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考語文試卷真題答案
中考語文試卷真題參考答案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全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褻瀆(xiè) 慫恿(cóng) 夢寐以求(mèi)
B.哂笑(xī) 收斂(liǎn) 怏怏不樂(yàng)
C.莧菜(xiàn) 漣漪(yī) 五行缺土(háng)
D.吊唁(yàn) 畚箕(jī) 頷首低眉(hàn)
答案:考察字音,選D
A、慫恿(sǒng )意為從旁勸說鼓動別人去做事,本是個中性的詞,現在多用于貶義。
B、哂笑(shěn )意思有兩個:①.譏笑,有嘲諷的意思 ②.微笑。
怏怏不樂(yāng)意思:怏怏:形容不滿意的神情。心中郁悶,很不快活。
C、五行(xíng)缺土。所謂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
2.下列詞語中沒有別字的一項是(3分)
A.端詳 悲愴 迫不及待 孤立無援
B.潦草 倔強 語無綸次 慷慨淋漓
C.宣泄 誆騙 戛然而止 縮手無策
D.真締 青睞 驚慌失措 銳不可當
答案:考察字形,選A
B、語無倫次:倫次:條理。話講得很亂、沒有條理。
C、束手無策:束:約束,捆綁。策:辦法。好像手被束縛住了,無法解脫。后泛指對
遇到的麻煩沒有辦法解決,一籌莫展。
D、真諦:諦,道理。意思為:①真實的道理或意義。②最佳答案。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3分)
A.雨后的青山湖如出浴美人,舟行寂寥的湖面,游人沉湎于氤氳的云氣中,如夢如幻,喜不自勝。
B.個人的智慧和力量終究是有限的,只有將其融入到集體之中,才有可能發揮出更為強大的能量。
C.像我這樣極為普通的蕓蕓眾生的人,也許不能取得事業上的巨大成就,但也可以使生命熠熠閃光。
D.他知識廣博,思維敏捷,又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因此在處理問題時常能進退維谷,游刃有余。
答案:考察詞語的運用,選B
A選項中,“沉湎”比喻潛心于某事物或處于某種境界或思維活動中,深深迷戀著,無法自拔。多形容陷入不良的生活習慣難以自拔,表達消極的感情色彩。
C選項中,“蕓蕓眾生”的意思是:蕓蕓:眾多。眾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許多人。一般也用來指眾多的生命。在這里“蕓蕓眾生”與“普通”重復,所以使用不恰當。
D選項中,“進退維谷”的意思是無論是進還是退,都是處在困境之中,形容進退兩難。用在此處不符合語境。
4.下列關于文學常識的說法,有錯誤的一項是(3分)
A.《論語》是儒家經典,記錄了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莊子》屬于道家經典,是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周及其后學的著作集。
B.《桃花源記》借虛構的故事寄托社會理想,《五柳先生傳》用傳記的形式表現人物的性格志趣,這兩篇文章都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作品。
C.同樣以母愛為主題,現代著名作家冰心在散文詩《荷葉•母親》中借助具體形象來表達,而學者胡適在《我的母親》中通過回憶母親的教子方式來體現。
D.法國作家莫泊桑被稱為短篇小說巨匠,《我的叔叔于勒》就選自其小說集《羊脂球》,其代表作品還有《項鏈》《巴黎圣母院》《裝在套子里的人》等。
答案:考察文學常識的識記,選D
D選項中,《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所著。《裝在套子里的人》作者是俄國19世紀作家契訶夫。
5.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3分)
A.在保留現有水源的基礎上,杭州將逐步形成以千島湖為主,錢塘江、東苕溪為輔的多水源供水,從而提高居民的用水品質。
B.如何在加快發展經濟的同時,減少人口增長速度,保持人類與生態環境的平衡,這是擺在一些國家面前的重大課題。
C.我們欣賞古代詩詞,應該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真正走進作品,去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
D.當靈感迸發、文思泉涌時,美妙的文辭會源源不斷地流瀉到筆下,這都源于寫作者平時注重知識和生活的積累為基礎。
答案:考察病句的用法。選C
A選項中,成分殘缺,缺失賓語,應該是“形成……的格局”,所以,應該在“多水源供水”的后面加“的格局”。
B選項中,搭配不當,“減少人口增長速度”動賓搭配不當,速度不能減少,應該將“減
少”換成“減慢”。
D選項中,“這都源于寫作者平時注重知識和生活的積累為基礎”這一句句式雜糅,修改時去掉“為積累”。
6. 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選做四小題)(4分)
