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學設計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學設計
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交流,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課文中蘊含著蘊含著的道理。
情感目標:理解課文,了解不加節制地砍伐樹木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教學重、難點:讀懂課文,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方法:通過小村莊前后情景的的對比,揭示要愛護環境的道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一、談話導入:
你喜歡漂亮的衣服嗎?你喜歡美麗的風景嗎?你喜歡美麗的校園嗎?你喜歡美麗的生日蛋糕嗎?生活當中,我們都喜歡美麗的事物,那么,有這什么一個美麗的小村莊,相信大家一定會喜歡。
二、體會早先村莊的美麗
1、課件出示美麗的村莊圖片,說說最喜歡小村莊哪個地方。(板書:美麗)
2、是啊,我跟你們一樣也喜歡這個美麗的小村莊,那就讓我們美美地讀一讀第段吧!
3、很好。聽到大家的朗讀老師也陶醉其中了。現在我請你再看這段話,你除了發現小村莊特別的美,你還有什么發現?
4、山谷中,早先有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強調“早先”。那么現在這個小村莊還有沒有呢?
三、 品味小村莊的最終命運
1、 課件出示被破壞后的小村莊圖片。
2、 指名讀最后一段。
3、 讀了這一段,你了解到了什么?(板書:什么也沒有)
4、 小村莊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四、 合作學習第二、三、四自然段,
1、 現在就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地朗讀這篇課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邊讀邊想,是什么毀了這個美麗的小村莊?找出對應的句子讀一讀,說一說。
2、 是洪水卷走了小村莊,是因為人們把樹吹掉了,才不能擋住洪水,是他們自己害了自己。
3、 為什么說是村民自己毀掉小村莊?請你分成四人小組,找找村民是如何一步步地把村莊毀掉的,畫出對應的句子,并說說你畫這句話理由。
(生分組學習,師巡視、參與學生學習活動)
4、 小組匯報,及時總結,引導
A: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就這樣,山坡上出現了裸露的土地”;還有“樹木變成了一棟棟房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工具,變成了應有盡有的家具,還有大量的樹木隨著屋頂冒出的柴煙消失在天空了”。板書:斧頭
B:不管怎樣,家家戶戶靠著鋒利的斧頭,日子過得還都不錯。”我們小組是這樣認為的:村民為了眼前不錯的生活,砍掉了樹木,所以才會造成今天的局面。
C: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不斷減少,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
師:你為什么要畫這一句,你的理由是什么啊?
生:因為小村莊的人們一直在砍伐樹。
師:啊,一直在砍樹,你從哪一個詞知道的?
生:“不斷”。
師:啊,“不斷”,還有呢,針對時間是哪個詞?
生:“一年年,一代代”。
師:“一年年,一代代”說明小村莊的人們一直在什么啊?
生:砍樹。
那么些村民這樣長時間的,無休止的砍樹,有沒有想到后果呢?最終災難終于降臨了……
再次讀4段。
五:品讀第四段,理解“咆哮”一詞。
1、指名說詞語意思,江河奔騰或人暴怒叫喊。
這里是誰在“咆哮”?
生:洪水。
2、(多媒體課件渲染洪水“咆哮”情境)
3、為什么洪水這么咆哮,這樣肆虐?
因為小村莊的人不愛護自然界的樹木,隨便地亂砍亂伐
這是因為人們不愛護大自然,遭到了報應
因為村民亂砍樹,所以現在沒有樹木來抵擋洪水了
4、 現在老師告訴同學們的是,慶幸的是在這場咆哮的洪水的災難中,小村莊的人們活了下來,那你想對村民說些什么呢?
學生自由說
5、學了這篇課文,老師也有很多話想說。讓我們看看下面的一篇文章。
讓地球媽媽笑起來
當綠葉慢慢變成美麗金色的時候,秋姑娘從遙遠的地方旅行回來了,她來看望大地媽媽和她的孩子
但眼前的景象著實令他大吃一驚:大地媽媽正在痛苦地呻吟.原來大地媽媽病了,病得還不輕哪!匆忙趕來的秋姑娘趕忙請來了著名的太陽醫生和風婆婆大夫給大地媽媽看病。
太陽醫生仔細地看了看,搖了搖頭,指著大地媽媽的皮膚說:“大地媽媽得了皮膚病,有些地方以前是美麗的綠洲,而現在都變成了沙漠,到處塵土飛揚,干燥得不行了。”
風婆婆用聽診器在大地媽媽胸口側耳傾聽了一會兒,嘆了口氣說:“哎,大地媽媽得了嚴重的哮喘癥。現在許多工廠大量排放廢氣,大氣污染嚴重,大地缺少新鮮空氣,如今連天空都是灰蒙蒙的。”
太陽公公又忙給大地媽媽照了X光片,發現她的日常飲食也很不衛生,影響到了內臟,不由感嘆道:“是啊,如今連小河水都變得十分渾濁,魚兒也無法生存,這樣下去怎么行?”
地球媽媽聽完自己的病情,哭得更傷心了,眼淚奪眶而出,大聲呼喊道:“誰來救救我啊?”
