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會計試題及答案(2)
四、計算題(30分)
1. 已知:某企業原來生產甲、乙、丙三種產品,它們的變動成本率分別為80%,60%和50%;它們的年收入分別為20 000萬元、30 000萬元和40 000萬元。
如果將生產甲產品的生產能力轉移,可分別用于以下用途:(1)增產現有產品乙產品,可使其年收入達到45 000萬元;(2)增產現有產品丙產品,使其年收入增加14 000萬元;(3)開發變動成本率為40%的丁產品,每年可實現13 500萬元收入。
要求:
(1)用貢獻邊際總額分析法作出是否轉產其他產品的決策,并列出各備選方案優劣的排列順序。
方案 項目 | 轉產其它產品 | 繼續生產甲產品 | ||
增產乙產品 | 增產丙產品 | 開發丁產品 | ||
相關收入 變動成本 | 45000-30000=15000 15000*60%=9000 | 14000 14000*50%=7000 | 13500 13500*40%=54000 | 20000 20000*80%=16000 |
貢獻邊際 | 6000 | 7000 | 8100 | 4000 |
(2)說明如果企業決定轉產,應當轉產哪種產品,轉產將給企業帶來什么好處。
由表可見,無論是增產乙產品,還是增產丙產品,還是開發丁產品,都比繼續生產甲產品有利可圖。結論:無論如何都應當考慮轉產。由于評價指標貢獻邊際總額的大小分別為:8 100萬元、7 000萬元、6 000萬元和4 000萬元,所以各備選方案的依次順序為:開發丁產品、增產丙產品、增產乙產品和繼續生產甲產品。
(2)應當轉產開發丁產品,這樣可使企業多獲得4 100萬元(8 100-4 000)的利潤。
2.已知:某企業只生產A產品,單價p為10萬元/件,單位變動成本b為6萬元/件,固定成本a為40 000萬元。20×4年生產經營能力為12 500件。
要求:(1)計算全部貢獻邊際指標、計算營業利潤、計算變動成本率、驗證貢獻邊際率與變動成本率的關系。(2)按基本等式法計算該企業的保本點指標。(3)計算該企業的安全邊際指標、計算該企業的保本作業率。(4)驗證安全邊際率與保本作業率的關系。(5)評價該企業的經營安全程度。
解:① (1) 全部貢獻邊際指標如下:單位貢獻邊際(cm)=p-b=10-6=4(萬元/件)
貢獻邊際(Tcm)=cm·x=4×12 500=50 000(萬元)
貢獻邊際率(cmR)=50 000/125000×100%=40%
(2)營業利潤(P)=Tcm-a=50 000-40 000=10 000(萬元)
(3)變動成本率(bR)=6/10×100%=60%
(4)貢獻邊際率與變動成本率的關系驗證:貢獻邊際率+變動成本率=cmR+bR=40%+60%=1
②保本量X0 =40000/(10-6)=10000(件) 保本額y0=10×10000=100000
③(1) 安全邊際指標的計算如下:
安全邊際量(MS量)=x1 -x0 =12 500-10 000 =2 500(件)
安全邊際額(MS額)=y1-y0=125000-100000 =25 000(萬元)
安全邊際率(MSR)=2500/12500×100%=20%
(2)保本作業率(dR)=10000/12500×100%=80%
④安全邊際率+保本作業率=20%+80%=1
⑤因為安全邊際率為20%,所以可以斷定該企業恰好處于值得注意與比較安全的臨界點。
3.某公司計劃對某項目投資,現有3種方案可供選擇,方案A是于第一年年初一次性投資760萬元,方案B是于第四年年末一次性投資940萬元,方案C是從第一年開始的連續四年內,每年年初投資200萬元。假定該項目第五年末開始完工投產,且投產后三種方案均不必增加任何投資。若年利率為5%,計算分析哪種投資方案較為劃算。 i=5%
(P/F,i,3) | (P/F,i,4) | (P/A,i,4) | (F/P,i,4) | (F/A,i,4) |
0.8638 | 0.8227 | 3.5460 | 1.2155 | 4.3101 |
(P/A,i,3) | (P/F,i,5) | (P/A,i,5) | (F/P,i,5) | (F/A,i,5) |
2.7232 | 0.7835 | 4.3295 | 1.2763 | 5.5256 |
解:該題要求比三種方案的投資額大小,可將三種方法的投資額置于同一時點
作比較,如可將B、C兩方案折現為第一年初的現值,也可將A、C兩方案的投資額
折算成第四年末的終值,然后將三種方案逐一對比。
方法一:
A方案:Pa=760萬元
B方案:Pb=F(P/F,5%,4)=9400000X0.8227=7733380(元)
C方案:從第一年開始連續四年每年年初投資…,屬即付年金,用即付年金現值
公式求解。 Pc=A[(P/A,5%,4-1)+1]=2000008(2.7232+1)=7446400(元)
可見,Pb>Pa>Pc,故方案C較劃算。
方法二:
方案A:Fa=P(F/P,5%,4)=76000000Xl.2155=9237800(元)
方案B Fb=940萬元
方案C:從第一年考試的連續四年每年年初投資,屬即付年金,用即付年金終
值公式求解。 Fc=A[(F/A,5%,4+1)—1]=2000000X(5.5256-1)=9051200(元)
可見,Fb>Fa>Fc,故方案C較劃算。
4.某企業過去5年的產銷數量和資金需要量的歷史資料如下表,該企業2004年預計產銷量9.5萬件,2005年預計產銷量10萬件。
年度 | 產銷量X萬件 | 資金占用Y萬元 | XY | X2 |
1999 | 8 | 650 | 5200 | 64 |
2000 | 7.5 | 640 | 4800 | 56.25 |
2001 | 7 | 630 | 4410 | 49 |
2002 | 8.5 | 680 | 5780 | 72.25 |
2003 | 9 | 700 | 6300 | 81 |
合計 | 40 | 3300 | 26490 | 322.5 |
(1)用高低點法預計2004年的資金需要總量和2005年需增加的資金。
(2)用回歸直線法預計2004年的資金需要總量和2005年需增加的資金。
(3)說明兩種方法計算出現差異的原因。
解:(1)用高低點法預計2004年的資金需要總量和2005年需增加的資金.
B=(700—630)/(9-7)=35(元/件)
A=700-35x9=385(萬元)
Y=3850000+35X
2004年的資金需要總量=3850000+35x95000=7175000(元)
2005年需增加的資金=35x(100000-95000)=175000(元)
(2)用回歸直線法預計2004年的資金需要總量和2005年需增加的資金.
解聯立方程:3300=5a+40b
26490=40a+322.5b
解得:b=36(元/件) a=372(萬元)
y=3720000+36x
2004年的資金需要總量=3720000+36x95000=7140000(元)
2005年需增加的資金=36x(100000-95000)=180000(元)
(3)由于高低點法只考慮了兩點資料,代表性差,而回歸直線法考慮了全部的各點資料,精確性相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