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古詩詞鑒賞(二)
語文古詩詞鑒賞知識點1: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白發征夫淚。
1.本詞上闋描寫邊塞荒涼的秋景,下闋抒情。全詞寫景和抒情完美結合,表現出一種蒼涼悲壯的藝術風格。
2.下面對本詞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
A.上闋圍繞“異”字著筆,調動視覺和聽覺,顯示了邊地生活的艱苦和軍事態勢的嚴峻。
B.“衡陽雁去無留意”意思是:衡陽的大雁毫不留戀地紛紛飛離了。烘托出悲涼的氣氛。
C.“燕然未勒歸無計”用了漢代大竇憲大破匈奴后刻石記功而返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功業未成的苦悶。
D.整首詞以“人不寐,白發征夫淚”作結,愛國激情與思鄉之苦交融,構成了整首詞矛盾、復雜、厚重的情緒。
3.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邊境軍旅生活的詞。上闕描繪荒涼的秋景,以顯示邊地生活的艱苦和軍事態勢的嚴重。下闕是作者自抒懷抱,慨嘆功業未立和思念家鄉的復雜心情,真實感人。
4.“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寫出了塞外怎樣的景致?
答:此二句寫出了邊塞秋季的景致:重巒疊峰里,殘陽夕照,緊閉城門,戍邊關城被籠罩在沉沉的春靄之中,渲染了邊地蕭條肅殺,荒漠寂寥。
5.聯系全詩說說你對“人不寐,白發征夫淚”的理解。
詩因情寫景,以景襯情,思鄉與憂國交織在一起,使思家鄉愁讓位與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士卒保衛國家的使命感更為突出。
語文古詩詞鑒賞知識點2:
柳枝詞 (宋)鄭文寶
亭亭畫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
1.詩無形的愁思具體化,并表現出愁思很多的一個字是載;作者埋怨船“不管煙波與風雨”都要出發,“煙波與風雨”既指自然的現象,也指社會的險惡,人生的困難、坎坷等。
淮上與友人別
鄭 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2.下列說法有誤的是 D 。
①這首詩歌的第一句交代了與友人分別的時間和地點。
②那依依裊裊的柳絲,蒙蒙渺渺的楊花喚起了詩人一層層浪跡天涯、不堪羈旅的愁思。
③“愁殺”二字,將友人間依依惜別的思緒刻畫到了極致。
④從“君向瀟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這是一首送別詩。
3.詩歌的第三句,寫“風笛”和“晚亭”有何作用?
答:“風笛”與“離亭”具有特殊的意蘊(或“是象征別離的意象”),能烘托詩人別離的愁情。
語文古詩詞鑒賞知識點3:
卜算子 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①邊,寂寞開無主②,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③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注釋】①[斷橋]殘破的橋。②[無主]無人過問。③[更著]又遭受。著,同“著”,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憑。⑤[零落]凋謝。
【背景資料】陸游,字務觀,號放翁,一生志在恢復中原,但卻受人排擠,晚年隱居山陰,始終保持昂揚的愛國熱情,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詩人,此詞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縮影。
1、詞的上闋通過驛站、斷橋、黃昏、風雨等意象,營造了落寞凄清的意境。下闋則寫出了梅花的高潔、堅貞(不慕名利、傲立風雪)品質。
2、“已是黃昏獨自愁”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塵”中的“碾”字有何表達效果?
擬人;“碾”原指將東西壓碎、壓平,在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與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現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承受的壓力之大,描繪出梅花悲慘至極的圖景。
語文古詩詞鑒賞知識點4: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1.本詩的頸聯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請從煉字的角度對這兩句詩進行賞析。
示例一:“直”“圓”兩字精煉傳神,線條簡約,描繪的景物不多,但畫面開闊、意境雄渾。
示例二:詩中的“直”字與“圓”字,都用得逼真傳神,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
示例三:把孤煙放在廣闊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邊塞蒼涼之美,“孤”字烘托了詩人被排擠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語文古詩詞鑒賞知識點5: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1.詩的尾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意思是說,看著人家垂釣,自己只能白白地產生羨魚之情了。這里隱喻自己想做官而沒有途徑,言外之意是希望張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2.“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二句,筆力千鈞,備受后人贊賞。請作簡要賞析。
云夢大澤水氣蒸騰,洞庭湖的波濤搖撼著岳陽城,運用對偶,表現了洞庭湖的壯觀景象和雄偉氣勢。
看了“中考語文古詩詞鑒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