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暑假作業答案2016年
假到了呢,啃西瓜納涼的日子又來了,但是不能光顧著玩啊,還有滿滿的暑假作業哦。今天學習啦小編整理了高二語文暑假作業答案2016年,一起來學習吧!
高二語文暑假作業答案2016年
專題一字音:
1.D 2.A 3.D 4.C 5.D 6.D 7.A
8.D 9.B 10.A 11.B 12.A 13.C 14.D
15.B(A川流不息、驀mò,C雷陣雨、著zhuó,D相形見絀、棲qī)
16.B (guǐ/gǔn,yì/shì,lào/luò。A.ho,p/bo,luò/lào;C.diàn,chuàng/cāng, wàn /màn:D.hè,kǎi/jì,hè/xià)
17. C
18.C(A項“著落/著手成春”、B項“閃爍/眾口鑠金”、D項“給與/供應給養”:相同)
19. A(B項“搠”應讀shuò;C項“模”,應讀mú;“怏”應讀yàng D項“訥”應讀nè)
20.B (A擷xié;C混hùn;D潛qián,漲zhǎnɡ)
專題二字形
1.A(B 時勢造英雄 C矢口否認 D坐標系)
2.B ( 解析 A .震怒 C. 一年之計在于春 D.嫁接)
3.D(A.毛骨悚然 B.厲行節儉 C.以逸待勞 )
4.A
5.B (A.云霄 興高采烈 責無旁貸 B.寒暄 委曲求全 C.殞身不恤D.走投無路 劍拔弩張 漫不經心)
6.C(A“返樸歸真”的“樸”應寫作“璞”;B“黃鐘毀棄,瓦斧雷鳴”的“斧”應寫作“釜”;D“莫衷一事”的“事”應寫作“是”,“慌慌不可終日”的“慌”應寫作“惶”。)
7.C (“計日成功”應為“計日程功” )
8.C(A飄渺/縹緲,“給與”還可寫作“給予”,毋庸置疑;B熨帖,鴉雀無聲,“狼籍”還可寫作“狼藉”; C“蒙昽”應為“蒙眬”或“曚昽”,融會貫通,不落窠臼;D亭亭玉立)
9:A.“帳”應為“賬” C.“裹”應為“果” D.“泊”應為“舶”
10.D(應為“委曲求全”)
11A (分析:B隨---遂 粱---梁 C精---經 D磨---摩 犄---掎)
12.C
13.B(A中應為“希冀”“無憾” C中應為“怖懾” D中應為“靡不有初”)
14.沒有答案
15. D
16.B
17、B (珠光寶氣 暗箭難防 平心而論)
18. C (A. 歡度良宵 B.譴責 D.打瞌睡)
19.D(A. 通緝、起訖;B.膨脹、無濟于事;C. 慪氣、坐標系、興高采烈。
20、D.(牢騷 舶來品 如鯁在喉 妨礙 省吃儉用)
專題三 成語
1.答案:D
解析: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日期,為期不遠;待,期待。為期不遠,不久就可以實現,含有褒義,不能用在表示災難很快來臨。步履維艱:指行走困難行動不方便。塵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結局或結果。妙手偶得:技術高超的人,偶然間即可得到。也用來形容文學素養很深的人,出于靈感,即可偶然間得到妙語佳作。
2.答案D
解析:A項耳目一新:聽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鮮。B項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個樣。指文章、題材、寫法公式化。泛指事物形式陳舊呆板。 C項生機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滿生命力,或社會生活活躍。D項活靈活現: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象親眼看到一般。與語境不符。
3. 【答案】A
【解析】“繁文縟節”適用于交往過程中待人接物方面禮節過多,不用于撰寫學術論文,屬于適用對象錯誤;“趨之若鶩”屬于感情色彩有誤,用于消極方面的聚集、集中之意;“不絕如縷”指聲音的延長,且多指一種或幾種清晰的聲音,而不用于嘈雜的聲音。“高屋建瓴” 比喻居高臨下,不可阻遏,往往用于議論、演講、文藝創作等方面,符合句意。故選A。
4.答案:C
解析A項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鮮艷,式樣繁多。應改為“五顏六色”。B項一發不可收抬:事情糟糕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C項以儆效尤:用對一個壞人或一件壞事的嚴肅處理來警告那些做壞事的人。D項不學無術:沒有學問,沒有本領,前面不能加“整天”“整月”等修飾詞語。
5. 答案A
解析:A項胸無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誠,心口如一。B項望文生義。“不厭其煩”意為“不嫌煩瑣與麻煩”,這里應用“不勝其煩”,意為“煩瑣、啰嗦得使人受不了”。C項詞義輕重程度不分。如箭在弦:比喻勢在必行。D項良莠不齊:好人和壞人都有,并夾雜在一起。用來指電子產品的質量,使用對象不當。
6.解析C 駭人聽聞:使人聽了非常吃驚,多指社會上發生的壞事。聳人聽聞:故意說夸大或驚奇的話,使人震驚。此處應用“聳人聽聞”。
7. 答案:B
