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選考散文精選
哪些散文可以作為高考的選考散文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考選考散文,相信對你會有幫助的。
高考選考散文:父親是一本讀不完的書
世上有一種情最厚重,那就是親情。世上有一種愛最深沉,那就是父愛。年輕時的我,大都是憑著感性去認識和理解父親的。在我的印象里,更多的感覺是父親的冷峻、嚴厲和苛刻,而缺少的是對子輩細膩的關懷和溫柔的呵護,甚至在心目中還或多或少產生過一種畏懼的感覺。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閱歷的增長,思維的日漸成熟,我越來越覺得,自己對父親的認識非常膚淺。父親就像一本名著,只有細細的品味,才能感受到它的深邃、領略到它的厚重、體會到它的博大精深。我作為一個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能夠入伍、入黨、提干并調至軍一級機關工作,轉業后又成為省一級機關的公務員、處級干部,回顧這一歷程,可以說,這里面既有各級領導的關心培養、同事朋友的熱心幫助,也有自身的奮發努力。然而,正是那潤物無聲、深情無言的父愛,給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和茁壯成長的土壤。
關注貧弱,行醫濟世,救死扶傷,回報社會,是父親畢生奮斗和追求的目標。父親大名趙學詩,屬馬,1930 年出生在行唐縣一個窮苦的家庭。爺爺趙老強是個文盲,腿有些殘疾,一輩子靠賣豆腐為生。據說奶奶一生共生育十一胎,因家境貧寒和缺醫少藥等原因,十之七八大都夭折或是送人。父親是第十胎,故取名“小十子”,叔叔則取名“十一子”。父親高小畢業即因家貧失學。之后,他立志救死扶傷,造福百姓。于是就到本縣順城街名中醫王錦章的藥鋪學徒兼當司藥。王老爺子大醫精誠、懸壺濟世、懸絲切脈、妙手回春的醫德醫術,對父親影響極深。靠耳濡目染、勤奮學習和名師點撥,加之天資聰慧和悟性較高,他很快就鍛煉成為一名獨當一面的醫生,并在縣城辦起了私立康寧診所。由于他醫德高尚,行醫嚴謹,治病獨辟蹊徑,雖年紀較輕,卻已在縣城嶄露頭角。五十年代國家實行公私合營,28歲的父親就擔任了行唐縣城關鎮醫院第一任院長兼。父親重視醫德醫風培養,倡導鉆研業務、又紅又專。他那時領導下的鎮醫院,可謂是人才薈萃,高手如云,陣容強大。眼科劉峰、兒科劉新辰、婦科周國云、外科楊文才、內科劉玉春、精神病科張英全、五官科郭振清等一大批或科班出身或私家名醫齊聚麾下,并在日后都成為行唐醫學界的權威和棟梁。然而,直到1988年父親因病去世時,他仍然兢兢業業、默默無聞地工作在一個公社醫院院長的崗位上。在我的記憶中,父親從來沒為自己的提拔使用,個人待遇爭過什么,講過什么。倒是那一個個經他妙手回春,解除病痛,延續生命的小小百姓們讓他感到莫大的欣慰。
刻苦學習,深造醫學,探索不止,不斷更新自己的醫療水平,以精湛的醫技救治患者,是父親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我的印象里,父親最舍得花的錢就是購買醫書,最大的嗜好博覽醫書。醫療專業,在他的一生中,幾乎占據了全部的位置。五十年代末,他曾經自費到當時的省會保定一家大醫院,專門向名醫學習外科技術。轟轟烈烈的“__”開始后,破“四舊”、搞“四大”、文攻武衛,天下大亂,造反派、保皇派你方唱罷我登場。而父親則與世無爭,獨善其身。他充分利用國家醫學界部分“反動學術權威”下放行唐勞動改造的天賜良機,主動接近,不恥下問,學到了許多高端的醫學知識。
忠于職守,嚴謹求實,淡泊名利,人道行醫,是父親的安身立命之本和終身奉行的最高準則。醫生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健康所系,生命所托。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物體,把日積月累的病體調整好,絕不是找到松動的螺絲再擰緊一下那么簡單。面對眾多的疑難雜癥,父親總是那樣心神氣定,不急不躁,精益求精,毫不馬虎。有的病情比較復雜,一時拿不準如何診斷,他從不顧及個人面子,草率處方,或拿病人去做實驗。而是通過翻醫書、查資料,與高手交流,直到胸有成竹之后,再處方下藥。