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伊人网站-亚洲伊人精品-亚洲伊人电影-亚洲一在线-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久久国产一区

高分網 > 高考 > 高考試題 >

廣東高考歷史試題真題卷

時間: 小龍 高考試題

1、 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因為每一本歷史書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規律編排的。我們接受的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知識的整體,背熟目錄才能準確把握歷史發展的線索,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系,為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奠定基礎。考場答題時,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宏觀概括,盡量避免因遺漏觀點而失分。

2、不放過任何角落。大字小字一起看,還有批注,插圖及其說明等。還要適度涉及未列入綱的內容。因為試題"超綱"現象常有發生。

廣東高考歷史試題真題卷(精選篇2)

選擇題

一、選擇題部分:48分

(一)三看,一確定

一看材料,找到材料的關鍵信息;

二看設問,明確出題老師問的是什么;

三看選項,抓住每個選項的關鍵詞,結合材料關鍵信息,綜合分析,確定答案。

(二)常見的錯誤選項類型

1.選項是以片概全;

2.選項的說法絕對化:完全、徹底、消除等;

3.選項的說法帶有明顯錯誤詞語:開始、衰退等;

4.選項的關鍵詞與材料的關鍵詞不一致;

5.選項的說法與題目的設問不相關;

6.選項的說法明顯與課本所學知識相矛盾;

7.選項的內容不符合材料中的時間節點;

8.選項的說法,材料中不體現;

9.選項的說法是片面的說法;

10.選項的說法被其他選項的說法所包含;

11.選項的說法屬于幼稚型即非常表面化的說法;

12.偷換概念;

13.立竿見影;

14.只是對材料的直接概括的選項;

簡答題

(一)41題的解答技巧和方法:常見的設問及解答的模版

1.設問“......的背景”題

①時代大背景:時代特征;

②當時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③個人積極推動或政府重視;

④材料中提到的具體問題概括。

2.設問“出現......的原因”題

①材料中提到的具體問題概括;

②個人積極推動或政府重視;

③當時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④目的:為了什么。

第二種答題方式:

①政治上:

②經濟上:

③思想上:

④其他方面:

3.設問“......的特征”題

逐句概括,分清時間、范圍、主體、性質、內容、方式、變化、影響等。

①時間:起源早或起步晚;

②范圍:覆蓋面廣、領域廣、涉及的地方多;

③主體:政府主導或民間組織;

④性質:某某階級的什么運動;

⑤內容:政府重視,設立專門機構;立法規范;健全制度;內容豐富;體系化、制度化;靈活性;將......與......相結合;具體的內容(措施);

⑥方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形式多樣;

⑦變化:由......到......;逐漸完善;不斷發展;

⑧影響:影響深遠。

4.設問“......的變化”題

①由......到......;

②逐漸怎么樣;

③不斷怎么樣;

④蘊含有變化意思的詞語句子。

5.設問“......的影響”題

分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思考,如果是設問“作用或意義”的題目,則全部都是答積極影響的。

①政治上:

②經濟上:

③思想上:

④社會生活上:

⑤緩解了或解決了具體問題;

⑥消極影響。

6.設問為“比較異同點”的題

這個是高考題的常見設問題目,一般為東西比較,或是時間上的前后變化的比較。

(1)相同點

①背景相同或原因相同:

②目的相同:

③方式相同:

④性質相同:

⑤內容相同:

⑥影響相同:

(2)不同點:

①背景不同或原因不同:

②目的不同:

③方式不同:

④性質不同:

⑤內容不同:

⑥影響不同:

(二)42題的答題模版

主題:

說明:①政治事件+與主題相關的一句話影響;

②經濟事件+與主題相關的一句話影響;

③思想事件+與主題相關的一句話影響。

第二種說明:

①分析原因1;

②分析原因2;

③分析原因3;

總結:寫一句啟示或者認識或者將主題換一種表述。

(三)45題:改革題的常見設問和答題模版

改革史總認識

一、改革的含義: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對舊的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二、改革的種類:政治改革、經濟改革(幣制改革、稅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軍事改革、教育改革、少數民族改革、社會習俗改革等。

三、各種改革的作用:

1.政治改革:

(1)完善民主政治,為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2)鞏固統治,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

(3)緩和社會矛盾。

2.經濟改革:

(1)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2)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

(3)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3.軍事改革:

(1)提高軍隊作戰能力;

(2)增強國家實力。

4.教育改革:

(1)促進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2)提高國民素質,增強公民意識;

(3)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

5.少數民族改革:

(1)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2)促進民族融合與交流,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形成;

(3)促進少數民族漢化和封建化;

(4)緩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6.社會習俗改革:

