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九年級上冊語文知識點
隨著我國教育的發展,初中語文學業水平考試越來越科學,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2016九年級上冊語文知識點。歡迎閱讀與參考!
2016九年級上冊語文知識點如下:
21《陳涉世家》
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
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吳廣為都尉。
1、作者及作品。司馬遷: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出自《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成語及名句
鴻鵠之志:比喻遠大志向
篝火狐鳴:假托鬼狐之事誘眾起事。
茍富貴,無相忘:有朝一日誰富貴了,別忘了咱們。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燕雀怎么會知道鴻鵠的遠大志向呢。
王侯將相寧有種呼!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3、重點實詞
適“謫”:強迫。 屯:停駐 會:適逢;亡:“逃亡”; 舉大計:發動起義 等死:同樣 ;苦秦:苦于秦的(統治); 數諫:屢次 間令:暗中;唱:通“倡”,倡導 笞:用鞭、杖打。 寧:難道
4、重點句子翻譯
(1)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如果我們這些人冒稱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向全國發出號召,應該有許多人會響應。
(2)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候將相寧有種乎!
何況大丈夫不死則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業。王候將相難道有天生的貴種嗎?
5、起義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斬。
起義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為起義所作輿論準備:篝火狐鳴,魚腹置書。
6、理解背誦:
(1)“為天下唱,宜多應者”與孟子所主張的觀點相似,用孟子的話來說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陳勝為起義做了哪些輿論準備(宣傳工作)? 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或置書魚腹);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或篝火狐鳴)。
(3)文中寫陳涉發動起義"召令徒屬"時,直接向封建統治者挑戰,以激勵眾人的一句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7、人物欣賞
(1)從分析當時形勢和所提策略口號中和為起義做輿論準備及發動起義,可以看出陳勝具有什么樣的品質?表現了他卓越的組織才能和超人的膽略。
(2)文中“且壯士不死而已,死即舉大名耳,五候將相寧有種乎?”一句,表現陳涉判逆的性格特點和出眾的宣傳鼓動才能。
8、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中,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導火線):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9、文中陳勝、吳廣起義的策略口號是: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10、為什么用這樣的策略?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11、“取得了什么效果?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12、陳勝認為起義將得到廣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1)秦二世殺太子扶蘇,引起人民群眾對秦王朝的更大不滿 (2)楚人懷念項燕,有強烈的復國愿望。
13、用文中的詞語組成兩個4字短語,概括陳勝、吳廣利用鬼神來威眾的兩件事:(1)魚腹罾書 (2)篝火狐鳴
14、文中寫陳涉發動起義\"召令徒屬\"時,直接向封建統治者挑戰,以激勵眾人的一句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15、陳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領袖,在他身上具有超出當時一般農民的進步思想,請把文中表達這一思想的原句寫出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也是展現千古壯士之胸襟的語句 。
16、《陳涉世家》中,陳勝對秦朝統治者對農民的壓迫認識得非常深刻,在文段中他是這樣談這個問題的?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17、最能表現陳勝、吳廣決心造反(起義)這一行為的句子是: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18、陳勝、吳廣起義隊伍迅速壯大,起義隊伍發展的情況如何?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
19、陳勝、吳廣起義在全國的影響如何?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20、《陳涉世家》中陳勝在動員起義時,最具有鼓舞性,氣魄雄偉、扣人心弦,能表現他的卓越的宣傳能力的一句話是: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21、李白曾豪邁的放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與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這句表現了陳涉青年時代的遠大抱負。
22、本文線索:陳勝、吳廣的活動
23、文章為何一開始就列出吳廣?突出陳勝是本文中心人物,同時也暗示吳廣在起義中的特殊地位,這樣開頭,下文據此展開,寫陳、吳二人合謀舉事,并對吳廣在謀劃起義和建立張楚政權中的作用作了詳細的描述。
24、本段文字體現出少年陳勝怎樣的個性?文章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的?本段文字展示了陳勝少年時的志向。“茍富貴,無相忘”表明其不甘貧窮,要改變現實
的強烈愿望,“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展現其遠大理想。這是為以后的領導起義作伏筆的。作者選擇了“陳涉少時”“與人傭耕”的典型事例,通過“輟耕之壟上”的細節,運用人物對話,神態以及心理活動的描寫,揭示出陳涉年少時的個性。
動員群眾起義的口號是: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從陳勝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和所提策略口號,以及為起義作的輿論準備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樣的品質?陳勝認為當時的形勢有利于發動起義,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臨的嚴重政治危機和楚國人民的反抗要求這兩個問題作了精辟的分析,并且提出了“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這一策略口號,表現了他超人的才略膽識。為起義作的輿論準備有“魚腹藏書”、“篝火狐鳴”兩項,這與當時敬鬼神觀念的普遍存在有關,可以鞏固陳勝在群眾心目中的領導地位。表現了陳勝的才智與卓越的領導才干。朗誦第三段,劃分層次
