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季高考語文試題(2)
2016春季高考語文試題答案
1.答案:D
解析:鐫(juān)刻;鋃鋃(瑯瑯)上口
2.答案:C
解析:“萬戶”“千家”詞性與“冬盡”不匹配,排除AB;“縷縷”平仄與上聯的“點點”不匹配,排除D。C項在內容上能夠夠照應“過年”,詞性、結構、平仄也合適。
3.答案:A
解析:“題寫”指書寫,“題簽”多指為書籍、卷冊封面題寫標簽;“內涵”多指內在涵養,“蘊涵”指包含;“吟詠”指吟唱,聲調有抑揚地念,“涵泳”指深入領會。
4.答案:B
解析:對聯字數不受限制,排除A;不僅有喜聯,也有挽聯,排除C;未必要與書法藝術結合,排除D。
5.答案:C
解析:C“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指出兵之前,先準備好糧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準備工作。但這一準備工作僅限于后勤工作,不包括“搶占市場”等行為。A“按下葫蘆起了瓢”,意思是顧了這頭丟那頭。B“一家人不說兩家話”,意思是自家人不說客氣話。D“君子之交淡如水”,指君子之間建立在道義基礎上的交情高雅純凈,清淡如水。
6.①答案:C
解析:“做出認真的指導”不得體,不宜對邀請的對象提這樣的要求。
②答案:D
解析:AC沒有禮貌。B“足下”過于書面,飯桌上使用不合適。
7. ①答案:B
解析:“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中未涉及“月亮”。
②答案:D
解析:“秦時明月漢時關”采用了互文手法,“煙籠寒水月籠沙”也一樣,其他三項均未使用這種手法。
③答案:B
解析:原題中有“多病”“葬花”等詞,從而確認為林黛玉。
二、本大題共六小題,共2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題。
8.答案:
夫慮熟謀審/力不勞而功倍/作事可以為后法/一宜書/不茍一時之譽/思為利于無窮/而告來者不以廢/二宜書/岳之民人與湖中之往來者/皆欲為滕侯紀/三宜書/以三宜書/不可以不書/乃為之書。
解析:“一宜書”“二宜書”“三宜書”已經標明了層次,然后通過一些具體的動詞和虛詞來劃分,難度不大。
9.答案:D
解析:覆溺之虞,“虞”的意思是擔心、擔憂,與上句“風波之恐”的“恐”意思接近。
10.答案:C
解析:“皆不能易吾侯之議也”譯為“(他們)都不能改變我們太守的主意”。“易”。此處為“改變”意。
11.答案:C
解析: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主要解釋了作文的目的和原因:1.讓后人效法滕侯的做事行為;2.告訴后代不要廢棄;3.太守受人民擁戴,共有此意。重點不在于描寫安居樂業的情景。
12.答案:(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解析:試題中“功未及就,退守一州,無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是指滕子京在仕途不順的境遇下仍心為百姓,勤于政事,惠及百姓做出一定政績的具體陳述,與《岳陽樓記》的此句意義相似,考生可能易錯答“先天下之憂而憂”等名句,但這些名句都是作者抒發個人情懷的句子,與題干中給出的句子不符。
13.答案:略
解析:此題首先要指出兩篇《記》抒發的為官情懷。《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句體現了為官憂國憂民的情懷。《偃虹堤記》“慮于民也深”等句體現出以民為本,仕途受阻也依然保持自我高尚的德行情懷。然后要從兩篇《記》抒發的情懷出發來談感悟,要能聯系實際,要有分析。與過去閱讀延伸題的答題思路完全一致。
【參考譯文】
有一個從岳陽來的客人,拿著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圖來告訴我說:“希望您寫篇記述的文字。”我打開信查看地圖,(看到)從岳陽門往西到金雞的右邊,其外面有一個又高又長的建筑,叫做偃虹堤。
問建造此堤和為此堤命名的人,客人說:“這都是我們滕太守做的。”又問他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回答說:“洞庭湖是天下最險要的湖泊,岳陽又是荊州、潭州、貴州和蜀州四個地方的要沖。過去往來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沒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那些需要到州中辦事的又要繞遠路又很疲憊,而且常常害怕風波興起,擔心船被打翻,人被淹死。現在船到了全部停泊在堤下,有事到州里的,路又近又不用擔心。”我問這個堤規模有多大,需要用多少人,回答說:“堤全長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到最上邊能達到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需要用一萬五千五百個工,而且不超過時間完成。”我問他開始是如何謀劃的,回答說:“州里把這個事上報給轉運使,轉運使選擇有能力的官吏視察是否可行,反復了多次,最后又上報朝廷,由三司來決定,三司決定說可行,他們都沒能改變我們太守的決定。”又說:“這是有德行的人的舉動,可以為此寫篇文字。”