親愛的人們,不要再讓地球媽媽哭泣了,要知道,地球只有一個,地球沒有了,我們大家都將面臨死亡,讓我們用自己的行動去保護大自然,保護地球,讓地球媽媽的臉上永露笑容!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說課稿
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叫xx,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一個小村莊的故事》。
一、說教材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是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組第七篇課文。本組教材圍繞“愛護周圍環境”這個專題進行編排的。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向我們講述了山谷中一座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周圍是郁郁蔥蔥的森林,然而人們肆意的亂砍濫伐,致使大地失去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終于在一場連續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將小村莊卷走。這篇文章篇幅短小,語言樸實,然而其隱含的道理卻非常深刻。它呼吁人們應該愛護樹木,保護周圍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本課教學分為兩課時,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實際,我為第二課時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交流、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悟出課文中蘊含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
1、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感悟,以讀為本,以讀生情,以情促讀。
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創造性地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會愛護樹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道理。
發展目標:
培養學生愛護家園、保護環境、為后人造福的憂患意識。
教學重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中段學生在閱讀時,要能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抓住重點句子,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根據新課標、本單元訓練重點以及學生實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為:通過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莊變遷的過程和原因。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本文蘊含的道理。
二、說教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中段學生在閱讀時,要能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抓住重點句子,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這節課中,我采用了觀察法、談話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積極創設情境來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
三、說學法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主要向學生滲透“讀中自學”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抓住重點詞語讀書。向學生傳授“學法”,是讓學生“會學”,這是教學這節課的真正目的。通過學生的讀、想、議、寫等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到“會學”的智慧。
四、說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采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踐與想象充分結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為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我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景 激活情感 感受悲劇力量
我設計的是直接導入新課: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板書課題)。首先讓孩子回憶上節課對課文結構的了解,接著播放多媒體課件(山谷中,有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山上的森林郁郁蔥蔥,村前河水清澈見底,天空湛藍深遠。)。通過直觀畫面,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思維,使學生感受到美的氛圍,讓他們的思維處于張開狀態。并通過各種層次的讀來展示小村莊的美,如個人讀、齊讀、范讀等,并讓學生談談讀懂了什么?讓孩子們用多個詞語來形容小村莊的美麗。(隨機板書:美麗)在學生賞心悅目的欣賞時,教師適時地出示洪水過后小村莊的圖片,(板書:什么都沒有了)然后問:“同學們,此時此刻你心里有何感受?”并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這種設計有兩個意圖:
1、重視文本閱讀。讓學生多層次多形式讀書,直接與文本對話,體會出小村莊的美。
2、加強語言文字積累。
讀了首尾兩段后老師導言過渡:“同學們,一個如此美麗的小村莊在若干年之后被一場洪水無情的卷走了。是什么原因嗎?讓我們共同走進這個小村莊,了解那里發生的故事。”這樣設計在學生幼小的心靈里,感受到小村莊從美麗到毀滅的過程給他們帶來的那種震撼心靈的感覺。第一次與大自然進行心靈碰撞,為他們呢理解村莊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悲劇發生的原因
《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使他們成為學習語文的主人。在這一環節教學中,我依據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這一教學理念,在學習課文二至四自然段的時候,以學生自學為主。因此這一環節分為兩步:
第一步,學生小組合作,自學探究。
主要是圍繞“小村莊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這個問題討論學習。
第二步,小組匯報,交流展示。
在交流中,教師相機出示3個重點句子:
1、“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地砍下來。就這樣,山坡上出現了裸露的土地。”重點理解“誰家”、“拎起”、“一棵一棵”“裸露”等詞語時。
2、“不管怎樣,家家戶戶靠著鋒利的斧頭,日子過得還都不錯。”
在學習這句話的時候,讓學生通過比較體會“還”的用字之妙,懂得人們的幸福生活過得很勉強,不會長久,這是一種創造性的閱讀。
3、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木不斷減少,裸露的的土地不斷擴大……樹木變成了一棟棟的房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家具,變成了應有盡有的工具,還有大量的樹木隨著房頂冒出的柴煙消失在天空。”通過學生對“一年年,一代代”;兩個“不斷”連用的理解,引導學生感受人們對森林的破壞還在繼續。同時這里連用了三個“變成”,構成排比。強烈的體現了人們對森林的破壞自私、隨意。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讓讀成為語文課上最經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所以在學生領會了含義深刻的句子的基礎上,此環節我采取自己讀、合作讀、范讀等朗讀方式,讓學生站在“讀者”的地位上理解課文內容,注重語言訓練的由淺入深,在品味中體現人文性,感受到文本的語言魅力。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體驗。將朗讀訓練落到了實處。
(三)發展思維深化主題
學完本文后,我聯系實際用課件展示周圍環境遭受破壞現象,讓學生說說你身邊還有哪些破壞環境的現象?接著問:“你想對小村莊的人們說什么?你想對全社會說什么?”(隨機板書:破壞環境,受到懲罰)設計意圖是使學生從文中受到啟發,懂得“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在交流感受時,我適機出示“保護綠色家園,共創美好未來”。 在這種“引——放”的教學方式下,教師始終通過充沛的情感,用生動語言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使自己和學生的情感融為一體。使教學達到又一高潮,喚起學生們的熱愛家鄉美好情感和保護環境的主人翁責任感。
(四)走進生活,升華文本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生活”我設計的作業是:過了一段時間,這片河坡上又來了一批村民,看到了木牌上的話,他們在這里住了下來,他們會怎樣在這里生活呢?
請你編一則小故事, 設想一下這些村民應該怎樣生活,篇幅和本篇課文相當
這樣的作業力求給學生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創造空間,在作業中,學生不知不覺地經歷了從學到做、從讀到寫、從課本到實踐的語文學習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力圖通過讓學生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多元閱讀、擴展延伸,等幾個層次,使學生從懵懂到理解到震撼,最后走進生活。這種設計突出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為語文教學的綜合性學習開辟了一條道路。體現了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溝通,也體現了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更體現了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
看了“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