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假期試題
初三語文假期試題
(1)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天凈沙·秋思》)(1分)
(2)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經·蒹葭》)(1分)
(3)□□□□□□□,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歐陽修《醉翁亭記》)(2分)
(4)李白《行路難》中表現積極進取精神的兩句詩是:□□□□□□□,□□□□□□□。(2分)
(5)把王維《使至塞上》默寫完整。(4分)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
□□□□□,□□□□□。
2.下列一段話中畫線部分有語病,請在原文上改正。(4分)
旅游衛視5月4日播出的一期節目遭到眾多動物保護者的抗議。在這期節目中,①一只貓當作實驗品從四樓拋下,以證實貓從高處摔下是否仍安然無恙。據相關資料顯示,②即使貓在下墜過程中能迅速調整體位,變為四足向下著地,但這只能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③仍不能完全避免不骨折和內臟破裂。動物保護者對這種虐待動物的節目表示憤怒。今天,旅游衛視節目中心負責人表示,④今后將不再播出動物活體實驗的節目,并向觀眾表示致歉。
二、文言文閱讀(10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第3至6題。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①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②挑撥離間
B.①遂逐齊師 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C.①望其旗靡 ②所向披靡
D.①忠之屬也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4分)
(1)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故克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
5.用原文語句回答下面問題。(2分)
曹劌阻止魯莊公追擊的原因是□□□□。(限四個字)
6.曹劌的“遠謀”體現在哪里?用自己的話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簡要說說。(2分)
答:(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
(2)軍事方面:_______________
三、現代文閱讀(42分)
閱讀下面文段,回答第7至20題。
(一)(12分)
①眾所周知,大自然的花香是借助空氣這個介質傳遞給人的嗅覺,困而空氣的物理屬性(例如“溫度”)對花香的傳播肯定有一定的影響。反過來說,利用花香的傳播情況,也可預測某些氣象要素。
②園林工作者多有這樣的體驗:當氣溫較高時,隨處都可聞到花香,而且香氣較濃;而當氣溫較低時,則只能在花的附近才能聞到花香,香氣也比較淡。花香的濃淡,真的與氣溫有關嗎?
③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弄清“花香”是怎么回事。原來,在大多數花卉的花瓣里,有一種油細胞,能不斷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這種芳香油易揮發,擴散到空氣中的芳香油分子,刺激人的嗅覺器官產生芳香的感覺,這就是花香。所謂的香氣濃淡,不過是進入人鼻孔中芳香油分子的多少罷了。實驗證明,當其他環境因素(如風力、濕度、空氣懸浮物)完全相同時,芳香油分子的擴散快慢主要受氣溫影響。氣溫越高,分子無規則運動的速度越快,擴散也就越快。當然,擴散快慢還與花卉本身(即花卉品種)的芳香油分子密度有關。
④在低溫無風的天氣里,分子無規則運動的速度變小,由花朵擴散出的芳香油分子大都聚集在花朵的周圍,遠離花朵處,芳香油分子的密度較小,幾乎聞不到什么香氣;只有靠近花朵,才能聞到花香。而在陽光艷麗、大氣溫暖甚至炎熱之時,一方面,較高的氣溫加快了芳香油分子的無規則運動,使其擴散加快;另一方面,花卉附近地面受熱輻射后,近地層空氣很快增溫,熱空氣上升,冷空氣又來補充,循環氣流不斷將花卉附近的芳香油分子帶走,使得附近的芳香油密度減小,這就進一步加快了花卉對芳香油的分泌揮發,花的香氣更濃,擴散得也更遠,產生出花香濃郁、香氣襲人的感覺。
⑤正是因為氣溫對花香擴散有較大的影響,所以古人常常用花香的濃淡來判斷氣溫的高低。南宋詩人陸游在《村居書喜》中有兩句詩:“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現在看來,也頗有些科學依據。
(選自《知識就是力量》2004年第7期,有刪改)
