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及方法
關于課前預習的重要性
2.課前預習能夠提高聽課的效果。
學生聽課,大致有這樣兩種情況:雖全神貫注聽講,但自己進行分析的機會甚少,或者有聞必錄,手用得多,腦用得少;帶著預習解決不了的問題去聽課,就能手腦并用。前一種同學,沒有思想準備,又做筆記又聽講,十分緊張,沒有精力去思考問題,新舊知識銜接不上,又不能停下來聽講去問同學或查書,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長此以往,會造成學習上的惡性循環。后一種聽課的情形就不同了,由于帶著問題去聽課,目的明確、精力集中,從而減少了因聽不懂而浪費的時間,能把主要精力放在關鍵問題上去理解、思考和分析。這樣,變被動聽課為主動學習,牽牛牽住了牛鼻子了,主要矛盾解決了,其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久而久之,會逐步提高聽課的效果,形成學習上的良性循環。
3.課前預習能夠提高記筆記的能力。
通過預習,對新課內容心中有數,課堂筆記就可以抓住講授中的重點、難點、疑點,有選擇地加以記錄。不預習,聽課時不知道哪些是書上有的,哪些是老師補充的,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關鍵,忙著聽,忙著記,“眉毛胡子一把抓”,這種“錄音機”式的筆記,除了能鍛煉帶記的能力外,絲毫無助于思維能力的提高。
4.課前預習能夠培養自學能力。
有人說,預習是自學的演習,的確是這樣。我們正處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是短暫的,總有一天要走上社會,那就要靠自學來獲得取知識。如果在中學時代,能夠通過預習,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就能為將來到高一級學校深造或走上社會的學習帶來很大好處。將來,就不會在大量更新的知識面前無所措手足,就不會落在時代的后面。
至于預習的方式,可以根據學科特點和個人情況,選擇以下幾種:①了解基本內容,掃清字詞障礙的瀏覽式;②圈點、勾線、批注、摘抄的評點式;③研討課文重點、難點的探討式;④試作各種練習的技能訓練式;⑤從復習舊知識轉入接受新知識的復習式;⑥精讀博覽、拓寬知識面的輔助式,等等。
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及方法
下面著重介紹兩種課前預習的操作方法:閱讀法和回顧法。閱讀法注重對新學的知識的理解;回顧法注重對已學知識的復習。
第一種課前預習實用方法:閱讀法
預習首先要“讀進去”。要細讀、深思;對讀不懂的地方和思不透之處,要提出疑點,找出問題,帶著這些疑問上課,力爭聽懂,以便取得較好的效果。
預習開始的時候,首先從頭到尾把課文朗讀一遍或默讀一遍,邊讀邊思考:新課文的基本內容是什么?是按什么思路來闡述的?這個思路的道理是什么?讀過之后懂不懂?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用筆記錄在預習筆記本上。
這種預習方法,表層目的是對新課文知識的預習,深層目的是以此理出一條檢驗自己學識的水平線??丛讵毩W習的情況下,自己能掌握住多少內容。上課的時候,除了聽老師講課以外,還要比較一下,自己的理解和老師的講解有哪些差距,這種差距是屬于知識方面的,還是方法上的,找到原因也就找到了補短的目標。
經過閱讀預習以后仍不能理解的那部分內容,不必強求理解,把它記下來作為聽課的重點。
第一步:縱覽章節
為什么要縱覽,概略閱讀呢?這里有兩個很實際的理由:
(1)縱覽能幫助你掌握背景知識。
在對一個指定的章節的題材,你事先一無所知,那么閱讀和理解這個章節會既慢又困難??梢坏┠阍谶@樣的章節里讀到一個熟悉的觀點——即你認為是以前曾學到過的東西,就可讀得快些,理解得深一些。差別就在于先前的背景知識,而縱覽則能使你很迅速地掌握背景知識。
在縱覽的一個章節時,可以讀一讀部分段落的主次標題,來發現并抓住主題,讀段落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話來了解其思想,瀏覽一下詞語,可熟悉書中的人名和地名,閱讀第一段能幫助你了解該章的總目的。閱讀本章末尾的摘要段落,你就能有一個總的看法。當然,這樣對書中的思想和事實你不會非常了解,但是,以后在你仔細閱讀中遇到它們的時候你就幾乎會象老朋友一樣把它們認出來,而這種熟悉感能夠給予你信心并提高你的理解力。
(2)通讀章節可以提供事前的組織者。
對章節一般內容的熟悉,能夠形成學習上的事前組織者。熟悉的標志可以充作標題或類目,將思想,事實以及細節都集中在里面。所謂的“磁力中心,把事實、思想和細節象磁鐵把鐵屑吸在它周圍一樣吸在它的周圍。
下面是一種如何縱覽課本章節的有效方法,可一試:
首先花兩、三分鐘試圖從每一章的題中來了解這一章的完整的意思。簡略地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題目,隨后就撇開這個問題對自己說:“讓我們來瞧瞧對這個題目他說了些什么?”