解析 ( A項珠圓玉潤:形容歌聲或文辭優美流暢。不能用于描述“月亮”。B項不時之需:指說不定什么時候會出現的需要。C項無所不為:沒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壞事都干。貶義。D項連篇累牘:形容文章冗長,語言啰嗦。與語境不符。)
8.答案: D
解析 A項“一得之見”,謙虛的說法,指自己對某個問題的一點膚淺的見解。B項“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價值;各有所長,各有特色。此處褒貶誤用。C項“門戶之見”,因為派別不同而產生的偏見。
9. 答案:A
解析A項“半壁江山”,指保存下來的或喪失掉的部分國土。現在大都比喻事物占到一半。B項“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形容自卑。C項“耳提面命”,不僅是當面告訴他,而且是提著他的耳朵向他講。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D項“聳人聽聞”,夸大或捏造事實,使人聽了感到驚異或震動。
10. 答案:B
解析 B項中的“革故鼎新”,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去舊的,建立新的。A項中的“相見恨晚”,只恨相見得太晚,形容一見如故,意氣極其相投。C項中的“妙手丹青”,妙手,技能高超的人;丹青,繪畫的顏料,比喻繪畫的藝術。指優秀的畫家。D項中的“流金鑠石”,鑠、流,熔化。形容天氣酷熱,好像金石都要熔化。
11.答案: B
解析 A項的“諱莫如深”是指“緊緊隱瞞”。C項的“繁文縟節”是指繁瑣而不必要的禮節,也比喻其他繁瑣多余的事項;用來指語言,不恰當。D項的“當務之急”與“目前”語意重復。
12. 答案:D
解析:D項潸然:流淚的樣子。“潸然淚下”形容淚流不止。A項“痛心疾首”意為痛恨到極點,可改為“痛心不已”;B項“不孚眾望”意為不能使群眾信服,可改為“不負眾望”;C項“不可理喻”意為無法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蠻橫、固執、愚昧,可改為“匪夷所思”。
13.答案:C
解析: A項過目不忘:看過就不忘記,形容記憶力非常強。應改為“歷歷在目”或“記憶猶新”;B項“不脛而走”比喻事物無須推行,就已迅速地傳播開去。用在這里不當,應該用“不翼而飛”;D項應為“震耳欲聾”。“振聾發聵”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的人。
14. 【答案】A
【題目解析】B選項"不期而遇"指沒有約定而遇見,主語不能是春雨,此處應使用字面相近的"不期而至";C選項"江河日下"比喻情況一天天地壞下去, 本句中用以形容自然景色為典型的望文生義;D選項"兵不血刃"形容未經戰斗就輕易取得了勝利,與原句中"經過90分鐘激戰"出現矛盾;
15.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C項中“運籌帷幄”指在軍帳內對軍略做全面計劃。常指在后方決定作戰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計,考慮決策。符合語境。 A項中“耳濡目染”指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應為“耳熟能詳”;B項中“休戚與共”形容關系密切,利害相同。同歡樂共悲哀。用錯對象;D項中“蔚然成風”指一件事情逐漸發展盛行,形成一種良好風氣。用錯對象。
16. 答案:D
【試題解析】A高談闊論:不著邊際地大發議論B深入淺出:講話或文章的內容深刻,語言文字卻淺顯易懂。C臨淵羨魚:思是站在水邊想得到魚,不如回家去結網。比喻只有愿望而沒有措施,對事情毫無好處。 或者比喻只希望得到而不將希望付諸行動。D. 像一窩蜂似地擁來。形容很多人亂哄哄地朝一個地方聚攏。
17. 答案:B
【試題解析】A坦然自若:境坦白自在,神情安定如常,毫不忸忸怩怩B天經地義:喻正確 的,不可改變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C半壁江山:存下來的或喪失掉的部分國土。 有時比喻事物占到一半。D目無全牛:技術嫻熟到了得心應手的境地。易誤作缺乏整體觀念。
18. 答案:C【試題解析】A不以為然:示不同意或否定別人的看法,多含有輕視的意思 B良莠不齊:指好人壞人都有;混在一起C綢繆:緊密纏縛.趁著天沒下雨,先把門窗綁牢.比喻事先做準備. D.文不加點:喻事先做準備文章一氣呵成,無須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
19. 答案:C【試題解析】A簞食壺漿:姓用簞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形容軍隊受到群眾熱烈擁護和歡迎的情況。B爽:差錯。形容一點點細微之處都不會出差錯。D形容人的性格溫和或者商品銷售行情不夠火爆,也形容戲曲不沉悶乏味,也不急促。
20.答案:c
