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大題知識點
高考政治大題知識點: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含義及二者的關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
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
關系: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
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
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揚帆遠航,才能歷經風雨,又見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
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方法論意義:
想問題、辦事情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具體分析矛盾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和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活的靈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個性)的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是可以變化的。
方法論意義:
(1)應該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
(2)掌握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科學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及其相互聯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就是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8、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
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牽牛要牽牛鼻子”;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高考政治大題知識點: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1、什么是聯系?
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和條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方法論意義:客觀性——切忌主觀隨意性。多樣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
※3、整體和部分的含義、關系及其把握二者關系的方法論意義
含義: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關系: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方法論:樹立全局觀念,重視局部作用。
4、系統的含義、基本特征,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
含義: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基本特征: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高考政治大題知識點:探究世界的本質
1.理解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注意】
(1)客觀實在與客觀存在
區別:客觀實在是指不管人們承認不承認、喜歡不喜歡、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實實在在地存在著的特性。它是對世界萬事萬物和現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對于意識來說,它是第一性的東西,不包括精神、意識現象。客觀存在是相對于主觀而言,它既可以指具體的物質形態,也可以指具體的思想。對于任何人來說,客觀存在的東西除了物質現象之外,還有精神、意識現象。
聯系:客觀實在是一種客觀存在??陀^存在不僅包括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物質現象,還包括不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精神、意識現象。
(2)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
不能將二者等同,二者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抽象和具體的關系,而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3)物質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質的根本屬性
物質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觀實在。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
(4)關于世界的物質性,有以下幾種說法:
錯誤!未找到引用源。世界的本質是物質。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④世界統一于物質。⑤世界是物質的。
(5)馬哲物質觀的意義
錯誤!未找到引用源。“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與唯心主義和二元論劃清界限
?、?ldquo;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與不可知論劃清界限
?、?ldquo;客觀實在”→克服舊唯物主義哲學物質觀的缺陷(將物質混同為物質的具體形態,必然經不起唯心主義的攻擊)
2.理解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3.理解哲學上的運動概念及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1)運動的概念: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2)物質和運動的關系:①物質和運動是辨證統一的。②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③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④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的觀點,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的觀點。
4.理解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運動靜止區別含義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說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說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特點永恒的、無條件的、絕對的暫時的、有條件的、相對的聯系①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②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③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的詭辯論
5.理解規律的含義,規律的客觀性與普遍性
(1)所謂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理解:固有的→不是主觀添加的(如烏鴉報喪)
本質的→不是現象的(如蘋果落地)
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
穩定的→不是易變的(如價格波動)
注意:
?、俨荒苷J為思維規律是主觀的。規律具有客觀性,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規律都是客觀的。
?、诓荒苷f人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人可以發現、認識和利用規律,但不能發明、創造、改造、改變、消滅規律。
③規律與規律性現象不同。規律是一種本質的聯系,一些規律性現象不能稱為規律,它們是受規律支配的現象。如太陽東升西落、水往底處流、四季更替等現象是受萬有引力規律支配的現象。
④規律和規則(守則、紀律、規范等)要區別開來。前者是客觀的,不可改變的。后者是主觀的,可以改變的。后者的制定根據一定的客觀規律制定的。
?、葑匀豢茖W中的定律、定理、公理、公式不是規律。如萬有引力是規律,而萬有引力定律卻不是規律。
⑥哲學上講的規律與具體規律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卟荒苷J為任何規律都是永恒存在、萬古不變的。具體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有條件的,規律會隨著客觀事物本身的性質、內容及所依賴的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嗖荒苷J為規律有好壞之分。規律是客觀的,其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而規律無好壞之分。規律可以給人帶來積極的作用,也可以帶來消極的作用,但不等于規律有好有壞。
(2)規律的客觀性與普遍性
原理內容: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方法論:(1)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要自覺地按客觀規律辦事,否則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2)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6.說明人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堅持按規律辦事。
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如何按規律辦事?
1、按客觀規律辦事,首先要尊重客觀規律;
2、按客觀規律辦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認識規律、利用規律,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造福于人類;
3、按客觀規律辦事,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
4、要做到按規律辦事,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規律的客觀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表述】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世界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又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方法論意義】
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尊重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做到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