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語文說明文閱讀試題匯編
中考語文的文言文在中考占據較大。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了2015年中考語文說明文閱讀試題匯編,希望對你的學習有幫助!
2015年中考語文說明文閱讀試題匯編
(2015.福州中考)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題。
植物的“五官”
①植物像其他動物一樣,有功能各異的“五官”。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生物學博士瓦因勃格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每天對萵苣做10分鐘超聲波處理,結果其長勢遠比沒受處理的萵苣要好。之后,美國的一個學者對大豆播放《藍色狂想曲》音樂,20天后,聽音樂的大豆苗重量竟然高出未聽音樂的四分之一。這些實驗說明,植物雖然沒有具體形態的耳朵,但它們的聽覺能力卻非同尋常。不相信?那么請你面對含羞草輕輕擊掌,看看含羞草聞聲后是否會迅速將小葉合攏。
②許多植物具有“慧眼”識光的能力,它們自知日出東山,夕陽西下,從而把握了自己開花和落葉的時間,如牽牛花天剛亮就開花,向日葵始終朝陽。植物不僅能“看見”光,還能感覺出光照的“數量”和質量,某些北方良種引種到南方,顆粒不收,就是因為植物的“眼睛”對異地的光線不習慣。植物的“眼睛”對光色也非常敏感,不同植物可識別不同光線,以促進自身的生長與發育。植物的“眼睛”原來是存在于細胞中的一種專門色素——視覺色素,植物憑借這種“眼睛”,從根到葉尖形成完整而靈敏的感光系統,對光產生既定反應,如花開、花合、葉子向左向右、變換根的生長方向等。
③植物界中不僅有靠根吃“素”的植物,而且還有靠“口”吃“葷”的植物,食蟲植物(也稱食肉植物)便是這類植物。這些植物的葉子變得非常奇特,它們形成各種形狀的“口”,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小口袋或蚌殼,能分泌消化昆蟲的黏液,還能分泌香味,許多昆蟲因為聞到香味,而跌入了陷阱之中!植物靠“口”捕食蚊蠅類的小蟲子,有時也能“吃”掉像蜻蜒一樣的大昆蟲。它們分布于世界各地,種類有500多種,最著名的有瓶子草、豬籠草、貍藻等。
④真是奇怪,植物還有嗅覺靈敏的特殊“鼻子”。例如,當柳樹受到毛蟲咬食時,會產生抵抗物質,3米以外沒有挨咬的柳樹居然也產生出抵抗物質。這是為什么?原來,植物有特殊的“鼻子”——感覺神經,當被咬的樹產生揮發性抗蟲化學物質后,鄰樹的“鼻子”能及時“嗅”到“防蟲警報”,知道害蟲的侵襲將要來臨,于是就調整自身體內的化學反應,合成一些對自己無害,卻使害蟲望而生畏的化學物質,達到“自衛”的目的。
⑤更為驚奇的是,植物還具有相當特殊的“舌”的功能,它能“嘗”到土壤中各種礦物營養的味道,于是使植物“拒食”或“少食”自身不喜歡的礦物質,多“吃”有用的營養元素。如海帶就有富集海水中碘元素的能力,忍冬叢喜歡生長在地下有銀礦的地萬。植物的“舌”功能選擇性非常強,如果吃了自己不喜歡吃的礦物就會長成奇形怪狀。例如蒿在一般土壤中長得相當高大,但如果“吃”了土壤中的硼就會變成“矮老頭”。植物將土壤中的礦物元素或微量物質聚集到體內的現象稱為“生物富集”。人們通過生物富集現象可以找到相應的地下礦藏,也就是植物探礦。如今,植物探礦已成為尋找地下礦藏的重要手段之一。
⑥目前,生物科學的研究工作常常得到植物“五官”功能的啟發,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累累碩果。
12.本文第②-⑤段,依次介紹了植物具有“慧眼”識光、靠“口”吃“葷”、“嗅”到“防蟲警報”和用“舌”擇食等功能。
13.第⑤段劃線句運用了舉例子和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其作用是具體形象地說明了植物的舌功能選擇性非常強。
14.根據文章第①段的內容和下面的鏈接材料,簡要說說“噪聲除草器”的制造主要利用了植物的什么特性。
【鏈接材料】科學家利用不同的植物對不同的噪聲敏感程度不一的特性,制造出噪聲除草器。這種除草器發出的噪聲能使雜草的種子提前萌發,這樣就可以在作物生長之前用藥物除掉雜草,用“欲擒故縱”的妙策,保證作物的順利生長。
主要利用植物聽覺能力非同尋常,以及對不同噪聲敏感程度不一的特性,制造出噪聲除草器。
(2015?莆田中考)閱讀下文,完成8-9題。
治療“語言癌”
①臺灣媒體新近提出一個名曰“語言癌”的概念,一時間應者甚眾,“語言癌”這一新概念,引起兩岸媒體與學界的熱議。
②現代人無法用精準的中文表達,已然不是一兩天的事,而是積弊已久。當觸摸手機屏幕點贊大面積代替詞語表達,當音頻和視頻大范圍代替文字表述,當非規范的網絡語言吞噬規范中文,當“西語”未加消化地侵入漢語,“語言癌”就在這一片霧霾中漸漸生成。
③也許有人認為,“語言癌”的癥狀在臺灣地區較為明顯,大陸癥狀略輕。筆者并不以為然,在這一點上,兩岸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著名作家余光中認為,“語言癌”和中文的“惡性西化”有很大關系,大家只顧學英文、看翻譯小說,不再看用字精簡的中文經典,結果英文沒學好,卻把中文學壞了;加上電視、網絡的不良影響,遂將“講病態中文”變成時尚。臺灣作家張曉風還分析說,電視記者常在現場連線時拉高音調,吐出長串累贅、不知所云的話語,這種“腔調”潛移默化感染到觀眾,“癌細胞”就一點點擴散了。這些分析無疑是切中肯綮的。咱們這邊的電視節目“口水”也不少,“講病態中文”在現實生活中更是常見,“英文沒學好卻把中文學壞了”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90后說話,前綴后綴經常是沒完沒了的“然后”。
④在“語言癌”話題引發廣泛共鳴后,臺灣有關部門紛紛亮出應對方策,比如在會考中適時出一些“語言癌”的辨正題,引導教學,提升語文表達能力;比如在未來修訂語文領域課綱時,將提升表達能力列為重要項目,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討論、上臺講話,等等。這些從青少年抓起的舉措無疑是可喜的。但更為重要的是,全社會要形成說“雅語”的“雅風”,一要精準,二要生動,三要雅致,人人以此要求自己,并蔚然成風。畢竟,對語言影響最大的,是社會文化,它不但存在于媒體之中,還存在于人際之間,無孔不入,深入肌理。
⑤打造健康環保的“綠色語言環境”,一方面,我們需要看到流行語中的健康新生詞語,并及時將它融入語言河海,豐富語言寶庫;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適時進行語言清污,對形形色色的“語言癌細胞增生”梳理判別并加以遏止,讓它們在“雅語雅風”面前式微。唯有如此,“語言癌”才會逐步治愈。
(有刪改)
8.“講病態中文”變成時尚的原因是什么?