其次,再用正常的方法將開頭的幾個段落讀一下。如果不這樣做,那就好比從半中間插入別人的談話。
然后,根據印刷字體的不同來談。目光投向以粗體字寫的大小標題上。這些標題象報紙上一則新聞的小標題,它們等于小摘要。然后再讀一讀這些小標題下面的一兩個句子。再后,瀏覽著其余的材料,找尋其它部分的信息,它們可能用斜體字、劃線字或改變鉛字大小等不同的標記。
不要略過插圖、曲線圖以及圖表,只要讀讀圖片下的解說詞,弄明白圖表和曲線上線條的含義就能夠很容易地學到許多東西。
注意去閱讀最后的一個段落或標有“摘要”的最后一個部分,在這一部分,作者常常將所有他在章節里講述的思想匯集在一起。
最后,在開始閱讀這一章節并記筆記之前,再花上幾分鐘把從略讀到所獲得的各種片段知識拼湊起來。有時為了把這些材料匯集起來,要再回到一章開頭的地方,只是翻翻書頁,看一看已經看過的地方。
縱覽這一方法的重要的一點是能夠幫助克服惰性。許多學生覺得打開課本學習是件很困難的事。如果你也是這樣的學生,那么就可試用縱覽這個方法,因為它不是涉及實質性問題式的讀。用這個方法可以使你學習得輕松些。
在略讀的時候,不能偷懶,要集中注意力。但要讀得慢一點以便你能正確地理解事實、思想以及原理。一旦你吸收了一個錯誤,就很難再將它除去。
第二步:圈點勾畫
預習時,應該邊讀邊劃,邊讀邊批,邊讀邊寫。“劃”就是劃層次、劃重點。讀了一段如果看不出層次,抓不住要點,那就沒有讀進去,要再讀幾遍。“批”就是把自己的體會、看法寫在旁邊。這些體會、看法究竟對不對,可以在聽課中驗證。“寫”就是把自已不懂的問題簡單地整理出來。
“劃”“批”“寫”這是閱讀的“犁鏵”、思考的種子,只有在耕耘過的土地上才能更好萌發。
第三步:提問
在讀完書后能夠問答問題的人一般在閱讀前和閱讀時就能夠提出各種問題。這是獲得高度理解的令人驚奇和有價值的技能。
提問行之有效的一個主要原因:提問能迫使你集中注意力以及敏銳、直接和有選擇地注意你所閱讀的字句。如果里沒有任何問題,那么你的眼睛只是略過段落中所有的字句卻不會認識到就是這些字句包含了各種答案。沒有提問題,也就不會有答案。
在閱讀和鉆研課本內容的時候,如何預先提出問題呢?有一個眾所周知的辦法是將每一個標題都變成問題。例如,主標題是“記憶的幾個基本方面”,那么就立即可將它變為“什么是記憶的幾個基本方面?”聽上去簡單,事實上也很簡單——但卻起作用。
下面是另外的一些例子:
小標題問題
記憶的蹤跡什么是記憶的蹤跡?
遺忘率我們遺忘得有多快?
回憶的組織如何組織回憶?
衰退理論什么是衰退理論?
把標題變成問題后,就會為了回答問題而閱讀標題下面的材料。一遇到標題就將它變成一個問題。這樣,在讀完一頁時,就會有新的收獲。
還有一些對幾乎任何標題都能適用的一般問題。有的讀者喜歡通過提出這些一般問題來引出具體的事實和思想。有的讀者喜歡通過提出問題與回答問題的方式來與作者交談。不管哪一種方式都產生一種積極探索的態度。下面是一些一般問題:
這一段落告訴我什么?
這一段落在這一章中起什么作用?
對于這個段落,我能提出些什么問題呢?
重要的論據是什么?
這個例子是不是能夠把主要問題講清楚?
如果這個事實或思想是真實的,那么按邏輯說,接下去應該談些什么呢?
如果這是對的,那么對我已經接受的知識有什么影響呢?
第四步:預習后想一想。
預習后,自己關上課本想一想:下節課老師要講什么?自己懂不懂?與這個新問題有聯系的舊知識是什么?自己是否已經掌握?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需要上課時聽老師講?自己是否已經掌握?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需要上課時聽老師講?這樣檢查,可以看出自己預習的效果怎樣,以便進行調整、改進。
第二種課前預習實用方法:回顧法
回顧法主要是在預新課文的時候,要復習鞏固學過的知識,以發現自己掌握知識的薄弱環節。
本來,已經學過的知識是應該記住的??墒鞘聦嵣?,由于種種原因,學過的知識或者忘記了,或者記不全了,或者記錯了而不自知,從而變成了對新課文理解的“絆腳石”。有的同學感到聽課效果差,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掃除這些“絆腳石”,缺少聽好新課所必備的知識,對課堂上老師講的新課很難立即理解,課堂上某一處卡殼,后面就更聽不懂了。
通過回憶,查一查不懂的概念在哪一章哪一節中講過,如果還回憶不起來,就找出舊的課本或筆記本認真看看,直到弄懂為止。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和新課內容不同,新內容不懂可以擱著,到課堂上聽老師講;而已學過的知識,老師在課堂上是不會講的,如果預習時沒搞懂,就會影響聽課了。
看了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及方法還看:
1.課前預習的重要性
2.再談課前預習的重要性
3.課前預習的重要作用
4.課前預習的好處
5.數學課前預習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