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學設計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學設計
二、學生情況
這是學生進入初中學習的第一篇議論文。從知識水平上看,初一學生對議論文的文體知識知道得很少,不可能從理性的角度來閱讀這篇閃爍著辯證法光輝的創造宣言;從年齡特點上看,他們的有意注意維持的時間較短,興趣的指向對他們的學習效果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三、教學設想及教學目標
針對學生情況,我的教學設想是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對創造的興趣,引導學生自己研讀課文,探究創造的內涵和要素,學習論證方法,通過有趣的活動,讓他們嘗試創造,培養創造意識和創造力。我的預設目標是讓學生理解“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思維方式與創造性思想、創造力的關系,樹立創造的信心;在活動中讓他們體會創造的快樂,激發他們創造的欲望;并且初步了解議論文要圍繞一個話題提出觀點,并加以證明的特征。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我來給同學們講個故事,法國科學家法布爾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試驗。這種毛毛蟲有一種特性,就是總是盲目地跟著前面的毛毛蟲走。法布爾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圍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最愛吃的松針。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一圈一圈地走。毛毛蟲們不停地團團轉了七天七夜,最終因為饑餓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師:從這個故事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生答:毛毛蟲愚蠢。毛毛蟲沒有尋找新路的精神。)(一石激起千尺浪。故事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師:在這么多毛毛蟲中,其實只要有一只敢于去尋找第二種答案,它們就會求得生存。動物如此,我們人呢?(生答:也要勇于去尋找第二種答案,不能盲從。)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師:無論對人類,還是對動物,創造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你知道哪些創造發明家,又了解哪些發明創造的故事呢?(學生踴躍回答。)(從學生的積極態度中,可以看出他們愿意展示自己的知識積累。)
師:那你認為什么是創造呢?(學生沉思,片刻后陸續舉手。答案不一。)
師:創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觀念,做出新的成績或東西。創造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這么說,沒有創造,就沒有人類的誕生,就沒有社會的發展,就沒有科技的進步,更談不上生活水平的提高了。創造對于我們來說是如此的重要,那課文的題目“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與創造有什么關系呢?好,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同時找一找自己不懂的地方。
(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勾畫)教師巡回指導。
師:同學們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我們一起討論討論。
(學生相互質疑問難,相互解疑答難。學生問題有許多很有價值,例如,一生問:課文中說“從古代史到現代技術。從數學到插花,不精通各種知識就一事無成”,那“數學和插花”有什么關系?在我的啟發下,學生陸續說出插花與幾何圖形的關系,與數字的關系等等。在討論中,學生不但意識到了插花與數學的關系,而且認識到它與文學、藝術等都有關系,因而感受到了各門知識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在質疑的情境中,學生思維得到開發,問題意識得以培養。)
(三)理清文章內容
師:課文的題目與創造有什么關系?
( 生答:“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種思維方式是創造的前提。)(師板書:前提)(這一問題引起了學生對課文的注意。)
師:如何尋求第二種答案或解決問題的路徑呢?(生答:尋求第二種答案有賴于創造性思維。)(師板書:創造性思維)
師:創造性的思維由哪些要素構成的呢?請一個同學朗讀第5、6自然段。(生答:創造性的思維有三個要素:知識的積累、活用知識、還有持之以恒的態度。)(師板書:積累知識 活用知識 持之以恒)
師:在三個要素里,作者認為哪一個最關鍵?(生答:作者認為發揮創造力的真正關鍵,是如何運用知識。)
師:作者是怎樣證明自己的這一觀點的?(生答:舉了兩個例子。還引用了別人的話。)
(生概括例子)
師:這兩個例子是怎樣證明作者觀點的?(生答:通過兩個人的創造發明過程,說明了要創造就必須先有創造意識,而且必須有知識,特別是還要會活用知識。)
師:舉事例來論證有什么好處?(生答:更有說服力。)
師:那引用了別人的話有什么作用呢?(生答:也是為了增強說服力。)
師: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是議論文常用的方法。大家看看,文中哪里還運用了這兩種方法?證明了什么?(生答:列舉了貝多芬、愛因斯坦和莎士比亞的例子。證明了他們的靈感的產生,往往是從留意細小想法開始。)
師:像這樣運用一些論證方法,證明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的文章,就是議論文。大家看看,議論文有什么特點呢?(生答:有自己的觀點。運用方法論證。)
師:文章用一個有趣的選擇題引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論題,然后圍繞這一論題,分析了構成創造性思維的要素,論證了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那同學們有沒有創造力呢?(生答:有。)
(四)體驗創造的過程
師:我們來作個測試。這里有兩個三角形、兩個圓形和兩條直線,看哪位同學能用這些圖形組合出即新穎又有創意圖案來。
示例:
(五)探究擁有創造力的原因
師:課文用事例,我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人人都有創造力。但有的人卻成為科學家,很多人一生都沒有創造過什么,這是什么原因呢?請大家與你同學討論一下。
(生答:有自信才能擁有創造力。)(生答:心理學專家小組調查得出結論:“富有創造力的人,認為自己具有創造力;缺乏創造力的人,不認為自己具有創造力。”)(生答:要成為發明家還需要勇氣。)
師:只要我們擁有自信,豐富我們的積累,并持之以恒地探究下去,我們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讓我們齊讀第13段。
