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級語文下冊期中考試試卷題
8年級語文下冊期中考試試卷題
A.頭暈目眩(xuàn) 啜泣(chuò) 吮吸(shěn)
B.采擷(xié) 倔強(jué ) 潸然(shān)
C.扼制(è) 不屑(xiè) 繁衍(yǎn)
D.枯萎(wěi) 棲息(qī) 擎天撼地(qíng)
2 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陡峭 竟賽 問心無愧
B.懊悔 蹂躪 堅持不懈
C.釀蜜 嫻熟 七竅生煙
D.僥幸 清澈 一塵不染
3 成語運用不恰當的一項( )
A.對那些專心欣賞好音樂的人們,一看見他們那一幅專注而感動的神情,我就肅然起敬。
B.每天晚上我走到這個地方,總是心驚肉跳,不曉得會遇到什么東西。
C.每次捧讀史鐵生的散文《秋天的懷念》,我都會被感動潸然淚下。
D.會操比賽開始了,同學們昂然挺立地走進比賽場地。
4 修辭判斷有誤的一項( )
A、他面孔黃里帶白,瘦得叫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比喻)
B、有了崇高的理想、豪邁的氣概和樂觀的態度,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呢?(反問)
C、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擬人)
D、火辣辣的太陽把人的手和脊背都要曬裂了。(夸張)
5 下列各句,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校門口對面又開了一家賣飲料和汽水的小店。
B.牧童牽著牛在吃草。
C.李明同學很勤奮,也很智慧,他的數學成績在班里遙遙領先。
D.一個人知識的多寡,成就的大小,關鍵在于勤的程度。
6 古詩詞搭配有誤的一項( )
A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唐朝——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B 《水調歌頭》——蘇軾——宋朝——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C 《過零丁洋》——文天祥——清朝——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飲酒》——陶淵明——晉朝——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閱讀下文,回答7~9小題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里有幾本書買,有時還值得去一轉,倘在上午,里面的幾間洋房里倒也還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7 讀下面的句子,說說對人物描寫正確的一項是( )
“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A 表達了作者對其他留學生油光可鑒的頭發的羨慕之情。
B 表達了留學生們愛干凈,注重外貌的良好習慣。
C 表現了作者對這種做法的贊賞之情。
D 表現了清國留學生們太注重于外貌的陋習,“標致”一詞突出了作者是藐視與留學生的丑態。
8 下面一句話中描寫人物用到的修辭( )
“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A 比喻
B 夸張
C 反語
D 設問
9 對選文的分析及理解( )
A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表達了作者對東京的不滿與藐視之情。
B “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表達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藐視,“標致”一詞更是突出了留學生的丑態。
C “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表達了作者對那些精通時事的人的敬佩,什么都懂得。
D 此段選文主要講述了作者在東京的生活經歷。
閱讀下文,回答10~12小題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10 解釋加點字有誤的一項( )
A 媵人持湯沃灌:熱水
B 略無慕艷意:羨慕
C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住在旅店
D 右備容臭,煜然若神人:臭味
二、古詩文填空:(10分)
(1)山氣日夕佳, 。
(2) ,化作春泥更護花。
(3)東風不與周郎便, 。
(4) ,都護鐵衣冷難著。
(5)人生自古誰無死? 。
(6) ,拔劍四顧心茫然。
(7)予觀夫巴陵勝狀,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氣象萬千。
(8)蟬則千轉不窮,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窺谷忘反。
三、課外文言文:(9分)
《楊胡朱梅云傳》
云上書求見,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頭以厲其余。”上問:“誰也?”對曰:“安昌侯張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御史將云下,云攀殿欄,欄折。云呼曰:“臣得下從龍逢、國神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將云去,于是左辛慶忌免冠,解印綬,叩頭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誅,其言非,固當容之。臣敢以死爭。”慶忌叩頭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當治欄,上曰:“勿易!因而輯之,以旌直臣。”
(1) 翻譯句子:(4分)
① 未知圣朝何如耳?