面對眾多家境貧困、一分錢都要掰兩掰來花的農民,他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中西結合診病,組方精妙獨到,常常以小處方出奇制勝,用最少的藥費解除了無數病人的痛苦。類似例子不勝枚舉。有一年,鄰居家的女婿將一個多年不孕的戰友夫人帶到我家,經過父親的精心診治,多年頑疾終解沉疴。第二年,就生下了一個大胖小子。當母親抱怨這位夫人的感謝行動只是僅僅寄來一張照片之時,而思想境界已達到醫者仁心的父親對此卻并不以為然。因為金錢、地位、榮譽對他來講,都不過是過眼煙云。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他的滿足和喜悅,就是追求自己醫術上的進步、創新和突破,就是靠自己的醫術為百姓治病減災、為一個個家庭帶來幸福,這種成就感和自豪感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即使是父親晚年身患癌癥之后,他仍然堅持為慕名而來的患者把脈看病,開出了一個又一個處方,拯救了一個又一個生靈,他在平凡的崗位上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價值所在,造福天下蒼生,成了他一生的快樂和追求。
嚴于律己,克己奉公,忠誠老實,不向組織討價還價,是父親一生所遵循的處事原則。1964年,父親擔任城關鎮醫院院長期間,國家為減輕天災人禍帶來的巨大財政壓力,決定要下放部分國家職工。當時在鎮醫院婦產科擔任助產師的母親被父親第一個列入下放名單。從此,母親和我們兄弟三人的戶口由行唐縣城轉到了老家貝村,商品糧改吃農業糧。正是他的這一率先垂范的決定,讓我們全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雖然后來我通過當兵提干改變了身份,但兩個兄弟及后來出生的妹妹農村戶口的身份,卻使他們永遠失去了城鎮戶口分配工作的那種特殊待遇,并受到了不少的磨難。盡管兩個弟弟后來靠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日子過的還都不錯,但父親的這一舉動一直讓他們難以理解和釋懷。60年代中期到72年期間,父親在離家較遠的趙陽關公社醫院擔任院長。那時的全家,上有爺爺奶奶姥爺姥娘,下有我們兄弟三人,家庭又因被下放面臨不少實際困難。其實,當時的縣衛生科長(相當于__后的縣衛生局長)王炳海就住著我家縣城的房子。這位曾在朝鮮打過仗轉業干部,與我家關系也一直處的很好。通過它調到近一點的地方應該是能做的,但父親卻從未為個人的這些私事向這位領導開過口。
父親性格內向,不拘言笑,為人低調,謹言慎行。無論是在社會上還是在工作中,他總是一付冷靜、從容、深沉和平淡的面孔。即是是在家庭里,也很少與我們做近距離的交流和溝通。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身上就沒有濃濃的父愛,他自有自己的表達方式。60年代中期,我放假后來到父親所在的趙陽關公社醫院,有機會跟隨父親一起到患者家出診。面對熱情好客百姓群眾,本以為父親會帶些好吃的讓我回去解饞,沒想到父親卻陸續為我借了些書讓我閱讀。記得有《鐵道游擊隊》、《烈火金剛》、《敵后武工隊》、《野火春風斗古城》、《林海雪原》、《紅旗譜》、《小城春秋》等不少現代文學書籍。正是這些書籍,將我帶進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并使我從此愛上了讀書,逐步學會了怎樣寫作,怎樣做人。品味起書香里的父愛,一生咀嚼,受益無窮。1972年12月我高中畢業后應征參軍,因村里干部把指標都留給了自己的親朋好友,我雖體檢合格但就是不讓走。幾經周折,最后還是接兵的魏傳篤副政委聽說我有些特長而點名要我,我才得以當兵。記得我參軍離家時,一向沉默寡言的父親態度嚴肅、聲音不大地對我說:“好好干、爭口氣”。六個字,透出了人世間最真情的囑咐和殷切的期望。正是這六個沉甸甸的字,激勵我奮發向上,永不言敗,信步風雨人生。我1975年3月入黨、5月提干,1976年6月提拔為副連、10月調到師政治部當干事,1979年調到北京軍區炮兵政治部當干事,并提拔為正連,成為我們這批兵當年提干最早、提升最快的一個。