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教學設計
《春夜喜雨》教學設計
[ 教學重點]:
一、體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領略詩歌意境。
二、體會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一、古代詩歌鑒賞方法的初步掌握。
二、對本詩意境的理解。
[教學方法]:
基本環節:整體感知思想感情——深入體味精辟字眼——鑒賞及方法指導 教學步驟::主觀感知——互動質疑——運用聯想——深入體味——朗讀鑒賞——方法總結——知識遷移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一、了解作品內容,體會作品中寫景抒情的特點。
二、抓住古人講究煉字、煉句乃至煉意的特點,體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
三、初步學習詩歌鑒賞方法,把握詩歌意境,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一、對本詩的整體主觀感知:
(一)導入:
本單元都是唐詩,唐朝在我國古代也叫詩唐,是中國詩歌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其間也曾出現無數的詩人,就如滿天繁星,璀璨耀眼,光彩奪目,但是,在這眾多詩人中間,著名文學家韓愈獨獨推崇兩個人,他曾經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我們知道是“李白”,而這個“杜”是誰呢?對,就是“杜甫”,對杜甫我們并不陌生,哪位同學還記得曾學過他的什么詩?對,《登樓》,還記得其中的詩句嗎?你還知道他的哪些詩句?
“兩個黃酈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那綿遠悠長的畫面意境,那對仗工整的句式,還有滿腔的憂國憂民的熱忱,使得杜甫成為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本人被稱為“詩圣”而他的詩歌也號稱“史詩”。今天,我們來學習杜甫的《春夜喜雨》(板書)這是什么體裁?幾言?
明確:五言律詩。
(二)走近杜甫
指導學生閱讀提示并看多媒體杜甫介紹: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國歷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鞏(今河南鞏縣)人,因為曾經做過工部員外郎的官職,因而世人又稱他為“杜工部”他經歷“安史之亂”,曾在陜西、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漂流,深知百姓疾苦,他的詩反映戰亂中人民的深重災難,揭露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罪惡,表現他對人民的同情和對祖國的熱愛,被稱為 “詩圣”他的詩被稱為“史詩”他的詩形式上講究格律,對仗工整,語言上講究遣詞造句,曾有“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句。
同學們請注意最后一句“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形象地展示了作者是如何在遣詞造句上下工夫的,同學們學習的時候,就要多注意哪些字用得有新意,用得貼切。
(三)研讀新課:
1、指導學生閱讀《春夜喜雨》,糾正錯誤讀音。(屏幕顯示)
當dāng 潛qin 徑jng 重zhng
2、指導學生欣賞閱讀,創造意境(多媒體配樂)
3、整體把握詩歌思想感情:
這首詩是詩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時所寫。
提問:同學們首先看題目,這四個字中哪一個字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師明確:“喜”字,“喜”是作者的一種內心感情。
提問:因何而喜呢? 因雨而喜。
古人云“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把自己的“喜”的感情寄托在雨這種景上,這種情與景的結合就是詩歌鑒賞中所說的意境,能把握景與情,才能入境。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處呢?學生簡單回答。例如潤物等。
雨是大自然的一種現象,本無所謂喜歡與不喜歡,同是寫雨,看這一首《立秋日雨,院中有作》(屏幕顯示)
“山云行絕塞,大火復西流。飛雨動華屋,蕭蕭梁棟秋。窮途愧知己,暮齒借前籌……”
雨是“蕭蕭”能把房屋損壞,而自己則是“窮途”,整首詩給人的感覺是凄涼的。
問:那么,詩人到底因何而喜呢?我們需要聯系作者寫作背景和他的思想基礎。
(1)安史之亂前夕,杜甫離開長安回陜西蒲城探親,卻不料爆發安史之亂,他一家人就過流亡生活, 如今,終于在成都定居,這首詩就反映飽經戰患流離之苦的杜甫獲得安穩后的喜悅心情和渴望安寧的情懷。
(2)中國自古以農興國,每一個關心人民疾苦的人,無不對各個時節的天氣變化給予密切注意,因為這直接關系到農民收成的歉與豐, 杜甫是一位人民詩人,這首詩也顯示出他的這種深湛淳樸的思想感情。
作者獲得安寧,又看到喜人的春雨,聯想到國家的安寧,百姓的豐收,怎能不喜?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詩人是怎樣通過詩的語言形式來表達他的思想感情的。
二、互動質疑、深入體味
1、分析首聯:
哪個字是詩人對眼前這場春雨的總的評價?