(1)營造改革的社會環境;

(2)有利于社會進步和發展。

四、改革失敗的原因

1.急于求成,不講究策略;

2.打擊面廣,增加了改革的阻力;

3.用人失當;

4.沒有結合國情。

五、改革的評價

1.改革的實質是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

2.改革就有局限,保留殘余;

3.改革的方式都是自上而下;

4.積極的影響。

六、改革的啟示

1.改革要與本國的國情相結合;

2.改革的道路是艱難曲折的,不可能一帆風順;

3.改革中要堅定意志;

4.改革要講究策略,不能急于求成。

廣東高考歷史試題真題卷(精選篇3)

選擇題:歷史選擇題通常為最佳選擇題,應注意總結歸納正確選項和錯誤選項的不同表述風格和習慣;對難度較大的題目,宜在含義截然相反或十分相似的兩個選項之間做出選擇。

綜合題:讀題時要注意標出重點和關鍵點,提煉出所有有效信息;最后根據題目要求組織答案,回答問題。考生落實在卷面上的答案要做到 “五化”,即書寫工整化、層次段落化、表述要點化、要點序號化和重點重復化。

高考歷史重點知識點

1.戰國時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韓非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的主張。新興地主階級從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初步確立了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3.西漢鞏固

漢景帝、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分權割據的問題。漢武帝又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鞏固。

4.隋唐完善

實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實行科舉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強

北宋初年,大力加強中央集權,解決了藩鎮割據和武將爭權的問題,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

廣東高考歷史試題真題卷(精選篇4)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今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陜西長安張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處出土了一批具有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這說明西周時期( )

A.中原文化向周邊傳播 B.各諸侯國維護周禮

C.宗法制度分崩離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2.漢代設尚書臺,其首領是尚書令、尚書仆射。魏晉時期,“事無大小,咸歸令、仆”。這一現象說明( )

A.皇權旁落 B.相權轉移 C.地方權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3.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發生兵變,楊貴妃死于馬嵬坡。以下為若干記載。

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貴人飲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

(唐)劉禹錫

《馬嵬行》

上令高力士詰之,回奏曰:“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

(五代)劉昫等

《舊唐書》

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愿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縊殺之。

(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

有學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楊貴妃之死,下列推論正確的是( )

A.《馬嵬行》選材來自傳說,不能作為歷史研究的材料

B.《資治通鑒》較多細節描寫,還原了楊貴妃之死的真相

C.《資治通鑒》成書晚于《舊唐書》,故可信度相對較低

D.《舊唐書》《資治通鑒》作為史料,應注意作者的立場

4.1289年,元政府在廣泛種植木棉的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等地設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使民眾不堪重負。這( )

A.加重了區域經濟的不均衡 B.妨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C.推動私營棉紡織業的繁榮 D.促使財政管理權限下移

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員袖大衣長,“去地一寸”,體現斯文之氣,且其服飾顏色和制式內含“比德于玉”“規言矩行”等意。這反映了當時( )

A.儒家思想規范社會生活 B.科舉制度限制社會流動

C.社會等級結構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禮制限定

6.鴉片戰爭后的半個世紀里,洋紗輸入最多的是產棉稀少的華南、西南地區,而江南地區輸入洋紗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區土布店收購土布時聲明“摻和洋紗,概不收買”。這說明當時( )

A.自然經濟解體的程度沿海超過內地 B.上海尚未成為對外貿易中心

C.洋紗排擠土紗進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

7.孫中山在一次演說中認為,近代歐美各國工商業發達,卻出現“富者敵國,貧者無立錐”的現象,因此中國必須“未雨綢繆,趕緊設法,免得再蹈覆轍”。孫中山旨在( )

A.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 B.宣傳“均貧富”的政治理想

C.為聯合蘇俄提供政策依據 D.主張社會革命解決民生問題

8.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當前中國“資產階級不能充分發展,因之無產階級也自然不能充分發展,階級分化不充分的全國人民,皆受制在資本帝國主義,及本國軍閥之下,不能不要求經濟發展而行向國民革命”。這說明中國共產黨( )

A.適應國情調整革命策略 B.總結經驗教訓開展武裝斗爭

C.統一認識促進經濟發展 D.根據矛盾變化擴大階級基礎

9.對于毛澤東的重慶之行,民主人士柳亞子賦詩稱頌為“彌天大勇”。重慶《大公報》發表社評說:“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這反映了當時( )

A.國共力量對比出現逆轉 B.民主黨派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

C.國家重建成為國人共識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動國共走向和談

10.1957年創辦于廣州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在新中國外貿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來指出:“一年兩次的廣交會是在我們被封鎖的情況下不得已搞的,我們只好請人家進來看。”由此可知,廣交會的創辦( )