第一層:起義開始時的情形;第二層:起義初期的迅猛發展和陳勝立國的經過。第三層:概述此后諸郡縣反秦斗爭的情形。問題:陳勝在起義初期做了哪幾件事?這表明他有怎樣的遠略?1.“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為未來的指揮中心建立一個戰略后方。2.自己率軍攻占陳作為西進攻秦的指揮中心。3.建立政權,提出復興楚國的戰略口號。
25、閱讀題。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能,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入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1、解釋下面句加點的字。
(1)今亡亦死
(2)固以怪之矣
(3)為天下唱
(4)會天大雨
2、文中寫起義根據形勢首先提出的策略是——————————
3、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
是
根本原因是:——————
4、翻譯下面句子(2分)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5、為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奏。(2分)
發 閭 左 適 戍 漁 陽 九 百 人
6、這段文字的內容可以概括為(2分)(參考答案)
1、(1)逃亡,(2)自然,(3)通“倡”,倡導;(4)適逢
2、詐稱公子扶蘇、項呀、項燕;
3、天下苦秦久矣;
4、扶蘇因為多次訴勸始皇的緣故,始皇派他到邊疆去帶兵;
5、略;6、起義的準備和發動的過程;(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和謀劃過程。)22《唐雎不辱使命》
1、介紹《戰國策》。
《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時事的記錄整理編輯的,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共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為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是我們研究戰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2、簡述時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被秦國所滅,其余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了幾年,秦就統一了天下。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庸小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后,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國談判。
3、請同學們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雎(jū) 弗(fú) 怫(fú) 跣(xiǎn)
搶(qiāng) 祲(jìn) 縞(gǎo) 傀(guī)
撓(náo) 諭(yù)
4、文言詞語解釋:
(1)通假字:
①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安放。)
②倉鷹擊于殿上(“倉”通“蒼”,青色。)
(2)詞類活用:
①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輕”,小看。)
②請廣于君(廣,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擴充”。)
③天下縞素(縞素,名詞用如動詞,穿喪服。)
(3)解釋下列重點詞:
加惠 (給予恩惠。)
怫然 (盛怒的樣子。)
免冠徒跣 (摘了帽子,光著腳。冠,帽子。跣,赤腳。)
搶地 (撞地。搶,碰、撞。)
休祲 (吉兇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撓 (指變了臉色。撓,屈服。)
謝 (道歉。)
諭 (明白,懂得。)
5、參考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換取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安陵君說:“承蒙大王給予恩惠,用大塊土地來換取小的,很好;即使這樣,可我從先王手里繼承了這塊土地,愿意始終守護它,不敢交換。”秦王不高興,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來換取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為什么呢?再說,秦國滅掉了韓國和魏國,而安陵君憑著方圓五十里的土地能保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長者,所以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來交換安陵),讓安陵君擴大領土,可安陵君卻違抗我,(這)豈不是輕視我嗎?”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說的這樣!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土地,并且守護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來,也不敢交換,何況(您)僅僅拿來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你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道:“小臣不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死人百萬,血流千里。”唐雎說:“大王曾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拿腦袋撞地罷了。”唐雎說:“這是庸人發怒的樣子。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有一道白光直沖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他們心里的憤怒還沒有發作出來,天上就降示了征兆,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真的發了怒,將會有兩具尸體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將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況就是這樣。”(說罷)拔出寶劍站了起來。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而安陵國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通假字
①秦王不說(“說”通“悅”,高興。)
②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安放。)
③倉鷹擊于殿上(“倉”通“蒼”,青色。)
詞類活用
①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用如動詞,意動用法,“認為„„輕”,小看。) ②請廣于君(廣,形容詞用如動詞,使動用法,“使„„擴充”。)
6、知識詳解•生字
唐雎(jū) 怫(fú)然 徒跣(xiǎn) 縞(gǎo)素 ....
