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詩詞賞析考題分析卷
中考古詩詞賞析考題知識點1:
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從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評析]:曹操的詩詞大都氣魄雄大、情調悲壯。該詩亦如此。寫海景有遠有近,虛實相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博大的胸懷。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賞析]:
(1)詩中統領全篇的一個字是:觀;從寫景的虛實上看,這首詩前八句寫實景,后四句寫虛景。
(2)②寫大海無風時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寫大風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3)③最能表現作者博大胸襟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4)詩中描寫實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島聳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5)、詩中抒寫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6)、本詩的感情基調是:蒼涼慷慨
(7)、從本詩所寫之景可以看出詩人怎樣的胸懷?博大
中考古詩詞賞析考題知識點2:
次北固山下·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評析]:“次”指旅船停泊。頸聯:字面意思是"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詩人重在寫景,但景中卻蘊含了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對比殘夜,江春對比舊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舊事物之中,并將取代舊事物,"日(旭日東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賞析]:(1)首聯對偶,寫“客路”、“行舟”,字里行間已有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之感,與尾聯之“鄉書”、“歸雁”遙相呼應。
(2)頸聯表明詩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詩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陽來得早,好像春天也來得早。“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歷來膾灸人口。
(3)尾聯與首聯呼應,表達了詩人觸景生情,懷有無法抑制的思鄉之情。
(4)正 、懸 點示出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孤舟揚帆,緩行江上。
(5)作者從煉意著眼,用“生”“入”字,使之擬人化,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蘊含哲理。
中考古詩詞賞析考題知識點3: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評析]:妙處: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鶯、新燕、亂花、淺草)描寫西湖早春景色。“漸”字寫出了詩人是騎在馬上邊走邊看漸入佳境的。
[賞析]:
(1)“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兩句詩把春的情態描摹得嫵媚動人,生機勃勃,試品一品其妙處。例:這兩句詩作者抓住了“亂花”、“淺草”寫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嫵媚動人;又以“淺欲”、“才能”描繪了春的發展變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機。
(2)一個“爭”字,妙在形象地寫出了黃鶯爭著擠上向陽之樹的情景,準確地描繪出了初春的獨有風貌;;一個“啄”字,美在寫出燕啄泥銜草,營造新巢的情景,準確傳達出春的消息的同時,也傳達出人們乍見新燕的愉悅之情。
中考古詩詞賞析考題知識點4:
西江月·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評析]:詞描寫的是一幅農村夏夜圖。首聯:采用了互文修辭,指明亮的月光,驚動了喜鵲和蟬兒,使它們鳴叫起來了。頷聯:稻花香里說豐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聲,青蛙叫的似乎就是"豐年,豐年",詞人自己陶醉在豐收在望的歡樂之中,于是覺得青蛙似乎也在為豐年而歡唱了。也表現了對農村的熱愛。尾聯:正常語序為:“路轉溪頭忽見社林邊舊時茅店。”
[賞析]:
(1)詞人描繪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圖,充滿了清幽恬靜的鄉土氣息,抒發了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
(2)“稻花香里說豐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聲,這種側面烘托極為動人。這首詞既寫了景,也寫了人,用側面烘托、動靜相映的手法,寫得生動活潑,給人以豐富的美的享受。
(3)上闕中的驚鵲、鳴蟬、蛙聲以動寫靜,突出了月夜鄉村的溫馨;下闕中能表現恬靜氣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4)整首詞采用白描手法,如實地描寫詞人的所聞所感,清新活潑,表現了作者熱愛農村生活的情感。
中考古詩詞賞析考題知識點5:
天凈沙 秋思
劉禹錫 馬致遠
自古逢秋悲寂寥, 枯藤老樹昏鴉,
我言秋日勝春朝。 小橋流水人家,
晴空一鶴排云上, 古道西風瘦馬。
便引詩情到碧霄。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評析]:“秋思”“秋天的愁思”之意。開頭四句寫景極力渲染冷清凄涼的氣氛,為下文作鋪墊,景中帶有“悲秋”色彩。以“斷腸人在天涯”點題,表明游子思鄉之情。
[賞析]:(1)《秋詞》中"排云上"的鶴矯健凌厲、奮發有為,這一形象沖破了秋天的蕭殺之氣;《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等形象,則寫盡了秋天的蕭殺之氣。
(2)用具有特點的景物寫秋,描繪了一幅絕妙的秋景圖。景與情結合,表現了天涯游子的悲涼感情。點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斷腸人在天涯
(3)前三句在寫景抒情上的突出特點是用九個細節(景物)構成一幅畫面,極力渲染悲涼氣氛,表現天涯游子的惆悵之情。
中考古詩詞賞析考題知識點6: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評析]:比較“夫”字的含義“岱宗夫如何”(無義)“夫戰,勇氣也”(句首發語詞)該詩描寫了泰山的高大壯美。頷聯:用夸張手法突出形容泰山的高,因太高,以至于陽光不能同時照到它的兩面,形成一面如同清晨,一面如同傍晚的奇觀。尾聯:詩的字面意思是(某一天)"我"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視群山,群山就顯得渺小了。表現了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這也是想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必備心理條件,所以該詩影響深遠,至今還被人們廣泛引用以勉勵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艱難險阻,奮力登上“絕頂”,才能享受“一覽眾山小”的勝利的喜悅。
[賞析]:(1)齊魯青未了一句寫出了初望泰山時興奮、驚嘆仰慕之情;一個“割”字,煉得極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詩人的雄心和氣概的一個名句是: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中考古詩詞賞析考題知識點7: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評析]:“感時”和“恨別”是詩的核心內容。第一句,寫國都淪陷,國家殘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還在,就有希望!后四句,時局動亂國事危急造成骨肉分離,烽火不息致使家書斷絕,這些都使詩人憂心如焚,而又無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撓頭皮度日如年,以至頭發變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難以勝簪了。也隱含一種厭倦戰爭,思念親人之情。
[賞析](1)全詩從結構看,首聯總寫 望中所見 ,頷聯分寫,通過 花和鳥 兩種事物寫春天。頸聯通過一封家書表達了詩人對家人的懸想,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
(2)詩中用擬人手法寫出詩人睹物傷情的句子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用一個細節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采用擬人寫法,意思是由于戰亂,都城破敗,仿佛花也因感嘆時事而落淚,鳥也因人世間的離別而驚心。
10.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唯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賞析]:(1)“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中“獨”字的作用主要是:暗示老婦已被抓走。
詩題《石壕吏》,但對起決定作用的小吏卻是略寫,詳寫的是老婦人,這是為什么?用老婦人的直接控訴,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戰爭政策給勞動人民帶來的災難,更形象地表達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表現差吏的橫征暴斂和老婦的悲傷痛苦,對比鮮明的二個字是怒、苦
(3)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抨擊石壕吏的兇暴及冷酷,表達詩人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苦難的深切同情
看了“中考古詩詞賞析考題分析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