大概為百姓考慮得深遠的人,在開始謀劃一些事情時就是精到的,所以能夠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憑借百步遠的湖堤,抵擋天下最兇險和最不可預測的擔心,使當地百姓得到好處并且遍及荊州、潭州、貴州、蜀州,凡是往來于洞庭湖的人,不論是遠是近都得到這個堤的好處。而且岳陽又是四個地方的要沖,往來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事情不怕干不成,怕就怕容易壞。建造人開始并非不想讓它長久完好,可是繼承者倒常常把它廢棄。自古以來有才德的人,為了百姓興利除弊,它們的遺跡到處都有。假使其繼承者都像剛開始建造的人那樣用心,那么百姓到現在仍然受惠,天下還會有把有利的事物丟掉的嗎?這也是滕太守擔心的原因,所以讓我寫篇紀念文字給后人。
滕太守志向大、能力強,在當世很有名。在朝廷急需用兵用人的時候,他曾經被朝廷重用過。但還沒有功成名就,就退下來當一州的太守,并沒有用他的全部才能,只是稍稍發揮,憑修這個堤來惠及百姓。他深思熟慮,不用花太多的力氣而收到成倍的功效,這種做事的行為可以作為后世人仿效的法則,這是我第一個該寫此記的理由。不只是想著為當時的人贊譽,而是考慮到讓千秋萬代獲利,并且告訴后代不要把(它)廢棄,這是我第二個該寫此記的理由。岳陽的百姓與洞庭湖中往來的人們,都想為滕太守記下這個功勞,這是我第三個該寫此記的理由。因為有這三個該寫的理由而不能不寫,于是就寫下了此篇文字。
慶歷六年某月某日記。
三.本大題共1小題,共11分。
14.①答案:C
解析:本詩所寫明顯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②答案:BE
解析:興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過描繪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當年燕子知何處”和“韋曲杜陵文物盡”均是在感慨當初繁華如今已經不再,因此答案容易獲得,余下三句均為襲用杜甫原句進行單純的景物描寫。
③答案: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時才能占據一叢竹林,頭戴小烏巾,過著像劉巖一樣的隱士生活”,運用典故,通過對韋曲春色描寫,表達出作者的喜愛之情,因此產生對歸隱山林的隱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達出對久圖官場功名而不得的厭倦情緒。
解析:參照注釋和典故本身,知人論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詩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歸隱之懷在表面,厭倦功名之心則為根本。
四、本大題共3小題,共10分。
15.答案:D
解析:前文說的是光伏發電以及一些聯想,后文是光伏效應的定義,橫線處必然從光伏發電過渡到光伏效應,故AC選項錯誤,由后文可知,光伏效應是光伏發電的原理,所以B選項錯誤。
16.答案:CD
解析:“光伏發電在發達國家受到高度重視”,A選項換成許多國家,偷換概念,故A錯誤。“可以不依賴城市電網供電”是因為獨立發電而不是并網發電,故B錯誤。“當傳統電力系統無法供電時,這些太陽能發電設備卻可以迅速恢復供電,成為救命的能源”“光伏發電系統的主要部件是太陽能電池、蓄電池、控制器和逆變器”,故C正確。“中國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太陽能資源大國……豐富的太陽能資源,為光伏發電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礎資源。”故D正確。“我國正在起步階段的光伏發電技術”顯然不可能“十分成熟”,故E錯誤。
17.答案:B
解析:本文并未涉及光伏發電對其他的能源或者發電系統的超越,故A錯誤。太陽能是光伏發電系統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條件,本文介紹的是光伏發電,故C錯誤。本文不止介紹光伏發電在中國的優勢,還介紹了光伏發電的原理和應用,故D錯誤。
五、本大題共4小題,共18分。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題。
18.答案:AD
解析:“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并沒有錯;但若用世界知識衡量,這樣的理解就很不夠。”作者不認為詞典錯誤,所以A選項錯誤。
