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凱勒教學設計 海倫凱勒說課稿
《海倫凱勒》教學設計
2、學習本課9個生字,其中雙橫線內兩個只讀不寫。理解本課生字新詞,能夠辨別“傾訴”“傾注”詞義的不同。
3、體會文中引號的用法。
4、理解課文內容,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感受海倫·凱勒面對困難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5、拓展閱讀海倫·凱勒的相關作品,進一步增進對海倫·凱勒的了解。
【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感受海倫·凱勒面對困難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2、體會本課標點符號的作用,特別是引號的用法。
【設計思路】
以“不幸”“喜悅”“艱難”“興奮”四個詞語為線索,結合互文閱讀、對比移情、潛心涵泳等多種閱讀策略,深入理解海倫凱勒的內心世界,體會她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概述人生:
1、有這樣一位偉大的女性,她雖然從小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卻寫出了許多精彩的作品,成為一名偉大的社會活動家,著名的作家。她一生自強不息,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到了殘疾人事業上。她就是——海倫·凱勒。(出示海倫的圖片)
2、學生齊讀課題。
二、緊扣“隔絕”,感悟“不幸”:
1、出示海倫幼時的圖片。多可愛的小海倫呀。此時的海倫正是呀呀學語的時候。然而,海倫卻遭到了她人生中最大的不幸(板書:不幸)。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第一小節,圈出有關詞語,想想:幼年的海倫為什么是不幸的?
2、學生自讀課文,做好圈劃批注。
3、集體交流,體會小海倫的不幸。
(1)課件出示第一小節的相關文字。
“不幸的小海倫,在生了一場重病之后,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天哪,誰能想到,當時她才是一歲半的娃娃呀!從此,小海倫與有聲有色的世界隔絕了。她面對的是無邊無際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聲‘媽媽’,也不能傾訴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她變得暴躁起來,脾氣越來越壞。”
(2)理解“失明”和“失聰”。
請學生想象:她看不見什么?
請學生繼續想象:她聽不見什么?
師:多么可憐的小海倫呀,她才一歲半呀,可是,她卻與這個有聲有色的世界隔絕了。
出示文字:“天哪,誰能想到,當時她才是一歲半的娃娃呀!”
指名學生朗讀,抓住“天哪”“才”和“!”讀出人們的痛心。
(3)體會“隔絕”。
是啊,才一歲半的小海倫,就這樣與有聲有色的世界隔絕了,人們怎能不感到惋惜,感到痛心呢?
出示文字:“從此,小海倫與有聲有色的世界隔絕了。”
理解“隔絕”,一個“隔絕”,寫出了人們的無奈,寫出了人們的無望。
指導朗讀。
(4)緊扣“隔絕”,深入體會“不幸”。
師:其實,“隔絕”,不僅僅是隔斷了顏色,也不僅僅是隔斷了聲音,還隔斷了什么?
師:是啊,看不見美麗的顏色和圖案是不幸的,聽不見優美的音樂是不幸的,而不能與親人和朋友交流,不能表達自己的愿望和需求,這是更加不幸的。
此刻,你好像聽到海倫在說些什么?
(5)小結:這正是幼年的小海倫發自內心的呼喚。她期待著愛與被愛,她期待著表達,期待著交流,期待著把這個無色無聲的世界徹底打破!
三、緊扣“如饑似渴”,體會“喜悅”。
1、就在小海倫的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的時候,家庭老師沙利文來到了海倫身邊,并成為海倫一生中最親密的人。她為海倫驅走不幸,帶來越來越多的喜悅。
2、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二至五小節,想一想:沙利文教小海倫學會了什么?給海倫帶來了什么?一邊讀一邊寫好旁注。
3、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寫旁注。
4、集體交流,感悟海倫的“喜悅”。
(1)交流:沙利文老師教小海倫學會了什么?
(2)理解“如饑似渴”。
引導學生從“不分晝夜”“拼命”“不停”“摸出了血”等詞語體會海倫學習的瘋狂。
結合出示海倫自傳中關于“盲文被磨平”的相關資料。
小結:是啊,海倫以瘋狂的熱情學習著。她克服了種種困難,努力打破“隔絕”,她要做一個雖然盲聾啞但卻過著正常生活的正常人!
(3)體會知識給海倫的命運帶來的改變
知識就這樣改變了海倫的命運。它讓海倫變得堅強而有自信。海倫的生活發生了哪些改變?
集體交流時抓住“她有時在林中漫步,有時和朋友們在湖上泛舟”這一句。
師:以前海倫是怎樣的?現在海倫是怎樣的?