明確:是“好”字。好在何處?因為它“知”時節。
還好在什么地方?當春乃發生。
俗話說:“春雨貴如油”,春天正是農作物發育生長的時節,人們是多么盼望雨水從天而降啊,而雨神也好象懂得人們的心思一樣,不早不晚,就在這個時節洋洋灑灑下起來了,這是不是好雨?正如《毛詩》中所言:“此靈雨也”雨知道人們的心情,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雨本無知,可是作者用“知”這個字,是什么修辭?擬人。把無知變有知,這個“知”字用得多么傳神啊!
“當春乃發生”什么意思?到了春天就應時而生。
明代王嗣奭《杜臆》中云:“謂當春乃萬物發生之時也,若解作雨發生則陋矣。”“雨發生”是字面意思,往深處理解,就是雨在春天萬物生長的時候才下,這句也迎合了第一句的“知”字。
2、分析頷聯:
一般律詩都是按照起、承、轉、合來完成,第二聯應是承接上文,前文點明了“春”和“雨”,這一聯就點明了題目中哪個字?“夜”,很好,并進一步表現雨的“好”,那么雨還“好”在何處?
好在潤物,如何潤物?細細的,這是雨的形狀,春雨如何來呢?一個“潛”字寫得悄然無聲,“潛”是什么意思?什么修辭?還是擬人。本聯是從什么角度來寫的呢?無聲,是從聽的角度。
悄悄地進入夜中,細細地滋潤萬物。
這里的一個“潛”字和一個“細”字,歷來受到詩評家的高度贊譽,可以看得出來,這兩個字是經過精心錘煉的:“潛”者,好雨之來不為人所察覺也;“細”者,雨細而不驟也,——惟其細而不驟,所以能下得久,下得透,所以能“潤物無聲”啊。
是不是所有春天的雨都是潤物的呢?并不如此,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細地滋潤萬物的,仿佛唐詩中“天街小雨潤如酥”,有沒有例外?
當然有,有時侯,春雨也會伴隨冷風,有時候就是伴隨狂風,雨夾帶著雪,這樣的雨當然不會潤物了,只會損物,也不會使人“喜”。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解》中云:風驟雨狂,亦是損物,曰潛曰細,寫得脈脈綿綿,于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引言用大屏幕顯示)
兩相一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老杜筆下的春雨是真正的潤物的好雨。
同學們還可以進一步考慮,既然首聯說雨知時節,那么雨是不是有意讓人說它好呢?并不是這樣,如果是有意讓人說它“好”,那么它就會在白天來,造一點聲勢,讓人看得見、聽得清,正是因為春雨有意“潤物”卻無意讓人說它“好”,所以它才悄悄的來,細細地下,不發出一點聲音,既不妨礙人們的工作、勞動,連人們的睡眠也不影響,這是多么“好”的雨啊。有什么功能?潤物功能,這就把“好”字落在了實處。更進一步,不光潤物,還品德高尚。
3、分析頸聯: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這兩句和“喜雨”這個主題有關系嗎?
明確:當然有關系。雨這樣好,當然希望它能下透徹,倘若只下一小會,那“潤物”也很不徹底,詩人正是抓住這一點,寫下了第三聯,只有十個字,便畫出了一幅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的春江夜雨圖。只不過換了一個寫雨的角度罷了,上聯是從聽覺來寫雨的潤物功能,而本聯則從什么角度來寫?是從視覺來表現雨意濃厚,
從哪里可以看出雨意濃厚呢?野徑云俱黑,
本來是夜晚,云黑怎能看得見,當然是船火的照耀下才看見的,所以,作者用“俱黑”對“獨明”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在一片漆黑之中,只有那一星火光是明亮的,此外就什么都看不清了,小路辨不清楚,連江面也看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烏云,作者既是以火見云黑,更是以火反襯云的黑,
王嗣奭《杜臆》中云:“野徑云俱黑”知雨不遽止,蓋緣“江船火明”,徑臨江上,從火光中見云之黑,皆寫眼中實景,故妙;不然,則“江船”句與喜雨無涉,而黑云安得在野徑耶?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了。
4、分析尾聯: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曉”是什么意思,就是早晨,到早晨了嗎?還沒有,那么這兩句就只能是詩人的想象了。詩人想象明天早晨將會是什么樣的?花團錦簇,萬紫千紅,這一聯不寫雨了,寫花的美麗了,還和喜雨主題有關系嗎?是不是詩人離題了?你如何理解?