師: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傾聽了科學家矢志追求的心律和足音,品味了那石破天驚的創新宣言,也碰撞出了我們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在這節課即將結束的時候,我把***同志說過一段話送給同學們,和大家共勉。***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語重心長地告誡我們: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同學們,我們處在一個激情似火的時代,我們身在一個日新月異的國度,時代呼喚我們的創新意識,祖國需要我們的創新精神。我真誠祝愿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更要學會創造,早日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六)布置作業 想象創新(任選一題)
1、請你根據對“生活”的理解,以“生活”為話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2、以《“○”的斷想》為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想像作文。
要求:仔細觀察,拓展思維,大膽想象,合理構思;條理清晰,語言流暢。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創造表現出了濃厚興趣。而他們的創造成果,更是令我驚嘆。畫圖活動中,學生提出的方案就有近80種。由此我認識到,學生缺乏的不是創造的能力,而是展示的機會、有效的指導和積極的鼓勵。《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給了孩子們一把金鑰匙,幫他們打開了創造之門。
同時我發現,在學習這篇相對來說較為枯燥的議論文時,學生同樣表現出了積極的態度。學生對于自學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發現的問題,能夠有意識地去探究,去思考,從而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深入開展。由此我認識到,把學生引入一個問題情境,同樣可以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所以選擇課堂的切入點,抓住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興奮點尤為重要。
回想這一課的教學實踐,我有以下體會:
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關注學生興趣指向,創設積極探究的學習氛圍,是課堂教學深入開展的關鍵。
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定教,是現代教學思想的重要體現。
在《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教學中,我和學生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相互交流,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間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從學生積極探究的實踐中,我也感受到了他們自主學習探究獲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為引導者的自豪和快樂。我相信,只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貫徹新的教育理念,勇于創新,不斷探索,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更一定能為學生開啟一扇創造之門,一扇成功之門。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說課稿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四單元第一課,屬于“關注科學”單元。這個單元以求知和讀書為主題,有三課四篇文章都是闡述求知欲讀書問題的,學生可以從中獲得不少教益。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實業家羅迦·費·因格。文章聚焦創造性思維,談如何培養創造性人才的問題。文章先用四個圖形引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然后層層推進,提出“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創造性思維必備的要素;最后得出結論: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富有創造性的人。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我所授課的班級,學生基礎較好,知識面較寬,但思維不夠活躍,而議論文學習又比較枯燥,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的,我在教授本課時,采取了靈活多變的教法,化枯燥為生動,化呆板為靈動,還課堂以活力,盡量使議論文教學多一些生機,為學生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積極嘗試培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幫助他們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并投入自己的情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小組合作,互相支持配合,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并在教學中創設研究情景,鼓勵他們動手動腦,嘗試獨立創作,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清本文寫作思路。
2、學習運用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
3、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意識和態度。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本文逐層展開論述的論證思路以及運用事實和道理論證的寫法。 難點:把握文章的中心論題,明確中心論點。
五、教學方法
1.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加強學生直觀感受,提升學習興趣。
2.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知識。
六、教學步驟
流程;導入→讀標→檢測字詞、議論文知識點→品讀課文、談感受→理思路、列提綱→問題探究→聚焦論證方法→創造性實踐→歸納小結
一、導入
著名的AC米蘭俱樂部總經理加利亞尼曾說:“如果你有兩個思想一致的人,就解雇一個。”為什么呢?“你要一個復制品干什么?”思想一致在一定意義上意味著一個人是另一個人的“副本”,于創新不利。而創新是一個球隊、一個企業、一個民族得以立足不敗的保證。那怎么才能走一條創新的道理呢?好,我們帶著疑問一同來學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二、讀學習目標
三、檢測字詞、議論文知識點
1.給下列加橫線的字注音
汲取(jí) 根深蒂固(dì) 鍥而不舍(qiè)
孜孜不倦(zī) 不言而喻(yù) 持之以恒(héng)
2.議論文知識點檢測
(1)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2)論據分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3)論證方法分為: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四、品讀課文,談感受
文中 句子,我的理解是
五、理思路,列提綱
討論明確中心論點:
六、問題探究
1.事物的正確答案為什么不止一個?