A.擴展了與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 B.強化了與蘇聯的經貿聯系

C.突破了計劃經濟對外貿的束縛 D.加速了不結盟運動的進程

11.公元前5世紀中期,敘拉古城邦推行橄欖葉放逐法,投票時使用橄欖葉,投票數沒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頻繁使用。許多公民因擔心被流放而拒絕參與國家管理,由此引發政局混亂。這主要反映了( )

A.公正性缺失導致城邦瓦解 B.內部矛盾擴大了社會階層的對立

C.權力的濫用影響國家穩定 D.輪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12.15世紀下半葉,德國藝術家逐漸減少了從圣徒中選擇創作主題。騎士、商隊、城市市場、大學生活、士兵行軍和野營等場景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作品中。這反映德國( )

A.理性主義的產生 B.人文主義的興起

C.宗教改革的開始 D.浪漫主義的發展

13.1873年5月,法蘭西共和國總統梯也爾對君主派議員說:“你們不要弄錯,民眾絕大多數都站在共和國一邊。”君主派議員占優勢的議會隨后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爾被迫辭職。這反映了( )

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響 B.主權在民觀念的淡化

C.代議制度的曲折發展 D.三權分立體制的確立

14.圖1漫畫可用來說明當時美國( )

A.貨幣貶值已緩解了經濟危機 B.經濟模式改弦易轍勢在必行

C.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建立 D.國家干預政策初見成效

15.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蘇聯大力發展中等技術教育,到1927年俄羅斯聯邦就有672所中等技術學校。此外還成立工農速成班,招收未受過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農民。這種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B.促進中等技術教育普及

C.完善新經濟政策 D.沖破西方技術封鎖

16.

表1 美國與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貿易出口額比較 單位:百萬美元

年份

美國對蘇聯、東歐國家

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

1948年

397

582

1949年

145

765

1950年1-6月

41

268

表1作為直接論據,可用來探究的論題是( )

A.馬歇爾計劃的出臺及其歷史背景 B.兩極格局與西方國家滯脹的根源

C.世界貿易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 D.歐洲市場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

二、非選擇題:共52分。第17~19題為必考題,考生都必須作答。第20~22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作答。

(一)必考題:共40分。

17.作為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實事求是”,植根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漢武帝時,廣開獻書之路。河間獻王好儒學,從民間收集經過秦火保留下來的《尚書》《禮記》等古文先秦舊書,經考辨將正本獻給朝廷。《漢書》評價獻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唐代顏師古作注解釋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淮南王亦好書,但“所招致率多浮辯”,故顏師古說他“言無實用耳”。

——摘編自《漢書》等

材料二

清代學者阮元批評宋明理學家“自遁于虛而爭是非于不可究詰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門戶,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實事求是’之教”。阮元進一步評論道,“實者,實事也。圣賢講學,不在空言,實而已矣”。近人梁啟超也認為清儒“以實事求是為學鵠,頗饒有科學的精神”。梁啟超筆下的科學精神,是指“善懷疑,善尋間,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說與一己之臆見,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

——摘編自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等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漢武帝“廣開獻書之路”的背景,并簡析河間獻王被評價為“實事求是”的原因。(6分)

(2)結合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概括阮元批評宋明理學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啟超所述“實事求是”的新內涵。(8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關于英國工業革命對工人階級的影響,以下兩種觀點頗具代表性。

觀點一

強迫工人、兒童每天工作16小時,將工人擠入貧民窟里,降低了他們的生活水平,摧毀了傳統的手工行業,剝奪了工人們的尊嚴,將他們扔進沒有靈魂的工廠和城市。

觀點二

創造了許多充滿機會的城市,給千百萬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給予他們較大的自由,使他們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

——摘編自(美)克萊頓·羅伯茨等《英國史》

材料二

英國工人階級的歷史是從18世紀后半期,從蒸汽機和棉花加工機的發明開始的。大家知道,這些發明推動了產業革命,產業革命同時又引起了市民社會中的全面變革,而它的世界歷史意義只是在現在才開始被認識清楚。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5年)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兩種觀點有何局限,并就英國工業革命對工人階級的影響談談你的看法。(8分)

(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簡述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意義。(6分)

19.關于歷史課程標準的研制,新中國成立前也進行過一些探索。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第一 目標