“假古董”“這一種幼稚性的對文物的破壞,是對國民文物意識的嚴重誤導”作者通篇都在說廢墟本身的價值,應保持廢墟原貌,所以D選項錯誤。
19.答案: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后,載著歷史厚重意蘊的,有著文化價值的,能夠給人帶來一種“悟性的陶醉”的遺跡。
解析:“那些遙遠年代創造的宏偉的宮殿、陵寢、廟宇、城墻、古橋、古塔等,包含著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勞,不管它毀于兵燹還是天災,都會引起人們的痛惜,撫殘體以思整體,產生心靈的震撼和共鳴,而這種震撼和共鳴就是一個審美的過程。”考生從中提取相關的語句即可。
20.答案:第一階段,文藝復興時期,從廢墟挖掘的遺跡讓人們感到震撼和鼓舞,激發了人們對藝術創造的熱情,人們對前人遺留的創造刮目相看。第二階段,十八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啟蒙運動提出“返歸自然”的主張,在浪漫主義運動中產生影響,喜好遠古題材,追求神奇和神秘,愛好歐洲常見的古堡遺址。第三階段,1820年斷臂維納斯的發現,殘缺的美成為經典,廢墟的殘缺美進入美學殿堂,保護廢墟遺址成為了一種文化行為。
解析:“‘廢墟’的詞義變化是從歐洲的文藝復興開始的。”從此處開始,作者很明顯的將時間段分為三個,作者只要從這三段時間中提取信息即可。
21.答案:同意,圓明園凝聚著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勞,殘缺的圓明園能引起人們痛惜,讓人產生心靈的震撼與共鳴,它帶著歲月的滄桑,能喚起人們“悟性陶醉”,重修圓明園是對人們國民文物意識的嚴重誤導。(如果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一見殘破就覺得礙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甚至鏟平重建,那是一種愚昧的行為,是缺乏文化素養的表現。”“這一種幼稚性的對文物的破壞,是對國民意識的嚴重誤導。”從中可以體現作者是反對圓明園重建的,如果同意,從文中抽取相關語句加以發揮即可。
六、本大題共2小題,共60分。
22.微寫作(10分)
本題秉承了語文學習對語言運用的一貫要求。今年的微寫作有三個選擇:①與下一屆同學分享語文學習的體會,在歸納梳理自身語文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偏于交流,還有語言個性化表達的要求;②對家長送考現象進行評論,這是對正在發生的、最鮮活的生活場景的感悟、認識,偏于說理;③用抒情文字紀念自己的18歲,這是正值青春的高三考生對自己青春的記憶,偏于抒情。以上三個寫作方向,是兼顧了語文學科語言運用要求的。從表達方式上來說,包含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從內容來說,全是孩子們親切可感、有話可說的。
創新性有三點:一是題型全新,而且突出指向運用語言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二是打破了作文題只有一道的傳統,學生對微寫作作文題可以進行選擇,這就給了學生自主權,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與認識,揚長避短;三是打破“詩歌除外”的禁忌,允許在微寫作中詩歌創作,給了一部分學生張揚青春、揮灑個性、抒發生命詩意的空間。
23.作文(50分)
今年北京高考作文考“老規矩”。民俗專家、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趙書介紹,“老”是指歷史傳統、歷史的積淀、文化的精華。“規矩”是指對文化傳統的繼承,是人們共同的約定,是對人的行為的約束。從當前現實來講,這實際上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
“北京老規矩”有三個層面,即國家、社會和個人。而今天北京高考作文所指的主要是對個人范疇的要求。
在北京,我們的“老規矩”,即好的文化傳統很多。首先是要“愛國”,要精忠報國;其次是要“敬業”,要敬業樂群;三是要“誠信”,要誠實守信,童叟無欺,言無二價;四是要“友愛”,要友好善意,鄰里和諧。
這些“北京老規矩”,實際上都是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通過日常的生活、活動,通過人們的學習、考試,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恢復。
這些“北京老規矩”的恢復、提倡,是社會、家長的責任,是一種文化的認同,是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看過“2016春季高考語文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