明確:這一聯表面上寫花,實際上還是寫雨過天晴的好,由于雨的滋潤,花才這樣美麗;而寫花也并不局限于花,只是用花來代表被雨滋潤著的萬物。
這一聯你認為作者哪個字用得貼切,生動?
明確:上句用了一個“濕”字,表現花朵帶雨的姿態,下句再用一個“重”字,刻畫了水珠沾在花瓣上顫動欲滴的情景,同時,這個“重”字又與第二聯中的“細”互相照應,因為花重乃細雨滋潤所致,如果是驟雨,只能是花紅滿地,落英繽紛了。梁簡文帝有詩云:“漬花枝覺重”,言經雨紅濕,花枝若重也。《杜臆》:重字無人能下。
整個錦官城都是花的海洋一般,展開聯想吧,田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樹木呢?所有的大自然的一切不都是欣欣向榮嗎?
三、閱讀欣賞并嘗試背誦(配樂朗讀)
四、總結:
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和那些朱門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的“潤物”的喜悅之情難道不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嗎?
(1)這首詩主要表達詩人喜悅的感情,全詩每個句子也都充滿喜意,可是整首詩自始至終透露了“喜”字嗎?
沒有,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中云:“喜意都從罅隙里迸透”,我們讀這首詩,就應該找出罅隙里的喜意,從而體會詩人那種與人民群眾休戚相關的高尚純潔的思想感情。
(2)這首詩布局是嚴謹的,從順序上說,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寫的?
明確:它從夜晚寫到曉,從物寫到花,又從聽覺寫到視覺,從實景寫到虛景,步步移動,層層深入。
(3)在遣詞造句上有什么特點?
講究煉字、煉句、煉意。注重觀察生活,用字貼切、自然。
(4)情景交融,構成詩歌的意境,情與景,也是構成詩歌兩個要素,《春夜喜雨》通篇寫景,是否就沒有寫情?
明確:不是,王國維《人間詞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人寫景,是情中之景,而情,又是景中之情,全詩情景交融,不著痕跡,才使得詩歌本身含蓄蘊藉,使人讀之,悠然神往。也使得詩歌耐人尋味。
五、一首詩,怎么知道它好,它不好,需要用心體味、鑒賞,如何鑒賞?我們可以從哪些地方入手?
明確:簡單的說,我們可以從體味詩歌本身意境入手,如何入手?(屏幕顯示)
1、抓住重點字來分析體味詩人遣詞造句的妙處。
2、借助想象和聯想。
3、分析寫景的角度和層次
4、了解詩人生活的背景。
《春夜喜雨》說課稿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春夜喜雨》,它是首五言律詩。對于它們的學習,關鍵在于學習詩歌方法的掌握,達到教就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春夜喜雨》這首詩抓住春雨的特點展開。本詩寫于公元761年春,杜甫這時在成都定居兩年,從上年的冬天到本年的二月間,成都發生旱災,經歷了旱災的人,最懂春雨的可貴,所以當春雨來臨之際,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詩中描繪了春夜雨景,歐歌春雨滋潤萬物之功。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初讀古詩,了解詩意
2、品讀詩文,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和作者內心的情感美,深入體會古詩的語言美。
3、學習本詩的寫法美
全詩教學的重難點就是感受是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語言美
三、說教學安排:一課時
四、說學情
教師可以簡單介紹一下這首詩體裁上的特點,讓學生對這種體裁類別有整體印象,初步認識古詩的分類,培養學生對祖國古詩的喜愛。課前還可布置學生查找有關介紹詩人的資料,了解詩人生平及創作風格,擴大閱讀量,養成自主積累的好習慣。
五、說教法學法
我采用預案導學法進行教學,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 合作學習,然后學生交流展示,教師再指導,再總結。在學法上采取預習法、感悟法,先讓學生搜集有關介紹詩人的資料,了解詩人生平及創作風格。在學的過程中多讀,在讀中感悟沐浴在春雨中的意境。
六、說教學流程 根據對以上內容的整理,結合2011版語文新課標,對本詩文的具體教學實施,我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從談春雨,導入課文
2、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3、 朗讀感悟,體會意境
4、總結升華,指導背誦
