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讀書筆記4篇
成語故事讀書筆記一: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這則故事講了楚國有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記號,說:“這是我把劍掉下的地方。”當舟停駛時,他才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結果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讀完這個故事大家都會覺得故事中的這個人十分的愚蠢。那這則故事到底向我們講述了什么道理呢,不只是諷刺哪些愚蠢而又拘泥的固執,不知變化發展的人。
小故事,也是可以悟出人生大道理的。對于不同的人來說,這則故事又有不同的理解。對于國家棟梁來說,這則故事告訴他們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而對于我們學生來說,就相當于死讀書,只記固定的問題和答案,卻不知變通,不明白其中的含義。這種行為是萬萬不可取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能憑主觀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條。情況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就會失敗。告誡人們不能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在做事之前一定要認真思考,仔細分析,想好了再去做。
成語故事讀書筆記二:濫竽充數
“濫竽充數”也是大家從小學開始就一直熟知的成語。此成語出自——《韓非子.內諸說上》。濫竽“冒充會吹竽的人,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沒有真實本領的人,混在里面湊數。此成語諷刺了那些混水摸魚之人,利用集體的優勢,彌補自己的弱勢從而獲得與他人同樣的利益,但最終還是會被揭穿。很好地讓人們知道: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靠自己的真才實學,否則永遠是一事無成。
成語故事讀書筆記三:退避三舍
這個暑假里,我讀了《重誠信退避三舍》這篇文章,看完后,我深受啟發。現在我就和大家說說吧。
晉文公即位后,晉國漸漸強盛起來。但是想要當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于是,晉國就去攻打楚國。兩軍相遇,楚軍一進攻,晉文公就命令往后撤,晉軍中有些將士想不開,晉國的大臣解釋說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晉文公,晉文公答應過如果兩國交戰,晉國愿意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為了實現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么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步步緊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也不遲。晉軍一口氣后撤了九十里,但是楚軍卻一直追擊。后來中了晉軍的埋伏,晉文公連忙下令將士們只要把楚軍趕跑就是了,不再追殺。晉文公遵守諾言,不僅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最終還當上了中原霸主。
看完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個重信譽的人,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也才會取得輝煌的成績。所以我們做人要講信用,不能失信于人。
成語故事讀書筆記四:不恥下問
孔子被人稱為圣人,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還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認為人并不是生來就學識淵博,要好學多問。有一次孔子在參加一個儀式的時候,他不時地向人詢問,別人都嘲笑他,孔子聽到這些卻毫不在意地說:"遇到不懂的事就要問個明白,這才是知禮的表現。"孔子還認為:不因為向學問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而感到羞恥。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學習中我們會遇到很多難題,不僅要向老師求教,還應虛心地向其他同學請教,不要因為向成績不如自己的同學請教而感到羞恥。"三人行必有我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