哲理性和畫面美感。如“其實,我們本不需如此糾結徘徊,在我們內心的深處,一直都盛開著一朵潔白的雪蓮”,如引用“也許,就是那不經(jīng)意的一轉身,命運之神便與你擦肩而過。它只能哀嘆著在你陷下去的洞上附上一層薄薄的春泥,插上一朵蒲公英,承載著下次的希望順著朝陽漸行漸遠”等等,都令人浮想聯(lián)翩。
2016年安徽高考作文范文三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王國維在清華國學院任教時,要求他的學生要做到“六不”:不放言高論、不攻擊古人、不議論他人短長、不吹不抄襲他人言論。王國維的這“六不”在今天看來,依然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作文范文】
實事求是 修為的境界
王國維要求學生不放言高論,不吹噓、不夸淵博、不抄襲、體現(xiàn)了極強的實事求是精神。這種精神主要是針對自己的人生修為而言,今天依然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修身被儒家認為是人格發(fā)展的基礎,而人格的基礎應該實事求是,它是人性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修為的境界。
實事求是,認識自我。維根斯坦說:“我愿意貼地面行走,不愿意在云端起舞。”而“貼地面行走”,正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正是人著地行走的關鍵,因此不至于飄在虛幻的空中,迷失自我,而看不清自己。“不吹噓、不自夸”,正是不在別人的吹捧中迷失自我,這樣才能腳踏實地有所成就。蘇東坡在烏臺詩案中,被奸佞權臣貼上“罪臣”標簽,過著階下囚的日子,受盡痛苦折磨,后被貶黃州,沒有被迷失,寫出了奠定文壇地位的“三赤壁”;弘一法師李叔同,出身豪門,皈依佛門潛心研究,在佛典、文藝、音樂諸多方面皆有極高造詣;愛因斯坦,在“笨小孩”的界定中,走向物理學的巔峰;史鐵生,在“殘疾”的情況下,奉獻出《我與地壇》的煌煌巨著;邰麗華,在“聾啞人”的事實中,舞出最美麗的生命姿態(tài)。因此說,實事求是,認清自我,腳踏實地,勝不驕敗不餒,才能穩(wěn)穩(wěn)地前進。
實事求是,完善自我。人一旦認清了自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不足,便可以找出漏洞,完善自我,達.芬奇在成為大師之前已小有名氣,常常驕傲自滿,畫技不見長進,還多了些傲氣,幸好他的老師及時制止了他的行為,要求他十年內不發(fā)表作品,潛心“畫蛋”,打好基礎。正是如此,達.芬奇得以內心得以虔靜,腳踏實地地學習,最終發(fā)現(xiàn)自己不足,不斷完善,取得成功。假使他沒有在老師的指導下潛心地練習,而是自夸自滿,定不會有如此高超的造詣。如此看來,即使是大師的料,也要不斷完善自我,更不用說常人了。
實事求是,超越自我。王國維要求學生不抄襲,這就要求學生要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踏踏實實做出成果。而靠走偏門,投機取巧,前進就會受阻。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產(chǎn)品不斷因知識產(chǎn)權被起訴,導致出口受阻。破除這種思想,走出從中國仿照到中國制造,再到中國創(chuàng)造這一步步,一路實事求是走來,打造自主品牌,進而超越自我走得更遠。創(chuàng)造必須從能實事求是開始,認識不足,腳踏實地,奮起直追,才是創(chuàng)造的開始。走好這一步,中國制造業(yè)必將令世界矚目??梢姡趯嵤虑笫乔疤嵯拢瓿沙阶晕?,一切皆有可能。
求是則明,求實則穩(wěn),求是則新。達到修煉好身心的境界,潛心靜氣地做很好每一件事,平凡的人生才得以不平凡,才能走一條精彩的人生之路。(王圣然)
【作文修改與點評】
1.題目《實事求是,修為的境界》能夠深刻地揭示材料和文章的中心,本文作者做到了審題立意準確,擬題精準,直擊文章的要害,觀點鮮明,這是寫好一篇文章的關鍵。
2.開篇引述材料,簡要論述,進而引出論點,簡明扼要。這是寫好一篇文章開篇必須具備的。
3.中間運用遞進式的議論結構:題分論點+引述+論據(jù)+闡述+結論。
4.結尾照應開頭,總結上文,憧憬實事求是的修為的出路和美好前景,論述語言樸實簡練。
看了“2016年安徽高考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