② 御史將云下,云攀殿欄,欄折。
(2) 解釋詞語:(2分)
①廷辱師傅( ) ②勿易( )
③然后得已( ) ③固當容之( )
(3) 歸納段意:(3分)
四、課外現代文:(12分)
紡車記憶
在《辭海》的深處有它的芳名和生平,還有附圖,說明它的結構、部件名稱及功能。我從它的身邊剛一轉身,它已被潮水卷走,只在文化的深海里,占據著一個小小的、化石的位置。
然而在深遠的天空下,古中國世世代代的生活,都有紡車搖動、旋轉的身影。它嗡嗡的聲音,混合著蠶的聲音、雞叫的聲音、檐滴的聲音、家燕筑巢的聲音、狗吠的聲音,有時混合著遠處兵戈的聲音、殺伐的聲音,而當新桃換了舊符,江山易主,受驚的人們回過神來,忽然聽見,有一種聲音仍那樣平和、緩慢、均勻。它偶爾被打斷,但不會終止,天上的雷電,地上的暴君,都很短暫,只有一種聲音如河流般綿延著涌動,聽聽,這是紡車的聲音,在無數個角落響起:嗡嗡嗡,嗡嗡嗡……
歷史縱有千萬頁厚,無窮厚,你隨意打開一頁,都會發現,它的根部,都由素樸的線連綴、裝訂。
即使再冰冷的段落,它的后面都有一根溫暖的線索在纏繞、勸說。
即使再暴戾的王朝,它的側面都坐著一架忠厚的紡車,等著為它綰結。
在那些耕讀的日子,稻香摻和著書香的日子,農人的布衣飄舉成田園的經典,而書生的青衫,正是一首詩的警句。
就這樣,母親們的手,世世代代搖著紡車,節奏溫柔,動作穩重,使大起大落的歷史,不至于暈眩和昏迷,而保持了正常的呼吸和勻稱的心跳。
你見過紡車嗎?你見過紡織的母親嗎?
是那樣簡單的造型,但又遵循著天道運行的深奧原理。轉上去,用力,到了高點,又轉下來,回到起點;然后,又用力,再轉上去。如此周而復始,如晝盡夜來,日沉月升,宇宙不息;如祖先去遠,兒孫降臨,姓氏綿延。
輪回著,復輪回著,就這樣,紡車是一個得道的高人,向我們足不出戶的母親,講授著天地人生的大學問。
想想,在八百年前,一千五百年前的更古遠的深夜,天地睡了,王朝睡了,微明的燭光里,那彎腰搖動紡車的母親,在靜止的時光里,她一次次畫著最生動的弧線,沿著她的手臂,一條長長的線,在無限延伸,將人間燈火和天上銀河連接起來,將此時此刻和萬古千秋連接起來;她的手臂覆蓋了裸身是時間,于是,連傳說里的天神都有了合身的衣裳。
我記得小時候,母親忘我紡線的神態——她專注的眼神,沒有語言能夠形容。她看著左手的棉芯被紡車一點點抽成白色的細線,稍不留意,線索拉斷,又得從頭再來。她看著棉一寸寸變成線,她目送著棉花不斷地離開自己,變成線,變成布,變成衣服,變成生活的顏色和款式。于今想來,歷史的經經緯緯,都是母親的目光織就。
她莊重的姿勢,同樣沒有語言能夠形容。她右手搖動紡車,左手抽出絲線,氣定神凝,面容安和。不同于虔敬,她并沒有面對一個神靈或祖先,她面對的是棉和紡車,是生活本身,因此這莊重是對生活本身的尊敬,是對這勞作過程的尊敬。我母親不是大家閨秀,并沒有受過詩書禮樂的熏陶,但我的母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靜時如佛,動時如仙,日常生活里有著自然而然的風度和禮儀,這是為什么?我只能說與傳承了數千年的民間風情有關,也與紡車有關,與有節奏、有經緯的勞動有關。這利勞動不教唆人的貪心和輕狂,而讓人變得知守常,懂規矩,有敬畏。如這紡車,有行有止,有動有靜如那棉花,由棉而線,由線而布,由布而衣,一生的路,都守著貞潔的情操和柔軟的心意。
(1)結合上下文,說說下面詞語的意思:(4分)
“歷史的經經緯緯,都是母親的目光織就”,結合原文,理解“經經緯緯”的含義:
①“經經緯緯”的本義:
②“經經緯緯”在文中的比喻義:
(2)結合上下文,說說對句子的理解:(4分)
①使再冰冷的段落,他的后面都有一根溫暖的線索在纏繞、勸說。
②人的布衣飄舉成田園的經典,書生的青衫正是一首詩的警句。
(3)結合全文,說說文章的主旨。(4分)
五、綜合性學習:(5分)
在這個世界上,母親是與我們的生命聯系得最緊密的人。當我們思念家鄉的時候。當我們身處困境的時候,母親就是我們最堅實的情感依托。現在,讓我們再一次融入這種人類美好的感情中,同唱一首獻給母親的歌。
(1)用恰當的簡句概括上面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