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學問要知不足”、“人要靠本事和本分立足”、“一招鮮吃遍天”、“做事不貪大舍小,為人莫瞞上欺下”、“知恩圖報,施恩不圖報”。這既是父親平凡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壘砌和樹立在我心中的人生座標。在父親的一生中,也許還有太多、太多我不曾知曉的故事和奇跡,但父愛的深沉與厚重,就蘊藏在這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之中。那些無言的父愛,就像清茶一杯,細心品味,雖苦澀卻清香,雖淡然卻深刻。如陳年的老酒,令我回味無窮,歷久彌香。如明亮的燈塔,不僅照亮了我的成長之路,并讓我由此讀懂了人生。
高考選考散文:遠去的稻草堆
仲秋時節的傍晚,我習慣性地在集鎮的水泥路上散步。路邊成片的晚稻田里,嫩黃的稻穗低垂著沉甸甸的頭顱,更多的是吐著雪白花蕊的棉鈴,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在絢爛的晚霞映照下,棉農們還在廣闊的棉花叢中勞作,勾著頭,雙手不停地采摘棉花,扯滿一把后,塞進身旁放著的蛇皮袋,一副忙碌的樣子。看著眼前的情境,忽然想起久別未歸的家鄉,此時也該是這般景象吧。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常像拂之不去的夢境,尤其是家鄉久違的稻草堆,更是讓我的思緒久久難以停息……
家鄉的稻草堆,全是用稻草堆積而成,全盛時期是大集體的時候。秋收過后,脫過稻粒的稻禾早就換上了一身金黃色的裝束。修成正果的它們,卸下支撐稻穗沐浴陽光的重任后,變得溫順柔和,不再堅挺昂揚,橫七豎八地躺在田野之上,或者被一個個捆扎好,堆成小堆暫時存放在田埂間稍微寬敞的地方,以便適當的時候歸大堆,派上新用場——冬天,百草枯萎,天氣也寒冷起來,耕牛沒有青草料,這些黃燦燦的稻草便成了牛兒們平常不可或缺的食料。至于喂用稻草裹成的黃豆把,那只是好心主人奢侈的豪舉,是可遇不可求的美味大餐。豬牛圈都還是泥巴地,必須用稻草不斷鋪墊,才能消除它們踐踏后的齷齪骯臟,生產農家肥。兒時的我,跟著大人在田間勞作疲倦后,喜歡依靠在稻草上,特別的溫馨,一閉眼就能睡著,像現在躺在柔軟溫暖的席夢思上一般舒適安逸。
堆大草堆通常會挑選秋收后晴朗的日子,青壯年男女齊出動,男子漢用繩索千擔挑,婦女們則用扁擔夾欄挑,兩個精干的漢子在草堆旁順草把、遞草把。小堆的稻草,頭幾天還要翻曬,不能因為少量濕草連累大堆的稻草跟著霉爛。堆草是十萬火急的事,一天之內務必完成,否則遇到雷雨或露水受潮,到了冬天會爛堆,前功盡棄。
堆草堆的地方基本固定在村組房屋附近空曠平坦之處,且靠近牛圈。堆草之前,將筆直修長的杉木豎在備好的深深的洞內,夯實新土,防止傾斜,再平整堆場。人們挑來的稻草都堆放在杉木不遠處,然后堆草人依中間的杉木桿逐層緊密地堆砌。草堆在兩人高之內是個圓柱體,再上面堆成圓錐體,雨水順著錐面淌下,下面的稻草不會受潮發霉腐爛,讓耕牛斷了糧草。
堆草人通常是村里種田的行家里手,有豐富的經驗,堆稻草不坍塌,很少爛過堆。遞草護堆的人更是了得。都說,堆草的徒弟,護草的師傅。等稻草堆堆碼到一人多高后,當局者迷,難以分辨四周的高低進出是否合乎平衡的標準,護堆的人,用牛糞叉挑起草把往上送,往上拋,還要不斷地巡視提醒。等到收堆的時候,堆草人一個草壓一個草,漸次地收縮,最終扎幾個大大的草把一層層地牢牢罩住草堆頂,還用一個碗口粗細的草圈套住杉木梢和大草把。即使刮起狂風,也難以從頂上掀翻草堆。
一個村組往往有幾個這樣的草堆,作豬牛的儲備庫,為豬牛提供過冬的食糧。高聳威武的稻草堆也是鄉村一道亮麗的風景。
堆草是村里的一件大事,誰都不會閑著,可謂全村總動員。除了挑草堆草的以外,還有一班人在張羅著后勤,大多是中年婦女和老漢:他們將幾百斤碾好的糯米分批蒸熟,用石碓舂稠,搓成一塊塊白乎乎的粉團摁扁,拌上碾碎的熟芝麻,制作成麻糍,待收工時,按人頭分給堆草的一干人。據說,麻糍舂得粘稠,草堆就會牢固不會傾覆。