(壹)研求中國民族之演進;特別說明其歷史上之光榮,及近代所受列強侵略之經過與其原因,以激發學生民族復興之思想,且培養其自信自覺發揚光大之精神。

(貳)敘述中國文化演進之概況;特別說明其對于世界文化之貢獻,使學生明了吾先民偉大之事跡,以養成其高尚之志趣,與自強不息之精神。

(叁)敘述各國歷史之概況,說明其文化之特點,以培養學生世界的常識,并特別注意國際現勢之由來,與吾國所處之地位,以喚醒學生在本國民族運動上責任的自覺。

(肆)敘述中外各時代文化之變遷;應特別說明現代政治制度,及經濟狀況之由來,以確立學生對于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之信念。

——《初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1932年頒行)

評析上述材料所示歷史課程的目標。(說明:運用具體史實,對材料所示歷史課程目標的一點或整體展開評析。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復材料)

(二)選考題:共12分。請考生從3道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

20.[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實行農產品統購統銷的流通體制。1981年底召開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在農副產品的購銷中實行合同制,通過合同將國家計劃和農民生產協調起來。1983年開始,中央陸續制定調整農副產品購銷的政策,逐步減少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品種和數量,并采取多渠道經營。1984年,農業豐收導致全國性的“賣糧難”,改革流通體制,勢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規定,“從今年起,除個別品種外,國家不再向農民下達農產品統購派購任務,按照不同情況,分別實行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一系列針對統購派購制度的改革文件,規定:糧食、棉花、油料、烤煙、蠶繭、糖料等大宗農副產品繼續由國家定價,實行合同定購,農民完成合同定購任務后,可以自由購銷。

——摘編自武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等

(1)簡析20世紀80年代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內容。(8分)

(2)簡要評價20世紀80年代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4分)

21.[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蘇兩國都建立了足夠毀滅對方的核武器庫。一些歐洲人認為談論“大規模報復”已經失去意義,既然美國也無法逃脫核武器的毀滅,可能就不會再愿意保護他們。在此背景下,法國總統戴高樂公開主張要更多地承認國家利益,呼吁西歐在軍事和防務上扮演更加獨立的角色。戴高樂試圖改組北約,為此建議在北約內部成立美英法組成的理事會,三國對北約事務擁有同等的決策權,但沒有成功。法國先后收回對地中海艦隊和空軍的指揮權,退出美國主導下的北約一體化軍事指揮體系。法國又著手建立獨立的核打擊力量,拒不參加限制核武器談判的國際會議,將原子彈的研制置于國家“絕對優先地位”,先后成功試爆原子彈和氫彈。

——摘編自(法)皮埃爾·米蓋爾《法國史》等

(1)概括20世紀50年代未至60年代法國對北約的訴求,并分析其原因。(8分)

(2)分析法國上述舉措對冷戰格局的影響。(4分)

22.[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徐渭(1521—1593),字文長,浙江紹興人,曾師從王陽明門徒季本,研習王陽明的學說。徐渭一生科場不順,貧困潦倒,但詩文書畫皆精。他的畫廣泛吸收宋、元以來諸家技法,但不受其束縛,處處表現出強烈的情感宣泄與個性追求,在晚明畫壇獨樹一幟。他開創的大寫意手法,對后世寫意畫影響很大。徐渭還是公認的南雜劇代表作家,創作的《四聲猿》等代表了明代雜劇的最高水平。當時,北曲、南戲并存。他認為北曲多為“馬上之音”“殺伐之聲”;對南戲則贊譽頗多,認為盡管多為市井之聲,卻“句句都是本色語”。對于南戲中的昆山腔,他認為“聽之最足蕩人”。他的稱揚有助于昆山腔在大江南北的傳播。在明代后期興起的市民文學藝術中,徐渭以強調“本色”和追求“自然”的鮮明特點而留名史冊。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

(1)簡述徐渭在文學藝術上能夠取得成就的社會條件。(6分)

(2)概述徐渭在文學藝術史上的貢獻。(6分)

1206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饶俊| 石田亚由美| 感恩节英语祝福| 姿metcn张筱雨人体1| 地理填充图册| 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 三年电影免费完整版| 张柏芝艳照视频| 美丽分贝 电视剧| 年轻的丈夫| 外貌协会face日本动漫| 陶飞霏| 台湾卫视| 小学毕业老师解散班级群寄语| 邓稼先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教案|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2024题库及答案| 最佳女婿 电影| 白世莉| 性视频网站在线| 玖色| 李轻扬| 肢体的诱惑电影| 美少女尿裤子| infrustructure| 回响电影| 大学生搜| 夜半2点钟| 大奉打更人电视剧在线播放视频| 迷案1937电视剧剧情介绍| 洛可希佛帝| 抖音在线版| 张开泰演过的电视剧| 涩谷天马| 在线抖音| 市川美织| 成人免费视频观看视频| 遥远星际| 家族荣誉4| paigeturnah大白臀| 同志电影副歌1080p| 《一生一世》免费观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