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鄉土散文3篇
散文總是能讓我們多一些認真和嚴肅的思考,今天學習啦小編就與大家分享:高考語文鄉土散文,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高考語文鄉土散文:麥 天
一過清明,綠油油的麥苗就像睡醒吃飽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竄。只幾番風搖雨洗,麥子便揚花了,又幾日暴曬,先前綠氈一般的田地,就顯出些杏黃色了。
說到杏黃色,那些藏在葉底的青綠色酸杳,也比著勁,從綠葉上露出些艷紅和淡黃的臉龐來。一整夜一整夜,“算黃算割”的鳥唱,吵擾著農人的甜夢,讓人弄不清是夢是醒。
麥天,真的要到了。
關中人把收麥的日子叫麥天。麥天,是農人的苦日子,卻也是大節日。許多年許多代以前,有一位叫白居易的詩人,有一天便是站在關中大地這金黃的麥田邊,看著農人揮鐮割麥,寫下一些詩句:“農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垅黃”。這首《觀刈麥》的詩被叫做憫農詩。看著農人忙碌辛苦的勞作,想著他們艱難的日月,詩人難免不生出些感慨。這詩句于是便和麥子一同在田地里生根,一代一代生長著,收割著,被吟唱著。
從麥子泛出杏黃色開始,農家的節日也就開始了。和著端午節的臨近,路上走親戚的人也便多了起來。“麥梢黃,女看娘”。穿得光潔鮮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騎驢的:如今,有騎自行車、摩托車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車的。出嫁的女兒,每每這時候,趕在忙前這段空閑,要走走娘家。走親戚不能空手,胳膊上挎著籃子,拎著袋子,提著盒子,裝的無非是些鮮果吃食之類。母女們,別管多見面,少見面,一聚了頭,就有說不完的話。說思念,敘家常,夸丈夫,聊弦子;自然也少不了說些打工掙錢的難處,孩子上學的憂心,新農村建設的信息。到丁飯時,女兒又隨娘入廚,像先前末嫁時,熟盆熟碗地做一頓好飯,孝順父母。
女去看娘,男人守在家畦麥收前的雜事。搭鐮前最后一集是“畦農會”,縣里劇團也到集市凄湊熱鬧,急鑼緊鼓要唱《喜開鐮》。各類夏收物資一應俱全擠滿市場,鐮刀掃把,篩子簸箕,應有盡有。樹蔭下,男人們三個一堆,五個一團,聚在一起聊天。無非是說,今年麥子長得厚,費鐮費胳膊,吃苦的日子到了。臉上卻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悅。先前,從甘肅上來的麥客,早早就往關中趕。一路上,螞蟻般從西往東趕,跟著麥熟先后,次第向西割過來,叫趕麥場。那種人頭攢動,此呼彼應,熙熙攘攮,煞是熱鬧,構成關中麥天一最。如今,麥客們少了,一路上都是鮮紅的收割機,突突突,吼個不停,進丁麥田,就如機船下丁海,所過之處,留下的只是一地黃亮亮金燦燦的麥茬,敞發著濕潤的草香。收麥的時問由此大大縮短,種田人此刻只需跟了機器,張開口袋,把嘩嘩裝滿麥粒的糧袋運回家就是。
畢竟還是五黃六月,頭項一團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個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頭跌進夢鄉,搖不醒叫不應。麥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心疼丈夫,這些天,妻子得把飯食做可口,得上“硬料”。先是鍋盔、面,只兩頓,男人說:吃不進去,有些湯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買些精肉,配上黃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領,把面和硬揉勻搟薄犁細,如同俗語說的:“薄如紙細如線,下到鍋里蓮花轉”。一碗香噴噴的臊子面端給男人,看著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響,女人心里別提多舒坦。改目,又變丁花樣,割一鮮鮮嫩嫩的水芹菜,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湯。再將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蔥花在鍋里一炒,酸湯一并倒丁進去,燒滾放涼,細白的面條澆上這酸菜湯,叫漿水面,熱天吃丁,落汗下火。看那碗里,汪汪地飄著蔥花、辣油,面前放一頭園子里新拔出的嫩蒜,紫紫的皮包著白胖胖的身子,再有幾條頂花帶刺的黃瓜,你就吃吧!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聲,身上卻硬是不出汗,你說怪不!
