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語文小說閱讀情節類題型答題技巧
答題技巧一、情節梳理題
3.抓住小說中的重要場面、重要事件。
這類題型的提問形式主要有:
1.概括小說的主要情節或梳理小說的脈絡。
2.文中共寫了哪幾件事,請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說某一環節的內容(如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簡要概括人物、事件變化的過程。
這四種提問形式的規范答題格式一般為: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當然具體答題時需要根據小說內容和題目要求對這些要素作適當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須具備。
答題時要注意按照情節發生發展的順序表述,按照主謂賓的形式組織,切不可糾纏于細節,面面俱到。梳理小說的情節,可從事件角度、人物角度、心理角度、時間角度、空間角度和線索角度等幾個方面考慮;還可綜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無論從哪一角度切入梳理情節脈絡、提取要點,都應做到環節清楚、條理暢達,簡潔明了。
例題1: 2010年廣東卷《面包》:請概括小說的主要情節。
參考答案:①妻子發現丈夫凌晨在廚房;②妻子仔細觀察后發現丈夫偷面包;③廚房對話中,妻子沒有揭穿丈夫的謊言;④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勻給丈夫。
例題2: 2009年安徽卷《董師傅游湖》:這篇小說的主要情節是什么?請用一句話概括。
參考答案:五一節董師傅在校園內領小翠游湖。
例題3: 2011年安徽卷《巴爾塔薩的一個奇特的下午》:請用簡明的語言梳理這篇小說的脈絡。
參考答案:做好鳥籠——拒賣鳥籠給老大夫——送鳥籠給彼貝——臺球房醉酒。
5.這篇小說的情節是如何展開的?請概括回答。
這種提問形式在答題格式上與前四種是不同的,很容易誤解為“概括小說的情節”,因此遇到此類題時要特別注意辨析。
這類提問形式的完整規范的答題格式一般為:①正確指出小說的線索;②正確指出小說展開故事情節的方式;③分條分點概括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尾。當然,“分條分點概括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尾”這一步需要根據題目的具體要求作恰當的取舍,如果題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則說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尾;如果題干中有“簡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則說明需要答出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尾。
例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小說閱讀《想象》第15題: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是怎樣展開的?請概括回答。
參考答案:以“想象”為線索,以心理活動描寫為主要方式來展開故事情節。
答題技巧二、情節作用題
這類題型主要考查對情節作用的概括、分析、鑒賞能力,提問形式主要有:
1.文章開頭/中間/結尾寫某某情節,有什么作用?
2.某情節對全文情節的展開有什么作用?
3.小說寫某某情節,這樣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題思路
這類題可以從兩個大的角度考慮:一是內容上,二是結構上。內容上是指情節本身、情節對環境、情節對人物、情節對主題、情節對讀者的作用;結構上是指對其他情節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據提問形式來確定答題角度,如果是單一角度,即給定了答題角度,就按照給定角度來答;如果是綜合角度,即沒有給出明確的角度,就需要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考慮:
1.從情節與小說環境的關系角度考慮,常用術語: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使環境更具典型性等;
2.從情節與其他情節的關系角度考慮,常用術語: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線索,鋪墊,照應,推動情節發展,使情節曲折生動,對比,襯托,承上啟下等;
3.從情節與人物形象的關系角度考慮,常用術語: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現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畫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充實等;
4.從情節與小說主題的關系角度考慮,常用術語:揭示(表達、寄托、暗示)了……的主題,深化主題,突出主題,豐富主題等;