1、從談春雨,導入課文
同學們,現在正是春天。我們說春天的美景是一首優美的歌曲,那么,春雨就是這歌曲中調皮動聽的音符。人們為什么喜歡春雨,春雨有什么特點呢?同學們平時都善于觀察,大家說說你觀察到的春天吧! 學生談春雨
設計意圖:先把學生帶入對春雨的遐想,進入春雨的意境。
2、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1) 教師范讀古詩,簡介這首古詩
提問檢查學生課外搜集資料,預習課文情況 簡介《春夜喜雨》的體裁:《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詩。律詩共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2) 自由讀《春夜喜雨》,小組合作學習
要求:一正確朗讀這首詩,二結合你所知道的資料,試理解詩句的大概意思,三提出不懂的問題
(3) 檢查自學情況
一糾正字音 例如 fu甫 nai乃 ju俱,二說說自己讀了詩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字、詞,在班上交流。了解下列一些字詞的意思:乃:就。 發生:在詩中的意思是雨降落、降臨。潛:暗暗地,悄悄地。徑:小路。花重:花因沾著雨水,顯得飽滿沉重的樣子。也指花兒開得繁盛。“重”讀zhong
3、朗讀感悟,體會意境
(1) 根據題目確定朗讀基調后,有感情的朗讀古詩。注意,題目是“春夜喜雨”應該用歡喜輕松的語氣讀,讀出對春雨的喜愛。
(2) 詩人為什么喜愛春雨呢?詩句中并沒有一個“喜”字,詩人喜悅的心情表現在哪兒呢? 教師相機指導學生說說對詩句的理解,體會意境。
感悟“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雨知道時節,在這春天正需要它的時候下起來了。這里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
學生交流回答,(擬人。把雨擬人化,表現了詩人對春雨的喜愛)
著重體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學生說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教師引導:在這夜晚,春雨隨風悄悄地飄灑下來,無聲無息地滋潤萬物。大家想想:春雨有什么好處?(春雨使花草樹木莊稼得以發芽、生長,春雨為大地創造了生機,給人們帶來了希望)
設計意圖:春雨有這么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潤物細無聲”,她一點也不因為自己的功勞而張揚喧鬧、大造聲勢。你難道不覺得春雨具有一種可貴的品格嗎?(春雨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那么這時詩人心中充滿了什么感情?(對春雨的喜愛和贊美),所以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再來好好品讀這兩句詩吧!
學習“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大家展開想象:詩人可能先是在屋里,聽到春雨輕輕灑落的聲音,他心情十分愉快接下來,他怎么做呢? 根據詩句的意思,小組交流詩人看到了什么?
想象“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聯想;詩人看到這場及時雨,他不禁想到第二天早晨,一定可以看到城里的花兒都開了。那一朵朵花沾著雨水,顯得沉甸甸、紅艷艷的。其實呀,詩人想到的可能還不止這些呢,請同學們大膽想象,詩人可能還想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如詩人可能想到農民會在雨后播種,麥苗喝飽了雨水又長高了一截,人們開始踏青賞花了———
4、總結升華,指導背誦
(1) 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想?詩人在這首詩中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詩人能把春雨寫得這么美好?
設計意圖;讓學生像詩人一樣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并且善于觀察,感受生活中的美。
(2)朗讀背誦,注意詩的節奏
把握朗讀節奏,找出韻腳,明確押什么韻,然后朗讀背誦,體會古詩和諧的韻律美。 課堂練筆:要求學生發揮你的豐富合理的想象力,為“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描寫一幅畫面。此環節的目的是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看了“春夜喜雨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