以頭搶(qiāng)地 色撓(náo) 諭(yù) ...
7、通假字
1、故不錯意也(“錯”通“措”,置,放) 2、倉鷹擊于殿上(“倉”通“蒼”,..
青色)3.輕寡人與(“與”通“歟”,表疑問語氣) 4、寡人諭矣(諭通喻,..
明白、知曉)
8、一詞多義
使: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動詞,派,派遣)子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動詞,出使)
徒:A、免冠徒跣(動詞,光著) B、徒以有先生(僅僅,只) ..
夫:A、此庸夫妻之怒(名詞,指成年男子) B、夫專諸之刺王僚(發語詞,..
不譯)
怒:A、懷怒未發(形容詞,憤怒) B、秦王怫然怒(動詞,發怒) ..
雖:A、雖然,受地于先王(表轉折,雖然) B、雖千里不敢易也(連詞,即..
使)
以:A、以頭搶地耳(用) B、而安陵以五十里地存者(憑借) C、徒以有先生...(因為)
與:A、輕寡人與(通“歟”,疑問語氣助詞,可譯作“嗎”) B、與臣而將四..
矣(連詞,和,同)
于:A、受地于先王(從)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
者:A、以君為長者(„„的人) B、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
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詞,的) B、專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謂間,..
取消句子獨立性)
9、詞類活用
1.請廣于君(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擴充、擴大)2、輕寡人與(形容詞活用為..
動詞,輕視、看不起)
3.天下縞素(名詞用作動詞,穿戴孝服) ..
4、伏尸百萬,流血千里(伏,流都是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伏”“使„„流”) ..
5.且秦滅韓亡魏(動詞的使動用法,意思是“使魏國亡” .
10、古今異義
1.休祲降于天(吉祥/休息) 2、雖然,受地于先王(雖然這樣/表轉折的連....
詞)
3.豈直五百里哉(只,只是/指不彎曲) .
11、特殊句式
1.倒裝句。 受地于先王(“于先王”為狀語后置,意思是“從先王那里” 休祲降于天(“于天”是狀語,正常語序是“休祲于天降”)
2.判斷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此句是由“„„者„„也”句式表判斷)
此庸夫妻之怒也。(“也”表判斷)
12、課文主旨
本文通過寫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和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終于保全了國土的故事,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
13、關于正直的名言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諺語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諺語 志無虛邪,行必正直。——春秋 管仲 丈夫志氣直如鐵,無曲心中道自真。唐 寒山
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郭吉安 世上沒有比正直更豐富的遺產了。——莎士比亞
幾何以直線為最近,修身以正直為最好。 ——英國諺語
講真話的人不需要記住自己說過的話。 ——馬克•吐溫
你若正直,不要怕人誹謗。 ——[波斯]薩迪
正直的人是神創造的最高尚的作品 ——[英]蒲柏
因正直而獲得的利益才是真利益。 ——英國諺語
14、習題精選
1.給下面句子中加點的字注音。
①免冠徒跣( ) ②以頭搶地( )③怫然( ) ...
④休祲降于天( ) ⑤天下縞素( ) ⑥寡人諭矣( ) ...
2.解釋句中加點詞。
弗敢易 怫然怒 免冠徒跣 ....
以頭搶地 休 降于天 秦王色撓 .天下縞素 而君逆寡人 寡人諭矣 ..
3.辨別下列加點詞的不同含義。 以大易小( )其許寡人( ) ..以以君為長者( ) 其未知其死也( ) .
