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同步訓練題及答案(2)
《胡同文化》閱讀理解篇一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胡同是貫通大街的網(wǎng)絡。它距離鬧市很近,打個醬油,約二斤雞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遠。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fā)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串,搖動做聲)、算命的盲人(現(xiàn)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體。胡同兩邊是若干四合院連接起來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tài)。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個胡同里一住住幾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幾輩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舊了,“地根兒”房子就不太好,舊房檁,斷磚墻。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們舍不得“挪窩兒”——“破家值萬貫”。
《胡同文化》閱讀理解問題和答案
1.第一段說:“它距離鬧市很近,打個醬油,約二斤雞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遠。”這里的“很近”是指:_______,“很遠”是指:_______。
提示:“很遠”的含義指的是環(huán)境的安靜,不能從字面上解釋。
參考答案:胡同離鬧市很近 環(huán)境安安靜靜,沒有車水馬龍,不像鬧市那么喧鬧
2.第一段中“偶爾”一詞能否刪去?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說明下面所寫的幾種聲音不常有,正因為如此,才顯得胡同總是安安靜靜的。
參考答案:不能去掉。因為“偶爾”在這里起修飾限制作用。
3.“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這句話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突出了什么樣的環(huán)境特點?
提示:從反面來襯托。
參考答案:用了以動襯靜(反襯)的表現(xiàn)手法,突出了環(huán)境動中取靜、鬧中取安的特點。
4.文章說:“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請分條概括住在胡同里的居民的封閉性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提示:從選文第三段中歸納。
參考答案:①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②有人在胡同一住幾十年,舍不得挪窩兒。
《胡同文化》閱讀理解篇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
我愛北京的小胡同
季羨林
我愛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愛我,我們已經(jīng)結下了永恒的緣分。
六十多年前,我到北京來考大學,就下榻于西單大倉里面的一條小胡同中一個小公寓里。白天忙于到北大三院去應試。北大與清華各考三天,考得我焦頭爛額,筋疲力盡。夜里回到公寓小屋里,還要忍受臭蟲的圍攻,特別可怕的是那些臭蟲的空降部隊,防不勝防。
但是,我們這一幫山東來的學生仍然能夠苦中作樂。在黃昏時分,總要到西單一帶去逛街。街燈并不輝煌,“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也會令人不快。我們卻甘之如飴。耳聽鏗鏘清脆、悠揚有致的京腔,如聞仙樂。此時鼻管里會驀然涌入一股幽香,是從路旁小花攤上的梔子花和茉莉花那里散發(fā)出來的。回到公寓,又能聽到胡同里的叫賣聲:“驢肉,驢肉。”“王致和臭豆腐!”其聲悠揚、深邃,還含有一點凄清之意。這聲音把我送入夢中,送到與臭蟲搏斗的戰(zhàn)場上。
將近五十年前,我在歐洲呆了十多年以后,又回到了故都。這次是住在東城的一條小胡同里:翠花胡同,與南面的東廠胡同為鄰。我住的地方后門在翠華胡同,前門則在東廠胡同,據(jù)說是明朝的特務機關東廠所在地,是折磨、囚禁、拷打、殺害所謂“犯人”的地方。冤死之人極多,他們的鬼魂常出來顯靈。我是不相信什么鬼怪的。我感興趣的不是什么鬼怪顯靈,而是這一大所房子本身。它地跨兩個胡同,其大可知。里面重樓復閣,四廊盤曲,院落錯落,花園重疊,一個陌生人走近去,必然是如入迷宮,不辨東西。
然而,這樣復雜的內(nèi)容,無論是從前面的東廠胡同,還是從后面的翠花胡同,都是看不出來的。外面十分簡單,里面十分復雜;外面十分平凡,里面十分神奇。這是北京城里許多小胡同共有的特點。
據(jù)說當年黎元洪大總統(tǒng)在這里住過。我住在這里的時候,北長胡適住在黎住過的房子中。我住的這個地方僅僅是這個院子的一個旮旯,在西北角上。但是這個旮旯并不小,是一個三進的院子,我第一次體會到“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意境。我住在最深一層院子的東房中,院子里擺滿了漢代的磚棺。這里本來就是北京的一所“兇宅”,再加上這些棺材,黃昏時分,總會讓人感到鬼影幢幢,毛骨悚然,所以很少有人敢在晚上拜訪我。我每日與鬼為鄰,倒也過得很安靜。
第二進院子里有很多樹,我最初沒有注意到是什么樹。有一個夏日的夜晚,剛下過一陣雨,我走到樹下,忽然聞到一股幽香。原來這些是馬櫻花樹,樹上正開著繁花,幽香就是從這里發(fā)出來的。這一下子讓我回憶起十幾年前西單的梔子花和茉莉花的香氣。當時我是一個十九歲的大孩子,現(xiàn)在成了中年人。相距近二十年的兩個我,忽然融合到一起來了。
不管是六十多年,還是五十年,都成為過去了。現(xiàn)在北京的面貌天天在改變,層樓摩天,國道寬敞。然而那些可愛的小胡同,卻日漸消逝,被摩天大樓吞噬掉了。看來在現(xiàn)實中小胡同的命運和地位都要日趨消沉,這是不可抵御的,也不一定就算是壞事。可是我仍然執(zhí)著地關心我的小胡同。就讓它們在我的心中占一個地位吧,永遠,永遠。
我愛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愛我。
《胡同文化》閱讀理解問題和答案
1.第三段說“我們這一幫山東來的學生仍然能夠苦中作樂”。其中“苦”指什么,“樂”又指什么?