①中文的“惡性西化”。②電視、網絡的不良影響。
9.治療“語言癌”可采取哪些措施?請根據第④段內容簡要概括。
①從青少年抓起(提升語文表達能力)。(或:有關部門出臺政策,引導教學,提升學生語文表達能力;通過考試及課綱的修訂引導教學。)②推動全社會形成說“雅語”的“雅風”。(或:倡導說話做到精準、生動、雅致。)
(2015?孝感中考)閱讀下面的說明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仿生建筑的類型十分豐富。結構式仿生建筑,其建筑就像動物的骨骼一樣,擁有最優的力學性能和結構體系,能夠有效地減少材料的用量。表皮式仿生建筑所使用的建筑圍護材料就像動物的皮膚一樣,擁有防寒、透氣、不透水等多重特性,而且隨著外界氣候條件的變化來改變表皮的透光、保溫特性,從而創造出舒適的室內環境。功能式仿生建筑的構件能夠像生物的毛細血管一樣運作,可以調節溫度、控制室內空氣的流速和流向,而且相對于普通的空調系統,大大降低了材料使用成本。如果一個建筑同時具有上述的兩點或三點,則統稱為復合式仿生建筑。
②仿生建筑源于自然又回歸自然,每一類仿生建筑都別具一格。人處其中,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它們當中,有的能夠像向日葵一樣旋轉,有的能夠像仙人掌一樣開花,有的能夠像盛開的馬蹄蓮一樣迎風招展。
③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能夠跟蹤太陽的方向進行旋轉。房子的旋轉是根據太陽在天空中的方位進行的,白天朝東,黃昏朝西。且太陽落山以后,控制程序會讓房子自動恢復到初始狀態。這樣的設計能使位于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以最大日照角度對準太陽。建筑物四周的太陽能集熱器也能面對直射的陽光,以獲取更多的太陽能。此外,“向日葵建筑”旋轉的動力全部來自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頂的太陽能光電板和小型太陽能電動機提供動力,十分節能。
④仙人掌一般生長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會竭盡全力地吸收和儲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大面積的戶外陽臺就是它們吸收和儲存能量的“凸起”和“刺”。住戶們將各種植物種植在自己的陽臺上,整個建筑就像是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廠,能夠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氣體,并且釋放新鮮的氧氣,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為住戶提供清新、優雅的居住環境。
⑤花梗是馬蹄蓮的中軸部分,它除了是結構主體,還作為整株植物的能量傳送帶,使水分、養分及時地在根、花、果之間傳送。“馬蹄蓮建筑”的塔樓作為整支“馬蹄蓮”的花梗,在其底部設有集熱棚,利用溫室效應加熱空氣,通過中心煙囪的內部氣流,將熱量源源不斷輸送給整座建筑。此外,塔樓的表面并不平整,像折過的紙一樣,這樣能夠保證經過氣流的最大化,從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風能。而且為了提高頂部風力發電機組的效率,“花”被設計成雙弧形界面,將風速提高為環境風速的4倍。當風吹過,“馬蹄蓮建筑”就會迎風招展,呈現著蓬勃的生機。
(選自《知識就是力量》2014年第11期,原文作者:吳旭陽,有刪改)
19.作者為本文擬題時,在“仿生建筑”和“會呼吸的建筑”這兩個題目上反復推敲,難以確定,請你幫他從中選定一個題目并說明理由。
示例一:我選“會呼吸的建筑”,題目新穎,運用了擬人(物)的手法,形象生動;
示例二:我選“仿生建筑”,題目直接簡明。
20.說說第②段中劃線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示例:從結構上看是總領下文,三個分句分別和③、④、⑤段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便于讀者理清閱讀層次;從內容上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三種建筑的總體形態特征。
21.從文中看,“馬蹄蓮建筑”的功能可以概括為供熱和發電。
22.其實,大自然還有很多神秘之處,科技將產生無限可能。你認為未來還將會出現什么樣的仿生建筑呢?請寫出來并指出其原理或功能。
示例:變色龍建筑——仿照變色龍生態特征,具有在不同的環境下呈現不同顏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