徒以有先生也( )皆刑其長吏( ) .
4
A、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B、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C、寡人諭矣 D、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
耳
5.指出下列各句用的修辭方法。
(1)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
(2)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
(3)夫專諸之刺王僚也,慧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
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
6.填空。
(1)本文選自《______》,其中的秦王是指______。
(2)秦王的換地要求看似好意,實際上是一種______行為。而唐雎的不答應實際
上是一種______行為。
(3)“先王”是指______;“布衣”是指______,是______的修辭手法;“寡人”
是______。
7.翻譯下列句子。
安陵君其許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
15、重點語段解讀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 ;要離之刺慶忌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
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1.這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____,本文主要歌頌了_______(人物)的凜然
正氣。
2.空缺處應填的語句依次是: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
3.解釋詞語。
怫然( ) 布衣( ) 搶( )地 .....
縞( )素 倉鷹擊于殿上( ) 長跪而謝之( ) ...
4.翻譯句子。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2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在唐雎看來,真正的“士”是像____ _________一類的
人。
6.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唐雎是怎樣讓秦王理屈詞窮的?從中可以看出唐雎是個怎樣的
人?
7.列舉我國歷史上唐雎之外的兩個“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別用一句話概
括他們的主要事跡。
①人物 事跡
②人物 事跡
8.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隱藏著“潛臺詞”,聽話者應仔細揣摩,才能靈活
應付。請揣摩下列各句,說說其“潛臺詞”是什么。
(1)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2)與臣而將四矣。
16、閱讀題
1.解釋下列加點詞。
①倉鷹擊于殿上( ) ②長跪而謝之( )
2.翻譯下面文言語句。
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譯文:
3.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隱藏著“潛臺詞”,聽話者應仔細揣摩,才能靈
活應付。請揣摩下列各句,說說其“潛臺詞”是什么。
①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②與臣而將四矣。
4.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唐睢是怎樣讓秦王理屈詞窮的?從中可以看出唐睢
是個怎樣的人?
答:
5.列舉我國歷史上兩個“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他們的主要事跡。
答:
24《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Z"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d|mrJd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袆、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_3o
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v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0x7bO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祎、允之任也。FJL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C`
1作者:諸葛亮是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YZ+;2
題解:表:古代奏議的一種。用于向君主陳說作者的請求和愿望。G
2、重點實詞。T
臣本布衣:平民 。 躬耕:親自。 以驅馳:奔走效勞 。 傾覆:兵敗。 a
光:發揚光大。 恢弘:發揚擴大。 失義:適當恰當。 宮中:皇宮中。 V5QT% 府中:朝廷中。 陟(獎)罰(懲罰) 臧(善)否(惡)。 刑賞:罰。 Rm|[8t 以遺:給予。 夙夜:早晚。 駑鈍:比喻才能平庸。攘除排除、鏟除。 DsPopJ 以彰:表明。 之慢:怠慢、疏忽。 以咨諏(詢問)善道, 雅言(正言) 之理:治。?t?W&4
3、通假字:闕(通“缺”當“缺點、疏漏”講)漏。 簡(通“檢”選拔)拔b
4、古今異義字: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質低劣、下流。+-|f8S 由是感激:感動振奮。今意指激動感謝。 痛恨:痛心遺憾。今指十分憎恨。
開張:擴大。今指商店開始營業。|
5、 一字多義: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給予) 深追先帝遺(yí)詔(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Az,Al
恐托付不效。(成效)。 不效(效果)則治臣之罪
6、特殊用法:之秋:時。 恢弘:這里指動詞,意思是發揚擴大。 猥(這里指:降低身份)自。 _&7Z
良實:這里指善良、誠實的人。 駑(劣馬)鈍(刀鋒不鋒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諸葛亮自謙的話。j4:
7、 成語及名句:妄自菲薄。 三顧茅廬。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wAS[i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x?1|
8、翻譯重點句子:~$
(1)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p翻譯:先帝開創大業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國,我們益州人力疲憊、民生凋敝,這真是處在形勢萬分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頭。 M
(2)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mB翻譯:宮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統領的官吏,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因在宮中或府中而異。F#
(3)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0~翻譯: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衰敗的原因。P=
(4)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翻譯: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w-l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動,遂許先帝以驅馳。翻譯:我本是個平民,在南陽郡務農親耕,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連三次到草廬來訪看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因此我深為感動,從而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力。sYNx:S