2.創造性思維必須具備哪些要素? 3.區分一個人是否有創造力,關鍵看什么?
4.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
七、聚焦論證方法 1.文中講到約翰.古登貝爾克、羅蘭.不歇內爾的故事,是( )論據,運用了( )論證方法,作用:. .
2.做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關鍵是:要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不滿足于一個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運用所得的知識;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并鍥而不舍地把它發展下去。
這是( )論據,請選擇一則格言或名言作為論據,寫一段文字來論證上述語段中的觀點,然后小組交流。
(提供名言)
(1)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繆爾.約翰遜)
(2)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發朗士)
(3)人的知識愈廣,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爾基 )
(4)人的天職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 )
(5)細節在于觀察,成功在于積累。(愛默生)
(6)觀察與經驗和諧地應用到生活上就是創造。 。(岡察洛夫)
(7)只要持之以恒,知識豐富了,終能發現其奧秘。(楊振寧)
3.僅僅講道理,不足以使人信服,人們常說;“事實勝于雄辯”,你能舉例子論證上述觀點嗎?
(1)李賀,外出時總是在驢背上置一錦囊,隨時裝下自己記在紙片上的只言片語,最終成就許多著名詩篇。
(2)牛頓,留意了“果子為什么會落地”的結果,創立“萬有引力”學說。
(3)阿基米德,洗澡時發現浮力定律
(4)阿切爾,看見一個人用別針在每枚郵票的連接處刺上小孔,設計出有孔的郵票。
(5)伏打,借助于生物學家伽伐尼“生物電”的設想,發明了伏打電池。
(6)瓦特由水壺里的水開了,頂著壺蓋的小想法開始研究,最終改良了蒸汽機。
(7)居里夫人——發現鐳這種發射性元素
(8)袁隆平——培育出高產優質的雜交水稻。
八、拓展練習——創造性實踐
關于小雞過馬路的話題
唐僧說:“打雷啦,下雨啦,小雞快過馬路啊!”
錢鐘書:馬路這邊的雞想跑過去,馬路那邊的雞想走過來
歐陽修:小雞之意不在路,在乎山水之間也。
達爾文:雞從森林來到人家再發展到馬路,這是優勝劣汰的進化法則。
愛因斯坦:小雞的成功=勇敢的穿越+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
拿破侖:不想過馬路的雞不是好雞。
阿基米德:只要給我一條馬路,我就能讓小雞走過去。
請選擇其中兩個,根據各自老師的特點,也創造性的寫出一句。
物理老師: 體育老師: 數學老師: 語文老師: 英語老師: 參考:
1.一個質量為0.3千克的小雞在馬路上跑過,請說說它的受力狀況是怎樣的?——物理
2.這節課的訓練重點是:組織小雞掌握50米快速穿越馬路跑技術。——體育
3.有兩只小雞過馬路,兩雞同時相對而行,分別以每秒10厘米和15厘米的速度過長50米的馬路,請問兩雞何時相遇?——數學
4.請同學們分析一下,小雞過馬路事件揭露了一個怎樣的社會現實,表達了飼養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語文
5.Do you know?小雞過馬路肯定是現在進行時,而不是將
來時.——英語
九、教師寄語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全民族創造性思維的自由發揮將決定著國家未來的繁榮昌盛。愿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勇于創新,敢于創新,在創新中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成為一名真正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之才!
看了“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