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古詩文中的“借代”
高二語文古詩文:“借代”就是不直接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借和它密切相關的名稱去代替。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了語文必背名篇名句歸納總結,供你參考。
古詩文中“借代”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古詩文中“借代”的方式一:以特征來代本體
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用“朱門”代替顯貴之家。
②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張溥《五人墓碑記》)(當官的而能夠不改變自己志節的人,在全國這樣廣大地域中,有幾個人呢?)
用“縉紳”代一般做官的人。因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帶里,所以稱作官的人為“縉紳”。縉,插;紳,腰帶。
高二語文:古詩文中的“借代”
古詩文中“借代”的方式一二:以部分代整體
①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以帆船的突出部分“帆”代整個船。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以“摧眉”代低頭
古詩文中“借代”的方式一三:以具體代抽象
①舉酒欲飲無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以“管”“弦”代表管樂器、弦樂器,這里代表音樂。
②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遙想當年,劉裕率兵北伐,隊伍兵強馬壯,氣吞山河,如同猛虎。)
以“金戈鐵馬”來代精銳的部隊。
③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廉藺列傳》)(藺相如只是憑著他能說善辯建立了功勞,但是地位竟在我之上。)以“口舌”代表辯說。
古詩文中“借代”的方式一四:以專名代通名
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范仲淹《岳陽樓記》)
"騷”本指《離騷》,此處作了“詩”的通稱。
古詩文中“借代”的方式一五:以官職代人
①江州司馬青衫濕。(白居易《琵琶行》)
以“司馬”代白居易,因白居易曾任九江郡司馬。
②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杜甫《春日憶李白》)
以“開府”代庾信,以“參軍”代鮑照。因庾信在北周官至驃騎大、開府儀同三司,世稱庾開府;鮑照曾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
古詩文中“借代”的方式一六:以作者、產地代本體
①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以傳說中發明酒的人“杜康”代表酒
②有一人控大宛,汗流而至。(《李娃傳》)
(有一個人騎著大宛馬,跑得汗流浹背地到來。)
以良馬的產地“大宛”代表馬。
拓展延伸:語文必備通假字
高考必備通假字:
案:同“按”;審察,察看。動詞。“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罷:通“疲”;疲勞。形容詞。“罷夫贏老易于而咬其骨。”
頒:通“班”;“斑”;頭發花白。形容詞。“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詞。“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暴:“同曝”曬。動詞。“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顯露。動詞。“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顯露。動詞。“忠義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詞。“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
倍:通“背”,背叛,忘記。動詞。“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違背。動詞。“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頂。動詞。“被明月兮佩寶璐。”
被:同“披”;穿著。動詞“聞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蓋在肩背上,動詞。“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
被:同披;覆蓋在肩背上。動詞。“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
俾倪:同“睥睨”;斜著眼看。形容詞。“見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動詞。“其北陵,文王所辟風雨也。”
辟:通“僻”;行為不正。形容詞。“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弊:通“敝”;困頓,失敗。形容詞。“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憊,衰敗。“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
弊:通“敝”;疲憊,衰敗。形容詞。“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動詞。“小惠末徧,民弗從也。”
賓:同“儐”;迎接客人的人。名詞“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