解析:A爐火純青:道士煉丹,在煉丹爐里發出純青色的火焰就成功了,也指十分熟練。后用來比喻學習、技術、技巧達到了純熟完美的境界B. 愛:隱蔽:同情。莫:不。原意是因為引而不顯,所以沒有人能給予他幫助。后指雖然同情,但限于力量或條件而無法幫助。C. 養癰遺患: 留著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為后患。癰:毒瘡;患:禍害。比喻對壞人、壞事姑息寬容;結果自己遭殃。D. 洋洋灑灑 :形容文章或談話豐富明快,連續不斷。也形容才思充沛;寫起來很暢快。
專題四 語病辨析
1. 【答案】 C 【解析】 A.“炎黃子孫”包含“海外同胞”,兩者不能并列使用;B.兩面對一 面搭配不當;D.“傳遞”與后面的“作用”搭配不當。
2. 【答案】 D【解析】A、句式雜糅,刪掉“這對于”和“來說”,或者把“也常常感到棘手”改為“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B、成分殘缺,應該是“建立……制度”,在“全國統籌預算”后”加“制度”。C、“大約”與“多”重復。
3. 【答案】 D 【解析】 D.“所”與“攸”重復;“不再”所限制的范圍不明。
4. 【答案】 B 【解析】 A.“當”與“同時”搭配不當。“恢復……創傷”不合邏輯,應為“治愈……創傷”。C.“公園是……”與“是……棲息地”句式雜糅。“物種”與“棲息地”搭配不當,“物種”應改為“動物”。D.語序不當,“國家”應放在“不僅”前。
5. 【答案】 B【解析】 A.“后無來者”與“后人也多望塵莫及”自相矛盾。C.“失蹤兒童父母的尋找”有歧義。D.句式雜糅。“農民工參加醫保的方式有”與“這兩種參保途徑”雜糅。
6. 【答案】 A【解析】 B.不合邏輯。“干家務活”不能與“買菜”“煮飯”等并列。C.贅余。“堪稱”本來就有“可以稱為”的意思。D.主語殘缺。去掉“由于”或“導致”。
7. 【答案】 D【解析】 A.“無時無刻不”相當于“每時每刻都”,再加上“忘”,語意搞反了。B.句式雜糅,“出席”與“在……上”,兩者糅合成為病句。C.搭配不當,“廓清……道德準則”。
8.【答案】 C【解析】 A項中“看到”“國歌響起”動賓搭配不當,應在“國歌”前加“聽到”;B項不合邏輯,句中的“生活用品”包含了前面的內容;D項中的“會不會”應改為“會”。
9. 【答案】 B【解析】 A.句式雜糅,可刪去“原因”或“由……所致”。C.語序不當,應為“就因為女兒不僅”。D.成分殘缺,“走高”后加“的態勢”。
10. 【答案】 C【解析】 A.動賓搭配不當,“養成”與“精神”不搭配;B.將“之所在”去掉;D.“日前”指過去的一段時間,與“將”矛盾,“向”改為“為”。
11. 【答案】 B【解析】 A.語序不當,應把“用不起”放在“還不起”之后。C.歧義,“100多個”。D.雜糅,去掉“是分不開的”。
12. 【答案】 D解析【A 】重復贅余,“避免”有“設法不使某種情形發生”之意,與“不利用工作和職務之便”重復贅余,可刪掉“不”B語序不當,把“相互”放在“公款”之后C成分殘缺導致語意完全變化,應在“成為”后加“解決”。
13. 【答案】 B【解析】 該題考查辨析語病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A項句式雜糅,“原因是”與“與……分不開的”二者應刪去其一;C項主語殘缺,應刪去“在……上”;D項表意不明,不合邏輯,“堅決反對禁止”中“反對”和“禁止”保留其一。
14. 【答案】 D【解析】 A.句式雜糅,“抓住”和“以……為”混雜在一起;B.兩面對一面,刪去“保證”;C.邏輯錯誤,“具有積極向上的主題”,不能推導出“文筆清新自然,又充滿思辨色彩”的結論。
15.【答案】 A【解析】 B句前一分句主謂搭配不當,可將“問題”刪去,或將“成熟”改為“解決”。C句的關聯詞語可緊縮為“之所以……并非由于……更重要的是因為”,顯然搭配不當,可將“由于”改為“因為”(“由于”不能用于倒裝的因果句中),將“更重要的是”改為“而是”。D句“航天器”概括不當,因為“導彈”不是“航天器”。
16. 【答案】 A【解析】 B項兩面對一面,后面否認的到底是哪種情況不清楚。C項成分贅余,“由衷”就有“打心眼里”的意思。D項“余秋雨”與獲得“‘全亞洲十大最重要的華語書籍’稱號”搭配不當。
17. 【答案】 C【解析】 A.主謂搭配不當,“道德敗壞現象及消極落后思想”“就可能……違反正常的社會秩序”不搭配;B.成分殘缺,在“氣溫”后加上“記錄”;D.“即使”表假設,“因而”表結果,兩種不同關系的關聯詞混合在一起,造成句式雜糅。
18. 【答案】 C【解析】 A.兩面對一面,前后照應不周。B.成分殘缺,缺介詞,在“掌握”前加“把”。D.表意不明,“這種認識”指代不清。
19. 【答案】 D【解析】 A.表意不明,“表示……不滿”的是對攝制組還是某些媒體工作者有歧義;B.“第二”與“首富”矛盾;C.不合邏輯,“不到”“左右”數字表達矛盾,要刪除一個。
20.【答案】D 【解析】A “當務之急”,與“現在”重復B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應為“防止出現……現象”或“防止……現象出現”C“價值觀念的提高”搭配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