(6)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U)l#) 翻譯:在戰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M
(7)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yprXN
翻譯:先帝知道我謹慎小心,所以先帝在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WbR
(8)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翻譯: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職責本分。;+sW
(9)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靈。G~ 翻譯: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興復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如果沒有成效就給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靈。d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不應該隨意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以致堵塞忠言進諫的道路啊!IW]mL
8、理解性背誦:v
(1)諸葛亮勸劉禪對宮中、府中官員的賞罰要堅持同一標準的句子是: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2)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隨便看輕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Qh
(3)諸葛亮向后主提出嚴明賞罰建議的語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JN?KOC
(4)《諸葛亮集》中有這樣的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這與《出師表》中的兩句“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一致。 skXY
(5)《出師表》中敘述諸葛亮追隨先帝驅馳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XLB,g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G$DTy
(7)指出出師戰略目標的句子是: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DS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條建議是:①開張圣聽;②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③親賢臣,遠小人。(或:廣開言路,嚴明賞罰, 親賢遠佞。) `vM
(9)諸葛亮給劉禪建議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或:親賢遠佞)。 0
(10)在中國男子足球隊沖擊世界杯屢遭失敗的情況下,米盧出任了國家隊主教練,這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WLkQ/x
(11)《出師表》中說明蜀國當時所處的政治形勢的句子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H
(12)表現作者無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V=0o;
(13)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出自己在劉備“三顧茅廬”前躬耕南陽時心態的句子是: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QRa
(14)陳述作者臨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f(15)通過對比寫出先后漢興隆及衰敗原因的句子是: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2002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題)y(16)諸葛亮在劉備幾乎全軍覆沒的處境下,出任軍師,追隨劉備創業。他在《出師表》中寫到: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stYNU1
(17)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師的歷史根源及思想基礎的語句是: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h62
(18)嚴明賞罰的句子是(宮中府中 ),(俱為一體,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Va,
(19)諸葛亮《出師表》中寫作者回憶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訪自己的句子是—————————— 。
(20)由本文敘述某件事概括而來的成語是———————— ,其原文是 ————————。本文中作者認為西漢所以興隆的原因是———————————— 。 文中 高度概括郭攸之、費袆、董允等人的語句是—————————— 。{%,諸葛亮向后主劉禪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條建議是 ————————
9、另一種說法:H*1W}(
1、寫盡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2、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
3、后漢傾頹的原因: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4、諸葛亮的三條建議: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妄。
5、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竟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h6、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其中不利的客觀條件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為急存亡之秋也。t@ce+
7、諸荀亮分析天下形勢,其中有利的主觀條件是: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8、表達了作者對劉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I
9、簡述“三顧茅廬”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fk#/S
10、第七段中“大事”具體指什么?用文中的話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d
一、作者、作品:
二、文體特點: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言事的奏章。
三、閱讀理解:
⒈諸葛亮分析蜀國當前形勢有利條件的句子:
⒉諸葛亮分析蜀國當前形勢不利條件的句子:
⒊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
①:
②:
③:
⒋如何評價者三條建議:這既是的施政的措施,又是治國的正理;其中是前提,是關鍵,是核心。
文中先漢興隆,后漢傾頹的原因分別是:
⒌先帝對先漢興隆,后漢傾頹所持的態度:
⒍表明諸葛亮身份的句子:
⒎表明諸葛亮性情的句子:
⒏諸葛亮臨危受命的句子:
⒐諸葛亮出師的歷史根源:
⒑諸葛亮出師的思想基礎:
⒒諸葛亮出師的物質準備:
⒓諸葛亮出師的諸葛亮出師的最初目的:
⒔諸葛亮出師的根本目標:
⒕表明諸葛亮對劉氏父子都愿扶持的句子:
⒖段中作者談到了哪兩件大事?
