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教學設計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教學設計
1、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水資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資源的具體指標。
②運用圖表說明我國和世界水資源時空分布特征。
③說明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
④了解水資源面臨的問題和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閱讀有關資料和圖片,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②通過案例分析和活動設計,培養學生思維方式,挖掘學生潛力,激發學生的求知精神。
③通過開展小組合作作業,倡導合作探究和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樹立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觀點。
②增強學生水資源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資源觀,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
難點: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四、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教學法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手段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按學習小組分6人一組,共10組。
2、預習教材內容,按課本的活動和案例要求,由小組集體討論的方式,試得出答案。
3、搜集陳埭水資源狀況(水資源問題、如何解決等)。
(二)新課導入:
用一張圖片引入本節課的內容(沒有水就不能“活”)
(三)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 水資源及其分布
水資源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們居住的星球有液態水的存在。水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那么什么是水資源呢?請同學閱讀書本上的第一部分內容,然后談談你對水資源的理解。
學生回答:廣義上的水資源是指水圈內的水量總體;狹義的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
問:這些淡水資源是不是全部能為人類所利用呢?
答:目前人類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教師總結:可見,陸地上的淡水資源本來就比較有限,加上這些淡水資源并不能全部為人類所開發利用,所以,“水的星球”實際上嚴重缺水。那么這些水資源是如何分布的呢?如何判斷一個地方水資源的豐歉程度?請同學接著看第一部分的內容,稍后進行搶答。
一、判斷題
(1)影響水資源數量的因素是徑流量。(錯,降水量和蒸發量)
(2)判斷正誤:衡量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水資源豐歉程度的指標:多年平均降水總量。(錯,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3)判斷正誤:降水量大、水資源活躍的地區,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少、水循環不活躍,水資源貧乏。(對)
二、讀《世界各大洲的水資源》圖搶答:
(1)從大洲看,哪個大洲最多?哪個大洲次之?最少的是哪個大洲?
答:亞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
(2)各大洲按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由多到少的是怎樣排序的?
答:亞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歐洲、大洋洲
問:為什么非洲的降水量比南美洲多,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卻比南美洲少呢?
答:雖然非洲的降水量多,但非洲的蒸發量卻比南美洲要大的多。
導出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的公式: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一 多年平均蒸發量
三、讀《中國水資源分布圖》搶答
1)、我國的水資源的空間分布狀況
答: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
2)、我國水資源時間分布狀況
答: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較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較貧乏
3)、導致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原因
答:受季風、地形條件的影響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1)影響水資源數量的因素:降水量和蒸發量
(2)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水資源的豐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一 多年平均蒸發量
(3)水資源的分布規律
A、降水量大、水循環活躍,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少、水循環不活躍,水資源貧缺。
B、從世界范圍看:按大洲說,亞洲最多(南極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按國家說,巴西最多,俄羅斯次之,我國居第六。
C、從我國看:從地區分布上看,我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水多,西部水少。從時間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較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較貧乏。
承轉:由于水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因此水資源對人類社會發展影響很大。它的數量跟質量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由于水資源的分布存在地區差異,從而影響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第二部分 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晉江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200~2000mm,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勻。徑流量自西北山區向東南沿海遞減,在經濟相對欠發達的西部西北部流域中上游地區是多雨徑流豐富區,水資源豐富,而在經濟較發達、人口稠密的下游沿海地區降水徑流少,水資源較貧乏。加上晉江工農業的發展對水的需求量的增加,導致晉江的水資源嚴重短缺,部分城鎮(如陳埭)出現了嚴重的用水問題。由此可見,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十分密切。
問: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表現哪些方面呢?
答: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問: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如何對區域經濟產生影響?
答:1、水資源的數量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
(同時要求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說明)
2、水資源的質量也會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
(同時要求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說明)
在不同的時代,水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對區域經濟的影響程度有所不同。請同學閱讀教材P67,圖3.12“水資源利用的進步”回答:
(1)2000多年前,羅馬人用輸水渠,引用地表水發展農業生產,農業生產靠近哪里發展?
答: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業沿河湖地區分布
(2)1870年美國大平原的移民利用哪些水體發展農業生產,生產規模有什么變化?農業生產分布向哪里發展?
答:采用地表水,生產規模變大;農業生產開始向有豐富地下水的地區分布
(3)20世紀50年代以來,海水淡化技術發展使人類生產活動的范圍擴展到哪里?
答:水資源缺乏但又靠近海岸的地區
(4)從這個變化過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答:在科技較落后的時代,人類生產活動主要是靠近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隨著科技的發展,拓展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人類生產在沒有自然資源的地區同樣得到發展。
教師總結:可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資源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小。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但是隨著工業的發展,水資源的污染情況越來越嚴重,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就有陳埭的“水污染”事件。課前曾布置同學去搜索相關的資料,接下來我們請部分小組來分享他們的成果。分析陳埭水資源問題及導致這種問題的原因。
(學生上臺進行資料交流)
教師總結:可見科技進步、工業發展的同時,雖然給人類帶來了物質上的收獲,但是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增加,過度利用和污染等加劇了水資源短缺。
承轉: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的廣度和深度擴大了。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水資源短缺形勢越來越嚴峻,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呢?