①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②________,甲光向日金鱗開。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賀《雁門太守行》)
③四面邊聲連角起,_____, _________.(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④ ________,__________,風霜高潔,水落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⑤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____,________.(諸葛亮《出師表》)
答案:①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②黑云壓城城欲摧 角聲滿天秋色里
③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④野芳發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陰
⑤茍全性命于亂世 不求聞達于諸侯
7.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2)兩小題。(5)
昨天,市博物館館長在博物館的貴賓廳召見了來訪的發過考古學家H教授,并邀請他本月16
日市民作關于文物收藏的講座。由于H教授的專業學養厚實、人生閱歷豐富和獨特的研究視角,因此在國際上享有崇高聲譽。近年來,他考察了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美國的波士頓藝術博物館,中國的故宮博物館,良渚博物館,對文物及收藏有著深入的研究。H教授欣然接受了邀請,雙方約定講座時間為該日商務九時,地點在市文化宮報告廳。
(1)這段文字在用語得體、語言結構、標點使用上各有一處不當,請加以修改。(3分)
(2)請用一句話將“H教授作講座”的信息告知他人,不超過40字。(2分)
參考答案:
(1)①“召見”改為“接見”“接待”等;②“獨特的研究視角”改為“研究視角獨特”:③“故宮博物院”后的逗號改為頓號。
(2)法國考古學家H教授將于本月16日上午九時在市文化宮報告廳作關于文物收藏的講座。
解析:(1)①第一句為用語不得體。“召見”的意思為:上級令下級來見。所以用在本句不合適,應該改為“接待”或“接見”。②第二句為語言結構,由于前面為”專業學養厚實、人生閱歷豐富”,所以應該修改為“研究視角獨特”,與前文保持一致。③第三句為標點符號有誤。其中“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美國的波士頓藝術博物館,中國的故宮博物館,良渚博物館”三個國家之間屬于大并列,而“故宮博物館,良渚博物館”屬于大并列中的小并列。所以,應該將逗號改為頓號。
(2)告知別人信息一定要將人物身份、具體時間、地點、講座內容具體信息告知。
8.請你根據要求,在校園開展的以“書香校園”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完成下列相關人物。(6分)
(1)下表是某同學在活動中搜集到的有關閱讀的數據材料,請你從“人均閱讀量”和“人均閱讀”中各得出一條結論。(2分)
年度 | 人均閱讀量 | 人均閱讀時長(每天) | ||
紙質體術(本) | 電子書(本) | 紙質閱讀(分鐘) | 手機閱讀(分鐘) | |
2012 | 4.39 | 2.35 | 15.38 | 16.52 |
2013 | 4.77 | 2.28 | 13.43 | 21.70 |
(2)閱讀量應當關注,閱讀內容也值得重視。你的班級將舉行一次“我們該讀什么書”的專題討論會,就作家畢淑敏和汪曾祺的不同閱讀觀開展討論。請你準備好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并簡述理由。(2分)
畢淑敏:名著一般多是經過了許多年代的考驗,是被大師們的智慧之磨研磨了無數次的精品,讀的時候,像烈火烹油的滿漢全席,為大享樂。
汪曾祺:我讀書很雜,毫無系統,也沒什么目的。隨手抓起一本書來就看。覺得沒意思,就丟開。
(3)下面是兩位同學在校園網上發表的關于“讀書感受”的帖子。現在請你結合自身的閱讀經驗,運用比喻方法,生動形象地表達你的讀書感悟,以跟帖的方式與他人分享。(2分)
探源人:讀書如開窗,開窗可以清潔室內空氣,讀書能夠凈化人的靈魂。
采蜜人:讀書好比飲食,有些只需淺嘗,有些可以吞咽,少數則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
參考答案:
(1)①2013年較2012年,人均閱讀量有所增加。或:紙質書閱讀量高于電子書閱讀量。②2013年較2012年,手機閱讀時間增加,而紙質閱讀時間減少。或:人均手機閱讀時間長于紙質閱讀時間。
(2)示例:認同畢淑敏的閱讀觀,因為閱讀名著更能提升素養,啟發我們對人生和世界有深入的思考。認同汪曾祺的閱讀觀,因為閱讀雜書可以讓我們在輕松的閱讀中豐富知識,廣泛認識世界。
(3)示例:讀書如登山,山登得高,景象就看得遠;書讀得多,眼界就開闊。
解析:(1)審題“人均閱讀量”和“人均閱讀時長”,分別陳述,將2012年與2013年的紙質圖書與電子書人均閱讀量、人均閱讀時長做比較,寫出即可。