7.用一句話概括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
8.有人對本文提出質疑:如果氣溫越高,花香越濃,那么為什么早晚氣溫比中午低,我們反而覺得花香更濃些呢?請用第③段提供的知識來解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從下面句子中找出兩個最能體現說明語言準確性的詞語。(2分)
在大多數花卉的花瓣里,有一種油細胞,能不斷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
答:(1)_______(2)_______
10.根據第④段內容解釋陸游詩句“花氣襲人知驟暖”的科學道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12分)
讀書的“坎兒”
①有大學生問2003年被評為中科院院士的一位青年科學家:年輕人怎樣才能成功?科學家回答了簡單的四個字:請多讀書。不只是這位科學家,幾乎所有在事業上取得大成就的人,都喜歡“號召”別人讀書。書籍是人類社會實踐經驗和生命智慧的總結,對我們認識世界和自身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如果我們把人的生命比作嬌艷欲滴的玫瑰,書籍則是必不可少的氧氣和陽光;如果我們把人的生命比作奔騰不息的河流,書籍就是堅固的河床。
②從一般意義上講,讀書是最沒有門檻的。大學教授可以讀,建筑工地的民工同樣可以讀;綠草連天的春日能讀,白雪皚皚的冬日也能讀;人來人往的圖書館適合讀,一人獨居的臥室一樣適合讀……因為讀書沒有太多的門檻,它才能作為一種全民的“健心運動”加以推廣。
③不過,讀書的無門檻是相對于書海里的普通游泳者而言的,一個人想要做一個有品位的讀書人,還真得跨越幾個心靈的坎兒。
④第一,你必須是澄靜的。人很難沒有欲望,當年,乾隆下江南,看到大運河上熙熙攘攘,問身邊一和尚:大運河有多少條船?和尚答:兩條,一條為名,一條為利。乾隆非常欣賞和尚的機敏,當即大加賞賜。其實,這和尚并非特別聰明,他只是深諳世道人心的奧秘而已。然而,一個人下決心當讀書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欲望多的人會不自覺地把書籍分成“有用”、“無用”兩種:“有用”的,他廢寢忘食地閱讀;“無用”的,他視若敝履。而事實上,所謂“有用”的書,往往是作用于一時的職業的,只能讓我們獲得物質財富;而“無用”的,則側重于培育人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感,可以使我們獲得心靈高度。
⑤第二,你應該學會堅持。人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認識只能一步步走近真理,而不可能完全抵達真理,這就決定了書籍的正確性永遠是有限的。正因為有限,我們就得不斷地跟蹤事物的新進展,掌握知識的新動態,讓自己的生命與面對的生活一起前進。讀書沒有恒心,一個人的思想必然陳舊、淺薄,我們創造物質、精神財富的能力就會變得虛弱不堪。
⑥第三,我們一定要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書籍并不是真理的代名詞,真理可以利用它,謬誤和謊言同樣可以利用它。一個人要對市面上良莠不齊的書籍作出選擇,靠別人把關是沒有太多作用的。別人的精力再旺盛,也不能看盡天下的書。何況,同樣一本書,不同的人有著完全不同的評價,別人認為不好的,你也許覺得好;別人以為精美絕倫的,你或許感覺一塌糊涂。對書的考察,最可靠的評判官是你的心靈——非同尋常的對知識的敏感,超乎群倫的觀人察事的眼光以及對人文精神的深刻把握。
(選自《中華讀書報》2005年4月20日,有改動)
11.“讀書的‘坎兒’”在文中具體指哪些?(3分)
答:_______________
12.為什么說“讀書是最沒有門檻的”?根據第②段內容用自己的話回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
13.第④段引用乾隆與和尚的對話用意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
14.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種說法與第⑤段的哪個句子意思相近?(3分)
答:_______________
(三)(18分)
一窠①八哥的謎
牛漢
小時候,我不會養鳥,卻有探險和獵取神秘事物的野性。有一年的麥收季節,聽說城墻上出現了一窠八哥,我在城墻下繞來繞去尋找。果然,聽到了一絲兒很_A_(zhì nèn)而清脆的聲音,似出殼不久的雛雞的叫聲。順著細微的聲音找去,終于望見了在高高城墻上的一孔洞穴里,四五張鮮紅的小嘴正張著,像一束喇叭花懸掛在崖畔上,好看極了。我當下就想把它們掏下來。但壁立的城墻太高太陡,無法攀登。八哥的窠在城墻的上方,用梯子夠不著,從城墻上用繩子縋下來②一定可以掏著,但我不敢。我只能立在城墻跟前,仰起頭望著那一窠神秘的八哥。
記得父親曾對我說過,縣城墻最早是隋朝時筑的土城,明朝時包的青磚。墻面上已經有一些磚朽爛成窟窿,我異想天開,想攀登上去掏這窠八哥。