海倫的世界充滿了歡笑,充滿了喜悅,充滿了幸福。她把這種喜悅和幸福通過她的文筆描繪出來,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出示文字:“我常常感覺到一陣微風吹過,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成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園,園中的花瓣從空中紛紛揚揚地落下來。”
引導學生配樂朗讀,體會詩中景色的美好。
小結:“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此美好的想象,其實來源于海倫對美好生活的信心。
四、緊扣“練習”,體會“艱難”。
1、海倫不僅想要學會用手指說話,她還想要學會真正的說話。讓我們一起看課文的第六小節,看看海倫是怎樣練習說話的。
2、學生自由讀第六小節,做好批注。
3、思考:海倫學說話,難在何處?
(1)在對比和想象中體會艱難
正常人學說話,聽聲音;聾人學說話,看口型。而海倫又聾又啞,她既聽不到說話的聲音,又看不到說話的口型,所以是難上加難。
她是怎樣練習說話的?
出示:“薩勒發音時,要海倫把手放在她的臉上,用感覺來判斷薩勒舌頭和嘴唇顫動的情況,以此體會怎樣發音。這種完全靠觸覺學習說話的方法,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可想而知”是什么意思?請你想象一下,這種完全靠觸覺學習說話的方法難在哪里?
學生發言交流,如:舌頭和嘴唇的顫動是很微小的,不容易區分;海倫聽不到自己的聲音,不知道自己發音的對錯;……
(2)理解“夜以繼日”,從“練習、練習、練習……”中體會“艱難”。
學習說話如此艱難,但海倫并沒有放棄,她夜以繼日地練習著。
理解標點的作用。
這就叫“夜以繼日”,這就叫“不屈不撓”。
反復朗讀這段話,體會海倫練習說話的艱難,體會她不屈不撓的精神。
小結:海倫正是憑著自己的努力,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終于學會了說話。
五、緊扣“淚水”,體會“興奮”。
指名讀課文的第七小節。思考:爸爸媽媽為什么流下興奮的淚水?
他們會對海倫說些什么?
指名朗讀。讀出海倫的激動,讀出爸爸媽媽的興奮。
六、抓“不屈不撓”,體會“愛”與“信念”。
海倫后來考取了大學。大學畢業以后,她又做了什么?
你覺得,海倫的生活,是因為什么而改變的?
理解“不屈不撓”:面對困難不低頭,不屈服。
學生討論:
1、因為海倫對生活的熱愛,因為海倫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2、因為海倫的父母、沙利文老師、薩勒老師對海倫的愛和幫助。
齊讀最后一小節。出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的相關文字。
小結:海倫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因為她雙目失明,雙耳失聰;海倫的一生,又是幸運的一生,因為她的生活中,有愛,有信念。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牢牢地記住這個名字,記住這個名字背后的奇跡——再次齊讀課題《海倫·凱勒》。
七、布置作業:
課外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自傳》。
《海倫凱勒》說課稿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只要朝著陽光,便不會看見陰影。有一位偉大的女性正是如此堅強的與命運抗爭。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海倫凱勒》。
一、走進文本,潛心研讀——說教材
(一)分析教材
本單元以“有志竟成”為主題,《海倫.凱勒》位于單元之首,對孩子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有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這篇人物傳記,介紹了一位與命運抗爭的英雄---海倫凱勒。文章通過對海倫學盲文、學說話這兩件事的詳細描寫,表現了海倫與命運作斗爭的不屈。與此同時文章的字里行間充滿了愛的溫馨,家人以及沙利文老師對海倫的關愛,喚起了海倫對生活的熱愛;從不幸中站起來的海倫又把自己全部的愛傾注在其他殘疾人身上。體現了愛的接力與奉獻的延續,編者有意用這篇文章在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的同時對學生也進行一次愛的教育。
(二)分析學情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的孩子。
1.五年級的學生對人物故事一類的文章比較有興趣的,但往往也只喜歡知道故事大致情節,而忽略句子詞語的深刻解讀,教師要循循善誘,讓學生細細品讀課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和經典的詞語。
2. 五年級學生,他們還只是個十來歲的孩子,海倫的生活與他們存在著兩個世界的距離,他們從未體驗過盲、聾、啞的生活的滋味,因此他們沒有可供借鑒的生活經驗和情感儲備來理解海倫的 “不幸”命運和她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三)教學目標確定
教學,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樣樣實現。我結合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和本課實際,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抓住關鍵詞句探究課文。
4.結合語言環境,了解課文中標點符號的用法。
5.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海倫不屈不撓的精神及其奉獻精神。
(四)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抓住關鍵詞句探究課文
難點:初步體會海倫.凱勒不屈不撓與命運作抗爭的自強不息的精神。
二、優化組合,營造和諧——說教法、學法
整堂課,我將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設計了如下教法:
情境教學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使課堂產生吸引學生的巨大魅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在創設的特殊情境中,讓學生對海倫·凱勒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產生共鳴,加深理解。)
引導法——逐步引導、逐層深入(突破教學重點)
在學法方面,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閱讀圈畫的習慣。俗話說:只有學會的,沒有教會的??梢姡瑢W習的基礎是自主,而學習的關鍵也是自主。教會學生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具體做法如下:
勾畫圈點法——抓住關鍵詞句,探究文章
自主學習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習慣(俗話說:教是為了不教。學生是永遠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不能由教師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自主學習。)
三、以讀為本,生動課堂——說教學流程
(一)習得知識:
1.游戲導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語文教學尤其如此,一次成功的語文新課導入,對整篇課文的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課的導入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蒙上一位學生眼睛,將他帶到指定的地方,讓他在沒有其他學生的指令的情況下回到剛才坐過的位置。接著請他講講自己黑暗之行的感受。通過游戲學生能體會到:盲人的世界只有無際的黑暗,聾人的世界只有死寂。此時我將出示一段賞心悅目的文字導入新課,我的導入語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我們閉著眼塞著耳朵連走路都磕磕碰碰,可你們知道嗎這段令人賞心悅目的文字,卻是出自一個又聾又啞又盲的女孩;一個一生度過88個春秋,卻有87年是在無聲無光的世界里的女子。對我們而言她是一個奇跡,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這個傳奇的女子——海倫.凱勒。(板書)
這樣的新課導入可以使學生通過情境游戲初步體會到海倫的不幸,奠定學習的基調,調動學生情緒。
2.初讀課文: 走近海倫:
首先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標注不認識的字音。接著組織學生讀課文
(1)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主要是針對本課的生字來說的)
我將指名學生讀含有生字的五個詞語,重點強調生字的讀音和字形。分別是:海倫·凱勒(lè)、盲啞(yǎ)、干燥(zào)、脾(pí)氣暴躁(zào)、不屈不撓(náo)。
(2)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掃清閱讀課文和下一步學習課文的障礙,初步了解文章大意,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p>
3. 解讀課文:
(1)感受不幸:
默讀第一段,思考:這一段告訴了我們什么?你是從哪兒知道的?
明確:海倫·凱勒是一個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的小孩子。
誦讀以下句子:
a天啊,誰能想到,當時她才是一個一歲半的娃娃呀!
b從此,小海倫與有聲有色的世界隔絕了。
c她面對著的是無邊無際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
d她不能喊一聲“媽媽”,也不能傾訴心中的希望和要求。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才”、“無邊無際”、“死一般”、“不能……也不能”體會海倫的不幸。
【設計意圖: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聲音的起伏跌宕中深深感受海倫的不幸?!?/p>
(2)領悟不屈:默讀2—6自然段
閱讀第3自然段,聯系具體內容思考:該小節中的“猛然醒悟”是什么意思?
明確:海倫原來不知道什么是“水”通過沙利文老師的教導她懂得了“水”是一種清涼而美妙的東西。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來理解文中重點詞句】
海倫還像原來壞脾氣、暴躁嗎?
明確:暴躁——不屈不撓
【設計意圖:聯系前文,讓學生在體會海倫不幸的基礎上調動原有的詞語積累領悟海倫的不屈不撓。】
這不屈不撓究竟指什么?什么樣的精神才能稱之為不屈不撓呢?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次走進課文,默讀第4小節,自主合作尋找問題的答案,并把它畫出來。
明確:抓住關鍵詞“如饑似渴”,引導學生。
【設計意圖: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適當加以點播,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和習慣,同時通過聚焦重點詞語,深入探究課文內容】
學生自主學習第6小節,抓住關鍵詞“夜以繼日”找出相關語句相互交流共同體會海倫不屈不撓的精神。
【設計意圖: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訓練學生通過聚焦重點詞語,探究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抓住標點符號,走進人物的內心,感受到了文章的情感。抓住“我每天堅持著練習,練習,練習.......”這句話中的“,”和“……”.
明確:用逗號間隔的時間長一點,能表現出海倫練習時堅持的時間很漫長;省略號可以體現出海倫無休止的練習。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要求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能體會標點符號的用法。】
看了“海倫凱勒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