在“草木搖落露為霜”的時候,這些稻草成了耕牛的輔食;等到冰天雪地的隆冬,我們這些放牛娃就只要牽著耕牛出來,到小河邊飲兩次水,拉上幾個稻草撒在牛圈里,留些給它們吃,就萬事大吉了。在稻草快用完的時候,總有一些趣事發生:你在抽草把時,猛地,會竄出一兩個小精靈,瞪著滴溜溜轉的小眼珠消逝地眼前,而通體透明、眼睛還沒有睜開的一窩小老鼠仔扭動著細小的四肢,全無防備,任憑孩子們玩弄。有時也會在草堆里發現幾個雞蛋,那興許是急于下蛋因為玩得昏天黑地而找不到“家”的母雞留下的。我把這些雞蛋帶回家,讓媽媽和著韭菜攤蛋餅作菜,改善一家人的伙食,心里美滋滋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大集體的耕牛、家具都瓜分到了各家各戶,那種低效卻熱鬧,充滿鄉村情趣的場面不再。各家的稻草不需要堆得那樣高聳,在房前屋后堆上幾個草垛就足夠了。
再到后來,從承包中受益腰包漸漸鼓起來的農民們陸續用水泥澆筑豬圈牛圈,耕牛過冬除了吃黃草外,不需要鋪墊,對保障豬牛過冬的稻草就看輕了,加上收割機對稻禾的攔腰包攬脫粒,稻草基本被軋得零亂細碎,只能就地反哺,作為綠肥還田。農機下鄉補貼,猶如春風春雨滋潤著農民的心田,得了實惠的老大哥們耕種效益增加,不再需要成本超過半邊家私的耕牛,手扶拖拉機普遍取耕牛而代之。草源的減少,作用的削弱,小草堆在一再瘦身。那一根根曾經凝聚力特強的杉木落得孤家寡人的地步,任憑風吹雨打日曬,年復一年,堆草的平臺早被高高矮矮的青草侵蝕籠罩或者辟為它用。風光無限的草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塵封于歷史的長河中,堆草的情景漸漸被人淡忘,很少提及。
流光容易把人拋,一次次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而今又逢“無邊落木蕭蕭下”。走過鄉村,看到背著書包上學的孩子,他們的臉蛋粉撲撲的,神情愉悅,一如我上學的模樣,不同的是衣著光鮮,書包沉重。我多想讓時光倒流,讓我返回童年,奔向家鄉房屋旁的草堆,去領略它們帶給我的情致和樂趣。
高考選考散文:星月相伴,一世長眠
有人說,星月相伴才是最美的夜空,活在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小小的我們,都需要一個相濡以沫的伴兒。因為我們的悲哀和孤獨需要與人訴說,一生的成敗需要與人分享,只是這世上能與你我感同身受的人寥寥無幾。
二十年過去,我們大學畢業,開始體會生活的奔波辛勞,在一間小小的房間里開始人生新的征程,學會委屈自己,成全別人,漸漸地抹去了銳氣,丟掉了夢想,變得碌碌平庸。
三十年過去,我們工作初立,有人成為耀眼的星星,有人成為一家獨大的月亮,也有人委于塵土。高高低低的姿態帶來全新的命運格局,一切的不如意歸咎于時運不濟,不是命運的背棄,而是你自己。
就像幸福,是內在的不竭追求而帶來的,困苦一時是人生難免,困苦一世就活該怪你自己,你的幸福必須自己買單。
最近時常有一種無力的感覺,就好像掉進米缸的耗子,一天天的等死,永遠跳不出米缸的高度。原來有些事不是努力就可以做成的,有些人也不是花心思就能守住的,當我們無力面對這一切挖空心思的時候,是不是應該選擇理智地放手,將破碎的心一一片拾起,抹去不好的記憶,曾經的痕跡,空留決絕的背影。
冬日的午后,時常在睡夢中驚醒,面對愁云慘淡的天空,心情更加的郁悶難解。我在期待,期待新的明天,新的開始,永遠的下一次。下一次的夢是美好的,下一次的天是藍的,下一次遇到的人是對的。
我希望用心過完每一天,認真走完人生路。在悲喜交加的日子里,學會歡樂地銘記,淡淡地的劃過哀愁的天空。在每一次跌倒的泥濘里,用自己的雙手爬起來,用堅定的心蕩滌滿身的污穢,留下雪白的人生足跡,做自己的天使,順帶做做別人的Angela。
愛是一場相遇,是上帝給我們的恩惠。沒有人能強求一段本不屬于你的愛情,偷、搶、霸占,總歸不會長久,總有一天他會離開你,帶走你曾經的幸福歡笑,你會失去的比你沒得到之前更多,因為沒有擁有過,就不會失去。
每一個小女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童話般的夢。只是夢的初衷本是一場浪漫唯美的幸福旅程,終點是婚姻的殿堂,但是這世界上的男男女女,只有找到了對的人,才會是幸福的美夢;若是你跟錯的人走了進去,那將是一場毀滅一生的噩夢,就算夢醒了,還是失了身心,丟了魂魄。
夢在遠方還是在心里?愛在己身還是在別處?當愛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無謂的愛是否也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