“算黃算割”,鳥還在徹夜地叫。老人們說,那鳥是人變的。說是從前,有個農人總以為麥子全黃了熟了再割,結果,一場暴雨,麥子全泡在田里了,顆豐立無收。氣死丁的農人,變成丁鳥,一到麥天,就白天徹夜地叫,提醒農人麥子一邊黃,就得一邊割。雖說,這道理農人都懂,不用提醒,鳥兒們仍要堅持著叫到忙罷,直到嗓子滴出血。到那時,你聽吧,叫聲又改成“布谷”、“布谷”了。收完麥子,該是種苞谷的時候了。
一場龍口奪食的麥天總算過去了。新麥入囤,滿屋子都是麥香、饅頭香、鍋盔香。忙了一季子的男人,長剌剌躺在炕上,望著麥囤,嘴里哼著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腦子都該歇歇了。偶一抬頭,望見窗外,黑云騰朦,漸漸瀝瀝落下雨點來,睡意便水一般彌漫上來。
孩子們坐在門廊里,看著雨水從房檐一條線地流下來,口里口目著:“忙罷了,雨下了,棉花疙瘩長大了。” 妻子會在炕頭做些針線活,猛然,推一把懶洋洋躺著的丈夫:“去,割二斤肉來,媽媽這兩天該來追節了。”
“追節”,什么節…看忙罷”。回應忙前女看娘,這回該來娘看女丁。 麥天,一年一度,忙碌著、喜悅著,把農家的日子濡染得鮮鮮亮亮,有滋有昧。
高考語文鄉土散文:鄉村的風
風是鄉村的魂。它不喜歡老是待在一個地方,到處游蕩著,時南時北,忽東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覺到鄉村的呼吸。
每次從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個迎接我的便是風。我們雖然好多年沒見面了,但它一點兒也不生分,先是用頑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頭發撥弄亂,再在我干凈的皮鞋和西服上,隨意撒些塵土與細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風就像一只搖頭擺尾的小花狗,當我剛從汽車上走下來,視覺還沒來得及舒展開,它就從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氣味,親親熱熱地撲過來,伸出溫軟的小舌頭,一下一下舔我的手與腳踝,你趕也趕不走。如果是秋天,風里便有了果實發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個去鎮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灑了一路,惹人隱隱地有些陶醉。
因為風的緣故,鄉村里許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種詩意。你瞧,那晚風中的炊煙,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懸腕揮就的狂草,云煙亂舞,該虛的地方虛,該實的地方實,那是我們在絹和紙上無法做到的,可謂真正的“天書”了。蓮蕩也是。一陣風吹過去,一陣風又吹過來,滿蕩田田的蓮葉便亂了。然而,亂是亂了,但卻亂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說不清。看來這世界上的許多事情,就像這風中的“亂荷”,有一種不觸動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觀,可以賞,但你卻沒有風的能耐,把好端端的東西破壞了,還居然翻出新意。還有秋風中的那些樹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經不住風的手輕輕地搖晃,三搖兩搖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還是古人高明,他們面對這樣的凋零景象,只用“刪繁就簡三秋樹”七個字,就把很復雜的意思表達出來。隨著黃葉隨風飄逝,樹上那些平時看不見的鳥巢,一個一個都露了出來,遠遠看去,恰似一個個黑色的音符掛在枝柯上……
說到風,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從豆村帶回一棵小棗樹,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樹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幾年過去了,并沒有見它有多少長進。我很納悶,就問父親是什么原因。父親看了看周圍的環境,給出兩個字:缺風。對,缺風。生長在鄉村的樹可不是這樣的。你千萬不要以為風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其實它是樹和莊稼的神靈。一棵得風的樹,就如同一個人得了機遇,東風來了搖一搖,西風來了晃一晃,每搖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處扎一扎,晃著晃著,一棵樹就在風中長高長粗了。父親把這種現象叫作“得風水”。記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黃櫨,據說已經很有些歲數了,可就是長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親制止道,這棵樹雖然長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樹頭能從這凹里躥出來,一旦招了風,不愁它不成材。后來那棵黃櫨居然有了出頭之日,風吹著呼呼地往上躥,一年一個樣,一年又一個樣,如今它已經有合抱粗了,成了我們豆村的一個標志。這大概就是神奇的風使然吧。當然神奇的還有我的父親,盡管歲月的風已經把他的頭發吹白了,腰吹彎了,甚至連牙齒也吹脫落了,在風中踽踽而行時,須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夠從飄忽不定的風里悟出一點“道”,想必也該知足了。
鄉村里的許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樹,一座山,都與風息息相關。春風歸來遍地綠,它們不得不綠;秋風君臨千葉黃,它們不得不黃。在這回黃轉綠的變幻之中,永遠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風。一拔又一拔的風,吹了幾千年,幾萬年,它吹走了許多東西,又吹來了許多東西。莊稼在風中拔節,驢馬在風中友情,鳥雀在風中飛翔,蟋蟀在風中淺唱低吟……
倘若沒有風,這個世界多么沉寂!
高考語文鄉土散文:鄉土本色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那些被稱土氣的鄉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這個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業直接取資于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
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一位外國學者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后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境。
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磨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學”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阻礙。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這不是見外了么?”鄉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
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境里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在鄉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土社會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沒有抽象地加以說明,而是列舉具體的行為,因人而異地答復了他的學生。
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土社會中所養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于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匯,“鄉”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