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考語文答案
河南省語文中考試題
一、積累與運用(共27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讀音都不同的一項是【 】(2分)
A.開辟/復辟 模具/裝模作樣 差強人意/參差錯落
B.饋贈/崩潰 針灸/膾炙人口 矯揉造作/驕兵必敗
C.給力/供給 呼吁/長吁短嘆 人才濟濟/扶危濟困
D.斗爭/掙脫 淳樸/諄諄教誨 忍俊不禁/襟懷坦白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2分)
A.惻隱 訂書機 頂禮膜拜 默守成規
B.宣泄 擋箭牌 開源節流 綿里藏針
C.坐落 震攝力 婦孺皆知 開誠布公
D.家俱 發祥地 輕歌曼舞 憑心而論
3.古詩文默寫。(8分)
(1)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山河破碎風飄絮, 。(文天祥《過零丁洋》)
(3)周敦頤在《愛蓮說》中用“ , ”贊美了蓮花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
(4)明月千里寄相思。“ ,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明月送去了李白對遠方朋友的擔憂和牽掛;“ , ”(《水調歌頭》),明月寄托了蘇軾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和祝愿。
4.名著閱讀。(任選一題作答)(4分)
(1)下面是章回小說《西游記》和《水滸》中的兩個回目,請任選一個,簡要敘述其主要故事情節。
①八卦爐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西游記》第七回)
②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候火燒草料場 (《水滸》第十回)
(2)童話可以讓人從小讀到老,且常讀常新。請從下面兩篇童話中任選一篇,結合具體情節,寫出你“常讀常新”的閱讀感受。
①《夜鶯》(《安徒生童話》) ②《漁夫和他的妻子》(《格林童話》)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4分)
書法是中國的傳統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① 。從狹義上講,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從廣義上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 ② 。例如,使用工具從傳統的毛筆到硬筆、電腦儀器、噴槍烙具等,種類繁多;書寫顏料從單一的墨汁到化學劑、黏合劑、噴漆等,豐富多彩;書法流派從傳統書派到意象派、墨象派等,各具特色。
①
②
6.根據要求,回答下面問題。(共7分)
(1)下面是幾則新聞的標題,請認真閱讀, 把你探究的結果寫在下面方格中。(不超過20字)(3分)
①教育部將重點發展校園足球(2014年8月1日《新京報》)
②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京召開(2014年11月26日《人民日報》)
③足球進校園有了第一課,一周一節足球課成現實(2015年3月4日《中國青年報》)
④中小學足球課本將試點,足球進校園將有本可依(2015年4月20日《人民日報》)
(2)下圖是中國青少年校園足球(CSF)活動的標志。請結合圖案和文字具體介紹該標志的設計意圖。(4分)
二、現代文閱讀(共29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7~10題。(共16分)
滴水之恩
紫紅色的天空漸漸變得暗黑。我握著桑木棍,孤單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趕集的車來到這個地方的,去尋找據說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當我在陌生的鄉間找到青麥田里殘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 前下車的小街時,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涼粉攤前頭裹苗帕的老婦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車下午一點以后就沒有了,要是你早些到,還可以搭擺攤的貨車。”
這會兒,什么車也沒有了。
“在那里 住一晚,明早再搭車走嘛。”老婦人指指對面一家寫著“迎賓旅館”的木樓對我說。
但我無論如何也得趕回去,明早還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我根本不認得返回的路。
老婦人指點我沿這條路一直朝東走,別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喲,這個季節山里有蛇。”她順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遞給我。
雷聲從遠處沉沉地壓過來,閃電把天邊的烏云撕開一道耀眼的裂縫。
我一邊走一邊看有沒有經過的車可搭。一輛卡車嘶吼著爬上山坡,我拼命揮手,車從我身邊呼地開了過去。
山下溝坳里,幾戶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黃的燈光來。雷聲越滾越近,大雨說不準什么時候就會瓢潑而下。我只得加緊步子,同時擔心蛇會突然從路邊草叢中鉆出。
終于又有一輛小拖車開過來,這次被我攔下了。沒想到,司機竟會是那個人。
去年夏天在馬山,有一天將散集時,我在街上閑逛,看見了他。
當時,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墻根下,胡須很長,頭發蓬亂,一副潦倒落魄的樣子。他的面前并沒有放乞討錢幣的碗,但我確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餓了。
幾步之外有個茶水攤,我去買了一杯水一塊糕遞給他。他無神的眼睛并沒有因我的熱心而閃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顧自吞食起來。“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該去了。”我隨口勸了他一句,便走開了。
幾個月過去了,雖然眼前這個人整潔而精神,但我還是認出了他。
“去馬山嗎?”我焦灼地問。
“去馬山?”他遲疑了一會兒,讓我上了車。
小拖車顛簸著,他燃著的煙頭,紅紅的亮點忽明忽暗。
“你是馬山人?”他問。
“不是,我在那兒見習。”
他有點失望:“我倒曾遇到過一個馬山人呢,那真是個好人。”
“你去過馬山?”