⒗諸葛亮為什么要報先帝,又忠于陛下?
⒘諸葛亮談到的先帝對自己的"殊遇"確指文中哪句話?
⒙你認為諸葛亮上此表的目的是什么?
⒚諸葛亮在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⒛諸葛亮所明確的每一方的責任都是什么?
21、"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原因是什么:
22、三、四段對宮中、營中人事安排、推薦賢臣、良將的目的是什么?
23、表明諸葛亮不求功名的句子:
24、記述自己身份的句子:
25、與先帝共患難的句子:
26、答應為了先帝奔走效勞原因的句子:
27、5段中"每與臣論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28、作者13次提到先帝的作用是什么:
29、本文出現的成語和意義: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作者諸葛亮 181—234,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是三
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年輕時躬耕隴畝,隱居隆中,刻苦攻讀 史書,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劉備三顧茅廬后,諸葛亮為其真情所動,出 山輔助劉備,聯吳抗曹,敗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死后,他受遺詔輔助后主劉禪。
2.關于“表”。
表是古代奏議的一種,用于向君王陳說作者的請求和愿望。諸葛亮這篇表文寫于蜀漢建興(后主劉禪年號)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師伐 魏之前。當時蜀漢已從猇亭(現在湖北宜都)戰役的慘敗中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亂,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 寫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劉禪任用賢臣,采納忠言,賞罰分明,國內政 治修明,有一個穩定的戰略后方,以實現先帝的‘叫匕定中原”,“興復漢 室”的宏大理想。
3、解詞
【中道】中途 【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勞,物力缺乏。 【誠]實在,確實。
【秋]這里是“時”的意思。 【蓋]發語詞,有“因為是”“原來是”的意思。
【殊遇】特別厚待。 【遺德】遺留的美德。 【妄自菲薄]過分地看輕自己。
【一體]指國家的官員。 【為忠善者]盡忠做好事的人。 【昭]顯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嚴明的治理。
【良實]善良的人,誠實的人。形容詞用作名詞。 【是以]以是,因此。【愚]古時自稱,我。
【廣益]更多的益處、成效。 【曉暢]通曉,精通。
【行陣]隊伍,指軍隊。 【優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詞用作名詞。
【親]親近。形容詞用作動詞。 【遠]疏遠。形容詞用作動詞。
【所以】表示與動作行為有關的原因,可譯為“„的原因”。 【興隆]興旺發達。 [傾頹]傾覆衰敗。
【未嘗]沒有一次。 【痛恨]痛心遺憾。 [計日而待]計算著時間而到來。指為期不遠。
【躬]親自。 【茍全]茍且保全。 【聞達]聞名作官。 【由是]因此。 【感激】感動、激動。
[驅馳]快跑,喻奔走效勞。 [有]通“又”,表余數。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辦到。
【三軍]指全軍。【庶】差不多。 【職分]職責。 【效]重任。 【不效]不能
實現。 【興德]發揚美德。 【察納]觀察采納。 【不勝】不盡。 【涕零】流下眼 了。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痛恨
古義:痛心遺憾。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今義:非常恨。
布衣
古義:貧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義:布的衣服。
卑鄙
古義: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義:(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感激
古義:感動,激動。由是感激。 今義:因對方的好意或幫助而對他產生好感。
2.一詞多義
效
重任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實現、完成 不效則治臣之罪。
感激
感動,激動 由是感激。 感謝。臣不勝受恩感激。
3.詞性活用
光 名詞用為動詞 發揚光大 以光先帝遺德。
恢弘 形容詞用為動詞 發揚擴大 恢弘志士之氣。
良實 形容詞用為名詞 善良誠實的人。此皆良實。
優劣 形容詞用為名詞 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優劣得所。
親 形容詞用為動詞 親近 親賢臣。
遠 形容詞用為動詞 疏遠 遠小人。
奸兇 形容詞用為名詞 奸邪兇頑的人 攘除奸兇。
慢 形容詞用為動詞 怠慢 則責攸之。諱、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闕通缺 缺點 稗補闕漏。
有通又 表余數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5.虛詞
以
介詞 把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詞 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
連詞 表目的 來,用來 以光先帝遺德。
連詞 表結果 以致 以塞忠諫之路也。
連詞 表時間 以 受命以來。
2.提問:文章開句就提到“先帝”劉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因為蜀國是先帝創下的基業,是“北定中原”“恢復漢
室”的根據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實現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 惜,肩上的托付的擔子之沉重。同時警示后主要奮發有為,繼承先輩遺
志。為后文提出建議定下基調。
3.提問:第1段分析天下大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分析形勢不利的客觀條件,指出目前正是決定存亡的
關鍵時刻,希望劉禪“居安思危”。
4.提問:第1段提到“侍衛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這是蜀國“人和”的主觀條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 的。客觀條件雖然堪憂,主觀努力尚且可為。在這樣的形象下,做為蜀 國的國君應當如何做,文章開頭從三個方面使后主認識到應當有所為。
5.提問:諸葛亮在文中向劉禪提出了哪些建議?