全村的孩子中,我最會爬墻上樹,我相信自己會手扣著腳登著那些孔洞往上攀登,總有一天能把這窠八哥掏到手。
我天天練攀登,苦練了一二十天,一天比一天攀登得高。小八哥的爹媽從天空嗖的一聲回到窠里喂食,翅膀又黑又亮,在我眼前一閃而過,隨后從窠里伸出頭,朝下望著我,吱吱地叫,我知道它們在咒罵我。有幾次,頭發上落了雨點似的鳥糞,還有臟土。我心里明白,這是大八哥在對我進行反抗。
小八哥抖動著茸茸的羽毛,我聞到了奇異的鳥的氣味,再往上攀登三五尺,就能夠著八哥了。
一天清早,我來到城墻下,感到有點異樣——沒有聽到小八哥的聲息。前幾天,我已聽出小八哥的聲音變得洪亮了起來,不再是嗷嗷待哺,而是牙牙學語,已經很像在歌唱。八哥的歌,一定不同于鴿子那種柔媚而混濁的聲音,更不是麻雀_B_(cū cāo)的吵叫,也不同于村里八音會上的任何一種樂器聲。
整個城墻顯得鐵青鐵青,千瘡百孔,像死了一樣。我頓然明白,八哥一家已經飛走了,已經移居到不可知的遠方。
叫賣黃酒的小栽根告訴我,天亮前后,他看見有一朵黑亮的云彩,向滹沱河那個方向飛走了,那一定就是八哥一家。我傷心地扒在城墻上哭了半天。我知道小八哥還沒長到該出飛的時候,它們如何在大鳥翅羽的扶托下逃到了遠方,真是一個猜不透的謎。我為它們擔憂。
我曾在村子上空看見成千上萬只蜜蜂嗡嗡叫著,扶托著它們不會飛的蜂王,像金黃色的云朵從天空飛過,后來落在我家院子的老槐樹下,父親用涂了蜜的大笊籬③把抱成團兒的蜂小心地收了下來,于是我家有了一窠蜜蜂,養在西房的屋頂上。
我想連那么小的蜜蜂都能扶托著蜂王飛,那窠小八哥一定能夠讓自己的父母扶托著飛走。但是我不大相信它們能飛得很遠。我在村里村外到處尋找,沒有發現八哥的蹤影。它們究竟飛到什么地方?難道真的飛過了滹沱河,飛到了二十里以遠的北山上?是的,一定飛到了那個郁郁蔥蔥的鳥的世界。
我這一輩子不會忘記這窠小八哥。而且直到現在也不明白:它們在大難臨頭的時候,如何能神奇地飛到了遠方?
前幾天,有個詩人聽我講述這個故事,沉思了一會兒,對我說:“是小鳥自己飛的。在災難面前,翅膀一下子就會長大長硬。”
我有點相信這個解釋了。
真的,是小八哥自己飛走的。我怎么會想不到這一點?
(選自《向著太陽歌唱》,商務印書館2003年4月版,有刪改)
[注]①窠(kē):鳥獸昆蟲的窩。②縋(zhuì);用繩子拴住人或東西往下送。③笊籬(zhào lí):一種工具。
15.請根據拼音寫出文中空缺處應填入的詞語。(2分)
A.zhì nèn( ) B.cū cāo( )
16.“一窠八哥的謎”主要指什么?對此可能的謎底有哪兩個?(4分)
答:_______________
17.在本文中作者對八哥的感情有什么變化?(3分)
答:________________
18.第一段對小八哥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寫?簡要說說這些描寫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
19.結合全文,談談畫線句子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4分)
(1)整個城墻顯得鐵青鐵青,千瘡百孔,像死了一樣。
答:_______________
(2)是的,一定飛到了那個郁郁蔥蔥的鳥的世界。
答:_______________
20.結合你的成長經驗或閱讀積累,談談你從文中獲得的啟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分)
21.根據題目和要求作文。
題目:又一次_______
要求:(1)把題目補充完整。(2)自選文體。(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現真實姓名和學校名,否則扣分。
附加題(10分)
1.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1)至(3)題。(6分)
董行成
懷州河內縣董行成能策賊。有一人從河陽長店,盜行人驢一頭并皮袋。天欲曉,至懷州。行成至街中,見之,叱曰:“個賊住!即下驢來!”遂承伏。人問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驢行急而汗,非長行也;見人則引韁遠過,怯也;以此知之。捉送縣有頃驢主尋蹤至皆如其言。
(選自《太平廣記》)
(1)根據情節,請你給董行成起一個恰當的綽號:_______。(1分)
(2)請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董行成這次“策賊”的依據。(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畫線部分沒有標點符號。請用“|”線標示出需要加標點符號的位置。(2分)
捉送縣有頃驢主尋蹤至皆如其言
2.品詩寫詩。(4分)
品讀下面詩歌,你會得到很多啟發。請你從下面題目中任選一題,也來創作一首小詩。
供選題目:微風 驚雷 浪花 落英
細雨 題目_______
朱自清
東風里,
掠過我臉邊,
星呀星的細雨,
是春天的絨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