“去過。”
話題斷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開始下雨了,豆大的雨點叩打著車窗。
他忽然說:“說起來那次去馬山,怪難為情的。那時我賭輸了,輸得精光,被攆出來,流落到馬山。有個人給我水喝,給我東西吃,可惜我不認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謝她。”
“就為了那個人送你一點水一點吃的嗎?”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時候我心灰意冷,沒臉回家,她勸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該去了’。我聽了她的勸告,回家了。后來再也不賭了。我真的很感謝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塊糕一句話,我現在還不曉得會怎樣呢。”
我心中有掩飾不住的喜悅,想不到那件小事會對他幫助那樣大。
他沒有認出我來。我決定不提看見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個人都有尊嚴,我要讓他擁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樂和自豪。
“我也很感謝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車,這會兒我還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聽了果然高興:“其實你也不用謝我,要謝就謝那個給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曉得,人有時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幫一把。”
“馬山到了!”他剎住車。
“謝謝你啊,下車來喝杯熱茶,歇會兒吧。”
他一邊倒車一邊說:“我還得趕回去運貨呢——本來,我的車是不到馬山的。”
(作者:唐敏。有刪改)
7.請按事情發生的先后順序概述“我”和“他”之間的故事。(4分)
答:
8.“頭裹苗帕的老婦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請結合具體內容,從情節和主題兩個角度進行分析。(4分)
答:
9.文中的“我”是個什么樣的形象?請簡要分析。(4分)
答:
10.聯系全文,簡要分析結尾的妙處。(4分)
答:
(二)閱讀下文,完成11~14題。(共13分)
為什么不讀經典
①“所謂經典,就是大家都認為應該讀而沒有讀的東西。”馬克·吐溫這句話道出了經典的尷尬處境——沒有人否認應該讀經典,但真 正去讀的卻寥寥無幾。為什么人們會對經典敬而遠之呢?
②因為經典本身是純粹的,它不打算討好人,不千方百計誘惑你去讀它。作家在寫作時,只是要寫出他對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歡欣與疼痛。他是寫給自己看的,至多是寫給他認為可以與之對話的人看的,并沒有打算讓大量的讀者成為自己的粉絲,也沒有其他的動機。曹雪芹在“舉家食粥”的窘境中寫《紅樓夢》,只是想寫出“一把辛酸淚”,并沒有想到把它做成暢銷書,賺它個盆滿缽滿。因此,經典不會時刻想著為你提供方便,不會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會因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為經典關注的是事物本質的東西。對于同一個轟動一時的新聞事件,經典總能深入其中,燭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會對那些熱鬧的戲劇性的過程趨之若鶩,對于故事之外的東西,它沒有耐心,更沒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當時沸沸揚揚的桃色事件,這類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報紙花邊新聞的追逐,但在這些地方人們發現不了那些驅動故事萌生和發展的動力。只有列夫·托爾斯泰和福樓拜這樣的作家,憑借他們天才的洞察力,精確地描繪了一個人的熱情和夢想、掙扎和無奈,揭示了人性的豐富和局限。經典就是這樣,矚目事物的內部,觸及到事物堅硬的內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質。
④因為經典太留意那些本質的東西,所以常常會忽略表 層和細節,在表現形式上,有時會顯得呆滯笨重,不以輕盈嫵媚的姿容愉悅人。就像許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會在小事上犯糊涂,會因某種笨拙的舉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機敏的人,待人接 物八面玲瓏,但如果試圖從他們身上發現獨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緣木求魚。在并不那么具備觀賞性的背后,經典體現的是真正的深刻 和獨特的稟賦。
⑤以上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閱讀之“輕”的讀者對經典產生隔膜,使他們無緣分享出自人類杰出頭腦的感受、智慧和發現。
⑥因為閱讀經典需要充足的時間和從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節奏,過于豐富乃至泛濫的信息,培植了現代人浮光掠影的閱讀習慣。 面對撲天蓋地的碎片化、娛樂化信息,人們沒有時間沉潛到情韻悠長的大部頭文學作品中;人們靜不下心去欣賞一段風光描寫,揣摩一種細膩的心理變化過程;人們沒有耐心細細品味節奏、韻律、布局謀篇的微妙之處,享受純粹的文字之美。
⑦我們還可以有這樣那樣疏遠經典的理由,這些理由讓我們面對人類精神的優秀成果卻漠然視之,讓我們和深刻、和睿智、和經由艱苦求索而獲得的精神愉悅等美好而珍貴的收獲無緣。領悟了這些,我們就應該有所行動。
(作者:彭程。有刪改)
11.請結合全文內容,從兩個方面概括人們“對經典敬而遠之”的原因。(4分)
答:
1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3.請簡要分析第③段的論證思路。(4分)
答:
14.下面哪一則材料適合作為第⑥段的論據?請簡述理由。(3分)
材料一 傳媒學家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揭示,這是一個泛娛樂化的時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銷聲匿跡,我們變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種消費的心態,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淺的讀物了。
材料二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學校可能什么都齊全,但如果沒有為了人的發展和精神生活的豐富而必備的書,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愛書 ,對書冷淡,那么,就不能稱其為學校。”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