5.從情節與讀者感受的關系角度考慮,常用術語:設置懸念,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吸引讀者注意力,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發讀者思考等。
這類題型的規范的答題格式一般為:作用點+體現點。所謂“作用點”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術語來答;所謂“體現點”是指這個作用在文中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必須結合文本具體內容分析。
例:2011年高考安徽卷小說閱讀《巴爾塔薩的一個奇特的下午》第14題:小說的結尾部分,寫了從來沒喝過酒的巴爾塔薩喝得酩酊大醉,這樣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據小說,請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談談你的見解。
參考答案:(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醉酒的行為使讀者對勤勞、純樸、善良的巴爾塔薩有了更深的認識,發現他還有愛面子、沖動等性格特點,認識到巴爾塔薩性格的復雜性。(角度二)使情節更為曲折。做好鳥籠期待出手卻拒絕賣出鳥籠,想賣高價卻無償送出鳥籠,這樣的情節已曲折生動;“醉酒”讓主人公欠下債務,狼狽不堪,使情節再生波瀾,引人入勝。(角度三)使主題更加豐富。為滿足一個孩子的快樂送出鳥籠,體現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揚了善與愛的主題;從來沒喝過酒卻喝得酩酊大醉,表現出這個小人物不得不面對現實的種種無奈,反映出人們的良好愿望與現實生活之間常常存在著矛盾。(角度四)使環境更具典型性。小說中共有三個場景:巴爾塔薩家賞鳥籠,蒙鐵爾家送鳥籠和臺球房醉酒。臺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場所,醉酒情節把場景從家庭空間移到社會空間,集中展示了社會下層百姓真實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
答題技巧三、情節安排(藝術)題
這類題型主要考查對情節安排的藝術技巧和特色的辨析鑒賞能力,對于這類題型的回答,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思考:
線索的安排
1.結構全文的線索: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時間、空間。
2.分析線索的特點:單線結構、雙線結構。
A.雙線結構:一明一暗,相互交織,雙線必須由一個共同點來連接。
B.尋找途徑:抓小說標題、抓小說中的中心詞。
考題示例:【《中了大獎》(日本 多愛子)】本文以什么線索結構全文?試分析本文的線索特點。
參考答案:文章以“大獎”為線索結構全文,是雙線結構。明線:丈夫想中大獎——中了大獎——中獎之后的行動。暗線:妻子想中大獎——中了大獎——中獎之后的行動。兩條線索在最后的兩封信中融合,使小說結構渾然一體。
情節安排的技巧
1.就全文看:一波三折。作用: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增強故事的戲劇性、可讀性;
2.就開頭結尾看:首尾呼應。作用:使小說結構緊密完整;
3.就開頭看:
A.倒敘式。作用:制造懸念,引人入勝;
B.設疑式。作用:提出疑問,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節,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說的主題;
C.寫景式。作用:交代故事發生的環境,渲染氣氛,奠定基調,烘托人物心情;
4.就結尾看:
A.出人意料式結局(突轉式結局/歐·亨利式結尾)。作用:使平淡的故事情節陡生波瀾;與前文的伏筆、鋪墊相照應,使人覺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題;
B.令人傷感的悲劇式結局。作用: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題;這種結局令人感動、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C.令人喜悅的大團圓式結局。作用: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耐人尋味;喜劇性的結尾與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構成和諧的一體,給人以欣慰、愉悅之感;這樣的結局凸顯出美好人性,反映出人類追求美好的愿望;
D.留白式結局。作用:故事情節戛然而止,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能更好地深化主題。
5.其他技巧特點,如誤會、巧合、伏筆、照應、懸念、鋪墊、對比、襯托、先抑后揚、先揚后抑等。
情節結構安排(情節運行方式)
情節運行方式:
(1)基本模式: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2)設置懸念
(3)埋下伏筆
(4)鋪墊照應
(5)搖擺:一波三折。情節跌宕起伏,曲折生動。
(6)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說明情節發生突轉,“情理之中”說明前文有伏筆、鋪墊、照應。