(2)兩個觀點都可以。但是要緊扣畢淑敏“讀名著”與汪曾祺“讀雜書”的觀點,言之有理即可。
(3)此題切合時代,是用跟帖的方式。在答案組織的過程中只要做到運用比喻、讀書感受分享與感悟即可。
二(30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9-16題
(一)
故鄉紅葉
凸 凹
香山的紅葉,我是賞過的。第一次賞香山紅葉,我正上著一所專業院校,適逢紅葉盛季,滿山皆紅遍,同伴便驚嘆不迭。
但我只感到親切,并沒有難抑的驚奇。因為我覺得,故鄉的秋天,也是紅葉滿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脈綿亙,紅到極遠遙的地方,比香山來得有氣魄。只因為香山離市區近些,且是一個著名的公園,命運便很闊達了。
故鄉的山巒,植被是極豐茂的:黃櫨滿坡,柘叢盈崗,楸樹峰聳,檀木溝伏……夏時山色蓊郁,入秋,則漸漸變化起來,先是淡黃,而后是斑駁,最終是紅得一統了,滿山滿野就一如火燒。
但這時卻是故鄉的農忙時節——
莊稼的秸稈被村人鍘碎了,厚厚地鋪到豬廄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蓋,以期在來年漚①出一些好肥料來。所以,未上凍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墊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邊上,砍一垛垛的干柴雜草,燒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長得足,谷穗也結得沉。
此時,山上的紅葉正紅得爛漫呢。人們哪顧得多看幾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叢叢的紅葉,便是一團團的激情、一首首的詩,自己正生于美境與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紅就讓其兀自紅去吧,我們還有正經的營生干不完呢,他們想。那時,我并沒有一絲悲哀,因為身在其中,與村人的感覺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悵②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遠的路徑,到香山專程賞紅葉之后。于是,我懷著這么一種情緒,待人們去香山賞紅葉的時候,我便回到故鄉去,探撫那故鄉的紅葉。它們被漠視和遺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遠的天,襯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風的紅葉,簌簌地,便讓人極感動。但激動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親,正在地堰的邊上埋頭打柴草,他要多燒幾堆木灰啊。于是,觀賞紅葉的這一份閑雅,就顯得多么不合時宜,顯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絲羞恥,便踅③到父親的身邊,想給他打個下手。
父親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賞你的景吧。”
見我仍遲遲不動,父親說:“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興賞景就賞景,我高興做活就做活,不都圖個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親埋頭干他喜歡干的活,比要他賞紅葉更使他心安與歡悅,這是情理中的事,不關乎我的勤與懶。但我終究不忍在勞作的父親身邊,作賞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這是第一次回故鄉賞紅葉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鄉那滿山的絢麗,仍有熱熱的歸心。但父親在地堰上彎曲的身影從腦底晃出的時候,歸心就有了幾分遲疑,心中就有了一種惆悵。
最后,還是回去了。因為:紅葉歲歲依舊,而父親卻要一天天衰老;父親已經辜負了紅葉,兒女還要辜負父親么?!
回到故鄉,父親很高興,抱出一壇雄自釀④:“崽呀,知道你要回來,爹特意給你留著呢。”我的眼窩便不由得濡濕了。
從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遲疑地回故鄉去。
每次,我們低頭砍著柴草,卻都把紅葉擱置于一邊。但只要我們抬起頭來,山上的紅葉,便很執著地紅到我們的眼眸中來——
紅葉沒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視,一依如山里的人們。
(本文有改動)
【注】①漚(òu):長時間地浸泡,使起變化。②惆悵:傷感,失意。③踅(xué):中途折回。④雄自釀:一種自家釀造的酒。
文章分析:作者由賞香山紅葉引出對故鄉紅葉的感嘆,轉而再寫到父親的辛勤勞作、默默堅守,最后一段點出紅葉象征著山里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