討論并歸納:提出了三條建議。
1)廣開言路。“誠宜開張圣聽”;
2)嚴明賞罰。“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3)親賢遠佞。“親賢臣,遠小人”。
6.提問:提出這三條建議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
1)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 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3)希望后主能“親賢臣,遠小人”,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使國家興隆” 總之,作者希望蜀國能夠有一個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強大 穩定的后方。
7、提問: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討論并歸納:作者自敘本志,說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 無意于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敘述先帝“三顧茅廬”之恩,稱贊先帝寬 宏氣度和不恥下問的品德,也表達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敘述跟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說明了創業的艱難,進一步表達了作者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以陳情的方式為“出師”作鋪墊。作者自敘本志,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師伐魏,“北定中原”,正是為了完先帝未竟的事業以報答先帝。
8.提問:第七段追憶“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說明“出師”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這是他“報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9.提問;出師之前作者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討論并歸納;“五月渡滬,深入不毛。”“七擒孟獲”安撫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戰備。
10.提問:出師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駕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11.提問:作者出師后的國內政事如何安排?推賢了哪些賢臣?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
1】宮中:推薦良實,志慮忠純的郭攸之、費偉、董允等。
2】營中:推薦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向寵。
3】其他:推薦貞良死節之臣侍中、尚書、長史、參軍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顧之憂,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12.提問:作者如何表達了出師的決心?
討論并歸納:
1】以出師為己任。“此臣報先帝面忠陛下之職分也”;
2】定下軍名狀。“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靈”。(可聯系北伐失敗,自貶三等,去丞相號,說明此絕非 虛語)
13.提問:作者對他所推薦的賢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討論并歸納:
O】對賢臣:“斟酌損益,進盡忠言”,要有“興德之言”。
書后主:“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 詔”。
14.提問:從全文來看,諸葛亮向劉撣提出的三條建議,他反復強調的是哪一條? 討論并歸納:作者反復陳說的是親賢遠佞這一條。其余兩條雖然 說的是方針、政策,也都與此有關。因為劉禪是個昏庸之君,(可聯系“樂不思蜀”,親信宦官黃皓等事例)容易受壞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可能貫徹執行。而親賢尤為遠佞之本,所以文章開頭說“開張 圣聽”,實際上就是要聽取賢臣的意見,萬不可“塞忠諫之路”,中間列舉賢臣姓名,要劉禪“親之信之”,結尾更勸說劉禪要“咨諏善道,察納雅 言”,也是親賢的意思。
15.提問:本文在寫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討論并歸納:“表以陳情”,意思是表的敘事和議論都帶有抒情的色 彩。第一部分寓情于議,在談論形勢、方針、政策和歷史經驗教訓之中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繼承先帝的遺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第二部分寓情于敘,字字句句都蘊含著作者對先帝的知遇之思和無限感激之情,也表達了作者盡心竭力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最后,諸葛亮以“討賊興復之效”自許,并且說“不效則治臣之罪,以
告天帝之靈”,更是情詞懇切,催人淚下,集中表現了他感恩圖報的心情。
四、小結
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 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以上就是2016九年級上冊語文知識點的全部內容,希望能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謝謝!