提示:此題考查對文中詞語的理解,結合文意可知。注意:不要遺漏要點。
參考答案:“苦”指的是考得焦頭爛額,筋疲力盡;夜里還要受臭蟲的圍攻。“樂”指的是到西單一帶去逛街,聽清脆鏗鏘、悠揚有致的京腔,聞花香,聽悠揚、深邃的叫賣聲。
2.你如何理解“外面十分簡單,里面十分復雜;外面十分平凡,里面十分神奇。這是北京城里許多小胡同共有的特點”這句話的深刻含意?結合全文內(nèi)容回答。
提示:此題考查對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閱讀時要顧及全篇。從文章內(nèi)容看,小胡同里面的復雜,不僅指胡同結構本身的復雜,更是指小胡同里居住的人(如平民小販、社會名流等)所經(jīng)歷的悲歡離合與榮辱沉浮。
參考答案:不僅指小胡同建筑結構布局的外在特點,而且指小胡同里發(fā)生的悲歡離合的事與居住其中的人的榮辱沉浮的人生遭際。(意思相同即可。)
3.第一段中寫道:“我愛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愛我,我們已經(jīng)結下了永恒的緣分。”作者為什么這樣說?請簡述理由。
提示:聯(lián)系全文看,作者在結尾也寫道:“……我仍然執(zhí)著地關心我的小胡同。就讓它們在我的心中占一個地位吧,永遠,永遠。”作者在文中從六十多年前到北京趕考寫到近五十年前回到北京的小胡同,再到現(xiàn)在北京的變化,始終圍繞北京的小胡同展開,不難理解“永恒”的意思。
參考答案:從六十多年前上京考試到將近五十年前住在翠花胡同,再到現(xiàn)在北京面貌的變遷,“我”的生活始終與小胡同緊緊相連。小胡同接納了“我”,用它特有的環(huán)境熏陶了“我”。“我執(zhí)著地關心我的小胡同”,直到永遠。(意思相同即可。)
4.比較《胡同文化》與本文的結尾,看它們在對胡同未來命運的看法上是否相同,情感是否一致。
提示:《胡同文化》里作者從理智上知道胡同最終是要消逝的,但有些無奈和傷感;本文作者希望內(nèi)心永遠裝著小胡同,執(zhí)著地關心小胡同。
參考答案:基本相同。
5.作者在文中對胡同文化流露出一種復雜的感情,這種感情在文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
提示:結合課文語句體會。
參考答案:作者對胡同文化在否定的同時又有幾分向往留戀。例如在寫到胡同取名的來源時,列舉了很多胡同名字,這些名字有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說明北京人的內(nèi)心有一種鄉(xiāng)土情結;下文又寫了北京胡同人們生活方式的安寧平和、閑逸恬淡,寫了北京人講究“處街坊”、懂禮數(shù),寫了他們的飲食習慣,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淳樸的風俗和田園式的生活,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向往懷戀之情。但由于這種文化有封閉守舊的一面,在商品經(jīng)濟大潮中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是可貴的。最后一句“再見吧,胡同”,末尾用句號而非感嘆號,表現(xiàn)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
胡同文化閱讀答案相關推薦:
1.老北京的小胡同閱讀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