第三部分 合理利用水資源
探究一:解析以色列水資源利用的成功之處
1、以色列的自然環境適應發展農業嗎?
答:不適合,只有小部分是地中海氣候,其余多數為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干旱少雨,不適合于發展農業
2、以色列如何將水資源由少變多?
答:1、開源:海水淡化;2、節流:采用噴灌與滴灌技術、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等
3、從以色列發展農業的奇跡中,對中國西北農業發展有何啟示?
答:采用噴灌與滴灌技術,發展節水農業
探究二:解析咸海的憂慮
1) 咸海憂慮什么?
答:咸海的面積不斷減少
2) 導致這種后果的原因是什么?
答: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原因,但主要是人為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人類無節制的地灌溉,特別是從咸海的兩大入湖河流——錫爾河和阿姆河中提水,導致咸海水量大減,湖面面積不斷縮小。
3) 產生怎樣的后果?
答:使該地區大量動物滅絕,位于咸海湖濱的城鎮出現飲水短缺問題,傳統漁業衰落等問題。
探究三:我國華北平原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以及解決措施
原因:
1.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導致華北地區水資源緊張的主要原因。
2.人口增長過快,工農業發展迅速,加劇了水資源緊張程度。
3.水資源綜合利用率低,浪費和污染嚴重。
4.生態環境惡化,干旱頻率加大。
解決措施:
1.加強對水資源的綜合管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
2、跨流域調水工程是解決華北地區水資源不足的根本途徑。
3、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積極推廣耐旱作物;改革灌溉技術,如實行管道輸水、噴灌、滴灌。
探究四:調查陳埭水資源狀況(題目由各小組討論自行確定)
本節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水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人類容易利用的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只是水資源的一部分,加上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使許多地方不同程度地缺水,制約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與人類活動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但科技進步又能對水資源的利用上又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如修建水庫、海水淡化等,然而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的短缺,因此必須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途徑主要是開源、節流。但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要根據各地方的實際來采取開源節流等相應措施,才能令水資源“以少變多”,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說課稿
一、說教材
1、課標要求:
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把握本條標準應該注意滲透可持續發展利用自然資源的觀念。
2、教材分析和處理:
該節教材以水資源作為案例,說明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教材首先從水資源的概念入手,介紹世界和我國的水資源的狀況,接著辨證論述水資源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緊扣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隨時空變換,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影響,科技對水資源的利用也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隨著人口持續增長、經濟高速發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的短缺,因此必須要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合理利用水資源。此部分內容穿插圖片和實例,特別是通過以色列水資源的利用和咸海面積縮小的兩個案例,讓學生明確和鞏固以上觀點。
3、教學目標的確定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水資源的概念,理解降水量、多年平均徑流總量與水資源的關系;運用基本的材料理解世界和我國水資源的分布規律。
2、從時空兩個角度,理解水資源在數量和質量兩方面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影響。
3、了解在人口持續增長、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人類活動對水資源在數量、質量方面產生的影響,理解人類采取的種種措施,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二)過程與方法:
1、能夠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抓住學習重點和難點進行自主學習,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調查及考察,合作交流討論,解決所提問題,從而達到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目的。
2、應用相關案例,以課堂討論和學生發言的形式,得出水資源及其利用等相關結論,充分調動他們的創造性和表現欲,挖掘學習潛力,實現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達到新課程要求。
3、分小組合作進行探究學習,包括資料搜集、整理和成果交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珍惜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形成水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觀點。
2、通過學習過程體驗,幫助學生建立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克服困難的信心。
3、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合作精神,能夠進行學習結果評價,使個性得到發展。
4、教學重點、難點處理
重點是認識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
難點是能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二、說教法
問題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三、說學法
(一)學生分析
1.知識基礎:學生在初中階段對水資源有初步了解,對水資源時空分布也不難理解。但水資源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了解不多,必須重點講解;另外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思想和措施。
2.能力基礎:學生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已具備基本的地理分析、推理能力,適當引導能夠條
理清晰地概括事物之間的聯系,同時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有一定突破,具備相當的資料收集能力,可以初步形成自己的觀點。
(二)學法指導
學生自主學習課本知識,獨立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利用團隊合作和多種信息資源整合解決問題。同時,要結合所學知識,將課本與案例相整合,舉一反三。
四、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工作
Ⅰ、自主學習階段:(1天)
一、水資源及其分布
1、水資源的概念 廣義:指水圈內的水量一總體。 狹義: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
2、水資源的分布
(1)影響水資源數量的因素:降水量。
(2)分布規律:降水量大、水循環活躍的地區,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小、水循環不活躍的地區,水資源貧乏。
(3)我國的水資源分布:
A、空間規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水多,西部水少。
B、時間規律: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較貧乏。
(4)衡量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水資源的豐歉程度的指標: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二. 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1、 水資源的數量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
2、水資源的質量影響經濟活動的效益
3、不同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
分析: 從以色列發展農業的奇跡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三、合理利用水資源
1、水資源危機的原因:
2.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 (1)開源 (2)節流
問題探究:沙特阿拉伯缺水問題的解決
課后拓展:
1、制定你自己的生活節水行動計劃。
2、關注我市“關注母親河,保護新安江”活動,調查我市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看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