考題示例:【《爺爺的寶藏》[美]勞拉·烏朗】小說通過哪些方式運行情節?請結合文本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①設置懸念。“藏寶圖”的發現引起布麗姬特的極大興奮,也給讀者留下了懸念。②搖擺。小說的情節框架其實簡單,但尋找寶藏的過程卻跌宕起伏,極盡搖擺之能事,讓“寶藏”不那么容易找到。③伏筆與照應。“藏寶圖”上的日期與下文依靠日期找到寶藏等情節形成照應。④結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花一番波折找到的寶藏竟是幾個鐵做的士兵,大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爺爺的形象。
提問形式主要有:
1.小說關于某某情節安排很有特色,請作簡要分析。
2.小說在情節構思上的藝術特色有哪些?請結合文本分析。
3.本文情節“構思精巧,扣人心弦”,請結合作品內容分析這一特點。
4.請簡要賞析某某情節。
這類題型的規范的答題格式一般為:藝術點+體現點。所謂“藝術點”是指藝術技巧或藝術特色是什么,一般要用術語來答;所謂“體現點”是指這個作用在文中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必須結合文本具體內容分析。
例如河南省新鄉許昌平頂山2011年高三第三次調研考試小說閱讀《翻漿》第11(3)題:本文情節“構思精巧,扣人心弦”,請結合作品的內容和結構分析這一特點。
參考答案:①前后鋪墊照應。路面翻漿的交待與后文行車狀況的前后鋪墊照應,凸顯了故事的環境;“拎著一個系著鬃繩的袋子”與后文“突然觸到鬃毛樣的粗糙,我意識到這正是搭車人袋子上那截失蹤的鬃繩”的前后鋪墊照應,起到解開懸念的作用。②懸念迭出,情節跌宕。青年的突然出現,引起人們的猜忌,他在車廂里又有一系列動作讓人以為他要偷東西,扣人心弦。③結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猜忌中開始情節,在傷害中發展情節,在震撼中解開懸念,扣人心弦。④在高潮中結尾,余味無窮。以“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凍得皺縮起來”一句戛然而止,給人震撼,引人深思。
答題技巧四、情節探究題
這類題型主要考查對情節安排的探究分析能力,探究角度主要有情節安排的合理與否、情節安排的作用、情節安排的藝術等,重點探究情節安排的合理性問題。
常見的提問形式有:
1.作者在結局上的這種處理是否合理?請結合小說具體內容,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
2.有人說,這種安排是最佳選擇,如果你同意這種說法,請申述你的理由。
3.有人說,文中故事情節的安排,不盡合理,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請說說你的看法。
4.有人認為小說的××情節是多余的,請談談你的看法并簡要說明理由。
5.小說結尾(或其它部分)寫了××,這樣安排有什么作用?
解答這類題型時可以從環境、情節、人物、主題、技巧等方面來切入,尋找突破點。具體來說,可以從環境描寫、情節發展、人物形象、主題表達、讀者感受、時代背景、藝術技巧與特色等方面入手。在具體答題時要根據題目中的顯性要求和隱性要求來確定考查的方向和答題的角度,以避免張冠李戴、答非所問、以偏概全等錯誤。同時,這類題型的分值一般較高,答題時要力求做到觀點鮮明,要點齊全,分條分點,條理清晰,步驟完整。
這類題型的規范的答題格式一般為:①表明觀點,如,“我認為……”或“我贊同……”;②闡述理由,如“理由:A、……;B、……;C、……”;③總結句,如“所以(或因此)……”。當然,如果題目有字數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總結句可以省略。
例如2009年高考遼寧卷小說閱讀《遺璞》第11(4)題:小說最后描寫了蠻兒一幫年輕人炸掉了遺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結局上的這種處理是否合理?請結合小說具體內容,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
參考答案:(觀點一)作者在結局上的處理是合理的。①從情節上說,遺璞村人為之自豪的石頭被一群年輕人突然炸掉,這樣的處理可以產生出人意料的藝術效果;②從主題上說,“沒有用”的遺璞是一種守舊思想與生活方式的象征,這樣的處理有助于小說思想內蘊的表達;③從時代上說,這樣的處理符合20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精神,有現實意義。(觀點二)作者在結局上的處理是不合理的。①從情理上說,遺璞村人世世代代視為寶物的東西,被一群年輕人輕易的炸掉,不合情理,違背了生活的邏輯;②從敘事上看,炸掉遺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沒有在小說中明確的餓交代出來,缺乏藝術上的邏輯性;③從現實上講,這種結局也不符合保護文物、合理開發的現代觀念。
看了2017年高考語文小說閱讀情節類題型答題技巧還看:
1.2017年高考語文小說閱讀情節類題型答題技巧
2.2017年高考語文小說閱讀環境類題型答題技巧
3.2017年高考語文小說閱讀答題技巧歸納
4.2017年高考語文小說閱讀情節類題型答題技巧(2)
5.2017年高考語文閱讀答題技巧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